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润
|
【专栏】半月一评2017年第9期2017-05-28 15:07:44向善,撑渡——唤起心灵的觉醒 【主持】雅润: 微风习习,青草飘香,路在脚下无限的延长,梦想在文字的王国要扬帆起航,驿动的心随着生活的波涛上下浮沉,其实,我们手里不只有忙碌和喧嚣的世界,还有诗和远方。 首先欢迎来到赏析课堂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江山文学网站如云诗苑的掌门人——清心如云老师。学习他的一组征文绝品诗歌。 文章链接:【檀香.某人杯】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组诗 征文)_江山文学网 http://www.vsread.com/article-723300.html 提起如云老师,有的文友应该很熟悉,我们在去年也曾经学习过他的作品。老师的作品已然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字里行间隐隐都透露着禅意,这可能和他一心向善,皈依佛门十多年有关。他创作的作品不仅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也在全国各大报刊刊登转载,被文学界津津乐道。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老师的真面目。
作者简介:清心如云,原名王相华,祖籍山东日照,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山文学《如云诗苑》社长。作品散见于《青年科学》《星河诗刊》《陕西文学》《中华风》《天津诗人》《诗导刊》《华夏诗刊》《作家报》《作文通讯.锦瑟》《辽河诗词》等全国五十多家报刊杂志,入选《中国百年新诗代表作》《中国诗人诗典》,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大赛中获特等奖及一等奖;2016年被评为江山文学网“十大明星社长”“绝品宗师”称号,曾任多家文学大赛评委职务。著作《收藏指南--佛珠》。以禅融心,回归诗性的清凉世界。 再看今天的主评老师博文约礼。
主评简介:男,出生于1997年9月12日,江西宜春人。现为如云诗苑评论部长。来到江山,唯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信仰,让自己快乐、勇敢地去写作,以及微笑面对生活。 【主持】雅润: 别看主评年龄不大,却博学多才,今天由他担纲评论,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觉。闲话少说,回归正题,现在就有请我们的主评博文约礼,闪亮登场。 【主评 】博文约礼: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题记 诗歌是灵魂美的创造,灵魂是诗歌美的刻画。诗歌在把艺术高于自然的同时,也是在强调人的情感作用。我一直信仰诗歌和人一样,是微笑的,是美的。读诗,写诗,也是人在生命中的一种表现。品读如云社长的诗歌,随心、随性、随缘,已经成为我信仰诗歌的重要一部分。在如云社长的诗歌中,经过内心世界所唤起人的内心的情感,表现出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而是由心灵所迸发出的火花,需要更多的价值去高举内心的善根。这样不仅成为诗歌创造的基础和动力,也使得诗感传达的审美尺度变大。因此,如云社长的诗歌在自身情感世界里的现代艺术,融合了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呈现方式,在寻求佛性哲理的同时,也将对事物的相对观念完全融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之中,朦胧或清晰,浪漫或现实,既是一种思想的产物,又是一种艺术的结果。 在当代艺术潮流中,现代诗歌在追求一种新的方式去阐述事实。讲究诗歌本身的意境,抒情的深远,给人生命的启迪。在细微之处,热忱于平静的情绪,让诗歌的主题得以升华。而它的根本精神,是与象征主义相一致,在陌生的艺术客体中产生和主体相分离的过程。正是有了这种层次关系,诗歌的整体艺术形象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征服。由内而外,获得形体本身的内涵,构建一个心灵皈依的形象。此篇组诗便是其充分论证,给人情感的细腻,视角的新颖,禅性的质朴,均在深刻的境界中化成了诗意盎然的禅意,感性,感知,感性。 《灯光的记忆》以灯光来探讨一个侧面,思维的玄想性和清晰感,可以看到诗人内心潜意识的活动。把客观性的细物,融注在时间的痕迹中,或者一些未知的感悟,或者刹那间的灵动。这是有必要去解读诗歌中的高雅。开始以疑问的口吻,夹带历史尘封的温情,但“至今/仍未有答案”写出了诗人原意产生的感叹。这与诗歌的艺术来看,一种通于内心创造的生命力,符合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而后一节写到“灌满屋子的内心”如此单纯的想法,情感的凝练,表面上并没有过多的浮夸,相反,这很真实,值得赞同。