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媚 的个人论坛 回复本帖
阳媚

阳媚 探花

  • 95

    主题

  • 2873

    帖子

  • 13212

    积分

小小说的写作探讨

2018-07-29 22:46:57

浅谈小小说创作

 

                                               大地琴韵

 

 

应阳媚老师的一再邀请,要我谈谈自己的小小说创作情况,可我深知江山藏龙卧虎的高手太多,我来谈有班门弄斧之嫌,可又盛情难却,思虑再三答应下来,不当之处还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小小说创作,我在2012年前比较多,出了一本小小说集《天堂里的微笑》,出了一本小小说评论集《小小说创作启蒙》,也正因为这两本书,2012年我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中华宝石文学奖“20082011”新人奖。

我是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的,什么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影视剧本等文学体裁都想写,几乎也都写了,也都出了几本书,被中国一级作家由“南叶(叶永烈)北陈”之称的著名纪实文学家陈廷一老先生称为“多栖作家”,也正是采纳听取老先生的建议,这些年我主要攻长篇写作,偶尔写点微短篇,也是为了调剂疲劳的神经为了休息。

我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对错别字、标点符号、语法等问题常常发懵,好在我信奉“梅花香至苦寒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之说,在实现“文字梦”的路上,我采用“笨鸟先飞”办法,念“勤”字经,念“钻”字经,三十多年风雨过去,也算小有收获。

下面我就小小说创作,谈谈我的浅薄体会,希望能对文友们有所帮助:

一、生活是小小说创作的不竭源泉

我写的小小说几乎都是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我身边亲戚朋友身上或者由他们讲述的一些事情和故事,因此,很真实,也算独特。但小说不是对生活的照搬照抄,是要高于生活的理想化创作。生活的真实往往在小说中仅占五分之二左右,其他细节和情节,都是从另外的生活真实中提取出来的。如鲁迅先生所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采取鲁迅先生所说的典型化手法创作,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生活的真实,我采取写日记的办法收集素材,几十年如一日,我已经写了几十本日记。想象力丰富的人,虚构能力也比较强,反之亦然。人即使活上一百岁,也不可能事事亲生经历。因此,间接经验对小小说写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间接经验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书本知识,二是道听途说。几十年中,我也有几十个这样的搜集资料的本子。如:《解放军来了》,写的是我母亲我父亲身上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根伟当兵》,是我在秋扒乡政府任武装部长时,在小河村征的一个兵叫李根伟,发生在他和我身上的故事。《老虎疑》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栾川县城我现在居住的居民组中,小说中的“二哥”也是真实的。可以说,我发在咱们江山文学里的小小说只有两三个是道听途说来的故事改编,其他的都是真人真事,但每篇小说里都有五分之三左右虚构内容,那就是鲁迅说的“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了。

二、千方百计抓住灵感

灵感叫灵感思维。指创造活动中突发式地产生新思维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的意识特别清晰和敏感,想象力活跃,工作效率很高,并伴有一定的情绪兴奋和喜悦。是人类在科学或文艺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特殊思维方式。具体到文学创作上来说,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情节,一个小细节,等等,在脑子里突然引发出来的灵光。它出现在瞬间,也很容易消失在瞬间。因此,创作者特别是小小说创作者,一定要在瞬间抓住它。我的办法是:有时间的时候,尽可能立即动手就写;没时间的时候,也要立即动手把它记录下来,最迟三天内将其创作出来。千方百计抓住它,否则,激情已过,活跃的思维已经消失,再去创作几乎不可能。如《根伟当兵》,是小河村的叫张荣军的村主任来乡政府找我和乡党委书记说,他们村太穷,若他们村的李根伟能够验上兵,千万要他去当兵锻炼锻炼,一是根伟能说个媳妇;二是更重要给他们村培养个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我由这句话展开联想,也就有了这个小小说。写这个小小说的时候,根伟只是到乡政府报了个名,当时还没有参军。后来的事儿和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而这些虚构的内容,又是我们栾川县潭头镇一个副乡长叫马海明,在潭头镇重渡沟村带领群众致富的情况。真实的李根伟,当兵回乡后,的确说个媳妇,但却是带着妻子到郑州打工去了。

三、构思一定要精巧

常言说:“文章喜波不喜平。”小说更是如此。小小说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千回百转,但至少需要设置三个以上的悬念,至少有一个转折,这样才能吸引人。在构思过程中,一定要打破常规,用“巴蜀鬼才”魏明伦的成功秘诀来说,就是做到“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喜新厌旧是创新不守旧;得寸进尺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永远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见利忘义是眼中有利于时代要求,有利于观众的追求,没有僵化、陈腐的

