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现代小说中的服饰语言
2016-10-09 20:22:39
个人简历:江凤鸣,男、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南大学商学院董事、名人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无锡青商学院兼职教授。曾修渠,从军,务工,一直坚持业余写作,自称是文学殿外的守愚人。十五岁发表诗作《莽太行》。长篇报告文学《追赶太阳的人》入选香港世界文库出版社《中国英才》。《为了闪光腾飞的一瞬》入选《爱我祖国爱我家乡》。
著有散文集两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两百多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
说说现代小说中的服饰语言
流年社团文学社团顾问:江凤鸣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我在阅读小说中,对于服饰语言的发现。
开篇
上个世纪,1988年,我得到一本朋友送的书《小说修辞学》,是美国人W.C.布斯写的。在那之前,我正沉迷在存在主义美学之中,用了功夫细读H.G.布洛克的《美学新解》。布洛克先生通过非洲面具来解读妇女形象:端庄、恬静、内秀、细腻、优雅、美丽;用面具形象来解读男子形象:可怕、恐怖、令人敬畏等。这使我想到了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与服饰。脸谱不说他了,衣饰就分为蟒(帝王将相)、帔(帝后及其眷属)、褶(士人及平民)、靠(军事将帅)、衣。衣又分为长衣与短衣。长衣有:开氅(帝王将相常服)、宫装(后妃公主常服)、官衣(中下级文官官服)、箭衣(将帅兵丁的轻便武服)、学士衣(高等学士的特定常服)。短衣分为:抱衣裤(绿林好汉的短武服)、女打衣裤(绿林女杰的短武服)、马褂(武职人员的行路军服)等。
旧时代,京剧人物一出场,看他穿什么衣服,就知道他是个什么人。我的藏书中有《中国京剧脸谱大观》、《中国京剧服饰大观》,没啥事时随手翻翻,对理解京剧人物,揣摩他们的人物性格很有好处。
由此,我想到,小说中对人物服饰的描写,也不是随便写写的,好的小说家,一定会让他的小说人物,用不同的服饰,透露出人物的性格、职业、情绪或某些行动的心理暗示。
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趣味的人,处在不同场合的人、不同职业的人,其着装也都是不一样的。着装,有时候还被看作是一种纪律问题,政治问题。关于着装的故事,弄在官场上,还会看出一个人的权谋智慧。
194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在风雨飘摇中,假充民主,选举总统。蒋介石中意的副总统候选人孙科没有选上,选上了总是给老蒋闹别扭的李宗仁。正副总统大典的头一天,说好了第二天都穿军装。但第二天登台时,李宗仁才发现蒋介石穿的是文人常服长袍马褂,而他自己一身戎装,站在老蒋跟前,活像是个大保镖。被老蒋给耍了一把。
最能反映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性格与社会风潮联系的一本书,是东方出版社在本世纪10年代出版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喇叭裤、太空装、比基尼,是那个时代的时尚符号。写小说的人,只要写到那个时代的标准服饰,不用写具体的年代日期,读者也会猜到小说的时代背景。
美国人布斯在其《小说修辞学》中说:“在审美上,眼泪和笑声都是欺骗。”这话说得很对。人类从穿上衣服那天起,就思想着隐蔽起什么。他们开始欺骗上帝,结果是被逐出了伊甸园。圣经《旧约》在创世纪?律法书第三节中讲了这个故事。
西方人的服饰,也就是人类穿上衣服是从伊甸园开始的。中国服饰产生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是我们知道从悠远年代而来的服饰,在岁月中一直不断地变化着,不仅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还伴随着文学的成长。
《易?系辞》中说:“皇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我想那个垂衣裳,大概就是植物的叶子串起来的草裙吧。历史学家将史前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裸态阶段。据说人类裸态生活了200多万年,这两百多万年跟文学无关;二是原始衣物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草裙阶段和兽皮阶段。据说在距今40万年前到50万年前,人类开始装扮自身,不过这个阶段,跟图画有关,跟文学依然无关;三是纤维植物阶段。从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来看,距今约一万年前,古代瑞士已经有了亚麻织物。这个是考古发现的。