由此,那些若隐若现的影子,在视线里游走,与黑夜围拢着光的静守,找寻最初的悸动也就符合常理。而回归艺术文本的追求,在心境中打开光亮。即使是裸露黑暗的枷锁,也是以一种美的姿态,并加之不可描绘的色彩,凸现出黑夜和光彼此之间的对白。通过这种幻象,经过意识性的倒流,诗歌中所给人无限遐思的韵味,正慢慢灌注心扉,反复且悠长。这样抓住感官里的自然意象,以人的心灵创作出能动的美感,将更加鲜明。而后衔接的章节,道明了记忆深处的保留的真相。那就是“我们更加怀念遗漏的事物”,可以把这当做诗人所留给读者的思考,正如一种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每个人都一定会是快乐的。因此,诗句最后写明“终将被一缕灯光,发掘,与渐次释怀”这句抒情之笔,来自于诗人内心的慈悲,既描述了生命的记忆,也写实了灯光的温和。和开篇第一句“时间筹码在灯光里变得愈加温和”照应,二者相互渗透一体,贯穿于诗歌的主题中,就包含了灯光有着想象性的创造力和象征性的凝聚力。而且与诗人内心的记忆组合在一起完全放在幻象的框架中,超越了简单生活的物象,而成为情绪象征的一种意境,这样的虚实结合,就造就了更加宽阔又富有美感的一个象征载体。无论是哪一种,都给诗歌赋予了或浓或淡的美。因此,从灯光的记忆中,可以发现二者相互辉映出灵魂的光环,它的洗礼就是它的再创,高于一切的虚设。 《木筷,与宿命》木筷,可以先想到什么?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生命。这是一个灵魂。而关乎生命的物体,升华到生死宿命的层次上,基于哲学上的思考,有时侧重对特殊审美的效果,反而更易于拿捏住命运的高度。诗中第一部分,先是用“渺小”和“伟大”两个自相矛盾的词语来描述事物,说明其被搁浅的缘由,由此想到木条,平凡而不平庸的摆放,并简明的介绍出其细微之处。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就谈到了诗歌的含义与作用,即使渺小,也不隐匿。凡是借助意象来表明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愈是知解,愈是非比寻常。木筷,在此充当一个“宿命”。从诗人传达的粗浅与情景之间的对照,木筷和宿命永远存在着一种心灵的寄托。生活,其实很简单,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木筷就像是文字,就像是画,呈现出生活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而欣赏木筷的同时,也就是在欣赏自己。“有思想/有智慧”来诠释事实,也就是向现代人类一样尊严的生存者对话。如果没有它,也就无从发生情感的共鸣,便无法琢磨必然的艺术去接受客观的现实。所以,人间过客,以及众多吻痕的热度,被无情抛弃。但对于流浪者,诗人以回答问题的角度,告诉人们:最终归处,不是握在别人手中。这种围绕解答诗歌的困惑,不仅实现了对人生的探讨,而且也将深层次的解剖人性。就像“一双木筷折断的修辞”,发出的声响,足以证明体内的事物,终将被警钟一一裸露。这种思维本身所给的震撼,在意象和语言上的结果,使得木筷上升的高度,和宿命交汇一体,与传统的思想去理解这样一首诗歌,深沉的是我们,不断去汲取其中的氧分,并以此为准,将建立在我们生命中的情感,逐渐和木筷联系紧密,反复推敲。进入诗歌探索的主题,这样借助艺术性的比较,将诗歌与意象的统一性和持续性相结合的观念,开始是“木筷的本身”由浅入深,再内到外,都灌输着一首诗的内容,以此达到作品之完美。这种对于生命的深度解析,很形象的比喻,在探索诗人灵魂的共鸣和情感的过滤中,把压伏在物质下面的真相,真实的再现了内心的感触和直觉的清晰。所以告诉并证明“即是命运里/敲响在我们体内虚设的/最后的警钟”,消逝了这宿命的晦涩,也点明了一切艺术的精华。 《与素食者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诗人对情感的升华和凝结,渗透物象的生命,由此契合心灵的洗礼和创造。在生活细节中把握总体,在理论和实践中阐述固有的血脉。持有这种境界,把欲望上升到诗歌的另一个层次,故有“一种陌生/与孤守者的愁绪”的见解,但是在其他方面并不足以阻挠情感的表达,相反,从首句的语言艺术,抓住时光里的潜意识,把符合心灵的东西加以提炼,转变人的惯性思维,比原有的非艺术形式彰显出来,凭借这样的高度,将诗人的文化修养和大气魅力相融合。在这种思考艺术与现实中,把生命的沉思注入活力。“以空泛与火焰/焚烧那些即将化为灰烬的善根”倾向于直觉印象的真实,重合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把空间的想象打破宁静的界限,趋向于内心的真实表达。在这种艺术的创造中诗人也将生命之美诠释。绝对客观的描写,诸如“低处行走的云”诗人将它赋予生命的气息,人性的光辉。不舍天空,与石头相伴,忠诚。从中可见,艺术是活的灵魂。在诗人经验世界富于表现的真诚,在确认多个角度的同时将诗句增加了一种静态之美。“瓜果,蔬菜,清泉”它们的生长,除了与生俱来的朴实,那种在追求感恩大地的精神,正如诗歌所表达的和平。