教条;无法无天是不受陈旧的条框束缚,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于德北的小小说《杭州路10号》。小说中说,因为“我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就“忽然想出这样一种游戏:闭上眼睛在心里描绘自己所要寻找的女孩模样,然后,把她当做自己的上帝,向她诉说自己的苦闷。”于是我就写了一封信,随便寄到想象中的人和地址“杭州路10号袁小雪。”没想到奇迹发生了,真有人回信,并且几个月中连连有信件寄来,还给寄来了“两本书给我:《张海迪的故事》《生命的诗篇》。”我良心不断地返潮不安,于是“我决定去看袁小雪,也算负荆请罪,告诉她我是个小混蛋,不值得她这样为我牵肠挂肚。”可找到了杭州路10号,奇迹又在结尾出现,那一封封信件是一位老奶奶寄出的,是一位患了“骨癌”的已经病逝的老爷爷写的。正因为如此,我改变了“愈发相信百无聊赖也是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
  这篇小小说写得确实新奇脱俗,敢于突破陈旧的条框束缚,创作出耳目一新的有利于时代要求,有利于观众追求的作品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个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时代,于是乎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思想就浮躁了起来,百无聊赖怨天尤人,认为现代的人都那样了——尔虞我诈,欺上瞒下,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灰暗之极。其实,我们的时代主流是好的,大多数人的心里是阳光灿烂的,是在不断作出有利于时代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的。难道君没看到中央国务院多少年来一直对农村、对西部所采取的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吗?难道君没有看到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吗?难道君没有看到汶川、玉树、舟曲等大的自然灾害到来时,全国人民同心一气那种大爱无疆的情怀吗?
  《杭州路10号》,以一种离奇的创作方法,以一种近乎传说的生动逼真故事,再次谱写了人间真善美的赞歌,这是以人为本构建我们美好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时代主潮流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尽管它创作方法近于荒诞,但它确实是一篇优秀小小说。《杭州路10号》被选入《中国当代小小说作家精品阅读》,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我说,我们搞小小说创作就应该创作这样的小小说:赋予作品高尚净美的灵魂,引导人们笑迎生活、笑看人生路;我们学习小小说创作方法,就应该遵循这样的创作方法: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四、写作要围绕“三性”定位

衡量一篇小小说是否优秀,其标准应该是艺术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三性”均在小说中表现突出明显才可以。没有超强的艺术造旨,没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没有广阔的社会效应,站位姿势不对,思想海拔不够高,没有胸怀天下的眼界,这篇小小说就不是一篇好小说。

