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媚
|
小小说的写作探讨2018-07-29 22:46:57浅谈小小说创作
大地琴韵
应阳媚老师的一再邀请,要我谈谈自己的小小说创作情况,可我深知江山藏龙卧虎的高手太多,我来谈有班门弄斧之嫌,可又盛情难却,思虑再三答应下来,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小小说创作,我在2012年前比较多,出了一本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出了一本小小说评论集《小小说创作启蒙》,也正因为这两本书,2012年我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2008—2011”新人奖。 我是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的,什么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文学体裁都想写,几乎也都写了,也都出了几本书,被中国一级作家由“南叶(叶永烈)北陈”之称的著名纪实文学家陈廷一老先生称为“多栖作家”,也正是采纳听取老先生的建议,这些年我主要攻长篇写作,偶尔写点微短篇,也是为了调剂疲劳的神经为了休息。 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语法等问题常常发懵,好在我信奉“梅花香至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之说,在实现“文字梦”的路上,我采用“笨鸟先飞”办法,念“勤”字经,念“钻”字经,三十多年风雨过去,也算小有收获。 下面我就小小说创作,谈谈我的浅薄体会,希望能对文友们有所帮助: 一、生活是小小说创作的不竭源泉 我写的小小说几乎都是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我身边亲戚朋友身上或者由他们讲述的一些事情和故事,因此,很真实,也算独特。但小说不是对生活的照搬照抄,是要高于生活的理想化创作。生活的真实往往在小说中仅占五分之二左右,其他细节和情节,都是从另外的生活真实中提取出来的。如鲁迅先生所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典型化手法创作,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生活的真实,我采取写日记的办法收集素材,几十年如一日,我已经写了几十本日记。想象力丰富的人,虚构能力也比较强,反之亦然。人即使活上一百岁,也不可能事事亲生经历。因此,间接经验对小小说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间接经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二是道听途说。几十年中,我也有几十个这样的搜集资料的本子。如:《解放军来了》,写的是我母亲我父亲身上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根伟当兵》,是我在秋扒乡政府任武装部长时,在小河村征的一个兵叫李根伟,发生在他和我身上的故事。《老虎疑》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栾川县城我现在居住的居民组中,小说中的“二哥”也是真实的。可以说,我发在咱们江山文学里的小小说只有两三个是道听途说来的故事改编,其他的都是真人真事,但每篇小说里都有五分之三左右虚构内容,那就是鲁迅说的“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了。 二、千方百计抓住灵感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创造活动中突发式地产生新思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意识特别清晰和敏感,想象力活跃,工作效率很高,并伴有一定的情绪兴奋和喜悦。是人类在科学或文艺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思维方式。具体到文学创作上来说,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情节,一个小细节,等等,在脑子里突然引发出来的灵光。它出现在瞬间,也很容易消失在瞬间。因此,创作者特别是小小说创作者,一定要在瞬间抓住它。我的办法是:有时间的时候,尽可能立即动手就写;没时间的时候,也要立即动手把它记录下来,最迟三天内将其创作出来。千方百计抓住它,否则,激情已过,活跃的思维已经消失,再去创作几乎不可能。如《根伟当兵》,是小河村的叫张荣军的村主任来乡政府找我和乡党委书记说,他们村太穷,若他们村的李根伟能够验上兵,千万要他去当兵锻炼锻炼,一是根伟能说个媳妇;二是更重要给他们村培养个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我由这句话展开联想,也就有了这个小小说。写这个小小说的时候,根伟只是到乡政府报了个名,当时还没有参军。后来的事儿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而这些虚构的内容,又是我们栾川县潭头镇一个副乡长叫马海明,在潭头镇重渡沟村带领群众致富的情况。真实的李根伟,当兵回乡后,的确说个媳妇,但却是带着妻子到郑州打工去了。 三、构思一定要精巧 常言说:“文章喜波不喜平。”小说更是如此。小小说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千回百转,但至少需要设置三个以上的悬念,至少有一个转折,这样才能吸引人。