出于审美的角度,在这里找寻出一颗蕴涵人间和平的种子。极具生活气息,让读者在感受自然时,也在内心形成心灵的感悟与朴实。据此,最后一节写到“植入挺拔骨节/已被风雨/清洗暗疾”刚好呼应前文里提到的善根和因果,以及白云和石头的忠诚,来自大地里的真诚,甚至是和平的种子,渐渐地作为自然形态的意象,植入诗歌的精髓之中,来传达一种更带智性色彩的体悟。而这“重新攀升更高的天空”从诗人传达的素养和主题来看,总结这首诗所表达的真情实感,直接用诗歌本身给予的力量,无形之中引领到更高的领域中去。把主题和内容的贴近感,暗示性的转移到哲学的理论桥梁。借助朴实的手掌,给诗句穿上一件颇具素净的白衣。这就引出一种新的哲学深秘,达到纯诗里面的三个重要侧面:诗的物理学总观、诗的哲学观、诗的思维观。 《重叠的印迹》此篇诗歌在平凡的意义中找寻真挚的情感,在追求诗歌的象征性同时,既是蕴含本身的价值自由,又是多角度释放的人生理论。将认识的意识世界,都接受了深层次的分析,与主客体之间展开的探索,在纯诗的世界中获得更大的突破。诗人在此诗中构建了一个自然的抒情,在形式和内容中凝成主题的永恒。走进诗中的境界,首先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情感“土地硬朗如父亲脊背的阳光/黝黑发亮”形象的展现出诗人一种动态的感悟,带有一种亲切的怀念。以土地来形容父亲的脊背,完成了对于土地的热爱以及无比的信仰。由此诗人写到“在看不见的风中/集聚时间沙漏”凸现一种新的高度,柔美的写法在诗句行间融注了清缓的气息,又非常的收获一种记忆的回想,无论是时间,还是细物,透露出诗人情感之处的细微。真正意外的是,“一粒故乡尘埃”但诗人却不敢提及,悬念的设置,在此正如一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承接前文中涉及到的内容。加之比较,诗人在夏日蝉鸣中感悟,陷入久违的深思,这也传递出一份浓缩的乡愁。这样面对熟悉与陌生,不免从中确认到内心的真实,把自我阐述的愁绪上升到极致。因而在寻觅踪迹的时候,秋天引发的悚然情思,将果实和足迹参照,由熔化到分离之间埋下的悬念,形成一种审美距离。即使这样诗人一方面在此托起一节麦芒的内核,获取绿色之心。这是生命的新生,再次把诗人内心所追求的印迹,表现出深邃的感情与现实世界相统一。出于诗人坚实的依据,“那是像我一样执着而热烈的梦”在来自梦想的追逐中,以及多方面的透视,即使在异乡黑夜,远眺缄默土地的行为举止,也要传达祖辈延伸印辙里,同样有着不易被忽略的长度。这里不只存在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也在这审美过程中阐述一种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不是以说明或者引用世俗里的价值,更主要的是以诗歌本身所拥有的灵魂去接近人的内心,必然会在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高度。以此为准,把诗句中所寻求的衔接点,达到思想和艺术的统一。从中体悟诗人所赋予诗歌的生命力,不仅仅是停留在字片篇章上,更是在情感中得以十足的表现出来。 组诗《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形象的表述中包含着生命哲学的真谛,体味这中间蕴含的诗人关于艺术创造的见解,关乎生命的美,关乎生命的善,也就是对于诗歌再创的过程。纵观全诗,四首诗歌相互联系,又相互融合,共同把主题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选取的意象中,灯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包括思考,哪怕是黑夜的思念,也会被灯光所发掘。再有木筷,寓意着宿命的哲思,渺小却伟大,正如世间的生命一般,有时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杂。在此之间,木筷就像尝尽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因而,诗人将把有思想,有智慧的礼赞,全部融入木筷之中,由此来敲响人们内心的警钟。介入前面两首诗作,从生活细事把握全局,符合题目所带给人们的沉思。在解释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将自然的情绪融入一颗慈悲之心,以此追求效法造化的精神。所以在面对素食者这个身份时,诗人在寻找一个虔诚的方式去细说,以自我的角度为起点,为诗歌内容提供了客观的范围和艺术的接触。在无形之中把灵魂的高度举起,借助佛经里的善根理念,祈求一粒人间与和平的种子,这与诗歌的美达到一种信仰的和谐,它不是心灵炽热的呼唤而是心灵沉静的对视,透明而纯洁。在获取意识共鸣时,最后一首诗歌可以说在组诗中有了一个深化作用。感叹于时光赋予不朽的人心,感叹于诗歌凸显重叠的印迹。在诗歌总体的暗示性中,放低姿态去欣赏曾经的印迹,诗人摈弃了象征性的糟粕,把富有色彩的事物和内心相感应,在陌生和熟悉中去探索年华,包括乡愁,亲人,季节,以及一样执著而热烈的梦,亦是如此。从中不得不为诗人饱满的情感所流泪。