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寻
|
【南山】金陵小记(随笔)2018-05-04 10:38:13
比起“南京”这个饱含历史伤痛沧桑的名字,我更喜欢叫她“金陵”。 在她六千多年文明史中,这座城曾经有过很多名称,然她最响亮也最雅致的名字就莫过于"金陵"了。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昔日楚威王大败越国,在金陵山筑城,称为金陵邑。因山立号,置金陵邑。金陵之名,自此而生。五马人生最贵,金陵自古繁华。 金陵游玩之地,最富盛名的便是秦淮河。一首《泊秦淮》,秦淮之名始盛于天下。我们一行人是在黄昏时分踏上游玩之路的,一来时已盛夏,烈日游玩总归需要勇气与毅力,二来久闻秦淮夜色之美,桨声灯影里,何处是江南?从夫子庙步行街一路向前,两侧都是仿古的建筑商铺售卖着江南特色商品,小到五颜六色的雨花石,大到丝织屏风,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挥霍一笔银子捧着一堆乱七八糟的特产,回首四顾,发现大家都是如此,不由相视一笑。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第一个看到的景点就是李香君故居。从外面看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两层砖木质小楼,若非楼外高悬着一幅《桃花扇》的宣传画,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边还隐藏着一座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陈醪斟趣新茗催诗三杯忘宠辱,铁笛销魂铜琶醒梦一扇寓悲欢。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个风雨飘零的时代渐行渐远,但李香君与侯方域凄美悲壮的爱情故事依然传唱至今。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点点碧血洒白扇,芳心一片徒悲壮。 如果说香君故居一不小心就会错过,那么大名鼎鼎的乌衣巷则是这条街上仅次夫子庙的观光胜地。一块一人高的石碑上雕刻着刘禹锡那首著名的《乌衣巷》,笔走龙蛇潇洒之极,可以说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乌衣巷这个地方就是因为这首唐诗。乌衣巷,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而著名的古巷,晋代王谢世族宅第。一条窄窄的青砖小巷,如果不是巷口篆刻的文字,你都觉得它只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江南小巷而已。然而就是这条朴素到毫不起眼的小巷,千年之前,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一代名臣,社稷之托的谢安,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的谢玄,天下才石我得一斗的谢灵运,大名鼎鼎的书法泰斗王羲之、王献之……这世间,再也没有哪个巷子能在短短百年的时光中聚集如此之多的青史留名之辈,千古风流首推魏晋,如今乌衣巷的神话不再,但这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整个东晋起起伏伏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幕渐深,踏上文德桥,脚下的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这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河。十里秦淮,一水隔两岸,一侧是古代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另一侧便是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试想古时举子,面对的又是何等诱惑?都说江南佳丽地,绝色在秦淮。余澹心在《板桥杂记》中曾有记载: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这八人并称秦淮八艳。且先不论她们是何等倾国倾城之貌,这里的每一个女子都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在文学史卷中画出绚烂至极催人泪下的一笔。红颜薄命,又何尝不是时代的悲哀?站在桥上,远眺秦淮,但见两岸垂柳依依,灯火明丽,双耳所闻是游人嘈嚷纷杂的活动声,影视文学中的绕堤画舸不见踪影,秦淮河还是那条秦淮河,可秦淮景也就只能发挥想象了。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走过文德桥就来到夫子庙前的广场上了,吸引住我们的不是前方巍峨壮观的天下文枢牌坊,也不是后方五光十色的万历大照壁,而是广场附近一溜的小吃店。原谅我们这群还没有吃晚饭的人吧,此刻再美再有底蕴的文化古迹也抵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不是我方太没原则,实在是金陵小吃太过迷人。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的鲜香扑鼻,鸭油酥烧饼、麻油烫干丝的油而不腻,什锦蔬菜包、回卤干的鲜美多汁,小茶馓、豆腐脑的质嫩爽口,汽锅乌鸡、油炸臭干的回味无穷,小烧卖、鸭血汤的香甜软糯,牛肉煎锅贴、牛肉粉丝汤的垂涎欲滴,雨花石汤圆、梅花蒸儿糕的唇齿留香,秦淮八绝,名副其实。 满足了一颗吃货的心,等来到夫子庙前时,已经很晚了,售票处早就关闭了。无法一睹明清科举圣地,实乃一大憾事。古时举子或许沉醉温柔乡而误了科举大事,如今我们这行人为吃误事,呜呼哀哉,无可奈何。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紫金山,参观中山陵。 彼时晨日未出,走在陵园内,四周都是高大的松柏,微风拂面,阴凉清爽。许是来得太早,游客并不多,或许是有感于此地乃中山先生长眠之地,大家都很安静。一步一步踏上阶梯,回想一路走来所见之景,脑海里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中山先生的事迹。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帝制,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他首倡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民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这不仅仅是书写在课本上冷冰冰的文字,更是抒写在历史中的热血激情。 太阳出来了,我们也登上最后一块石阶,三百九十二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人。祭堂,已在前方。 有别于明孝陵的红墙黄瓦,蓝色屋顶灰白墙身,正中的‘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下是“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字,镂花紫铜双扉厚重古朴,观之肃然起敬。进入祭堂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近五米的大理石雕刻——中山先生坐像。先生一袭长袍马褂,手持长卷,眼神深邃,凝视前方。他在看什么?是看着祭堂外那长长的象征着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石阶吧,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的伟人,最令他难以释怀的,想必就是这片令他爱得深沉的土地和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 离开略显压抑的祭堂,站在高处,半个金陵尽收眼底,高楼掩映在绿荫之中,蓝天白云广阔无垠,几只鸽子从林间飞跃,穿过高高的博爱坊,落在松柏深处的孝经鼎旁。 阳光之下,岁月静好。 此生博爱,不外如是。 |
|
|
剪字木兰
|
2018-05-07 08:22:48
跟着纳兰文字,,我也走走金陵,,昔日繁华尽在眼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