中国的《淮南子》一书说,神农氏的时候,“身自耕,妻亲织”。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制茧、织帛。而《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古代高辛帝的时候,蜀地有个女子,他的父亲被“土匪”给掠去了,一年未归,她的母亲便以女子的终身相托付,想把女儿的父亲救回来。周围的人都说无能为力,而一匹马知道后,居然绝尘而去,几天后,把女孩子的父亲给驮回来了。女孩的母亲欣喜之余,将为了救他回来,如何以女孩的终身相托,作为奖赏的事说了。不想,女孩的父亲听了大怒,说是天地之间哪里有人嫁给畜生的道理。于是将马射杀,把马皮剥了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日,女孩子从马皮前走过,马皮突然从地上翻卷而起,将女子裹起来飞走。几天后,人们发现被裹在马皮里的女子已经变成了蚕。因感念父母的恩德,她吐绩为丝。从此人们将蚕丝织成绸绢,做成衣裳。人们为了纪念她,建立了蚕神庙。
这个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有关服饰的文学作品吧。
中国服饰与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大家可以去看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西方文化与西方服饰的演进可以读罗玛的《服装的罗曼史》。但这些不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下面,我们进入主题:
第一节:服饰本身的象征意义
服饰描写出现在小说中,是一种文明的展示。表现了外在物与内在情感之间的关系。民国时期上海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一种真戏剧。”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如同一种默默的语言,暗示着装者的所思所想;服饰又像不出声的戏剧,着装者在人们面前表演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罗兰?巴特说:服饰可以被当做符号来对待,“一面是样式、布料、颜色,而另一面是场合、职业、状态、方式,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简化为一面是服装,另一面是世事。”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暗示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
“她一只手拿起听筒,一只手伸到肋下去扣那小金核桃纽子,扣了一会儿,也并没有扣上。
她扭身站着,头发乱蓬蓬地斜掠下来……
刚才走得匆忙,把一只皮拖鞋也踢掉了,没有鞋的一只脚便踩在另一只的脚背上。”
这是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男主角振保情妇王娇蕊的描写。一个年轻女人,在男人面前,衣冠不整,穿着内衣,踢踏着拖鞋,其中的意味是暧昧与复杂的。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女子内衣与女子的身体是有着替代性关联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袭人、晴雯都互换过衣服和腰带,表达的是一种超出男女常态的情感和热爱。
经典小说中的服饰的典型符号意义与象征意义是非常突出的。试举几例:
1、“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着,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个农民,鲁迅《故乡》中的农民闰土。一个老实巴交的没有多少见识的农民
2、“军服上没有挂皮带,也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徽章,下边的马裤上也没有套皮裹腿。脚上穿的是一双浅绿色的帆布胶皮鞋。手里不仅没有拿皮鞭,甚至连皮箧都是没有抱的。”
这是个将官,郭沫若《骑士》中的将官形象。一个充满优越感的高级将官。
3、“他现在穿的是一套灰色西装,脖子上套着黑色蝴蝶结,脚背上扣着灰色泥鞋套,对半分的西装头,完全是个假洋鬼子的打扮。可是走起路来,弓着背,撇着八字脚的神态,和他的服饰形成喜剧性的对照。”
这是个商人,艾明之《火种》中的商人形象。一个还带着浑身泥土气的假洋鬼子暴发户的形象。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服饰是一种语言符号。在各种社交场合,外观是举足轻重的,其中服饰可以体现出90%的外观。穿着打扮,不仅美化个人的仪表,而且反映着个人的素质、修养、情趣、品味乃至尊严、人格。
服饰符号的文化功能:
这种服饰符号,在小说中转换成一种特殊的服饰语言功能,用来表情达意。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展示人体之美: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物服饰的描写来体现服饰的美学价值,体现小说人物对物质的、精神的、对于一切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特别是通过服饰的图形符号来展示节奏、旋律、匀称、平衡的人体之美。
“她周身的装饰具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和夺目的光彩。她穿了件玫瑰紫的毛织薄呢袍,一双闪烁的玲珑古代鞋,鞋带交叉结在两旁桃花的细质白袜上,还穿一件青罗短衫;那种短衫,是马赛人新创的式样……”这是法国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对芳汀的服饰描写。
2、表达思想情感:小说作者将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融入服饰,与构成服饰的各要素形成合力,通过服饰符号语言表达出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联想。
“日常穿着一套黑布裤褂,高领子,瘦袖子……那衣领高到两边遮住半个耳朵,发髻之外,又单留一缕鬓发,抿在耳朵背后。自然裤腿也是瘦瘦的。裤脚和领子、袖口,都镶着边儿。头绳是黑的,腿带儿也是黑的,集日又罩上带着胸袋的黑布围裙,格外显得脸色发白。”
这是骆宾基小说《父女俩》中对香姐儿的服饰描写。彰显了她的寡妇形象,也写出了她内心的不安分,她的脱俗与伶俐也是跃然纸上。
3、显示文化习俗:中国是一个礼仪之乡。其服饰也体现了“礼”的韵味和秩序的象征。常常会将人们的祝福、愿望、悲喜和思想注入服饰之中,从而形成文雅、端庄、含蓄的服饰文化。比如婚礼上大红的锦缎、暖色的旗袍,夺目的胸花等,体现了喜庆。而丧礼上,白麻织品与黑色简朴的服饰用来寄托对逝者的哀伤等。小说作者在写作时,尤其要注重人物的服饰与环境的协调。
4、表示身份地位:服饰作为人们身份的象征,自古使然。在古典小说中服饰作为阶级、地位、权利的象征有着不少范式可循。例如儒家经典《礼记》上就说:“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规定了不同的等级的人不可乱穿衣,乱戴帽子。新中国以来,人们追求平等了。那些具体的规定没有了,但是人们开始用不同昂贵程度的名牌服饰来表示衣者的身份和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品牌的知名度、昂贵程度成为显示身份的符号内容,女士还要加上化妆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富有程度。具体的小说描写前边已经举例了,这里就简省了。
5、传递信息观念:不同时代的不同服饰变化,往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念,这点小说作者尤其要注意,特别是喜欢写穿越小说的作者。你写的不同时代的风物面貌一定要和你那个时代的服饰相一致。中国古代信奉“天人合一”,“上乾下坤”,体现在服饰上就是“上衣下裳”、“山下连属”古代中国人的服饰,表达了他们的宇宙观。民国推翻帝制,“中山服”流行,表达了“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情绪;“文革”期间,流行军便装、军挎包,体现了“解放全人类”的观念;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嬉皮士文化流入,年轻人穿起了“喇叭裤”、“迷你裙”。思想解放,服饰也从一片蓝中解放出来。现如今,人们服饰的多元化,也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
6、彰显文化习俗:服饰是社会文化的直接体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都会深潜在服饰符号中。中国北方蒙古族的长袍大褂,与江南水乡的蓝色印花的短打扮,就凸显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一个是草原骑乘的游牧文化习俗,一个是水乡船撸的水文化。一个刚劲挺拔,一个阴柔婉转。
7、传承历史文明: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服饰。深衣、襦袄、长袍、衫褂、?裆、半臂、褙子、胫衣裤绔、裙裳、旗袍,从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江南女子的服饰一路变迁。一个时代的服饰,就是一个时代文明与文化的缩影。我们从服饰这个小小窗口,可以窥见历史文明与社会的变迁轨迹,不同风格的服饰,也见证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
近年来,我们的一些古装电视剧,经常受人诟病,最多的是剧中人物穿错衣,让汉朝的公主穿了唐朝的裙袍。其实,剧作者只要稍许花点时间读读沈从文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可以避免这些笑话了。