归结于“与祖辈延伸的印辙里/同样有着不易被忽略的长度”一句中,诗人对于诗歌的构建更多地接受了人生感悟中不易忽略的长度,在追求感性和至诚的融合时,也让诗歌散发出一种久违的岁月沉香。这打破了诗歌对一般形象思维的束缚,把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留白出一种更为广阔的空间。虽然这和题目表面上相矛盾,但实则不然。相反,当思绪中察觉到易被忽略的物象时,才会懂得取舍,才会去珍惜那些不易被忽略的长度。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者的精神,敢于面对,敢于将灵魂裸露。 可以说,诗人在象征意象中的一种扩大与渺小的对立,也是一种相对性的心灵追求。诗歌以佛性的哲理思维已经超越本身固有的暗示,沉醉于诗人的信仰,在忠于现实的意识中,要求一种独特的风格来影响自己,将诗歌和心的交流平等对待。在此之间,包含诗歌观念上的飞跃,经过谛听人生谐和的旋律,解释现实中的存在,或者诗的本身就是诗人本身。而这一切关乎新的事物,思考着,清醒着,定是一首诗歌的初衷,一样有着至深的觉悟以及智慧的凝聚。 感谢主持人,感谢大家! 【主持】 雅润: 感谢主评精彩专业的评语,让大家对诗歌的内涵和写作技巧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辛苦了!下面让清心如云老师谈一下创作诗歌的心得,掌声有请。 【作者】清心如云: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主持人,晚上好! 这组诗歌是应檀香社团“某人杯”征文创作的,对于主题要求是以生命中相遇某人而引发心灵触动,感念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可以说这类题材是比较广泛的,属于传统理念的写作方式,而如何能在大众熟知的文本类别里呈现出新意,这是所有文学创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现代诗歌的创作,对自身惯性思维形成的格局难以突破,语感气息与意象陈词的重复,构成了固守的形态而走不出的困境,这就关系到在写作中遇到的瓶颈是痛苦的,需要超常的勇气与出世的情怀去不断尝试才能达到的高度。 尽管是征文赛,在创作上还是要抛开所有外在因素影响直抵内镜的展现,那么涉及到主题的统摄性,与掌控的尺度尤为重要。从选题上看,或许有人会对这组诗歌与主旨上的关联有些疑问,其原因无非受常规性写作的影响,但诗歌不同于散文与小说的直白叙述及语言结构的通俗化,它完全是以意象表达的思想情感,隐喻含旨,是形而上的理性穿越。记得在佛教中讲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历史公案中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典故,以及《地藏经》(分身集会品第二):“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说的是诸佛菩萨法身可以化现种种形象度众的愿力。这些超乎常理的说法足以证明万物皆有灵性,互为依托,从法性上讲与人类无二无别。由此也让我们对生活物象及宇宙真理会有个全新的认知,以此为突破点,懂得人与自然及多层空间生命存在的关系,在创作中才会有穿越尘世的力量,不受局限,运笔随性自然,游刃有余。 这组诗的意象选取借以自身生活的细节与观察,渐次入微融入情感内化而回归本真的迹象,前两首是以物喻人为虚设,后两首引申到素食与修行,清净三业,继而达到与祖先的合二为一,这样的脉络主线会体现出一定的旨向深度,避开平面写意抒情。另外在技法上运用与精神构建上,此组诗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将无形的自然气韵揉入文字,像书法中意在笔先,内蕴的贯通,句式的内联与结构布排,尽可能透过承转衔接去完成主旨的淬炼,体现柔中带钢的穿透力,并在诗性干预中植入断句组合,使阅读的节奏与呼吸保持平衡,不至于产生语言的顺滑,以点与面互为支撑,虚实之间的起伏,情与境的相融,以及空白悬念的照应,这些技法运用基本都是在后期打磨完成的。写诗就像一块玉不琢不成器,取材自然,由起初的大胆落笔,到细心收拾,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个人觉得写作心态与环境也是同样重要的。 记得诗人刘年说,他写诗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是安静的。我对此亦深有体会,在创作时,整个世界都应该是安静的,在我每次写诗拟好题目之后,脑海始终是一片空白,具体要写什么一无所知。这使我想到自己平时持咒的奇异感应,声音如潺潺流水涌动,内心却不敢有丝毫妄念夹杂其中,所谓动念即乖,出口即错,始终感觉持咒时有另一种灵性生命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灵魂吧。那么诗歌创作亦如是,期间所有产生的念头也都会障碍自性发挥的作用,因诗歌是通禅言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用,而文字仅是借助的载体,通过这样的符号来共同完成整首诗的创作。 