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丐
|
【古韵今弹】刘鹗的“哭泣”说2018-07-08 11:49:30
刘鹗在《老残游记》的序言里说,是否有灵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灵性多的人多哭泣。原因就在于:“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而在他看来:“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騃女,失果则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此有力类之哭泣也。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拥有的东西失去了,小孩子会直接哭起来,而一般成人呢,已经习惯了那种哭泣,也就不再去哭。这种哭泣,哭过好像就哭过了,所以他认为是无力的。能像孟姜女一样哭崩长城,能像舜帝两个妃子那样让泪痕印到竹子上,也就是能对外物产生影响,这种哭泣就是有力的。而这有力的哭泣在他看来又分可以为两种:一种是确实用哭泣来表达了自己哭泣的情感的,像他说的“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这算是档次比较低的。而那种你看不出来在哭泣但人家却实实在在在哭泣的,那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影响当然也就更加深远。这种想法当然是很传统的,“以美为美”当然比“美却不以为美”在境界上要差一大截。那么,这种“不以哭泣为哭泣者”有哪些呢?“《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原来屈原、庄周、司马迁、杜甫、李煜、朱耷、王实甫、曹雪芹,他们不是在写(画)而是在哭泣。不信是吧?刘鹗告诉我们,王实甫就说过:“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而曹雪芹说得更清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还把喝的茶叫“千芳一窟(千芳一哭)”,喝的酒叫“万艳同杯(万艳同悲)”。所以他说他写《老残游记》也是由于:“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更何况在他看来:“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