还有写民国电视剧的作者,也有闹出笑话的,他们不知道,清末与民初的国人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些从团结出版社编著的《民国名媛》、《民国时尚》中的插图与老照片中就能细细辨认出来。
若说网络文学中的古人乱穿衣,那就更是普遍了。
写小说的人,应该认真地向鲁迅、张爱玲、钱钟书先生学习,他们小说中的人物的服饰穿戴,那是很考究的,与当时的社会时尚、人物阶层是非常贴合的。
服饰文化的个人认同功能:
除开上面所说的服饰符号的社会象征功能,我们下面简略的考察一下小说的主人公服饰的自我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
1、是服饰与主体状况: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是随着角色的状况变化而变化的,即使一天之中,处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下,与所见人的亲密性与独特性的不同状况,不同的环境下,都会不同,比如,与恋人相见与参加就职面试时的服饰就会不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让他去睡到大桥底下,就有点不合时宜,除非那是喜剧。
2、是服饰与主体情感、情绪:一般来说,小说人物的情感、情绪总是会与服饰融为一体。鲜艳明快的服饰,总是反映人物的愉快心情,深沉暗色的服饰大多反映人物的忧郁感伤。
3、是服饰与主题行为倾向:现代小说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写作范式,那就是作者往往给不同样式、色彩、质感的服饰赋予不同的个性,这种人格化的服饰描写,使得服饰的符号化形式有固化的趋势。比方华丽时尚的服饰被赋予外向化的性格特征,而朴素淡雅的服饰被赋予内向性的性格特征。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用服饰打扮来掩饰自己的性格特征、甚至是性别、年龄特征。你在大马路上,经常会发现,一个年轻时髦女子的背影,转过头来时却变成了大妈。甚至变成一个大胡子男人都有可能。
4、是服饰与自我认同感:小说中为了塑造形象,会将人物的服饰符号化,通过同一服饰的反复出现,展示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比较成功的案例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的服饰着装。这四个人一出场,不用介绍,只要看服饰就知道是谁了。他们似乎都是政府中穿制服的部门的公务员,上班就穿职业装。比如孙悟空像警察、猪八戒像菜市场保安、沙和尚像火车站小红帽,唐僧不用说了,那就是当公务员的领导。
5、服饰与主体对社会事物的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稳定性的心理倾向。我们从一个人的着装上,也能窥见他对待社会事物的态度。在公众场合穿戴整齐、正襟危坐的大多是现行社会制度的得益者、拥护者;穿戴出格、夸张怪诞的嬉皮士,大多为蔑视主流社会的叛逆者;因为服饰规范其实也是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和特定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的。
6、是服饰与主体价值认同: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其实也会反映到服饰上。价值观,表明的是人们对人生理想或生活意义的认同。不同的价值认同,会有不同的服饰表现:晚礼服传递着人物的优雅与对生活的自信;休闲装传递出人物对自由、不拘一格的追求;运动装表达的是朝气和健康的理念,而传统服饰则表达的是顺从、守旧、从众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不同语境下的服饰描写
我们在前边说了半天的服饰,却没有给予服饰一个确切的定义。那么什么是服饰呢?1979年我因为写作获奖了一本《辞海》,79年版《辞海》对服饰的介绍是:服,纺织供人使用的东西,一般指衣服。饰,增加人物形貌的华美。如修饰、装饰。如此我们可以给我们今天讨论的服饰一个定义。服饰就是衣服与装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初次的沟通都是通过服饰语言来传递信息的。人们通过观察对方的穿衣打扮,就可以判断其性别、年龄和职业、出身、思想、品味、兴趣甚至当下的心情。巴尔扎克说:对女性而言,装扮是“一种内心思想的持续表现,一种语言,一种象征。”其实,女性如此,男性也如此。现代社会学家告诉我们,服饰也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一种非言词系统的沟通。
深入的研究小说中的服饰与人物的关系,特别是不同语境下的服饰描写与人物的塑造关系。大家不妨去读巴尔扎克的《夏娃的女儿》、罗兰?巴特《服装的弊病》、廖运良《中国衣经》、乔安妮《时髦的身体??时尚、衣着和现代社会理论》以及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水晶《替张爱玲补妆》等。
