杨柳家园论坛 回复本帖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转】写作训练

2016-08-26 12:29:36

(一)

         写作需要天赋,也需要刻苦训练,美国大学普遍开设了创意写作课程,只招收研究生,学制2-3年,美国当代作家大多数都获得了创意写作学位。

天赋对写作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没人能靠灵感写一辈子。就算是天才,一旦开始真正的写作,就会发现,写作是个苦差事,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

从今天开始,我借鉴美国作家创意写作课程中的一部分,并加以改进,适合中国国情,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训练方法。

第一个问题:敏感。

作家都拥有很高的情商值,天性敏感,或者说神经过敏。如果没有那么高的情商值怎么办?我个人的建议是盯着一样东西,做白日梦,幻想一个让你伤心的故事,练来练去,情商值就高了。如果不行的话,美国作家Kathleen Spivack还有一个馊招儿,方法如下:

假如你每天七点钟起床,就改一下,把闹钟定到五点,闹钟一响你就起床。然后打开电脑,揉着朦胧的睡眼,写一个写作方案,用尽两个钟头。天天都要这么做,坚持住,两周后,你会发热、疼痛、无精打采。不要在意,继续,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坚持一年后,你会变得疼痛难忍、想入非非、自我怀疑,神经极不正常,那么,恭喜你,你练成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用余生开始真正的写作了。

第二个问题:真实和胆量

作家要写出真实感,如果你已经开始写作了,慢慢地你就会发现,真实是需要胆量的。你说,你很有胆量,你敢批判社会。不错,有点胆量,但胆量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人最害怕的不是面对别人和社会,最害怕的是面对真实的自己。天底下,没几个人敢如实地一丝不差地写出自己来,多少都有遮掩。

你不信,好,那咱们开始一个和真实相关的训练。

第一个训练方法:写一篇文章,写你生命中第一次接触性的时候,或者第一次做爱的时候,或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性经历,越真实越好,要逼真地写出你的心理活动,不要隐瞒什么。

我告诉你,就算在美国,很多作家也不敢这么写,害怕被人看到。但是,这是挑战你的心理障碍的最好的方式,要勇敢地写出来。放心,我不收作业,你自写自看,做好保密工作,加个密码什么的,不要让别人看到,包括家人在内。切记一点,一定要真实,非常真实。可能你会脸红,你有些话说不出口,要克服这些心理,一定要写出来。你记着,性是窥探人类灵魂的一把钥匙,只有写出来,你才能懂得自己。大作家是不会避讳性这个话题的,所以西部作家副总编梅纾说,伟大的文学多是通奸文学。

第二个训练方法:回想一下你曾经干过的坏事,说过的谎言,产生过的邪恶念头,或者你的缺点,人无完人,人嘛,总有恶的一面的,人就是一个善恶共存的矛盾体,如果你认识不到这点,说明你还不懂得生命。

然后你把你的心理过程写下来,要真实,并且要分析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那么想?一般的情况下,人总会找许多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做辩护,但是,你不要这么做,你要当个法官,自己审判自己。对自己无情一点,就能找到生命的密码。

第三个训练方法:找一个你最爱的亲人,父亲、母亲、或者爱人,其他的亲人,总之是你非常爱的,喜欢的。然后回忆一下,有没有和他们发生冲突,或者一瞬间对他们产生厌恶之心,或者发现他们身上的缺点。

一定会有一种,不要说没有。写下来,真实地写下来。多数人写父母都是写父母如何爱自己,如何伟大。我不希望你这么写,而是要写缺点,写不好的一面,只要是人,不是神仙,必会有不好的一面。你敢写吗?要写的,必须写。

这三种训练方法,在写的过程中,大家都会顾虑重重,我们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挑战心理极限,只有过了这一关,你才能练出敏锐的观察力,你才能深刻地剖析人性,否则,你的写作始终维持在一个浅层次上,触及不到灵魂深处。当然,在真正的作品中,不一定要你这么写,但练习时要这么练,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握人性,透彻地了解人性,从而在塑造人物时有更为复杂的思考。这就像画家练习人像,要看骨架,画裸体,你必须看到人赤裸的一面,灵魂中赤裸的一面,你才能塑造一个真正血肉丰满的人物。

这三个训练都不要大家交作业,因为国情不一样,但是在美国的创意写作课程中,作业是要交的。所以,大家有没有练出来,到底真实不真实,我无法知道。这只有大家自己判断了,你记着,你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狠狠在你心上扎了一刀,很疼很疼时,那才叫具备真实性。能不能练成,就看你自己对自己有多狠了,你下不了狠心,就别说我的训练方法无效。

第三个问题:可能性。

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说,是为了探索世界存在的无限种可能性的,抛开大众媒体宣传的那种所谓的真理,而去发现这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你要老是人云亦云,那你就发现不了事实真相,就算是批判社会的,有些话你也不要全信,而那些批判者,你也不要把他们全当成好人看待。就算一些官僚因腐败而进了监狱,他的犯罪活动也是事实,但你依然要从他身上发现可爱的一面。一个作家,要比常人多一双眼睛,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训练方法:找一则新闻,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弄明白基本事实,材料越多越好。然后仔细阅读,找出其中不那么确定的,值得怀疑的几点,发挥你的想象力,看看还有多少种可能性,来解释这一现象。

比如,新闻上说,一个当官的,检查水灾灾情时,因鞋子名贵,怕沾了水,所以让下属背他。

然后你就想,这是真的吗?世上真有这么蠢,这么张扬的官吗?有没有第二种可能性呢?你可以这样分析:可能性一,故意陷害,这是事先筹划好的,本来当官的不愿意让背,但下属极为热情的非背他不可,他不愿意冷了对方的好意,结果上了套。