所以,我个人的创作基于这样的形式,除了技法运用,倾注的情感涉及面是人与非人,更重要的是这组诗的向度是一种个人体验与心灵归旨,希望能从时代纷乱中找到一条走向智慧与光明的道路,在那些容易忽略及不易被发现的物象中追远怀古,感念祖德,并与古人对应自性语言的逻辑合理性,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精旨,挖掘出更深的生命内涵与精神价值体现。这也是我创作本组诗歌参与“某人杯”征文的另一种主题表达形式,能以心契入其境,对诗意主题的转化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时间关系,简单扼要讲一点个人体会,对于诗歌是至高无上的,越来越对文字产生的敬畏,始于自身创作的难度,所以,写诗的人一生都要为之付出努力!感谢江山赏析课堂,感谢主持人,感谢大家!祝福赏析课堂越办越好!
【主持】雅润: 感谢如云社长为大家奉献了这样一组精彩的诗歌,让大家受益匪浅,辛苦老师了。祝福如云老师文丰笔健,吉祥安康!下面有请柏松老师为诗歌做进一步的解析。 【副评】柏松: 感谢如云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感谢各位老师的鼓励支持,能来到江山文学赏析课堂很是荣幸。这次对如云老师的诗歌进行副评很是紧张和激动,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如云老师,多多包涵;请各位老师多加指点、帮助。 每次品读如云老师的作品,都能带来心灵上的一次次震撼。对于初学诗歌的爱好者来说,如云老师的每一首诗就像久违的教科书,只要打开就能闻见一阵清香,让人流连忘返,乐于其中。如云老师的诗歌已经很具有个人特色,认识他的人,或是看过他诗歌的人都知道,他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动于中,禅性十足。 品读一首诗歌,我习惯先看诗歌的题目。这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直接,明了。从题目《易被生活忽略的物像》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心思细密之人。那些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习以为常的事物,容易被忽略的物象在如云老师的眼里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他用诗歌写出经历感悟,来召唤芸芸众生热爱生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神经来感恩生命。 《灯光的记忆》诗歌第一节,描绘出一个特定场景,让读者跟随诗人将要表达的感情一步步踏入他的记忆领域。黄昏褪尽的夜晚诗人喜欢将黑夜的冷漠围绕在一片灯光下静守,那些出现的,消失的种种让诗人孤独,不安,在灯光下诗人将曾经的过往在这一刻沉淀,但心中的疑问却还是没能找到答案。而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借着灯光的亮打开自己心灵之窗,将自己一点点释放,终于参透本心,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兆。诗人借物抒情,使诗歌带有感情色彩,仿佛人与物在对话一样,读来倍感亲切。 《木筷,与宿命》再普通不过一双的木筷在诗人的眼里他是鲜活的个体,我们中的一份子。诗人运用的比拟手法将木筷的一生从尝遍人间百味到聚散离合描写具体,处处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就好比这木筷一样,即使岁月侵蚀,历经苦痛,可站立天地之间就还是一副浩然正气,诗句的结尾是提醒读者还是警示读者,就让命运的警钟长鸣。而诗歌高度也随之读者与诗人的共鸣再一次拔起。 《与素食者说》诗人将佛理融入诗中,悟佛义根本。他以一个“布道者”身份感恩万物给予的滋养,用佛理告知读者人少一些欲念就会多一份和谐。人在做天在看。善恶自有天知。佛教讲的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让人一心向佛行善。 《重叠的印记》亲不亲,故乡土。诗人见地思亲。把土地比拟成父亲,那种包容与广阔,诗中的一粒尘埃,一声环节,一节麦芒的意象叠加,反衬诗人强烈的思乡感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想同的诸多轨迹重叠,独在异乡的诗人是惆怅的,对回归故里是热盼的。尤其是最后一节,那种落叶归根的渴望显而易见。 《易被生活忽略的物像》(组诗)含蓄深远,意境浑融。于生活中取片段加工而成,见微知著,给读者以提示,警醒。读后真是受益匪浅。 谢谢各位老师的支持,我的点评就到这里。祝福各位老师身康笔健,祝福江山文学赏析课堂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主持】雅润: 感谢柏松老师真诚的解读,让我们对诗歌内含的诸多因素又有了新的了解。辛苦老师了!下面有请一树菩提老师谈一下对诗歌的理解。
