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是真
|
肥面2018-02-18 18:29:49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肥面这个词已经很陌生了。 老妈昨天说,烙大饼,不小心忘记留肥面了。我问了婆婆,她说也没有留。又问两个姐姐,都说没有。我一时愣是想不起这个事情如何解决了。 肥面类似于现在的发酵粉。 就像鸡和蛋一样,因果循环。说不清它最初的来源是什么,反正打我知道它,就是每次蒸馒头时,留下一个馒头剂子差不多大小,老辈子放到挖面粉的碗里,现在则用塑料袋包好放到冰箱冷藏室里。 蒸馒头的时候,先将肥面用水泡软,捏碎。然后再将面粉倒入,揉成光滑的面团,用白布盖好,再盖上锅盖。夏天三四小时,冬天可能需要一个白天才行。面团会发至两倍大。这时,有的人习惯用水将适量的碱面泡开,有的人则习惯将碱面平铺在面板上,将面团和碱面水或者碱面充分均匀地揉在一起。 这就是所谓的酸碱中和的过程。揉到什么程度呢,也就是碱面需要添加多少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去判断。 有的人会团一团面,裹在筷子头上,用小火烧一下。 然后闻一下是否还有酸味,是否有香味。 有的人会闻一下,凭闻到的味道来判断。 有的人会凭手感,不粘手了,感觉有质感了,就可以了。 这些方法,可谓是殊途同归,都是达到酸碱中和,用这样的面团,揉成圆圆的馒头,饧发二十分钟,然后冷锅放入,上汽后约30分钟,听锅没有响声,打开锅盖后,就可以闻到带着微微的碱香的味道,白白胖胖的馒头,靠近锅边的,和锅边有过亲密接触的,会有一层浅黄色的嘎巴。 小时候,是否都会抢着去吃呢!反正我抢过,那个味道,真的是现在不管多么贵的烘焙零食,都比不上万一的呢! 肥面虽好,但工艺较为复杂,陆续退出很多家庭的厨房,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总是会有一些人,一直坚持着老方法。比如我的父母。 老爸揉面,老妈闻,是这么多年来的习惯。少了谁都不行。 老爸揉馒头是单手揉,我学过很多次,都没有学会。 老爸蒸的馒头,劲道,口感特别好。 婚后的我,也是学会了踹碱馒头。失败的例子肯定很多,之后成功的例子也真的不少。我学会蒸馒头、花卷,烙发面大饼,油酥烧饼。后面,揉面包的面团,也是凭借这样的基础来完成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也不再用肥面发面,而是选择发酵粉。为了留住那一缕碱香,我会在揉面团的时候,在面板上放上一点点的碱面。但终究是和真正的踹碱馒头不能比的。 老妈看到我四处去问谁家有肥面,忙阻拦我,说邻居大姨家就有,哪天遇到人家,去要一块,等再蒸了馒头,多留一些送回去就好。真的不用这么麻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