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儿
|
《《红楼梦》写作特色及高鹗续书的不足》2016-10-23 20:15:16
个人简历:何太痴,原名杨维,生于1995年04月01日。从事物流工作。喜欢文学,痴迷红楼,发表文章见各大文学网站和纸媒,以散文、中短篇小说居多。2016年8月18日,注册江山文学网,落笔于江南烟雨社团,现任江南烟雨社团编辑。 江南烟雨社团何太痴主讲 红楼梦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为,而且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应该是世界文学中的巅峰之作。英国人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完的红楼。如此高的评价绝非偶然,在红楼梦问世的两百多年里,各类追捧和有关红楼梦的话题也层出不穷。 五四运动后,以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开始怀疑红楼梦通行本的作者。后来,通过精细的阅读文本和大量的文献资料确定红楼梦的作者绝非一人。如此,踊跃出许多人去研究新红学。比如,俞伯平,周汝昌等名人都在红学上对后面四十回的内容提出了不小的质疑。 后来,又通过脂砚斋的一些批语以及和曹雪芹同时代的人留下的一些在自己作品中涉及到的红楼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前后的出入确实很大。张爱玲十一二岁的时候读到后面四十回就发现索然无味了,后来定居美国,偶然知道脂砚斋版本的红楼梦才只有八十回。 这下才恍然大悟,原来后面系他人所作,无怪少了曹雪芹的许多味道。张爱玲用尽后半生的精力研究红楼梦,更是几度跑到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去拓印了不少关于古人所写的一些红楼资料。后来,完成了《红楼梦魇》一书,大量的阐述了高鹗后面所续内容的妄自揣测和擅自改动原有的内容。 张爱玲数次提及,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刺多,三恨红楼未完。足以见得张爱玲对红楼梦的喜爱,更是觉得红楼梦后面稿子的遗失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其实,早在清朝就有人提出,越到后面越是萧条不已。周汝昌先生可谓是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红学的第一人,从他的《红楼新证》可以读出来他对红楼梦前后的分析确实不难发现高鹗的续书违背了红楼梦的原笔原意。 当然,其中不乏有喜欢后面四十回的读者。林语堂先生就曾表态过,红楼梦后面四十回的续书符合前面的走向。也在网上看过一些专栏作家写得红楼梦评语,觉得庆幸这辈子能够读到一本完整的红楼梦。使得红楼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结局,这里我不反驳,毕竟也有理想主义者希望有一个好的结局。可惜,我觉得他到底没有摆清作者的方位。 他读到的不是一本完整的红楼梦,现在的通行本是两个人所著。可是,高鹗压根和曹雪芹不是同龄人,两人也压根不认识。只能说高鹗写得是同人小说而已,如果放在现在,压根不可能能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同时出版。 然而,当时的出版商哪有现在的那些版权之说,就是出版人自己说了算。如此,红楼梦才会很不幸的变成了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当然,高鹗也绝非一无是处,至少他在红楼梦的流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为。让不少的人都熟悉了红楼梦一书,在流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张爱玲说得对,跗骨之蛆难以拔掉。这里,我觉得刘心武先生说得对,两个应该分开出版。就算非要在一起出版,也不能说成是曹雪芹和高鹗所著,两人确实不认识谈何一起著书? 当然,红楼梦被誉为断臂维纳斯,最求后面真实内容的人亦不再少数。这下,从红学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派系——探佚派。其中,刘心武先生探佚出了后面不同的内容,引发了不少的批评和认同。