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风汉韵论坛 回复本帖
江山如故

江山如故 童生

  • 4

    主题

  • 6

    帖子

  • 610

    积分

七律《壶口瀑布》浅析

2017-12-16 09:45:11

 七律《壶口瀑布》浅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儿女和承载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壶口瀑布则是黄河最惊心动魄和气势恢宏之处,它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以吟咏和歌唱黄河壶口瀑布的诗作不在少数,案边林雨心情先生在江山文学网获精品的七律《壶口瀑布》就是其中的一首。现录其诗并浅析如下:

拍岸惊涛浪打空,脱缰万马跃壶中。

蹬开水底千层土,踏起崖边百丈风。

震耳鸣声飞大漠,凝眸雾气见长虹。

积来倒海排山势,浩浩汤汤再往东。


这首诗从形态、气势、声色方面着力描写了壶口瀑布的全貌。首联“拍岸惊涛浪打空,脱缰万马跃壶中”,开篇就把壶口瀑布汹涌的波涛和气势映入了读者的眼帘,给人以震撼。壶口瀑布去过多次,道听途说与身临其境的感觉是绝然不同的。站在壶口瀑布边,会让人有眩晕的感觉,似乎在那磅礴的气势下,人将站立不稳、坠入黄河。“拍岸惊涛”与“脱缰万马”的用词较准确地描绘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大气势。紧接着,颔联“蹬开水底千层土,踏起崖边百丈风把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在壶口处被急剧压缩又跌入谷底的愤怒、不满和奋力挣脱的状态作了形象化的阐释。由于被束缚和压迫,黄河水在峡谷中发出震耳的怒吼,并拍打着,溅起茫茫的水雾。涛声震耳欲聋,水雾在阳光反射中,呈现出五色的彩虹。这些景象,凡是亲眼目睹过壶口瀑布的读者,都能切身地感觉到为什么叫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震耳” 是绝对真实的反映。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震耳鸣声飞大漠,凝眸雾气见长虹”的颈联。声音竟传到了遥远的大漠,想象够丰富。九曲黄河在挣脱束缚后,又以奔腾不息的雄姿浩浩汤汤注入东海。于是在作者笔下就有了“积来倒海排山势,浩浩汤汤再往东”的尾联。去过壶口的人,再读这首诗,会勾起对壶口瀑布的回忆,没去过的,也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壶口瀑布的气势和豪迈。的确,壶口瀑布是黄河的魂魄,黄河的刚毅、坚韧和百折不挠,都在壶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的这首诗,也忠实的再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风貌。全诗以壶口瀑布为景,抓住了壶口瀑布的主要特征,历历如绘,让人感受真切,读来能做一番神游。

纵观这首诗作,在格律上没有问题,无论是平水韵还是新韵,都符合韵律要求。达到了抑扬顿挫、自然流畅、朗朗上口的目的。但是感觉在炼字和对仗上,还有着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在炼字上,第一句拍岸惊涛浪打空涛与浪连在一起,给人有重复之感。而且浪打空的意象不够明晰,韵脚“空”字,完全可以换本韵里的其他字,如“雄,如用雄,则可以改成“拍岸惊涛气势雄,避免了涛与浪的并列。

又如:“脱缰万马跃壶中”的“跃”字不如换成有力。因为“跃”有跳跃、跨越、向上的意思,而黄河水流至壶口,完全是跌入断崖,用字则既符合“脱缰万马”的动作,也能够更好的比喻如“脱缰万马”般奔腾的黄河水“踏平、“踏”碎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羁形象,比“跃”更有气势和力量。第三、四句的,感觉作者的思路仍没有跳出把黄河水比作脱缰万“马的思维,因为依然是马的动作。其实在这里完全可以用“冲”和“卷”,回到水的领域。而且,第一句省出的浪字,完全可以用到第三句上,即改为“冲开水底千层浪,卷起崖边百丈风”,这样对仗感觉更工整一些。可能“冲开水底千层浪”不一定好,但比“蹬开水底千层土要好的多,因为壶口瀑布的河床是岩石,泥沙与土俱是上游而来。

再如:第五句“震耳鸣声飞大漠”的感觉气势不够,“鸣声”亦可改为雷鸣。第八句浩浩汤汤再往东的“往”字,感觉有点口语化,不如改为“向”。这样整个调整之后,全诗如下:

拍岸惊涛气势雄,脱缰万马踏壶中。

冲开水底千层浪,卷起崖边百丈风。

震耳雷鸣飞大漠,凝眸雾气见长虹。

积来倒海排山力,浩浩汤汤再向东。


另外,整首诗的取材,是为山水类。以客观描述即状景为主,略有主观想象。虽然借景生情与抒怀、寓意不足,但作为纯写山水,这也是完全可以的。一首山水诗,情理或浓或淡、可有可无,但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必不可少,甚至占主导地位。就这一点来说,作者达到了纯山水诗让读者欣赏、感受并引起共鸣的目的,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的。

由于水平有限,以上对林雨心情先生大作的浅析,纯属个见,如有不妥,还请作者谅解,也期望读到这篇文章的诗友们批评指正。

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 秀才

  • 21

    主题

  • 70

    帖子

  • 1078

    积分

2017-12-16 09:54:19
欣赏拜读老师精彩诗文赏析,论坛有你更精彩!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