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语清心
|
【流年编按】茶语清心(9月)2016-09-14 23:46:23【编者按】此文讲述一个普通渔民在被迫无奈离开他心爱的大海别寻出路后的令人叹息的遭遇,以及他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本是渔民,却因为海滩围垦和建立工业园区,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大海,以及赖以维持生计的渔船,洗脚上岸。为此他苦闷彷徨,艰难挣扎,后接受妹妹的意见,拿出多年的积蓄和老屋的补助款,再加上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买了卡车,准备绝地反击,重寻活路,请人跑起了运输。但好事多磨,祸不单行,不仅车子老出故障,还因此意外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他租住在逼仄却并不便宜的城中村老房子,既孤独压抑又万般无奈,可他只能随遇而安。当儿子去了上海工作,家里就剩下他和老伴时,他益发怀念起那片海,因此他每天都要到海边去钓鱼,去与大海厮守。在他看来,对着大海,听着轰鸣的涛声,闻着咸腥的海风,他心里踏实,不过,妻子对此并不理解。爬上那大礁石,对他来说,很不容易。过了礁石滩,他又向灯塔走去。灯塔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他很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生死劫难,是灯塔给了他光明,给了他希望。他终于坐到了灯塔下的石礁上,每次坐在这里,他都有坐在莲花台上的错觉,心灵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他觉得自己就像妻子说的那样,自己的前生就是一条鱼,而大海简直就是天堂,这里有着他太多的美好的往昔记忆,这些记忆无疑是他心里的暖。这是社会转型期,典型的渔民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写照。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也是活脱脱的悲剧,无疑地,执政者的发展策略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此文直击现实,不夸张,不变形,巧用插叙,笔法冷峻,震撼人心。佳作!编者倾情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693480 |
|
|
茶语清心
|
2016-09-18 21:21:21
【编者按】有人说,世间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我想这是对的。小时候,我们的梦想基本都一样,希望有一天可以离开父母的荫庇,希望自己也可开创一片新天地。我们努力向父母证明自己,没有他们,自己一样可以活得精彩。这个证明的过程有长有短,这片新开的天地有大有小,但本质却基本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似乎与父母渐行渐远,我们留给父母殷切目光的往往就是一个背影。而当我们终于安定下来,会清醒地发现自己心里装的依然是割舍不断的亲情,父母在,天就在,自己依然是个孩子,依然有人在惦记,这是一种幸福,是一旦失去便永远追不回的财富。于是,我们选择陪伴,选择不时去探望,这种陪伴这种探望很可能会是琐碎的家务,可能是絮絮的唠叨,也可能是我们不屑一顾的家长里短,但我们终于意识到,其实幸福就渗透在这些七七八八的琐碎中。所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道理很简单,简单得让人熟视无睹,这就是为什么世上会有那么多忏悔,那么多遗憾的原因。幸好本文的作者做得很好,母亲的一通电话,村里的一次活动,便把她招了回来,不管不顾地回来。一杯红糖水,一个闻声而出的身影,几句家常,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母亲的爱就是这么平平常常,却又是这么满满当当,有爱的陪伴就是这么稳稳妥妥。文章取材于寻常生活,语言朴实,不事雕琢,真情实感自在其间。欣赏,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
|
|
茶语清心
|
2016-09-23 23:46:29
【编者按】这是一次采风活动,也是一次重返乡村之旅。作者一行背着相机开着车来到了一个叫慕家沟的村子。他们拍北山的古堡北山的云,也拍北山上的马兰草。他们走进乡村,爬山下洼,走村串户,拍房子拍山顶,拍白云拍驴圈,也拍看家狗,谈笑风生。他们打着伞、蒙着塑料布,深夜踢踏踢踏跑回村庄,浑身湿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高昂的兴致,赞叹声、欢笑声、解说声、惊叫声,不绝于耳。雨本是西海固最缺少的东西,但现在退了耕还了林,生态好了许多。一场大雨,将乡村的各种味道都给唤醒了,采风的人们就着洒上盐倒上醋的甘蓝细条、红辣椒青辣椒细丝,吃着洋芋馍馍。就这样一顿简简单单的饭菜,就这样原汁原味的泥土的芳香,让大家意识到返朴归真才是生活本源,意识到只有走进乡村,走近乡村,才能体味到大地之美,并由此想到人之所需不过是一碗甜饭一杯淡茶三尺土炕,争争抢抢又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清心寡欲,这样的恬淡闲适,怕也只能是在乡村才能感悟得到了。文章巧就巧在角色互换,以马兰花、看家狗、圈里的驴,来反观人情,体察人心,用它们的疑惑不解来表现人们对一种渐行渐远的乡村味道的热切追寻。最后借黄昏时的一场雨、一顿饭,将这种心境呈现,将这种愿望托出,卒章显志,表明心迹。欣赏,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流年】慕家沟手记(散文)_江山文学网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695817 |