【副评】一树菩提: 清心如云的诗,多为意象写作。重感觉,主呈现,常以直觉思维进入事物的本质。他善于处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他的那些短诗,总是以简洁的语言,创造单纯的意象,表达某种生命的感悟,直抵诗歌生命的核心,诗心沉郁顿挫,诗意开阔辽远。 《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这组诗中,诗人以平常的生活中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事物,(物象)作为中心意象,从各个侧面加以展示和强化,因而带起了一系列伴生意象。这就使全诗的结构形成了主干分明而又繁复多姿的立体型塑,蕴含了足够的气势和韵味。“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虽然在诗中,并不是“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但在言、象、意的辗转错位对应中,却产生了极大的含蓄性和暗指性,从而构成巨大的艺术张力。 《木筷,与宿命》一诗里所写的“木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象之一,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作为诗中的意象,诗人赋予了它象征的意义。木筷的的一生是“渺小”的,但又是“伟大”的。说它“渺小”,是因为它极其普通平凡,乃至卑微,是人们餐桌上的用具,在人们眼里它不会有更高的礼遇,默默无闻,最多的是会被人们无意识的“啃噬”或有热度的“吻痕”,即使如此,它始终是一个人生过客,这就是木筷的宿命。但为其平凡,它的“不被发现”却成就了它的“伟大”,默默地奉献,固执地坚守,遍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即使落得被“折断”,乃至“被无情抛弃”,它都不失去自己的思想和尊严,读后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人们心头的警钟。在诗人笔下,“木筷”已经人格化了,诗的深度也就凸显出来了。 可以说《木筷,与宿命》一诗是以纯粹的实际存在的物象作为写作的意象,《灯光的记忆》和《重叠的印迹》两诗是以半实半虚的物象入诗作为写作意象的,而《与素食者说》一诗就是以理入诗抒写意象了。我以为,诗是激情与心绪的骚动,是意欲与沉思之间有分有合的调适,内心的争战因之在作品中摇曳,生辉。当我抵达到诗人的诗歌里时,在他诗意的引领下,追寻和发现了他诗歌所指向的精神向度,久久沉浸在诗人所构造的情感世界里。《灯光的记忆》一诗宁静中凸显了狞厉的激情,“灯光”洞照着诗人灵魂,“……与历史书籍上/落满灰尘,深陷木简燃烧生命的疑问/至今,仍未有答案”,这样的诗句让读者阅读中可以窥见他的诗怀的分量和诗思的质量。这种时空捕捉与营构意象,用语言描绘意境,将浑然无迹的内涵集中巧妙地显现与传送到读者心灵,并以浓郁的气氛感染读者。《重叠的印迹》叙写了生活中惯常的一种现象,比如,每一天都重复的动作,重复去做的事情,等等,诗人却从惯常平凡中发现并挖掘出了诗意。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因而意象缤纷。诗人善于在不同生活场景之间自由穿梭,一种感情牵出了另一种感情,一个词语牵出另一个词语,环环相连,丝丝相扣,时时刻刻都浸氲在遵循情绪节奏的诗句之中,用绚丽多姿的意象造成有形的画面,然后,发自内心的倾吐和真切感受,以跌宕起伏的节奏、清俊慷慨的气韵,贯注激扬,写出了具有生活情感的真实况味。追溯苦难而甜蜜的过去,凝聚酸甜苦辣的诸多思绪,在写实中充满梦幻。“土地”是一种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渐浓。《与素食者说》中的植物、石头、瓜果、野菜、清泉……都寄托着厚情厚意。一件普通的事物,一种司空见惯的声音,诗人的气质与才情化在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中,他不仅以此得到自我陶醉与自我诗化,而且也显示出诗人那种质朴的、原初的、圣洁的光辉。与悲心、善根、因果等佛家慧言妙语交相辉映,构成了他诗作的佛心禅意。 组诗《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以生活中常见的细小卑微,乃至极易被忽略的物象为写作意象,“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或启迪,读后读者不无教益。不难认知,在诗人的诸多作品中,《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也是一组较为难得的佳篇力作。 【主持】雅润: 感谢一树菩提老师对文章的中肯客观的解读,辛苦了!下面请过云雨老师出场,继续解读诗歌的内涵。