本世纪大约七年前出版的《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更是在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基础上,把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与人物描写的研究推向了极致。我以为这部书,对于小说写作者来说,具有实战手册的意义。热爱小说写作的初学者,可以找来好好读读。
如果你对编剧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找来《中国京剧服饰图谱》来看看。那里边会告诉你,经典京剧是怎么通过服饰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1、宁穿破、不穿错。京剧中的人物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行头也就是我们小说中说的服饰,分为衣、盔、蟒、靠、帔、褶、还有头饰、靴鞋、配饰,在舞台上各是各的,不能穿错。
2、服饰程式与表演程式的固化。特别是戏剧服饰中的装饰,往往能够延伸人物的形体语言,体现人物情感,通过特定的动作反映细微的情感。这些都是小说作者可以借鉴的。
3、用服饰的色彩塑造形象。在京剧或其他戏剧服饰中,常常采用艺术手法,赋予服饰一定的外在符号特征。比如:“红忠白奸,黑为刚劲粗犷,黄为智谋聪慧,蓝为猛,绿为怪,金粉表现神仙”等。黑色古称玄色,舞台上张飞、包拯、项羽都是这样的服饰颜色。
4、用装饰强化表演效果。
由于戏剧舞台上戏剧人物的服饰更加直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更加直接。这些都是小说作者可以借鉴的。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不同背景下的服饰描写:
1、黛玉换上掐金挖银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皱面白狐狸皮的鹤氅,系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上罩了雪帽,二人一起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里;都是一色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
这段以雪天为背景的描写,黛玉的出场与众不同。不用说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他的肩膀上挂着一件类似短外衣的东西;在他那瘦得见骨头,剪得光光的尖脑袋上面按了一顶破烂不堪的宽边帽子;一条有各种颜色补丁的灰裤子紧紧贴在他的瘦腿上,他还用他衣服里子搓成了细绳,把他用大路上拾来的靴筒子改做的东西绑在脚底,他管这个制造品叫做“草鞋”。他默默地走着,踢起很多的尘土,一面闪着他那对带绿色的小眼睛。
这是高尔基《草原上》的人物描写。这是一个穷人。
3、她重新穿上衣服的时候,从头上套下去,套了一半,衣裳散乱地堆在两肩,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她稍微停了一停。这一刹那之间他在镜子里看到她。她有很多的蓬松的黄头发,头发紧紧绷在衣裳里面,但露出一张瘦长的脸,眼睛是蓝的罢,但那点蓝都蓝到眼下的青晕里去了,眼珠子本身变了透明的玻璃球。那是个森冷的,男人的脸,古代士兵的脸。
张爱玲是一个通过服饰来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高手。她描写的这张妓女的脸,在主人公面前,瞬间变成了“男人的脸、古代兵士的脸”这种语境下瞬间的变化,让男主人公的心里突然变的孤独、无助、恐怖、荒寂。他走在大街上,仿佛走在一座鬼城。
这段描写来自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
华美的苍凉
前面我提到了邓如冰的书《人与衣张爱玲<传奇>的服饰描写研究》,下面让我们拿出一点篇幅来讨论张爱玲语境下的服饰话语的运用。张爱玲的小说,常常用大量的篇幅精心描写人物服饰,关注沉淀在服饰中的文化底蕴,以服饰的变化来展示人物处境、心态、情绪,暗示人物命运。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爬满虱子”
“女人就是这样,弯弯扭扭最难找的小胡同里买来的包子必定是价美物廉的!她一点也不为他着想??一个齐齐整整穿着西装戴着玳瑁眼镜提着公文包的人,抱着报纸里的热腾腾的包子满街跑,实在是不想话。”
(张爱玲:《封锁》)这是一个上海滩上,某银行会计师吕宗桢对其夫人让他到小巷里买菠菜包子的牢骚。虽然对服饰的描写显得简陋了,但却非常传神地透露出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及其心态。