可能性二:因为水很大,而他缺乏锻炼,脚下一滑,崴了脚,疼痛难忍,背他的是他的铁哥们儿。但这一幕无意中被记者拍到了,于是演变成了另一个版本。

还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很多,我只是举两个例子。然后你选择其中一个可能性。进一步发挥想象。

比如你选择了第二种,你要分析,为什么他会同意他的铁哥们背他,不忍一忍疼痛呢?然后发挥想象,在几年前,他帮过他的哥们,他哥们一直无法报答,今天通过这点小事来还一点情谊。兄弟之间的感情是说不清的,总之他心头一热答应了。

再进一步想象,他的哥们说了什么样的话,让他无法推却?编出一段话来。

然后,再进一步,你虚构一下他们当官之前的友情,从小一起光着屁股长大,又一起上了大学。你虚构一些情景。

但是,人无完人,他们之间有没有发生过冲突呢?肯定有,你再虚构一个冲突,展现出人性的恶。然后再虚构一个场面,让他们和解。

最后,新闻登出后,他们会是什么反应?想几种可能性,选择最能表现人性的一种来写。

总之,可能性就是不断地分析,一步步地追问,淘汰价值不大的,选择真实感更强的,你不管是不是真实的,因为你无法调查,你写的是艺术的真实,只要看起来逼真就行了,只要写出人性的深度就行了。

写作不是单凭感性写的,你也得有福尔摩斯般敏锐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要有理性的一部分,在写作中,以感性的方式写完一段话,还要用理性来检查它的真实性,一篇出色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完成的。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0:26

第四个问题:想象力。

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没有想象力,你就飞不起来。不要把脚总踏在大地上,虽然真实,但那样写你只是复制生活,肯定缺乏艺术的味道。想象就像炒菜时用的盐,没有盐的菜,能好吃吗?

哪怕是在一篇纪实文学中,或者一篇散文中,也要适当地运用想象力,通过联想的手段拓展作品的宽度和灵气。

关于想象力的练习,美国作家Katherine A.Vaz,有一个白板实验。

你要找一个安静的时间,不要让人打扰你,你也不要看电视,电脑,杂志,不要读书,一定要安静,让心中浮躁之气沉淀下来,变得透明。

克制住创作的冲动,不要去构思什么作品,而是让你的思绪漫游,保持轻松的状态,回忆,看到某件东西,想起一句话,反正都是些零零碎碎的东西,你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别管它是什么,哪怕是极不合逻辑的一句话,也要写下来。

不要因为想到自己害怕的事就停止下来,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让现实中的俗事打扰你的漫想状态,你就想胡思乱想,像在汪洋大海中游泳一样。

自由联想中带来的很多形象看似无意义,实则是有意义的。卡夫卡说:“依旧坐在桌边,用心聆听。你甚至不用听,只要等待。甚至不用等待,只要学会安静、静止和孤独。世界就会无拘无束地把它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你的眼前。它别无选择,它会匍匐在你的脚下欣喜若狂。”

这种练习只要有条件,就经常做。

下面我们再来一个想象力的练习,这是由美国作家Debra Spark提供的,请大家从下面两个题材中选择一个,写一则短篇故事:

1、从天而降的鱼。

2、草坪上有一块牌子:“诚征太太,有意请进。”

发挥你的想象力,让故事丰满充实起来,并且给读者一个可以信服的理由。这个要交作业的,请大家写一写。

还有一个练习,是Laurie Foos提供的,练习了超现实主义的想象,方法如下:

找三个朋友,各自迅速写下一个词,这三个词必须非常快的写出来,不要思考太多。

第一个词,是一个动词,表示正在进行的事情;

第二个词,是身体的一部分;

第三个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比如,摘草莓、眼睛、椅子。

然后把这三个词放到下面的语言格式中:

经过一天的“正在进行的动词”,一个人发现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一个无生命的物体”。

套用一下我想的词,就成了:

摘了一天的草莓,我的眼睛变成了一把椅子。

很奇怪的语言,可你别管它是什么,别管多怪,反正你得写一段话,让这无逻辑的话变成具有可信度的,可以解释的。

大家试着练一下。

好,今天我们的训练先到这儿,下节课接着训练。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0:52

第五个问题:视角

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作,这样的优点是能够细腻地写出内心活动,呈现出在场性。在传统小说中,很少采用第一人称,多数采取万能的视角,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每一个人物活动。比如《红楼梦》,曹雪芹仿佛无所不在,能侵入到每一个人的心中,写出他们的活动。曹雪芹写谁像谁,他就像全能演员,什么角色都可以演,而且都演得惟妙惟肖。

以第一人称写作,只写“我”就可沿着“我”的感情一路下去,始终沉浸在写作状态中。但全能视角则不行,情感不断地变换,刚写的这个人物愁肠百转,下一个人物欢天喜地,再一个人物又阴暗狡猾,一个作家,要没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写来写去就被折磨成精神病了。我们知道,作家写人物,是入戏的,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自杀的那一刻,大哭不止。正好他的朋友过来,吃了一惊,连问怎么回事。福楼拜含泪回答:“包法利夫人死了。”朋友不知道包法利夫人是何许人也,一边劝福楼拜止哀,一边问包法利夫人是谁?等弄明白原来叫福楼拜伤心欲绝的这位夫人只是一个小说中的人物时,朋友是又气又笑,说:“你不会把她写活吗?”福楼拜则说,不行,我的包法利夫人到这时候,非死不可了。