这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无需多怪,高鹗有续书自由,刘老师亦有评论自由。 当然,鄙人也属于许多爱好红楼梦中的一人。 以前也曾读过红楼,可惜里面繁琐的诗词和复杂的人物让我几度放弃。近年来觉得杂七杂八的闲书读的太多,变得太过挑剔,后来又拿起红楼梦。没想到这下便爱不释手,细细读了几遍,如今已然成为枕边书。 首先,想要探佚红楼后面真故事,就得提一提脂砚斋和畸笏叟这两个人曹雪芹身边的人,当然还有一个是蒙藏本的批语。特别是脂砚斋,做为曹雪芹身边的人。她应该是看着曹雪芹写红楼的,然后誊抄。这里题点外话,当年曹雪芹穷困潦倒,抱着写完的红楼梦找出版商出版。可是,出版商看到后面内容确实有下监狱的危险,只得放弃出版。众所周知,清朝文字狱牵连广泛,有诛九族的危险。 因此最初的流传形式就是手抄本的形式,现在有些博物馆应该有一些手抄本的珍藏。 在第二十回中有这样一条【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的批语。 从畸笏叟的批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红楼梦只有手抄本。可惜,直接丢了五六稿。而,当时宫廷的一个御马监的富察明义却有幸读到了曹雪芹的红楼梦全本。写下了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在一定程度上也透露了八十回后的内容。 仔细阅读文本(推荐古本红楼梦)和脂砚斋以及畸笏叟的一些批语不难看出,曹雪芹确实是写完了红楼的。 红楼梦能够经久不衰,必定有它的独特之处。连毛主席都说,中国有四大骄傲,红楼梦便是其中的一个骄傲。 围绕四个家族能够写出那么多字,而且有些地方的情节甚至了然无趣。相对于目前网络上的快餐文学网络小说而言,红楼梦缺少的就是一波接着一波的高潮。少了那些快意恩仇,和美女香艳的情节。在文字上的运用也过于讲究,读起来颇为晦涩。 说来惭愧,笔者我至今读红楼梦都还要翻一番字典,有些字简直都不用了。还有人物的复杂程度,可谓是四大家族的人物任意穿插,错综复杂,往往一个小小的人物都能翻起大浪。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写作风格,不要漏掉每一个人物。 这是一个写作的细节问题,这里不得不说,曹雪芹对写作细节的掌握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人物。著名作家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就细节而言,除了《追忆似水年华》能够和《红楼梦》比较一番,其余的小说都没有红楼梦写得那么细。 笔者也读了一些外国的长篇名著,个人却觉得没有任何一本能够和红楼梦相提并论。一本书能够形成一个学派,可以说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坛都是罕见。 再观高鹗续书,许多情节描写不细腻,甚至有些粗糙。特别是从第八十一回开始,贾宝玉就乖乖的进了私塾。曹雪芹塑造贾宝玉这个形象,在第一回就已经说了乃顽石,如何能够乖乖受到礼教的约束。贾宝玉在后四十回中,不仅乖乖地读了四书五经,还连带着告诉巧姐要去烈女传。 而且,曹公的整本书是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的。贾宝玉是一个革命者,是当时时代中的一种另类。并非是一个认命之人,如果人民就应该乖乖地像贾兰一般考取功名为贾府东山再起。然而,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漫长的,长到只有牺牲之后才会让后人警醒。 根据脂砚斋的批语透露,红楼梦在结局的时候会和水浒传一般,排出一个警幻榜单。水浒传里面排的是英雄榜,而红楼梦则会有情榜。这里并非空穴来风,第八回中脂砚斋有批语【甲戌眉批: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乃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袭人数语,无言而止,石兄真大醉也。甲戌眉批:余亦云实实大醉也。难辞醉闹,非薛蟠纨绔辈可比!】 从脂砚斋的很多批语里面可以看出,脂砚斋是看过整本红楼梦的。后面还有批语,林黛玉系情情。贾宝玉的“情不情”应该理解为想要关心和呵护许多女子,你看他自封绛花洞主。而黛玉的情情应该是一种痴情,只把心给爱的人。遗憾的是,其余的情榜脂砚斋并没有披露,让人不住叹息。 然后,再看写的林黛玉。简直写成了俗人。前面八十回,对于林黛玉的外貌以及衣着的着墨都很少甚至写得有些儿另类。