|
|
茶语清心
|
2016-09-24 15:29:52
文章由友人一首诗歌入题,奠定怀念信江的感情基调。继而介绍信江的源流,以及流经自己故地的支流饶北河和这里的独特气候。重点讲述当年颇为流行的乡村戏班表演的地方戏,这些小剧团、串堂班的表演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正是山水多情,才有了款款软软温温婉婉绵绵转转的吴腔越语,才有了打串堂、婺源徽剧、弋阳腔等地方戏曲的产生。其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弋阳腔的缘起流变和主要曲目,以及戏曲家蒋士铨和信江一带四大古镇的地方特产,如石塘的连史纸,河口的美女。每次去河口,作者都会漫步河口明清一条街,遥想当年河口街极盛时的模样。可以说,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河口不一样的风景,这里既曾是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的商业街,又是争妍斗艳风情万种的烟花场。作者忆起也曾与友人坐乌篷船畅游信江,临江赋诗,约会美人,向江把酒,对月而歌,不由心生感慨,以诗寄情。随后,作者笔墨流转,沿信江上溯,又忆起自己当年上饶读书经历,以及大雪初霁与众好友的美好邀约,感慨青春流逝人生渐趋完结,难免悲凉落寞。关于信江的话题信江的记忆真是说不清,道不完,就像信江融入鄱阳湖最终奔腾入海万古不息一样,永不终结。此文既有地理位置的介绍,又有独特气候的描写;既有地方文化的探究,又有历史流变的穿插;既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又有诗歌的激情抒发;既有深情的历史回顾,又有淡淡的现实忧伤,内容虽然繁杂,但以“信江”一线串起,倒也繁而不乱。总而言之,文章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化气息浓郁,地方色彩鲜明,是一篇非常不错的地方风物人情回忆录。欣赏,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95938.html |
|
|
茶语清心
|
2016-09-26 21:54:56
【编者按】 这是一篇追忆逝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以寄托哀思的缅怀文字。作者与文中的作家魏先一不是叔侄胜似叔侄,透过作者质朴深情的讲述,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大写的长者。他坎坷一生,甘于清贫,勤于笔耕,写下大量诗歌、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其中不乏受过殊荣颇有影响力的力作。为了取得报告文学作品的第一手资料,他深入一线采访,不言累不叫苦,他的散文和散文诗赋予生活以诗意之境,凝聚自己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在作者眼里,先一叔是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爱这片沧桑热土,在作品中,他把那些苦难的农村生活诗意化,以至于芳香流溢。先一叔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敢于写别人不敢写的人和事,他为仗义执言、为民请命、可歌可泣的郭崇毅先生写书立传,只可惜此书因故没能出版,而书稿也不知所终。先一叔是个很有爱心的人,他扶持晚辈后学,不遗余力,他的为人品格和为文风格,影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以至于这些曾经受过他帮助和影响的各界成功人士纷纷前往吊唁,祭奠,目睹他的遭遇,个个心情沉重,扼腕叹息。总之,在作者眼里,先一叔刚直不阿,洁身自好,清贫自守,他爱家庭,爱亲人,爱生活,爱文学青年,爱这片生他养他的沧桑热土,他倾尽自己一生的爱,书写自己大写的人生,书写这片热土改革开放翻天覆地的嬗变。敬佩作家的人格,叹息作家的厄运,感动作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我想作家若在天有灵,也会甚感欣慰的。文章以吊唁祭奠为明线,以作家一生主要经历和作品为暗线,大量运用插叙,将眼前事和往事巧妙地融合起来,使文章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丰满。佳作,荐阅!【编辑:茶语清心】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96503.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