如果总采用第一人称写作,创作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很容易采用一种偏颇的角度看问题,自我性太强。而写作,当写“我”的时候,摆脱了私人性才能称之为写作。哪怕是写散文,笔下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但心中所想的却是超脱自我的“我”,也就是“大我”,这个“我”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才能称之为写作,作者才算一个合格的作家。换个方法说,写“我”的时候不要太关心“我”,不要处处考虑别人怎么看自己,那样的作品是自私的。

怎么摆脱自我性?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用不同的视角来写作,这样能更好地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物,能够穿透人性。

我们来看看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中的几段,帕慕克是一个很擅长切换视角的作家,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东西,他都能用第一人称写,这点很值得学习。

《我是你们的姨父》中写“黑”的片断“现在我很高兴看见我面前的他,已长成一个坚毅、成熟而有礼貌的外甥……所有这一切,不但显得他是一个符合自己期望的稳重的人,同时也提醒我,自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长者。”

《我是奥尔罕》中写“黑”的片断“这位黑长得又高又瘦,有点吓人。”

《我,谢库瑞》中写“黑”的片断“他长大了,也更成熟了,褪去了年轻时生涩的瘦小模样,如今成了一个潇洒的男人。”

不同人物眼中的“黑”是不一样的,姨父觉得“黑”稳重礼貌,因为他需要“黑”的才华帮他办事。奥尔罕眼中的“黑”有点吓人,因为“黑”对他来说是陌生的。谢库瑞眼中的“黑”英俊潇洒,是因为她爱他。

下面我们也采用第一人称做一些训练:

训练一:描写一个家庭聚会,或者同事聚会,或者是冲突,先以你自己的身份写一遍情形,写出心中所想,写出你是怎么看待其他人的。然后再换一个身份,或者亲属,或者朋友,还用第一人称写一遍,同样写出如何看待其他人,其中就包括如何看你。依此类推,多写几个人,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你自己和事。切记观察不能一样,因为谁有谁的眼光,你必须写出不一样的看法来。如果是写冲突的话,那么就要每个人为自己找借口,找理由,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错误的。或许,在你看来,父母是错的,兄弟姐妹也是错的。然后换成他们的身份看问题,他们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你才是错的。这样的练习有助于你了解每一个人的人性,练多了,你就能很轻松把握每一个人物,会写谁像谁。哪怕是写散文,用第一人称写,因为你能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其他人,包括你自己,所以你看人物看得非常准,写出来就有深度了。

训练二:找一个新闻事件,选定几个主要人物,分别以他们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各写一篇文章。比如官民冲突,你要写出站在民的角度写如何痛恨官方,如何觉得不公。站在官的角度,觉得百姓如何刁蛮,如何不为大局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谁都在谴责对方,而不批评自己。

训练三:找一样东西,比如一座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它的意义。比如从历史文化角度,再从建筑角度,再从经济价值角度,再从管理者角度,再从游客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看,来观察,审视它的意义。

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你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就成了:

摘了一天的草莓,我的眼睛变成了一把椅子。

很奇怪的语言,可你别管它是什么,别管多怪,反正你得写一段话,让这无逻辑的话变成具有可信度的,可以解释的。

大家试着练一下。

好,今天我们的训练先到这儿,下节课接着训练。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2:05

 

第六个问题:充实细节

初学写作的人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题材,而是不知如何下笔,往往三言两语就写完一件事,显得很单薄。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初学者不擅长联想,不擅长丰富细节。一件作品,细节决定成败。如何写出生活细节和心理细节来,是初学者头疼的事。

下面我们来学学如何充实细节,比如写一句话:

安娜喜欢小玩艺儿。

喜欢什么小玩艺儿呢?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呢?写作必须要交待清楚,不能一带而过。于是加上几笔。

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

主人公喜欢玩具小羊,是在什么情况下勾起她对小羊的回忆的?她眼前的情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她喜欢什么样的小羊,再具体一点。写了回忆,还要写现在发生了些什么?她在哪儿又看到了小羊呢?比如说在教堂。于是再补充:

傻头傻脑,十分腼腆的小羊抬起前蹄,蹄子的裂缝处颤巍巍地夹着一面十字架的小旗帜。羊的颜色是淡黄的,略带点绿色的暗影。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她以同样的热情喜欢教堂里的小羊。

好,现在细节充实多了,但是她看到小羊还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呢?发挥想象,不要走一般化路子,说她想起了小时候的欢乐时光。而要想点特别的,想她现在的感情,复杂一些的。

傻头傻脑,十分腼腆的小羊抬起前蹄,蹄子的裂缝处颤巍巍地夹着一面十字架的小旗帜。羊的颜色是淡黄的,略带点绿色的暗影。安娜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喜欢这小玩艺儿。那时候孩子们每年从集市上买加来几个长着绿腿的、毛茸茸的玩具小羊,安娜十分喜欢它们,她以同样的热情喜欢教堂里的小羊。她觉得它很好玩,孩子气地喜欢它,可又总为它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这只举着旗帜的小羊是否喜欢被别人盯着看。于是,安娜心中又生出一种不信任的厌恶感。

教堂里的小羊和她童年的小羊是不一样的,虽然唤起喜爱之情,但那不是她的,有距离感,有隔阂,所以安娜又生出不信任的感觉。再往下怎么发展呢?有没有别人也盯着小羊看,安娜又会如何看待那个人的行为呢?

于是,再补充一段:

布兰温古怪地眯着眼,紧绷的脸上流露出丝丝狂喜之情,安娜觉得很不舒服,感到他正和那嵌在窗子上的小羊交流感情。她心里涌起一股冷冰冰的感觉,她很诧异她的灵魂变得迷惑不解。而兰温纹丝不动地坐着,绷经的脸上散发出淡淡的光彩。他在干什么?他和那嵌在玻璃窗里的小羊究竟有什么联系?