在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这类写法颇为另类,与之王熙凤在生气的时候比起来就颇为有些仙气。 王熙凤在有一回骂人的时候,直接就跨在门框上破口大骂。如此一看,不用曹老写出名字都知道是王熙凤了。不愧是凤辣子,实至名归。 第二回中,黛玉之相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中,特别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句的争议过大,很多版本的语言都是不懂的。到底是誊抄人的失误,还是其他原因现在也不得而知。) 与之形成对比的便是王熙凤,一出场就光彩照人,引人入目。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应该是那种超凡脱俗的美女,很难有一些俗笔去描写。 而到了高鹗的笔下,却越来越俗气,整天想着嫁给宝玉,维护自己的身份。一下子从高冷和目下无尘变成一个和王熙凤一般的世俗女子。 后面四十回中,林黛玉数度揣测贾宝玉的心思,甚至还暗暗自问贾母对自己的和宝玉婚姻的看法。写得不能再俗了,林黛玉的前世可是绛珠仙草。和贾宝玉是有仙缘的,如此俗气,能符合曹老的原意吗? 再有一些在美食方面的细节,前面八十回写的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林姥姥进大观园那节,吃的是茄鲞。这东西的做法复杂,可不是一般的什么山珍海味的。只有习惯了山珍海味的人才会知道其实山珍海味并不好吃,如此就解释了为什么大观园的都人喜欢刘姥姥送来的乡下的东西。 红楼梦的第五回可以说引领着整本书的大纲,里面对于金陵十二钗以及副册又副册(副册又副册只是个别人物)的命运判词早有定数。高鹗续书,并没读懂第五回的判词。在香菱一节,判词上写着: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脂砚斋批语:【甲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高鹗续书,夏金桂准备下毒害死香菱,没想到阴差阳错害了自己。然而,胡适之先生考证出来,自从两地生孤木,这个字应该是桂字。而后面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魂都出来了,不是死了又是什么? 而续书中,香菱后来还做了薛蟠的正妻还为他生了一个后代而后难产而死。然后,甄士隐还要度脱香菱,送至太虚幻境交于警幻仙姑对册。这里似乎也是说不过去的,第一回中只有绛珠仙草才在警幻仙姑那里挂了号,如何又是香菱去对册呢? 我看到不少评论高鹗的功过,高鹗能够出版红楼梦对红楼梦的流通和广大人民对其认识的方面是不可磨灭的。可是,高鹗擅自改动了前面的一些情节,让不少人读错了曹雪芹的本意。 曹雪芹可以说在生活中是一个明察秋毫之人,在前八十回的细节细节描写中可以说是再无他人。就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一节,看似平淡无奇,毫无情节的推动。却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之下,带出了许多的细节,也买下了很多伏笔。 比如,看到香菱,就说长得跟宁府的容大奶奶一般。甄士隐碰到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的时候,听到两人疯疯癫癫地说香菱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如果香菱是秦可卿的映射,那么秦可卿也应该是有命无运。如此,到了秦可卿病重,她自己都说治的了病,治不了命。 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写作特色,喜欢安排伏笔,使情节衔接更自然何理。 还有就是送给惜春的时候,发现惜春正在和尼姑庵的小尼姑玩耍还说要剃光头去做姑子。这里,又何尝不是一个伏笔,后来惜春果然出家。 当然,高鹗续书,惜春出家顺利,有佛缘之人去出家,又如何能说的上是薄命?那么,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阅的书籍,就不应该是簿册了。 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看到惜春判词: 堪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缁衣:就是黑衣,尼姑的装束。 青灯古佛:庙里单调枯寂的景象。 脂砚斋有批语:她将来要有“缁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高鹗续书,贾惜春出家顺利,后来还有紫鹃这跟她去修行。