在构思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常规,用“巴蜀鬼才”魏明伦的成功秘诀来说,就是做到“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喜新厌旧是创新不守旧;得寸进尺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永远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见利忘义是眼中有利于时代要求,有利于观众的追求,没有僵化、陈腐的教条;无法无天是不受陈旧的条框束缚,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于德北的小小说《杭州路10号》。小说中说,因为“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就“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于是我就写了一封信,随便寄到想象中的人和地址“杭州路10号袁小雪。”没想到奇迹发生了,真有人回信,并且几个月中连连有信件寄来,还给寄来了“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我良心不断地返潮不安,于是“我决定去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得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可找到了杭州路10号,奇迹又在结尾出现,那一封封信件是一位老奶奶寄出的,是一位患了“骨癌”的已经病逝的老爷爷写的。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 四、写作要围绕“三性”定位 衡量一篇小小说是否优秀,其标准应该是艺术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三性”均在小说中表现突出明显才可以。没有超强的艺术造旨,没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没有广阔的社会效应,站位姿势不对,思想海拔不够高,没有胸怀天下的眼界,这篇小小说就不是一篇好小说。
如当代小小说家夏阳的小小说。品读夏阳的小小说专辑:经典系列、三题系列、音乐系列、黑色幽默系列。在读的过程中,我像是在嚼诗,我像是在赏画,我像是在品茶。那是音乐样的诗,那是流云样的画,那是铁观音样的香茗。 五、小说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性要强 小说是写人的,人物要立起来,一是要有独特的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二是要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节塑造人物。只有活生生的人物在小说中活灵活现的出现,让读者过目不忘,这篇小说才能算是创作成功。
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王奎山的《相亲》。这篇小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刻画的人物特多。短短一篇两千二百余字的小小说,明的暗的牵涉进去整整二十人,并都在寥寥数笔中,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跃然眼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说创作中的奇迹。也可以说是先生的重墨创意之处。小说中粉墨登场的有我——肖南、尹校长、谭桂云、张俊英、白洁、毛小苹、景中国、高珍、王新启、武锡林、曹玉厚、王建臣、高珍的妈、王凤娟,共计十四人,这是明线;背后提到的有高珍的爸、王新启之妻、李大真、我——肖南的父母、张淑英,共计六人,这是暗线。 六、千锤百炼的优秀独特语言 当代著名小小说家张国平在他的小说评论《让文字跳跃起来》一文中,这样形象小说的语言之美。他说:“文字没有生命,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文字才能鲜活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才会走进读者的心灵,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当然需要技巧,没有技巧的文字只能是蹩脚的演奏者制造出的刺耳的怪音,那样就不会有人去理会。写出有张力、韵味和乐感的文字来,让叙述像山涧流淌的小溪,如林中清脆的鸟鸣,让文字如跳跃的音符一样跳跃在我们面前,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一篇好的小小说作品,不仅要文字优美,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字有一种穿透力,一景一物一事,都要通过自己的笔锋,长出精气神来,含有品了再想品的韵味来、蕴意来,给读者以震撼、以深思、以启示、以引导。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蔡楠的《1963年的水》。这篇小小说不仅标题奇特:《1963年的水》。用年号和特定的水作标题,这本身就很抓读者的心,达到了“吸引读者往下看的目的”,同时,也精确明了的告诉了读者:作者要报告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水灾害——1963年的夏天,冀中平原,暴雨连绵,长河决堤,灾区人民奋起抗洪救灾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人民的生动场面,通过对那个年代的那些场面上的人和事的生动描述,让我们应该记起什么,永远记住什么。结构布局奇特:映入眼帘的是整篇小说的十一个小段落的数字号:1)、2)、3)、4)、5)、6)、7)、8)、9)、10)、11)。这在小小说创作中不多见到,用这种形式来陈述小小说的内容,无论小小说的内容怎么样,从读者的好奇心出发就又胜了一筹。这样,把读者的目光粘在小说上,你不去看都不行。再仔细研究一下,我们还能够明白,这是一个报告体小小说,每一个段落的开始都好像一个小标题,如:“1) 1963年,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 “2) 我的感觉果然不错。” “3) 冀中平原一片汪洋。”