这么一来,小羊就成一个神秘的事物,具有象征性,能够窥探人的内心奥秘。这样再写下去,就能展开很多联想了。我们看,事物的细节,人物的情感,象征的手段,生活的感悟在这两段中都融合到一起了,这样写就充实多了。这是我从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里节选出来的两段,以让大家明白大作家是如何充实细节的,他们的作品里总是有很多细节,不会简单地写个事物的轮廓。初学者往往写得很粗,一笔就带过去了,缺乏厚度,这点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学会如何补充细节,其实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养成细笔写作的习惯了,脑子里就不会空空如也了。

训练:找一件你喜欢事物,盯着它,展开联想,要层层推进。首先,要写出喜欢它的原因,然后细致地描写它的形状,之后写出对它的感情。再想想能不能把它象征化,让它拥有别的意义,你可以想它对于你的生命有什么启迪?我只是举几个联想的例子,大家还可以进一步展开,写得更丰富一些。

 很奇怪的语言,可你别管它是什么,别管多怪,反正你得写一段话,让这无逻辑的话变成具有可信度的,可以解释的。

大家试着练一下。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2:32

第七个问题:内行看门道

我们都知道,提高写作最好的办法是阅读,可以有些人也读了不少书,并没有多大的提高,这是为什么?原因是还没有学会以内行人的眼光来看书,作家不能像普通读者一样去看书,只凭着兴趣和情感看,看完了,引起心理波动就打住了,那是外行。

内行怎么看书呢?拆解式的,你要把一本书拆开了读,把一个段落拆碎了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来试试拆解段落。

  

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到那里,时时刻刻有飞机飞去,船舶开去,火车隆隆驶去——可是它们上面却没有标明目的地的字样。售票员也好,苏联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的经理人员也好,如果你向他们询问到那里去的票子,他们会感到惊异。无论整个群岛,还是其无数岛屿中的任何一个,他们都毫无所知,毫无所闻。

那些去管理群岛的——通过内务部的学校进入那里。

那些去担任警卫的——通过兵役局征召。

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如像你我之辈,唯一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逮捕。

逮捕!!说它是你整个生活的急转剧变?说它是晴天霹雳对你的当头一击?说它是那种并非每人都能习惯并往往会使你失去理智的不可忍受的精神震荡?

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当一个沙哑的声音向你说“你被捕了”,这个时候,天地就崩坼了。

如果对你说:你被捕了——那么难道还会有什么东西能在这场地震中保持屹然不动吗?

但是,糊涂了的脑子不能理解这种天崩地坼的变化,我们中间最聪颖和最愚拙的都一概不知所措,于是在这一时刻只能从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中挤出一句话来:

“我??为了什么?!?”

在我们之前就已重复过千百万次的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答复。

逮捕——这是瞬息间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惊人的变动、转换。

在我们生活的漫长曲折的道路上,我们时常沿着一些围墙、围墙、围墙——烂木头做的、土坯砌的、砖砌的、混凝土的、铁的——幸福地疾驰而过,或者不幸地踟蹰而行。我们没有思索过,它们的后面是什么?我们既不曾试图用眼睛也不曾试图用悟性往那后面窥看一下——而那里恰好正是古拉格之邦开始的地方。而且我们也没有察觉在这些无尽头的围墙上有着无数修得结结实实的、伪装得很好的小门。所有所有这些小门都是为我们准备的!—一瞧,一扇不祥的小门迅速打开了,四只不习惯于劳动却善于途人的白白嫩嫩的男人的手,抓住我们的脚,抓住我们的手,抓住衣领,抓住帽子,抓住耳朵,象捆草一样拖了进去,而我们后面的小门,向着我们往日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选自索尔尼仁琴《古拉格群岛》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2:53

 这几段话,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就是:某种势力以秘密逮捕的方式来维护它的统治。

索尔尼仁琴是亲历过这种痛苦的,可想而知,他是非常愤怒的。但是,他有没有主观地表达情绪呢?有没有骂大街?没有,他把情感压制起来,客观地表达了现实,他的批判是冷静的、形象的。对统治者来说,最可怕的是什么?是揭露真相。而不是泄愤式的大骂一通,统治者的脸皮是非常厚的,骂对他们来说不疼不痒。但是他们非常害怕真话,理性地说真话,远比愤怒地骂一通要强百倍。首先我们要学到一点,克制感情,理性写作。

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又是凭直觉和冲动写作的,克制感情还怎么写?私人化的情感和创作时的情感是有所区别的,创作要无我,不能处处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超脱自我,把自己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站在更高的境界上来创作。写作时的直觉和冲动确实是你个人的,是能够体现你的个性的,但是,和你的私人利益无关。所以,创作时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

《古拉格群岛》的开头为什么要这么写?开头可以有很多种方式?索尔尼仁琴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他可以直接描写,某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人,不告诉他原因的情况下把他抓起来了。还可以这样开头,他坐在桌前回忆,回忆是非常痛苦的,那可怕的一幕幕他简直不敢再想。

有很多种开头方式,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我们仔细看,发现他在开头制造了一个悖论,有个地方交通很便利,飞机、轮船、火车经常去,但是大众却对它一无所知。为什么要造这种悖论?他是为了表现出前苏联的荒诞性,借荒诞来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手法,因为不用作家批判,而是借用事实让他们自己批判自己,自相矛盾。

下面我们就仔细地体会索尔尼仁琴是怎么制造荒诞的,我们要划出一些关键的句子:

这个神秘的群岛人们是怎样进去的呢?

而到那里去死亡的,读者,如像你我之辈,唯一的必经之路,就是通过逮捕。

“我??为了什么?!?”