【副评】过云雨: 首先,很荣幸再次来到江山文学赏析课堂。对于如云老师的诗歌,我总是怀着敬意与学习的心态,所以此次,我也就大胆地浅谈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吧! 熟悉如云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朴素、虔诚和宽怀,又有一颗向佛之心,所以他的诗歌总是给人一种生活的禅意,涵容世间万法的深度。而对于我,每次敬读如云老师的诗歌时,都能感受到他诗歌中所流露的禅意如流水的纯洁与清澈,又有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同时还有对人世疾苦的悲悯与感怀。 《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这是一首以关乎现实、生命与物像写的禅诗,在我看来:这首诗的境界是在对生活的领悟中以直觉表现出来的,只有直觉的内容,才能给人一种博大、深远以及灵动的含蓄和内敛,使人在静观中兴起一种悠然神往、物我两忘的纯粹感应,而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当然我认为这首诗歌之所以是实至名归的绝品,也得益于诗人所精确把握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取材于生活,诗心呈现生命的本色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在如云老师的诗中,常常呈现出生命的本色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从而真实地表达出他本身的情感、思想深度以及对生命的切身体验,而后给人一种诗歌的真实与恍惚,那种境界是“物我合一,我梵同一,物本我存,我本物化”。正如诗中的这句:“ 果实的沉重,与年轮足迹向着春天更深悬念里 托起一节麦芒的内核,获取绿色之心” 诗人的追求在此刻看起来是玄秘的想象和期盼,但诗心脉络延展至此,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与人的欢悦,那就是对这个物质世界的一种审视与扣问,同时也就是我所说的生命的本色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二)禅意如流水,意象单纯澄明 我不懂佛与禅,所以也不敢在此随意卖弄,佛禅的玄奥,非言语文字所能表达,然而欣赏《易被生活忽略的物象》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令人赏心悦目,意远神驰的审美状态。“ 生命互为食啖的呐喊淹没悲心,正以空泛与火焰,焚烧那些即将化为灰烬的善根”,悲悯在如云老师的诗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贯穿于诗歌的所有奥旨与主题,所以在我看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诗人虽然不必是教徒,却应该具有悲悯的宗教情怀,就像如云老师一样,一直奉行的诗歌主题是挖掘生命、表现生命、诠释生命的现代诗人。 (三)诗歌呈现一种超然之境 诗人用充满禅音的语句铺展,把诗人的思想内涵和诗歌的寓意主旨巧妙地贯穿一体,从而给人一种淡然却又震颤人心的深远之感,勉励我们在生命的跋涉中自强、自省,点燃生命之火。“时刻返古或者更新的光阴里,终将被一缕灯光,发掘,与渐次释怀” 诗歌更多的是一种直白的疼痛,正是对孤独的质问,更加烘托出未来的信仰与追求,同样是对自我审视的救赎,亦是一种疼痛中灵魂蜕变攀升的高度,从而渐次点燃一种蓬勃向上的信念。“以布道者身份,滋养一切可能成为,人间与和平的种子”,无法忽略的宽广的胸怀,与融入个人心灵释放的悲悯情怀,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生命的漫长与真实的信仰,哪怕我们只是世间万物中的沧海一粟,心怀善念,也必将会化蛹为蝶,注定会是一朵心灵之花。 个人的见解到此为止,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同时也希望江山文学赏析课堂以后可以越来越好,谢谢! 【主持】雅润: 感谢老师对诗歌精辟的解读,辛苦了。诗歌是一种复杂的文体,诗歌评论也是很难把握的写作体裁,今天,主评和各位副评老师,可谓旗鼓相当,配合得相当完美。无论从诗歌的内涵,还是写作的架构,都解析的详细精辟,能听到这么一场诗歌评论盛宴,我觉得对爱好诗歌的朋友,绝对是一种幸运。我也喜欢诗歌,却达不到如云老师写作的那种境界,只好在一旁观摩欣赏。再次对今天的主评和副评老师,还有作者清心如云社长,真诚地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也谢谢如云社团的全体文友的大力支持;也谢谢到场的各位朋友,感谢你们对赏析评论课堂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我们会再接再厉,选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供大家学习观摩。 今天的半月一评节目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祝大家晚安!