等等,但它不是生硬的工作报告,而是经过作者秀美文笔下闪光跳跃文字巧妙处理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小说。表现手法奇特:采用“胎儿”在母体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来报告给我们一个特定年代的水灾害情况。第一段:“1963年,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透过母腹的躁动,我感觉一股强大的潮湿弥漫了整个天空、村庄和田园。我知道一场大水必定要来。因此,我赖在母亲的肚子里不肯出来。”设置的是一个奇特的悬念起文,把一个村庄和田园里的人与事在一场大水中的命运,开门见山的推到了读者面前,这个时候,你不看下去也不行了,作者把读者的目光钉在了这篇可能是惊心动魄的灾情报告小小说上。整个小说90%内容的表达过程,都是“胎儿” 在母体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这种奇特荒诞的表现手法,这时候已经把读者的目光牢牢地镶在了小小说的叙述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奇特:在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在慢慢的品味咀嚼其小说的艺术奶酪的时候,我不得不拍案叫绝它的语言美。“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正是“我”的成熟与敏感,才可能有下文的“我”在母体中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是文章的伏笔和条件。“我赖在母亲的肚子里不肯出来。”一个“赖”字把一个可爱的胎儿、在一个伟大母亲面前撒娇的胎儿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千里堤被水浸泡得像我母亲擀的面条一样柔软”,贴切而形象。“在这片汪洋里,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片飘摇的树叶。我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到了房屋倒塌的声音,牲口嗥叫的声音,孩子哭喊的声音,还有当村长的父亲指挥人们撤离的声音”,“ 飘摇的树叶”、“听”,准确地让我们看到听到那场水灾所带来的情景。“那时我的眼睛(在母体里)过早地睁开了,我看见铁塔叔光着黝黑的膀子,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去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通过“铁塔叔”、“父亲”、“母亲”、“毛主席派来的飞机”等人物的活动和事情陈述,表现出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灾区人民奋起抗洪救灾的大无畏精神。“母亲在婴儿带血的哭声里不住地抚摸自己的肚子,用粗糙而温情的手掌和我交流。手掌说,儿子,按说也到日子了,怎么你还不出来呢?我动动小腿,晃晃脑袋告诉母亲,不着急,我不着急,我在静静地观察思考这洪水,这人,还有以后那没水的日子。手掌说,也好,你就呆在里面吧,这又潮又湿又热,又缺食物的,我真不知道如何安置你!我用小脚抵住母亲的手。我说,娘,等大水过后我再出来吧,以后你还要为全村人操心呢!”这段奇特的母子对白语言,在灾害面前,那种母子情深,那种母子关爱,那种母子相互理解。太感人了,读罢此语对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徘徊于电脑桌之前,久久难以敲打出一个字符来。 七、“留白”手法是小小说必用的手法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要有好的标题、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之外,在小小说表现形式上,受篇幅的限制,不能写的太实,要注意“留白”,这是小小说的必用手法。要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开启“二次创作之门”,是小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思想魅力和社会魅力。仍如《1963年的水》。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如诗如画如音乐,又富有哲理,让读者一看就懂,并非艰涩朦胧让读者费解,同时巧妙地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次进行艺术创造,完成本小小说有限的时空文字表述内深厚的文字内涵和思想内涵。如:“整个夏天先是暴雨不断,接着就传来白洋淀上游出现特大洪峰的消息。千里堤被水浸泡得像我母亲擀的面条一样柔软,它承受不住洪魔的撞击和拍打,决口了。”去一字而不全,多一字而多余。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的字里行间,想象到暴雨洪灾中的冀中平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再如:“铁塔叔光着黝黑的膀子,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去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通过这段简短的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铁塔这个人物强健的身躯,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穿梭在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的各种生动场景和可能发生的各种生动的故事。