在我们之前就已重复过千百万次的这个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答复。

交通便利却无人知晓——神秘性——普通民众进入的唯一途径——被抓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事情重复了千百万次,但谁也不知道原因。

没有知情权是这几句话关键核心,那么,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值得怀疑了。这就抨击到了要害。

于是,我们又学到一点,打蛇打七寸,打要害部位。

打了要害下一步干什么,揭露本质。再看这两句:

我们没有思索过,它们的后面是什么?

所有所有这些小门都是为我们准备的!

索尔尼仁琴写了墙,墙是象征意义的,墙是干什么的,封锁消息的。那么,它背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它就是为奴役民众,愚弄民众而建立的。点出了本质,然后就可在这点上展开,进一步揭示这种势力的危害性了。

再理一下思路:荒诞——要害——本质,索尔尼仁琴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写作在感性的冲动下有一个理性的内核,不要完全凭感性写作,还要有理性思考。

再具体分析一些细节,我们就会看到,索尔尼仁琴在写作上非常形象,他用最贴切的话表达出了那种愤怒而又无奈的心理,注意细节:

我们中间最聪颖和最愚拙的都一概不知所措,于是在这一时刻只能从自己的全部生活经验中挤出一句话来:

不知所措,挤出一句话,相当贴切,逼真地描摹了那种遭到突然袭击的心理状态。

抓住我们的脚,抓住我们的手,抓住衣领,抓住帽子,抓住耳朵,象捆草一样拖了进去,而我们后面的小门,向着我们往日生活的小门,便永远关上了。

没有人的权利,生命就如草芥。也非常形象表现了被统治者的地位。

这两个细节,证明了什么?证明了生命没有尊严,没有地位,这是一个号称为全人类服务的集团统治之下的事实真相。很清晰,也是很有力的细节。于是,我们学到了,写细节,不是多写几个字就行了,而是要抓住关键,细节是为核心服务的,最能表现核心。

这就是一个文学大师和普通爱好者的区别,你看这文字的思路多么清晰,多么有力量,多么简洁,没有废话。很多文学爱好者也有细节,情感表达得也不错,但是他们的文字过于软弱,缺乏力量。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的东西,总是抓现象。文字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深刻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一种一眼就能看透事实,抓住本质的能力。为什么总是说文学作品的重要评价标准是思想呢,就是像刚才分析的一样,人家的思想是潜伏在文字里的,体现在写作方式上的,人家能一下子抓住本质,很清晰地写出来,而普通爱好者做不到。

其实思想这个词容易误解,我平常所指的文字的思想性,是指作者的思维力,我常说思想不是真理,而是独到的发现。这就像看到一束光,普通人想到彩虹,爱因斯坦会想到相对论。这就是差距。所谓思想的美,也就是体现在这里,你能看到些什么,你能抓住些什么,你能分析出什么。思想的审美很容易被忽略,因为这得把文章拆解了,才能看出来。而多数读者都是顺着感情读的,评价文章也是凭感情评价的,包括某些作家也一样,也是看文字和情感。在这个世界上,懂得思想审美的人并不多。但是,世界上的重要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布克文学奖的评委们主要评价标准是思想性。这样就和大众读者产生了距离,大众看不出那些获奖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有些和天书一样,有什么好的?但人家懂,所以奉劝大家不要做井底之蛙,你的那块天空还太小,还没有领悟人家的妙处。

训练:从经典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名著中找出一段话,仔细阅读。打印下来,将你认为关键的句子划上线,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再找出其中有特点的句子,划上圈,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再用荧光笔把象征意味的词涂出来,分析象征寓意是什么。反复思考这些句子,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把文章重写一遍,看看和原作者有什么区别。隔一段时间再读一遍,重新理解,看看有没有漏过什么,或者误解了什么。多读几遍,你自会发现其中妙处。之后,你再学习分析整本书的妙处,总结出大的构架和小的细节的特点,并借鉴一些手法运用到你的作品中去。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3:16

第八个问题:隐喻

 

年轻的作者喜欢“直觉+表现+创造”的写作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高明的作家更喜欢“形象+文字+思想”的写作方式,能够探索事物的本质。年轻作家喜欢从事物上发现不同的情感,大作家则喜欢从事物上发现不同的内涵。

一件事物,可以赋予无穷的内涵,作家要发现事物中包含新意义,而不是借用传统的意义,比如“花——少女”,这是传统的意义,没有任何新意。

怎样找出新的意义呢?方法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谓内在联系,就是相似性,共同点。这个相似性可不一定是形象上的相似,更多的时候是内在气质上的相似,或者说是内在性质上的相似。通过相似性,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种手段就是隐喻。

比如,早餐和母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一块空地,一条铁丝网,一条高速公路和社会有什么内在联系?

不要往寻常思路上想,而要想出更为独特的来。早餐的形象,母亲的形象,早餐这两个字,母亲这两个字,早餐可以引发的思考,母亲可以引发的思考,把三者联系到一起来想。假如你认真思考了,可以发现有很多内涵。现在举一种:

早餐是甜蜜的,母爱也是甜蜜的;甜蜜的早餐犹如传统生活方式,母爱可以使人想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选择什么样的早餐,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热爱传统文化,可以看出是否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侵袭。

图尔尼埃就是这样想的,我们来看他在《铃兰空地》中的一段描写:

“不行,这个东西尤其不行!早餐不能吃咸的!不行,你看,早餐就应该保持……怎么向你解释呢?就应该保持优雅,不对,保持亲切,不对,保持母爱。对了,保持母爱!早餐呀,就应该让你多少有一点儿恢复到童年时代。因为一天开始,并不是那么有趣的。所以需要点甜蜜的、使人振作起来的东西,好清醒清醒头脑。因此,热的甜的,决不可少。”