如当代小小说家夏阳的小小说。品读夏阳的小小说专辑:经典系列、三题系列、音乐系列、黑色幽默系列。在读的过程中,我像是在嚼诗,我像是在赏画,我像是在品茶。那是音乐样的诗,那是流云样的画,那是铁观音样的香茗。
  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独创的形象语言、鲜明的音韵节奏、高度的生活概括四个基本特征。夏阳的小小说,犹如音符般在跳动的诗,让人在诗的意境里享受着一种美的艺术。“水上飘两腿扎马步,脚踩一舟,无桨无篙,扭着腰身,一摇一晃,一晃一摇,如同月光下的一尾凤尾竹,在水面上,舞姿婀娜。他收网的手指,上下翻飞,像在钢琴上弹奏着一支醉人的月光曲。而捕捞上来的鱼,肥美无比。起网的那一瞬间,鱼身上的鱼鳞,在月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捕鱼者说》)“灯碗里油干了,火苗微微地颤了两下,灭了,一缕青烟在月色里袅袅升腾。待嫁的苗女一把将我拥入怀里,大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我偎在她高耸的胸脯上,她身上特有的少女体香,一如春天阳光的芬芳,在整个房间里荡漾开来。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偶尔,黑暗中发出几声哧哧的笑,搅得一团月光在窗外探头探脑,窃窃私语。”(《一双红绣鞋》)“那年,雪好大,覆盖了整个北京城。一家旅馆冰冷的地下室里,我躺在一堆破棉絮里饿得奄奄一息。一个陌生的胖女孩,手里举着十块钱,天使般敲开了我的房门。那年,萝卜一毛五一斤,清甜得很。”(《那些花儿》)著名评论家,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顾建新,在其著作《微型小说学》中对微型小说家们说:“要把微型小说写作看成写诗,写绝句,运用诗的语言,才能写出生活的真美,才能把极普通的极常见的生活场景,绘成云蒸霞蔚,令人神往的境界。”也许,夏阳的小小说就是最好的诠释。“诗心千古总缘情”,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说是诗歌的最首要的特征。诗歌的感情,如同植物的根系一般,植物没有了根,就会枯萎、凋谢。文学说到底还是人学,它是用来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的。而作为文学的骄子——诗歌,更是以抒情为其显著的特征。夏阳把写诗的方法运用到小小说创作中来,写出有张力、韵味和乐感的文字来,让叙述像山涧流淌的小溪,如林中清脆的鸟鸣,让文字如跳跃的音符一样跳跃在我们面前,给人以阅读的快感。
   这里说的画是人文画,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其作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夏阳的小小说,犹如动感极强的人文画,让人在画的意境里享受着一种美的艺术。“我拄着木棍,胆战心惊,在深山老林里蜗牛一样连滚带爬。四野万籁俱寂,一条小路,绳一般抛向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深处,弯弯绕绕,走了七八公里,一拐弯,眼前突然变得开阔:云朵在脚下快速地流动,云海雾浪下,群山峻岭、城镇村庄、阡陌田野、河流树林,像摆在一个棋盘上一样一览无余。”(《白云人家》)“一只蚂蚁,从洞穴里爬出来,在暖融融的阳光下,四处溜达着。突然,蚂蚁看到一只蝗虫的尸体,兴奋地大呼小叫起来。很快,蚁群源源不断地朝这里涌来,队伍蔚为壮观。不远处的榕树下,一黑一白两只鸡正在觅食。蚁群庞大的队伍,吸引了白鸡的目光。白鸡顺藤摸瓜,发现了蝗虫这份美食,咯咯地叫个不停,迈着方步奔过去。黑鸡抖起翅膀梗着脖子,拦住了白鸡的去路。”(《蚂蚁,蚂蚁》)“我满月那天,我爹喝了酒一样眼睛血红,驱开众人的好意相帮,独自从猪栏里吆出一头肥猪。他当着全村人的面,一手拽着猪的耳朵,一手握着一把锋利的尖刀,拔河般,和猪相互来回僵持着,把围观的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在一片笑声里,我爹看准时机,突然一松力,往前一个箭步,趁猪还在愣神时,赶了上去,一刀捅进了猪的喉部。”(《念亲恩》)小说创作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创作,夏阳把绘画的艺术特征及美感动感融入其中,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呈现给人们一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艺术品,使人们从生理上到精神上获得一种美的阅读快感。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夏阳的小小说,犹如铁观音样的香茗,让人在茶的意蕴里品饮出滋味醇厚甘鲜,稍带蜜味,鲜爽回甘的兰花清香味来,从中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如《马不停蹄的忧伤》,以诗一般的语言,画一样优美的景致,描绘了由一匹雄性的野马与巴勒图的母马交配产生爱情,相伴回到巴勒图马厩里,然而野马“是马不停蹄的理想,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奔跑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做自己的上帝”,三天后,野马就又回到了自己自由的天地里去,联想到‘我’就像在主人的马厩里的野马,虽然马厩里‘干净卫生,一日三餐,主人会定时供应’,却‘整天小心翼翼地看主人的眼色行事,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这种生活,让我忧伤。’”如今生活富裕了,主人把心爱的人儿豢养起来,难道这样就是幸福吗?豢养这真的幸福吗?小说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这是一个当今深刻的生活主题,阅读者不得不在这优美的小说中去思考。再如《与刘若英相遇》,以诗画般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明星歌唱家刘若英羡慕油画里的农妇的生活:“金灿灿的秋阳,背景是一抹如黛的群山,你扎一条蓝色的头巾,正在空旷无垠的田野上拾掇萝卜。远处,有人在烧稻草,袅袅炊烟云朵般升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熟悉的草木灰的味儿。”农妇给了她萝卜吃,给她聊天照相,她因此回归自然轻松快乐,于是给了农妇一张价值1280元晚会门票(“老天,什么演出,要一千多块钱,这得多少车萝卜呀?”),然而,当农妇看到刘若英的压轴表演唱时,却因为一天的劳动的疲劳呼呼地睡着了。那其中的意蕴,我们读罢能不去久久地品味吗?三如《寻找花木兰》里的描写,年轻时花木兰“在红城湖边摆地摊儿,卖些女人用的胸罩内裤,临到收摊时,受到三个当地烂仔的调戏。结果,一个被踹入湖里,一个倒在地上直哼哼,一个钻进小巷落荒而逃。事后,有好心的老乡劝她早早离开此地,烂仔人多势众,惹不起!花木兰冷笑,怕什么?再来十个照样打得屁滚尿流。”花木兰在寻找男朋友时,心高气傲,不愿与俗男为伍,但父亲在家乡病入膏肓,非要在闭眼前看到花木兰成亲,为了那种世俗的孝道,花木兰匆匆结婚,赶回老家定居。当我十年后再见到花木兰时,“生活的磨砺,让她和平常的农村大嫂没有任何区别。她一脸菜色,目光空洞,和旁人一样,惊羡地看着我这个所谓的狗屁‘成功人士’,同时嘴里说些肉麻的话,说发了财别忘了她这个穷亲戚。”被人所逼再三,虽然仍能打倒几个人,“在她身上,我完全看不到当年那个奇女子在海口勇斗三个烂仔的风采”“第二天上午,老罗带着我,牛气哄哄地开着他的大奔,来到花木兰的店里,发现已经是人去店空。左右隔壁说,昨天有三个烂仔来闹事,被花木兰打了,花木兰怕遭报复,连夜搬走了……”读完这样的小小说,你会作何感想?你还能过眼就忘吗?夏阳把小小说,采用茶道的特征创作出来,呈现给读者,读者能不读罢拍案而起吗?
  向夏阳学习诗一样语言的小小说,向夏阳学习画一样意境的小小说,向夏阳学习茶一样意蕴的小小说。其艺术性、思想性和社会性都非常强烈。