惜春修行的地方就是大观园的栊翠庵,连大观园都没有出如何去乞讨?而且,还写到紫鹃终身服侍。又如何有独卧和单调枯寂的景象? 在第七十四回中,惜春和尤氏有一场口角。“我只知道保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尤氏讽刺道:“可见你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惜春反唇相讥:“古人也曾说的,‘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我?”尤氏被戳到痛处,便不敢说下去。 惜春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心狠的人,所以她的情榜应该是绝情。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高鹗的续书不难发现,其实高鹗在对于人物命运的安排走向中是趋于一种幸运。少了一种在绚烂中的惭愧。观曹公前面八十回中,繁华富贵与贫穷疾苦是相对应的。 再看贾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兕:两种势利。这判词说的很明确了,贾元春应该是一种政治的牺牲品。在第十八回中,贾元春省亲后点了四出戏。其中,第二出是《乞巧》。【批语,《长生殿》伏元春之死。】长生殿我们都应该熟悉,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玉环是被唐玄宗赐死的,如此说来贾元春也应该是被皇帝赐死的。 然后贾元春的红楼梦曲: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此曲也不难理解,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这应该是说明元春正在得意之时,却突然一落千丈后来沦落到被赐死的下场。眼睁睁,表明心里有些不服气。荡悠悠,有一种萧条和独孤的意境。望家乡,路远山高。表明应该是在荒郊野外,贾府的地理位置就在京城,如何山高路远?而且,如果是在深宫死的也不能是山高路远。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秦可卿死后,曾经托梦给王熙凤。告知贾府的气数已尽,须要早些安排后路。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话就是告诉贾政一等做官的,在明利场中须要退身了。 高鹗的笔下,全然没有这些情节。把判词中的虎兕也改成了虎兔。如此,才改成了在兔年虎月的时候元春夢逝。乍眼一看似乎何理,然后细究之下却发现高鹗有些自作聪明。这里不去细细考究,一大推数字难免会弄的人心烦意乱,只要知道高鹗的笔下贾元春的年龄有一定的差数,可谓是自相矛盾。 脂砚斋也有无数次的批语,这里是千里伏线。像葫芦僧那篇有这一段【甲戌侧批:至此了结葫芦庙文字。又伏下千里伏线。起用“葫芦”字样,收用“葫芦”字样,盖云一部书皆系葫芦提之意也,此亦系寓意处。】的批语。 可是,高鹗续书就丢了。后文没有了葫芦僧,整本书的寓意也就跟着丢了。 这里,只能说高鹗在形上大意符合曹雪芹的发展,却少了很多内在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曹雪芹整本红楼梦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而高鹗的续书却成了个人的悲剧。 前八十回中,晴雯死后,贾宝玉大费周章的为晴雯写了芙蓉诔。要知道,贾宝玉自封绛花洞主,呵护着每个女孩子。可是,林黛玉死后,贾宝玉虽然哭得伤心却也在冷静中慢慢恢复。 对于贾母和王熙凤联和的掉包计,这要是在曹雪芹的笔下是绝无可能的。这段情节严重的影响着后文的走势,曹雪芹没有任何的伏笔,脂砚斋也没有任何的批语。 细读前面八十回中,都可以看出贾母并不喜欢宝钗。至于贾母给宝钗过十五岁的生日,这只能说是出于一种礼貌。毕竟薛家住在贾府就是客人,得有一定的规矩。曹公笔下的礼教也是非常严格的,细读之下不难发现当时许多的礼节规矩。 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中,贾母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宝玉的婚姻由自己做主。当时去清虚观打平安醮是元妃提出来的,在前面一章中元妃端午节送礼已经表露心迹自己默认金玉姻缘,不然也不会独独宝玉和宝钗的礼品是相同的。 再看张道士这个人,挺神秘的一个人。二十九回中,从贾珍那里描写到。