这是年长的货车司机加斯东对年轻的货车司机比埃尔说的一番话,他在无意中发现了早餐和母爱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温馨的情调,而是一种文化上的意义,图尔尼埃借保守的加斯东,来教训现代的比埃尔,他通过早餐和母爱的联系隐喻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冲突。吃什么样的早餐,加斯东和比埃尔有全然不同的选择。加斯东把比埃尔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视为干蠢事,他说,这些小蠢事会慢慢地要你的命,大蠢事会一下子要你的命。

图尔尼埃看到现代文明对传统精神的侵袭,他认为这是要命的,因为现代文明对人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冲击,尽管现代人生活富足,但是,精神却是空虚的,现代人活得很累,一天上班下来,已经很累了,没有多少人生乐趣。过于强调物质刺激,使人类失去了对生命乐趣的追求,人类已经变成物质的依赖者,物质享受等同于精神享受,这背离了生命意义。

空地与铁丝网、高速公路在图尔尼埃笔下,也变成了追求精神价值和现代文明对精神的压制的隐喻。图尔尼埃写了一片没有铃兰花的“铃兰空地”,这片空地被铁丝网拦起来,与高速公路隔绝。

我们来仔细揣摩一下图尔尼挨的隐喻手法:

“小树林里春意盎然,吸引住了比埃尔,他信步走去。在发芽的树下朝前走,来往车辆的隆隆声越低。他忽然感到自己被一种奇怪的、陌生的情绪所控制;这种使他整个身心都感动的情绪,他还从来不曾有过,如果一定要说有过的话,也许还是在多少年以前他第一次走近妹妹的摇篮的时候……”

“忽然间他停下脚步。不远处,他看到一幅迷人画面。一位穿着粉红连衣裙的金发少女坐在草地上。她没有看见他。她的眼睛注视着在草地上安静地走来走去的三四条牛。比埃尔感到需要更仔细地看看她,跟她谈谈。他继续朝前走。他突然一下子停住。有道栅栏横在他的面前。一道可憎的、监狱里的那种铁栅栏,而且顶上弯成圆形,绕着带刺铁丝网,几乎跟集中营里的铁栅栏一样。比埃尔属于高速公路。”

这两段话中我们要注意几点:一是比埃尔的觉醒,他突然被自然风光吸引,仿佛回到了童年。这个童年可不仅仅是幸福生活,幸福回忆,我们仔细看“奇怪的、陌生的”这两个词,如果说真的回到童年了,那会是陌生的吗?显然不是,之所以陌生,是他突然从现代文明价值观中跳出来了,他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的召唤,“摇篮”只是一个象征,人类的摇篮是自然。这意味着比埃尔隐约感受到了来自身体内部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远古人类的基因密码,我们不可能放弃对自然的热爱的。

少女和比埃尔是两种文明生活方式,一种是传统的自然的价值观,一种是现代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是不可融合的。所以,图尔尼埃在小说最后,没让比埃尔追上这位少女,尽管他非常爱她,但他死了。比埃尔属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现代文明的隐喻。少女是自然的隐喻。铁丝网是现代文明加在人类精神上的桎梏,所以图尔尼埃用了“监狱”“集中营”这样的词来诅咒它。

我们发现,图尔尼埃不但有小的隐喻,还有大的隐喻,他用隐喻的方式构建了作品的重大主题,这些隐喻是形象的,延展了文字的意义,并且经过充分的思考——形象、文字、思想。图尔尼埃是一位哲学家,“本体论”的继承和发扬者,从《铃兰空地》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不能只凭直觉和情感,必须要有深刻的思考,思想才是一篇作品的核心。你要阅读全篇的话,就会发现,图尔尼埃可不是完全顺着感觉写的,他的构思相当复杂,就像有许多隐喻零件的一台庞大机器,所有的隐喻齿轮都咬合在一起。世界上没人能单凭直觉将这种构架拼合得天衣无缝,只有通过复杂的理性的思考才能办到。所以,我必须得再强调一遍,直觉和感性能够带来情感的审美,但只有思想才能带来力量。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是软弱的、没有力量的。

我再简单说一下“自然写作”这个问题,“自然写作”概念的提出是和个体生命价值有关的,个体生命要自由、独立,不受外界影响,不能因为大家都积极响应“四个现代化”,你也随大流,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判断。就像图尔尼埃,还有勒·勒莱齐奥,他俩总是和现代文明发展唱反调。他们关注的仍然整个人类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自然写作”可不是“自私写作”,只写你个人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要写和人类整体利益相关。

另外,“自然写作”也不是大家想象的“自动写作”,“自动写作”的提出也是为了不受外界的干扰,而能够全心全意的创作。在写作中,不要太刻意,不要被某种观念给绑架,被某种意识形态绑架,而要服从心灵的真实,去写出真实的作品。但这不意味着随便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那不是艺术。高明的舞蹈家跳舞很自然,看起来非常自然,但哪个舞蹈家是想怎么跳就怎么跳的呢?那些技艺高超的表演是刻苦训练出来,练到能驾轻就熟的地步了,才会看着自然。所有的艺术,音乐,美术,哪个不是训练出来的?凭什么文学就不需要训练?文学不是艺术吗?写作也一样,只有通过大量训练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奉劝一句,天赋固然重要,但别太迷信天赋,天赋成就人,也毁人。很多人就毁在“有天赋”的沾沾自喜中了。