五、小说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性要强

小说是写人的,人物要立起来,一是要有独特的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二是要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节塑造人物。只有活生生的人物在小说中活灵活现的出现,让读者过目不忘,这篇小说才能算是创作成功。

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王奎山的《相亲》。这篇小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刻画的人物特多。短短一篇两千二百余字的小小说,明的暗的牵涉进去整整二十人,并都在寥寥数笔中,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跃然眼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小小说创作中的奇迹。也可以说是先生的重墨创意之处。小说中粉墨登场的有我——肖南、尹校长、谭桂云、张俊英、白洁、毛小苹、景中国、高珍、王新启、武锡林、曹玉厚、王建臣、高珍的妈、王凤娟,共计十四人,这是明线;背后提到的有高珍的爸、王新启之妻、李大真、我——肖南的父母、张淑英,共计六人,这是暗线。
  人物描写层次分明。主要人物我——肖南、尹校长;次之王建臣、高珍的妈、王凤娟;再次之谭桂云、张俊英、白洁、毛小苹、景中国、高珍、王新启、武锡林、曹玉厚;第四层是高珍的爸、我的父母、张淑英;第五层是王新启之妻、李大真。
  使用笔墨浓淡有别。我——肖南,刚分配到一个小镇任教师的26岁青年教师,从“我”与几个相亲的女孩交往过程中的所言所行所想中,我们就能明明白白看出他是一个活泼健康向上的青年人,譬如“第一个是粮管所的谭桂云。谭桂云嫌我长得黑。我心里说,好你个谭桂云哩,你是老鸹落到猪身上呀!你自己黑得像李逵,倒说我是黑老包。罢罢罢,你找你的小白脸去吧,兄弟我就不奉陪了。第二个是供销社的张俊英。张俊英倒是不嫌我长得黑,却又嫌我个子矮。我心里说,真是大白天遇到鬼了。我个子虽然不高,也有一米六五,你张俊英才到我耳朵边,往足了说也不过一米五五。一米五五的人嫌一米六五的人个矮,岂不是吃错了药么?”一个活泼幽默的青年人形象来到身边。再譬如:“走的时候起风了。高珍妈见我穿的有些单薄,拿出一件崭新的军大衣非要让我穿。我第一次到丈母娘家里,哪里肯要。王建臣死活给我穿在了身上。回到学校,我无意中把手往大衣兜里一摸,里面有一本精致的128开本的毛主席语录,翻开毛主席语录,里面夹着一张高珍的一寸黑白照片,洋娃娃一样的高珍正冲我甜甜地笑。我心想,就是这个高珍了。”一个健康向上的青年人形象产生了。而关心他的几个教师,如:王新启、武锡林、曹玉厚,仅用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就把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人物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如:“王新启老师说,肖南,你嫂子民师转正的事就交给你了。武锡林老师说,李大真的事我也不发愁了。李大真是武锡林老师的老婆,也是个民办教师。曹玉厚老师说,肖南,你要是寻上高珍,这辈子可以说是高枕无忧了。”
  从这一群人物的刻画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围绕我——肖南的婚事,在相亲的路上,真是草芳花艳啊。
  王先生在处理小小说中这样一群人物时,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写来,而是山回路转,波峰起伏,吊尽了读者的胃口。第一波这是介绍的四个女孩,其间也是大波折中蕴藏着小涡流。谭桂云嫌他长得黑,张俊英嫌他长得矮,白洁倒是不嫌弃他长得黑矮,他却害怕人家身上黑森森的汗毛,毛小苹本人倒是各方面都很好,可她兄弟姊妹七八个,又是家中的老大,他怕今后连累他(瑕不掩瑜,如此,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相亲”因此陷入了僵局。第二波是描写尹校长想到了高干子女的小学教师高珍和说媒相亲过程。这是本小说的重头戏。围绕尹校长提出高珍,骑着自行车到赵湾小学说媒,“我”与尹校长到高珍家里相亲,更是波峰、浪涛、涡流四起,一群人物各怀心态,扮相上场,把小说故事高潮推到了极顶,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最耐人咀嚼回味。通过对一个个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细微精确描写,透视出来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要说此时,王先生完全可以把笔封住,可他仍感到没有把读者的胃口吊到极致。因此,小小说就又有了第三波——王凤娟的出现,在此处王先生再次设置了一个小涡流。读罢小说,闭目思索,也正是第三波的出现,我——肖南的活泼健康向上的青年人的形象,才算完整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也正是第三波的出现,一个完美的精华小小说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一大群人物的运用,这些大大小小的波峰、浪涛、涡流的设计,增加了小小说的内涵深度,进一步彰显了王先生无愧于小小说创作大家的威名。