“看上去像一个教会派的少奶奶,但是还没有结婚。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她携带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然而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并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浅浅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他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
这是张爱玲描写的一个保守持重、清心寡欲的老姑娘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老姑娘却在与吕宗桢一面邂逅后,她就抛弃了所有的家教,竟然欲把自己的全部身心交给这个一面之交的男人,且不在乎什么名分。在欲望面前,所谓的道德、教养、体面,所谓的绅士、淑女都不过是欺人与自欺的纸牌坊。张爱玲用她的服饰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悲剧,以及人在华美服饰包装下的人性的阴暗面。
张爱玲还善于用服饰语言来展示苍凉的人生,并创造性地用服饰符号揭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她在《天才梦》里自述说:“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一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明的衣帽携手舞蹈。”限于篇幅,这些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仁,可以阅读邓如冰的《人与衣》。
聪明的浅薄
很多人都读过《围城》,我们无锡老乡钱钟书先生也是通过服饰语言塑造人物的大师。服饰无时无刻都将我们的内心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服饰是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私人与公众多重关系的交汇点。它随时随地的揭示着这多重关系中的人物的精神世界。钱钟书先生的服饰描写,是用一种服饰语言的庄重,来揭示某些人,特别是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的庸俗、浅薄,简直是入骨进髓。
“像一切好学而又爱美的女人,她戴白金脚无边眼镜:有这样一个无边眼镜仿佛不着边际,多少和脸蛋儿融化为一,戴了可算没戴,不比有边眼镜,界域分明,一戴上就从此挂了女学究的招牌。这副眼镜,她现在只有看戏的时候必须用到。此外,像今天要赴盛会:不但梳头化妆需要它,可以观察周密;到打扮完了,换上衣服,在半身照衣镜前远眺自己的‘概观’,更需要它。”
一个要去相亲的大学女教师,长相平庸,对异性缺乏吸引力,钱钟书拿出一个无边眼镜做道具,让这个当时时髦却与实际上的学问无关的玩意,用来展示女教师范懿小姐的魅力。对范小姐本身的浅薄、丑陋形成了反讽。
“最刺眼的是一张彩色的狭长照相,内容是苏小姐拿棍子赶一群白羊,头上包块布,身上穿的想是牧羊装,洋溢着古典的、浪漫的、田园的、牧歌的种种情调。可惜这牧羊女不像一心在管羊,脸朝镜框外面,向观者巧笑。据照相边上的两行字,这是苏小姐在法国乡下避暑时所摄,回国后放大送给辛楣的。”
作者真是一个描写高手。他对照片中苏小姐的牧羊女装扮,不是用“像是”,而是“想是”。那个“牧羊女”的心思不是在管羊上,而是眼神在相框外,“向观者巧笑”。这种样子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世俗性,揭示了苏小姐的庸俗、肤浅。
第三节:服饰描写技巧简论
1、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服饰想象: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是一种实体。表现为服饰的样式、线条、表面、效果、色彩、质料、气味等。然而我们小说描写中的服饰,不可能做自然主义的描写,你就是写得再逼真,也只是一堆文字符号,不可能像视觉、触觉展现的那样真实。最重要的是小说中的服饰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揭示生活、抒写情绪的。因此,小说中的服饰描写,要突出小说人物的服饰形象,让服饰自己说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爱好、职业、情绪。因此,我们说的小说语境中的服饰,应该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和具象性。
2、反复书写,重叠和加重读者印象。为了刻画人物,要不断重复人物的服饰形象,鲁迅先生在小说《风波》中,写到:
“因为赵七爷的宝蓝色竹布长杉,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鲁迅先生在这里反复提及赵七爷的“竹布长衫”,使它成为一种象征,一种赵七爷仇家倒霉的象征。