这就应了著名小小说评论家陈勇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想象力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根本性特质。没有想象力,文学的存续将失去生命的基础。没有想象力,文学将沦为社会生活一般性的文字记录和写照,文学非但不可能重返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而且很可能是文学大陆逐渐沉降的开始。”这句话。 八、我的小小说《金点子》创作过程 我在写作这个学堂里,尽管已经学习好些年,可我认为自己不是优秀学生,因为我愚钝,每写成一篇小东西,技法掌握的不好,眼界站的不高,又缺乏创新,往往是勉强及格。不过,我还算个好学生——勤奋。写的不好常写,有时感动了老师(广大读者),也能给个80分(感情分),但80分以上就难了。现在在这里谈自己的创作方法,似乎有点班门弄斧之嫌,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可当今是小小说发展壮大阶段,是小小说理论初级探讨阶段。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说说,抛砖引玉,仅此而已。 (一)《金点子》的创作思路 我在乡镇政府工作了二十余年,既看到了许多乡镇政府领导干部,为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谋富裕呕心沥血干工作好的一面,但也看到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官僚作风严重、欺上瞒下不好的一面。2009年5月份,我想写一篇反映行政机关在工作中,官僚作风严重、欺上瞒下的小小说,但苦于没有好的切入口,一直无法下笔。因为我操了这方面的心,也就事事处处留意。刚好我在小小说作家网的“创作谈及创作方法论”版块看到了一位老师的创作谈里提到的“金点子”这个字眼,突然有了灵感,经过一番联想,就决定写一篇以《金点子》为标题,以镇办公室萧主任仅靠金点子欺上瞒下胡弄工作为主线,写成了《金点子》这篇小小说。 (二)方法与体会 1、标题。一定要设置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标题。标题是小小说的眼睛,“眼睛”明亮、智慧、有内涵,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让他打开你的小小说去看。读者打不开你的小小说,一切心血都是白搭。我采用《金点子》做标题,就是觉得它明亮、新颖、有一定深度的内涵。 2、开头。无论采用哪种开头,都要在简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中埋下悬念,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若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很难保证读者把这篇小小说读完。我在《金点子》的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躇踌满志的大学生,刚上班三年,怎么就焦躁不安呢?这与‘金点子’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个悬念。 3、主体。主体是小小说的脊梁,是小小说的精神或者说灵魂。大部分小小说的表现技法,主要在这个部分运用,是情节的展开、细节的精铸之地。要想把小小说写的活灵活现,有精神,有灵魂,在读者心上打上烙印,关键要把握好主体的运用。可以根据这个小小说表现内容的需要(受小小说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各种技法全运用),倾其能力自然而然的尽情播撒技法(不要画蛇添足,那样反而使这个小小说因此逊色)。我在《金点子》小小说的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明暗线的布设(萧主任的金点子为明线,萧何最后抛出的金点子为暗线),人们最常用的白描和人物对话三种手法,来刻画萧主任、萧何、副书记、“有人”对金点子的各种姿态(萧主任、萧何是主要人物,重点写;副书记、“有人”是次要人物,仅用一句话带过),从而来深化主题,控制小小说在展开过程中的起伏变化,既尽可能的表现主题思想,又很好的吸引读者往下看。 4、结尾。结尾收的好,能使整篇小小说得到质的飞升,能叫读者的情感达到最大的激发,能为读者留下最大值的想像空间。结尾往往采用石破天惊的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手法,心陷深潭涡流而不能自拔的手法等。我在小小说《金点子》的结尾,采用的是石破天惊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要根据小小说的需要,在小小说的展开过程中,暗暗埋下伏笔,为石破天惊手法的使用,找到合情合理的注释。如:“可如今,他常常烦躁不安”,“有人意味深长地嬉笑着对他说”,他“卯足了劲儿”写出的“对办公室工作的看法和下步工作建议”,“萧何不解地问萧主任:‘工作就这样干啊?’”以及“三年来……”一段的描写,都是为结尾的设置找合理的注脚。 总之,要想创作一篇好的小小说并不容易,一定得做到“六勤”。即:勤听、勤看、勤思、勤集、勤练、勤改。还要掌握“十种技巧”。即: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淡化情节,形散神聚;一箭双雕,一点两面;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大家可以想想,是不是这种情况。 好了,我的讲解完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2018年7月26日
|
|
|
阳媚
|
2018-07-29 22:48:06
精辟的论述,收藏!谢谢大地老师,辛苦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