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叶】三山水利和神话传说
2016-08-30 20:15:13
千百年来,劳苦大众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希望天上的神仙能下凡来造福人类,更希望有孙大圣那样的大英雄为人间扫除妖孽,从而使天下太平、万众欢腾。然而,哪有什么神仙和大圣。无非是编造出神话故事来填补精神的空虚。 统观古今中外众多的神话故事中,无不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创造了文明,人民创造了世界。那其中的许多故事背景,生活原型都确有此事,只是后人们添油加醋借以神化罢了。汤山温泉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这一类型。 真实的汤山温泉在当时的那些年代里,也的确给那里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之所以能用神话的形式流传至今,其原因就是汤山脚下确实有个温泉。如今和共和国同龄以上的人都始终难以忘怀。因为当时,方圆上百里的人们大多都在那里洗过澡。凡是到那里洗过澡的人,都觉得十分开心,特别是大热的天,一身臭汗、一身尘土又相当困倦,只要到这个天然的澡堂里泡一会儿,人们就会觉得精神焕发。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豫西南山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相继开始。数以万计的革命群众被集中在汤山脚下,炸石开山、挖土造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把科学二字搁在一边,更不知道环境保护是个什么概念,致使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中,汤山温泉在劫难逃。从那时起,温泉水就彻底断流了。 实在可惜,想当年那样一个既美丽又神奇的好去处,现如今已悄然消失。每当人们回想起来时,无不发出深深的叹息。 汤山温泉的消失可以说是当地老百姓的一大损失。它的存在和利用,充分说明伟大的祖国有着丰富的地下资源,它的消失只能说明是对其开发利用中的一小点失误。不过,细想起来也不奇怪。在那些特殊的年代里,别说是三龙镇失去了一个温水泉,而就全国来讲,损失的东西何其之多,实在是莫可名状。 站在当代人的角度上看,彭梨花和乔大刚带龙泉和龙太河这三条河流的存在,这里的人民才有了优越的生存环境,才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令人痛心的是和汤山温泉一样,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这三条千百年的长流水也相继断流。几十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每当三龙镇人民想起那种:河水清清流,润物细无声的情景时,依然是耿耿于怀。因为,这三条河水在不同时期,都为这里的百姓们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不妨我们先来看一下黄龙潭河水对老百姓的贡献吧。 黄龙潭水出了伏牛山顺着师岗、厚坡、九重一漫东南,进入三龙镇的东半部,在柏树林西边五湖营汇成了一个几十丈方圆的泉水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大跃进那个火红的年代里,三龙镇区委会、区政府调动六个生产大队,两千余名民工的人力及物力,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人民战争,在黄龙潭的下游闸起了一条拦水大坝,把潭水蓄起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黄龙潭河水的利用,使下游沿线六个生产队的三千亩旱涝保收田普遍建立,粮食单产在原有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受益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改观。 据当时统计的数字显示,小麦原单产每亩二百一十来斤,灌溉后增产到二百九十斤。玉米原单产二百五十斤,灌溉后增产到三百一十斤。棉花每亩地原收皮棉六十斤,灌溉后增产到八十斤。一个按十分计算的劳动日原来每天能分八角钱,增产后的劳动日可分一块五角钱。 这样的产值现代人看起来,感到小的让人觉得可笑,可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很理想 了。 然而好景不长,大跃进时期的工程包含着过多的安全隐患,再加上当时的技术力量有限,土方上马中的弊端太多,结果因一九六四年秋天的特大阴雨被冲垮。后因政治气候的影响,黄龙潭水库再也没有修建起来。 水库虽然没了,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这条小河每年仍有泉水流出。沿河两岸的几个行政村中,村民们在河边种菜、养鱼、灌溉庄稼,虽说是水流没有以前那么大,但它仍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这一方的老百姓。
|
|
|
|
2016-08-30 20:46:00
编辑老师你好,由于失误,题目前没有加上【红叶】二字。请帮忙加上,谢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