3、服饰描写的写意传神:与张爱玲、钱钟书在服饰描写中的细致刻画不同,鲁迅先生更多的是简笔画线,略貌取神。他的服饰语言虽然不多,但却同样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故乡》中闰土的破棉袄;《祝福》中祥林嫂的白头发上的白头绳;《阿Q正传》中阿Q的破毡帽等等。经典作家中赵树理、艾芜等,现代作家贾平凹、周涛等也多是简笔点染的高手。
4、分离人身的服饰,物离神合:有时候小说作者描写的服饰,并没有穿在人物的身上,却一样与人物关联,并反映人物的情态和思绪。比如作家鲁彦的《菊英的出嫁》在写到菊英母亲为死去的女儿置办冥婚时,对嫁妆做了详细的罗列:
“大略的说一说:金簪二枚,银簪、珠簪各一枚。金银发钗各两枚。挖耳,金的一个,银的一个。金的银的和钻石的耳环各两副。金戒指四枚,又钻石的两枚。手套,细穿的各两套。凡丝罗缎如纺绸等衣服皆在粗穿之列……”
这种近乎?嗦的细致描写,寄托了一个母亲对死去女儿近乎变态的思念和怜爱。虽然这里描写的服饰并没有真正穿在菊英身上,但却反映了她生前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期盼。
5、从缺失中突显服饰与人物的关系:《阿Q正传》中,鲁迅写的从城里参加“革命”后回乡的阿Q:“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鲁迅先生除了描写“新夹袄”和“大褡裢”外,对阿Q的其他服饰一概没写,就是新夹袄和大褡裢也没写大小、色泽、长短。因为从以前的叙述中人们已经知道,阿Q进城前是个一无所有的赤贫,如今这身上的两件家伙出现在他身上,就格外惹眼。不能不让人想到他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
6、精雕细琢,人与服饰的融合:中国古典小说的服饰描写具有固定的程式,服饰就是人物,人物就是服饰。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这个人永远就穿那么一件衣服。比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真不知道冬天他的虎皮裙着水结冰后,他穿什么。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描写,也大多有这种情形。
现代小说家中冯骥才对人物服饰描写的精细是比较突出的。他在《铺花的歧路》中写到:“他还戴军帽,穿绿色军裤,上衣换成了蓝华达呢制服。脚上不穿胶鞋了,穿的是厚底的黑牛皮鞋,鞋面像漆过的那样亮,鞋底沾过水,走起来吱?吱?地响。当下他倒背着手在屋子中间极慢地溜达着。仿佛有意欣赏鞋底发出的吱?声。”
这段服饰描写,写活了一个青年干部过早发迹的洋洋得意与忘乎所以的狂气。
7、反复加深,层层递进,让服饰说话:“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的三次服饰描写,可谓服饰自己说话的经典。
第一次:年轻时刚变成三仙姑时“衣着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亮,官粉擦得更匀”写三仙姑刻意打扮,装神弄鬼,为的勾引青年。
第二次:过了三十年后:“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每次读到这个老不识调的半老徐娘的这副扮相,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赵树理真是大师级的小说家,不佩服不行。
第三次:写老年的三仙姑被传唤到区里去时:她“换上新衣服,新首饰,绣花鞋,新手帕,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了几件首饰。”
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虽然描写的跨度大了些,但把这三次描写的镜头联系起来,不用作者多说什么,读者就会明白,这是一个品行不端,行为一贯放荡的“破鞋”。《小二黑结婚》在解放初,被改编成了不同的剧种在全国各地上演,影响之大,难以描述,“三仙姑”在上个世纪,几乎就成了不正派的坏女人的代名词。
8、让服饰说出人物的地位来:著名作家孙犁小说《女保管??平分杂记》中这样写到:
“她(刘国花)有五十岁年纪,穿的还是很破烂,头发多半是白了,身材瘦小,走起路来脚步细碎……
另一个保管叫陈玉春,也有五十几岁了长的高大胖壮,头发全黑,穿的也整齐,态度也严肃……”
在小说《女保管》中,刘国花是专门给地主家拆洗衣服、伺候地主家坐月子的短工。陈玉春却是地主家的女保管,是刘国花的上司。仅从她们的服饰上,读者就能看出她们地位的不同。
9、服饰的欲望化暗示:表现人的欲望,特别是性欲描写是小说作品不可回避的一个内容。某种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离开了男女情感、情欲的文学作品,估计就不成为文学了。但是不能进行自然主义的描写,那样就是诲淫诲盗了。小说作家们往往能够通过服饰语言,对这一情绪进行美学化处理。