训练:找一本书,随机地选择一页,挑一个你喜欢的词;然后依此类推,再找几个词,然后展开联想,寻找与字面意义不同的内涵,用这些词构建一组隐喻。记住,隐喻历来是以小喻大的,从小事物身上发现与社会与人类有关的意义。借一个小事物喻另一个小事物,那是转喻,不是隐喻。你的隐喻要与众不同,还要思想深刻。约翰·阿什贝利说过:“好的隐喻能消融最深处的惶恐不安,这种紧张在形成之时就逐渐消失,就像是朝圣者脚下的万里征程。”隐喻是向更高的境界进发的,你的隐喻要通向珠穆朗玛峰的旗云。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3:36

第九个问题:修辞

 

年轻的作者都喜欢修辞,修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两种毛病:一是词藻堆砌,这个是初学者犯的毛病,好词+好词≠好文章,这个道理不用多说,很多人都明白。二是过度的语言美感,有一定水平的年轻人会赋予作品丰富的语言美感,他们以为这样就是艺术了。但是过度的美感是矫情,那不是真实情感。情感化是年轻人的通病,好像作品里不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不是好作品似的,事实上,大作家往往是克制情感的。另外,情感是多样化的,一个哲学和社会学造诣深的作家,情感反而会格外冷静,但那才是他的真实情感,要是像林黛玉那么矫情,反而不真实了。一篇批判社会的文章,情感只要真实就行了,不要太造作。批判情感也是文学情感,不要老是觉得只有林黛玉式的情感才是文学情感,太狭隘了。变态的情感是不是真实情感?当然是。尼采那样的超人哲学情感是不是情感?他说“我为什么这么聪明?”极度自大,是不是真实的?当然也是。情感是多样化的,如果总是见花喜,见秋风悲,那反而没什么意思。

什么是好的修辞,有一句老话说得最好,“辞达而已矣”,切记,能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情感就行了,不要过度,过犹不及。但是因为现代提倡写内心,所以很多作家的情感写得过度,有夸张的嫌疑。把内心写得细腻是应该的,但是不要注水,情感一注水就不真实了。写作要有激情,但加太多的情感会显得腻歪歪的,这就像奶里加了太多的三聚氢铵,反而不利情感的健康。这个度很不好把握,只能作者对自己严格一点,问问自己,是不是在情感表达上虚伪了一点?这方面的例子我不想举了,容易得罪人。

修辞是为了语言的美感,那么美感是什么?很简单也很复杂,先得把美感和快感区别出来,生理上的快感不是美感,如福克纳所说,不要写成内分泌。你可以写很敏感的话题,同性恋,姐弟恋,恋母情结,恋父情结,都可以,没问题的。但是不要把情感生理化,而要心理化。

我们来看《洛丽塔》中的例子:

“洛为人变幻莫测,脾气暴躁,生气蓬勃,难以应付,具有活泼的十二三岁孩子的那种尖牙利嘴的风姿,从头到脚都叫人欲火中烧……”

“我就像你在古老的庭院里看到的那种身子膨胀起来的灰蜘蛛。呆在一个晶莹闪亮的网中央,把这股或那股丝微微拉上一下。我的网罩住了整幢房子,我就像一个狡猾的男巫似的坐在椅子上倾听。洛在她的房子里吗?我轻轻拉了拉细丝。”

纳博科夫的情感写得很细微,洛丽塔在他眼中散发着一种野性的美。他把亨·亨形容为一只蜘蛛,这个比喻非常精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亨·亨对洛丽塔的无处不在的关心,他对洛丽塔着了迷,洛的一点小举动都会引起他莫大的兴趣,所以他的情感如蛛那样敏感,能够觉察到心理上微小的颤动。二是亨·亨的不健康心理,他正如蜘蛛一样在编织一张大网,想要杀死那位糊涂的母亲,得到那位野性的尤物,他存在着邪恶心理。

纳博科夫的描写既能准确反映亨·亨的敏感,又能反映他的邪恶,一笔双关,既赞叹又批判。他在赞叹亨·亨的细微感情,但同时是以批判的口吻来写的。这样的描写是到位的,他没有一味地去夸大亨·亨的情感,而是犀利地穿透这个人的心理,写得很感性,但又不失理性。所以我说好文字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纯感性的文字是软弱的。

假如我换一种写法:“你变幻莫测,脾气暴躁,生气蓬勃,难以应付,你是海底的珊瑚,无数的触手撩拔着我的头发,我是海底沸腾的水,我是春天里的泡沫,幸福地炸裂。”

“我长久地凝视着你,忍不住在风中啜泣起来。今夜,我要做一只蜘蛛。我把晶莹的细丝从我的心上一根根地吐出去,缠绕在你的身上。我悬在你房间的天花板上注视着你,我像一个男巫一般聆听着你柔软的呼吸。我的生命密集又敏感,一张眼就是满天的星星,喜欢得簌簌发抖。亲爱的洛,我心里有一个散着荧光的姑娘,一个天真的野性的姑娘。我把我的心整个儿交给了你。”

这样写是不是很感性?但是过了,没有认真分析人物的感情,完全跟着感情走了,野马脱缰。这样纯感性的文字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因为缺乏内在的思考,所以过度了。好的文字是驾驭得心应手的,而不是信马由缰,你要时不时地拽一下情感缰绳,别跑得太远了。

年轻人很容易犯这种毛病的,把感情表现得很丰富,但是缺乏对人的思考,也缺乏对自己的思考,还不懂得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所以我不看好这样的文字,仅是感性而已,整篇文章不如说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日志,比业余写手,或者通俗写手的修辞手法高明多了,但是还是软弱无力,没有穿透力,没有看懂人生。怎么才能懂得人生,需要深刻地思考,语言表达漂亮很容易,但思想写漂亮了,很不容易。思想的审美真是需要厚度的,要有文化的厚度和人生的磨砺。

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文字也一样,不能太自在了,好的文字是痛苦的思考的产物,而不是情感宣泄。要想成熟,还得过思考这一关。