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 这一番描写就是表示张道士绝非善类,众所周知。一个寺庙道观想要长久不衰唯一的途径就是香火旺盛,然而欲要保持就得认识官场中人。张道士的身份不俗,定然也长久混迹于皇宫内院的,此番推论可以看出决计死的贾元春的。 再看他和贾母的对话,“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一位十五岁的小姐,居然如此凑巧。可不,这宝钗不是刚过十五岁吗?而且,也是一个好模样儿。再者,根基家当,也般配。薛家是四大家族,和贾府的根基能不般配吗?这里很难不让人怀疑是给宝钗说情的。 而贾母的回答:“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金玉良姻是薛姨妈和王夫人等人造谣的,还是是一个和尚说的。贾母也偏偏说和尚说宝玉不该找娶,这也是凑巧?这里就不得不再次佩服贾母的机明了。既然你们都要听和尚的,那么我这个也是和尚,我也得听啊。还有,只要模样配得上,家里穷也无所谓。摆明了就是告诉薛姨妈,别以为你们家有钱,就可以了,我可不在乎。 后来,从贾宝玉拿起的金麒麟可以看出贾母当时毫不在乎的态度。平安醮后,宝黛吵架,贾母急道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足以见得,贾母心里是认可黛玉的。 此后,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陪同游玩,到了宝钗的房间。顿时就拉下脸来,太过节俭,有点儿作秀了。当时夸奖宝钗的话语明显就是一种讽刺,比自己家的四个姑娘都要强。再强能强的过元春吗? 最后,红楼梦曲中写得明明白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被彻底的摧毁,没有留下什么,如何又能够沐皇恩,延世泽? 然后,还有什么兰桂齐芳?家族又会重新兴盛,兰是指贾兰。前八十回确实有这个人物,桂应该是指贾桂。贾桂,高鹗所说是贾宝玉的遗腹子。这有点了胡扯了,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属于玉字辈的人,那么他的下一代应该是草字辈才是。可是这个桂字怎么看,怎么写都没有草字头,何来兰桂齐芳? 红楼梦的前面八十回而言,在细节的处理上可谓是字字有理有据,没有显得冗长拖沓之一。就送宫花一节而言,一个小小地事情可能就是一笔带过。你看曹老笔下,穿插许多的情节,从侧面描写了荣国府的细节。也把林黛玉那种高冷,目下无尘的性情展露无遗。 脂砚斋批这节是笔似游龙,变化难测。足以见得曹老在细节的拿捏和情节的推动上下了多大的功夫,真真十年辛苦不寻常。批阅十载,删减五次,呕心沥血才有这么一本聚作。 其实,写作最难下笔之处莫过于就是一些无趣的事情应当如何交待。一笔带过显得这情节有些多余,然而,如果想要加入情节又显得啰嗦无比。这下,曹雪芹以他的神来之笔穿插诸多的情节,为整本书伏下千里伏线。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过红楼梦,在繁华中透露出荒凉。这里就不得不再次佩服曹雪芹的菩萨般的心肠和细腻的文笔了,在写到贾母等上等人奢侈糜烂生活的同时又下了像金寡妇一般的下层贫穷人民的疾苦贫困。 在曹家没有败落的时候,曹雪芹高高在上的时候,是以怎样的复杂的心情去关心到这些尚不能解决温饱的人群的。 对于红楼梦写作特色的总评价,是以草蛇灰线,千里伏笔八字去评价。我觉得如此是非常贴切,细读之下足以看出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和契合都是非常吻合的。当然,其中在八十回有少许的一些败笔,估计曹老还未批改到就撒手人寰了。 而且,中秋诗也还缺了几首,如果曹老长寿应该会补上。 当然,红楼梦花了曹老大半生的精力。真是因为有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大起大落的身世经历才让我们后世看到了这部旷世奇作。
|
|
|
清影凝霜
|
2016-10-23 20:44:45
分析得真透彻,学习了!
|
|
|
海域听风
|
2016-10-24 06:50:58
说的真好,很不错,能如此细密、精致的分析真是很有功力、功底啊。大赞! |
|
|
樱水寒
|
2016-10-25 23:08:27
何童鞋棒棒哒
|
|
|
清雅若诗
|
2016-10-25 23:09:10
夜校讲课群里已经认真拜读过小何的红楼分析,其中很多地方记忆很深。辛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