“原来日本的妇人都不穿裤子,身上贴肉只围着一条短短的围裙。外边就是一件长袖的衣服,衣服上也没有纽扣,腰里只缚着一条一尺多宽的带字,后面结着一个方结。她们走路的时候,前面的衣服每一步一步的掀开来,所以红色的围裙,同肥白的腿肉,没能偷看。这是日本女子特别的美处,他在路上遇见女子的时候,注意的就是这些地方。他切齿的痛骂自己,畜生、狗贼!卑怯的人!也便是这个时候。
他看了那侍女的围裙角,心里变乱跳起。愈想同她说话,他觉得愈讲不出来。大约那侍女是看得不耐烦起来了……”
这一段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由围裙联想到女人肉体,折射出他强烈的性意识和按捺不住的原始欲望。在这里女性的服饰成了刺激和诱发主人公想象,在想象中获得满足和快感的道具。郁达夫是情感小说的大家,关注服饰之下的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纠缠,是他的服饰语言的重要特色。
10、服饰的象征性描写:象征历来是小说描写的重要手法。我们先来看看古典小说《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簪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绵裙;一色半旧不新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罕言寡语,人谓装愚,自云‘守拙’”。
读了这段文字,你不觉得这个姑娘是个表面看来文静,其实暗藏心机吗?你会觉得眼前是个娇媚的小姐吗?这简直就是一个居家的小媳妇。如果读到这里,还看不出宝黛钗最后的婚姻结局,那就太“木”了。曹雪芹的这一通服饰描写,象征意义该是多么深邃。
我们再来看象征意义更加明显的茅盾先生的服饰语言。这一段选自小说《幻灭》:
“静的思想突然集中在这件女衫上了。她知道这杉的主人就是二房东称为新少奶奶的少妇。她想:这件旧红杉如果能够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你整篇的秘密??它的女主人生活史上最神圣也是最丑恶的一页;这少妇的欢乐,失望,悲哀,总之,在她出嫁的第一年中的经验,这件红杉一定是目击的吧?”
衬衫是贴身的,直接与人的肌肤接触。这红色的衬衫,曾经可能是爱情和情欲的象征。就像当初二奶奶流的血一样新鲜而炽热。而现在它已经半旧不新了。象征着她的理想、爱情与激情也已经消退。这里还暗含着静小姐,在寂寞中的性苏醒和性压抑,以及对异性既渴望又担忧的复杂心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服饰符号、服饰语言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其象征、指代、暗喻、比拟的手法也就千奇百怪,多到像恒河之沙数不胜数。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我不能免俗,就举十个例子吧。
我的课讲完了。不正之处请大家指正、海涵。谢谢大家。
|
|
|
2016-10-09 20:30:04
|
|
|
2016-10-09 21:20:33
旁征博引,点面结合,服饰的来世今生,都一一落在实处。
聆听,思考,受益多多。
|
|
|
2016-10-09 21:22:52
内容丰沛,思想宏富,对阅读和写作人物时,有拨云开路之功 谢谢二哥精彩的分享
|
|
|
2016-10-10 08:13:02
二哥博学多识,见解独到。这篇讲课稿对小说写作者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拜读。
|
|
|
2016-10-10 09:57:08
没有听二哥的讲座之前,我的文章中,极少写到一个人的服饰,总感觉,这些正如我现实生活中一样,并不擅长搭配,所以不露怯,不书写。现在发现,可不是这样,看到之时,我正好在写一篇小说,加上了几笔服饰描写,顿时,感觉人物鲜活起来。 谢谢二哥哈,这篇文章,是可以反复学习的呢!
|
|
|
2016-10-10 10:21:46
听雪看过小说,但没写过,对小说里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记忆很深,对服饰的描写还真没怎么关注过,只觉得和平常人一样,穿着得体,不影响别人的视觉就行,今天听二哥引经据典地讲小说中的服饰语言,忽然觉得小说作品里的服饰,不只是一道风景,他还是影响场景的主题。学习并实行之!
|
|
|
2016-10-10 10:29:00
|
|
|
2016-10-10 11:29:05
|
|
|
2016-10-10 16:02:30
昨天一天没上网,竟错过了二哥精彩的讲课。 二哥见多识广,又博览群书,讲课内容别具一格,颇有大家风范,值得好好学习!
|
|
|
2016-10-10 18:09:53
二哥的讲座很吸引人,俺学习二哥的分享,并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
|
|
|
2016-10-10 21:43:15
二哥辛苦了。 讲课稿选题好,内容精彩,听后受益匪浅。
|
|
|
2016-10-12 06:44:56
|
|
|
2016-10-12 20:28:22
二哥真棒,二哥讲的课真精彩!我好好学习!祝二哥写出更多佳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