训练:找一段情景,或者去观察一个现象,不超过五秒钟的时间。记住,观察时间要很短,仅五秒钟。然后你把心理感受写下来,要细腻,虽然只有五秒钟的观察时间,但你至少要写三百字。你要尝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先感性地写下来,然后再来审视自己文字。仔细琢磨哪些修辞过头了,你要深入挖掘事物或者人物的内涵,要克制自己的感情,理性地分析。然后再修改一遍,让修辞合理化,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直觉和认知的统一。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3:55

第十个问题:修改

 

很多文学爱好者都不喜欢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觉得这样才是凭直觉和灵感写作,改了味道就变了。但是,世界上的大作家,没有不修改的,越是伟大的作家,对文字要求越严格。海明威单《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都写了三十个版本,卡佛的《大教堂》也是修改了三十多遍。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了十年时间修改,和原作相比已经大变样了。如果你非常自信你的才气,觉得比那些大作家的天赋要高得多,那你可以不改。如果你能正视自己,觉得水平还浅,那还是多多修改吧。

没有作家不修改文章的,不修改的例子很少,王勃《滕王阁序》是一气呵成的,但不是篇篇作品都一气呵成,那确实罕见的例子,但两千年内能出几个这样的?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是一气呵成的,他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不过,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体验“在路上”生活。即使如此,《在路上》这本小说在美国仍然算不上一流的作品,因为写了叛逆的一代人,反映了美国青年人的精神危机,他一夜成名,作品引起了轰动。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非最高的,和德莱塞、海明威、福克纳比就差多了。

不修改获得成功的例子太少了,比中大乐透还要难。我觉得最好别指望天上掉馅饼,还是老实一点,多多修改吧。幸运女神就一个,而且是个睡美人,大部分时间不在场,偶尔才会青睐一两个。

要知道,修改比创作还难,修改是最让人头疼的事。但是也是提高的最好途径,你只要多改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更多的创作经验。尤其是年轻人,不要贪图产量高,写再多有什么用?说的难听点不过是一堆废纸,为这个社会贡献了一部分文字垃圾。有的作家,好作品就一部,但一部就让他名垂史册。有一位美国作家在餐桌上吹嘘自己写了多少部作品,正好坐在他对面的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米切尔一言不发。后来那位作家得意洋洋地问米切尔写了多少部?她说,我只写过一部《飘》。那位作家听了,灰溜溜地走了。

修改怎么修改?美国作家Porter Shreve建议按以下几个顺序修改:


青州大浪

青州大浪 举人

  • 263

    主题

  • 3961

    帖子

  • 3200

    积分

2016-08-26 12:34:17

初  稿:人物

第二稿:冲突

第三稿:背景

第四稿:声音和视角

第五稿:情节和结构

第六稿:语言

第七稿:象征

他建议,最少要改七遍,七遍过了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作品。

通常我们修改,都是修改语言,其实语言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文学不是语言的代名词,这和我们的教育有关系,我们上学时,对语言太重视了,而忽视了别的。

从人性出发,怎样才符合人物身份?从社会关系出发,怎样通过冲突表现人性,和社会矛盾?从社会意义出发,怎样的背景才具有时代意义?……一直到怎样才能运用更好的象征手法,无一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不要光改语言,整篇作品的结构和内在关系都要修改的,很可能大变样。

修改中,最重要的是挖掘意义,怎么才能挖掘更深的意义?你要不断地追问,不断的思考,如果只是语言变了,深度没有变,那等于没改。

创作时,切记先一气呵成写完,然后再改,打断思路不太好,不写完就改很容易让你写不下去。不要考虑太多,初稿管它完美不完美,写完就行。找不到合适的话,随便用句混乱的话表达也行的,初稿一定要顺着感情写,凭直觉写,不要考虑太多。修改时你要认真分析你的作品了,当初为什么那么写?这情感里有没有隐藏着什么秘密?能否再挖掘一下。或者哪段话表达过度了,哪些段落不合适,该删就删。不要心疼,有舍才有得,写作最重要的是舍,敢于毫不心疼地扔掉那些自以为优美的语句。你要知道,只要对作品整体意义不大的枝节,都可以删除的。

大家都喜欢流畅连贯,但是太流畅未必是好事,反倒是涩一点儿才是好文章。因为流畅未必有价值,很多时候是对生活的扭曲,对真实的扭曲。为了真实,不惜牺牲流畅性。

作品的核心是思想,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是冲突的,通常大家所提倡的那种“纯艺术”,其实是“纯情感”,不夹杂思想的。“纯艺术”是感性的,凭直觉和冲动写就行了。但是,真正的艺术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因为思想是理性的,理性和感性是矛盾的。一件作品,如果比喻成一个贝壳,那么感性是蚌肉,而理性是珍珠,光有感性,这样的贝壳是价值不大的。只有产生了思想的珍珠,贝壳才有价值。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修改时,为了体现思想价值,往往会舍弃一些感性的语言,让它不那么漂亮,甚至有点涩,有点难懂。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大作家早期的作品很流畅很感性,但成熟后往往变得不太好看了。因为作品获得了思想性,所以牺牲了“艺术性”。

很多人不懂得这种奥妙,总把那些没有深刻思想的,浅显的蚌肉式的作品视为佳作,而有珍珠的作品看不上眼,这才叫“有眼无珠”呢。

别干买椟还珠的蠢事,太多的年轻作家喜欢漂亮的盒子,而把盒子里的明珠给扔了。所以我说太多的人不懂思想的审美。作品的境界,一是语言的美,二是情感的美,三是思想的美,一个比一个高,只有懂得了思想的审美,你才能踏入艺术的殿堂。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