|
|
|
清心如云
|
2017-05-28 15:32:28
主持人辛苦了!各位赏析老师讲得很棒,大赞!感谢江山有这样的学习平台,祝福赏析课堂越办越好!
|
|
|
雅润
|
2017-05-28 15:37:30
感谢主评和副评以及如云社长的倾心奉献。让读者领略到一场阵容强大的诗歌盛宴,评析深刻,精辟到位,受益匪浅。祝福大家文丰笔健,吉祥顺意。
|
|
|
文心若水
|
2017-05-28 17:01:03
细细品读,从中学到不少诗歌理论和写作技巧,感谢如云老师的精彩诗篇,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正如雅润老师所说,能听到这么一场诗歌评论盛宴,对爱好诗歌的朋友,绝对是一种幸运。愿诗歌的路上,我们都是虔诚的朝圣者,用灵魂与文字共舞~
|
|
|
博文约礼
|
2017-05-28 17:30:36
感谢江山文学!博文今天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在夜校讲课。真的,很谢谢大家!第一次担当主评,面对各位老师,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祝愿赏析课堂越办越好!
|
|
|
湖北武戈
|
2017-05-28 19:02:37
昨天忙得都没顾得来捧场,真是不好意思了,向雅润主持学习,向主评、作者和副评老师们学习致敬!
|
|
|
年劭
|
2017-05-28 19:21:54
非常好!诗歌瓶颈期确实痛苦,诗歌每迈入一步需要很大的砺炼。诗歌的写作也是精神和灵魂的修炼。这条路很苦,但也很快乐。有人说诗也是梦,我多在凌晨才写得出。
|
|
|
碧潭飘雪
|
2017-05-28 23:08:43
好钦佩博文,小小年纪真如其名:博学多才,文雅至礼。包括各位副评老师都讲得非常棒,向博文学习致敬!向各位老师学习致敬!飘雪受益匪浅。向如云社长学习致敬!问好主持人雅润老师辛苦了!至此端午之际,谨代表风恋碧潭编辑部祝福各位老师及家人端午节安康!夏安文祺,文丰笔健!祝福赏析课堂越办越好!祝福如云诗苑蒸蒸日上,精彩不断!
|
点评
2017-05-29 07:58:11
博文约礼:感谢飘雪社长的鼓励,博文超级开心!祝福您端午快乐,万事如意!
|
|
柏松
|
2017-05-29 10:12:14
感谢如云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能来到江山文学赏析课堂很是荣幸。感谢各位文友的鼓励支持,感谢雅润老师辛苦主持。祝福如云诗苑明天更美好,祝福江山文学赏析课堂越来越好!让我们携手同行,再创辉煌,谢谢大家!
|
|
|
一树菩提
|
2017-05-29 10:26:55
厉害了我的朋友们!社长如云的指挥若定,文采飞扬;小小年纪的博文、云雨的青出于蓝;柏松的娟秀俊丽,胸中有丘壑……如云的高手如云,无论是作者还是访客,暗中不乏能“摘花采叶”“御剑而行”的高手,绝对不可小觑。更希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交流进步!
|
|
|
玄微子
|
2017-05-29 11:05:02
首先感谢雅润老师的辛勤整理编辑。感谢如云诸位讲课老师的精彩解析,如云社长的澹然,博文的文采斐然,菩提老师的睿智,柏松姐姐的才华横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感谢!
|
|
|
茉香悠然
|
2017-05-29 11:06:55
有缘来到江山,有幸加入如云,越来越觉得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儿。喜欢这里的氛围,喜欢这里的文字,喜欢这里的人,我自备马扎,有时间就来学习和享受!
|
|
|
醉里清风
|
2017-05-31 00:28:21
近来忙的没有及时听才子的课,今天来补上。才子赏析专业,对诗歌有一个更有高度的定位,受教学习。
|
|
|
紫檀木
|
2017-05-31 10:28:11
感谢如云老师和副评的精心讲解,弄斧者不禁茅塞顿开,心胸开阔起来。 是的,写诗不禁要良好的写作环境,还要有许多素材的来源,更要有佛心,悟得禅 理,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佳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