六、千锤百炼的优秀独特语言

当代著名小小说家张国平在他的小说评论《让文字跳跃起来》一文中,这样形象小说的语言之美。他说:“文字没有生命,只有融入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文字才能鲜活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才会走进读者的心灵,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当然需要技巧,没有技巧的文字只能是蹩脚的演奏者制造出的刺耳的怪音,那样就不会有人去理会。写出有张力、韵味和乐感的文字来,让叙述像山涧流淌的小溪,如林中清脆的鸟鸣,让文字如跳跃的音符一样跳跃在我们面前,给人以阅读的快感。”一篇好的小小说作品,不仅要文字优美,文笔细腻,感情真挚,更重要的是要让文字有一种穿透力,一景一物一事,都要通过自己的笔锋,长出精气神来,含有品了再想品的韵味来、蕴意来,给读者以震撼、以深思、以启示、以引导。

如当代著名小小说家蔡楠的《1963年的水》。这篇小小说不仅标题奇特:《1963年的水》。用年号和特定的水作标题,这本身就很抓读者的心,达到了“吸引读者往下看的目的”,同时,也精确明了的告诉了读者:作者要报告的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水灾害——1963年的夏天,冀中平原,暴雨连绵,长河决堤,灾区人民奋起抗洪救灾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人民的生动场面,通过对那个年代的那些场面上的人和事的生动描述,让我们应该记起什么,永远记住什么。结构布局奇特:映入眼帘的是整篇小说的十一个小段落的数字号:1)、2)、3)、4)5)、6)、7)、8)、9)、10)、11)。这在小小说创作中不多见到,用这种形式来陈述小小说的内容,无论小小说的内容怎么样,从读者的好奇心出发就又胜了一筹。这样,把读者的目光粘在小说上,你不去看都不行。再仔细研究一下,我们还能够明白,这是一个报告体小小说,每一个段落的开始都好像一个小标题,如:“1) 1963年,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 “2) 我的感觉果然不错。” “3) 冀中平原一片汪洋。”等等,但它不是生硬的工作报告,而是经过作者秀美文笔下闪光跳跃文字巧妙处理的生动形象的艺术小说。表现手法奇特:采用“胎儿”在母体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来报告给我们一个特定年代的水灾害情况。第一段:“1963年,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透过母腹的躁动,我感觉一股强大的潮湿弥漫了整个天空、村庄和田园。我知道一场大水必定要来。因此,我赖在母亲的肚子里不肯出来。”设置的是一个奇特的悬念起文,把一个村庄和田园里的人与事在一场大水中的命运,开门见山的推到了读者面前,这个时候,你不看下去也不行了,作者把读者的目光钉在了这篇可能是惊心动魄的灾情报告小小说上。整个小说90%内容的表达过程,都是“胎儿” 在母体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作者这种奇特荒诞的表现手法,这时候已经把读者的目光牢牢地镶在了小小说的叙述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语言表达奇特:在读这篇小说的过程中,在慢慢的品味咀嚼其小说的艺术奶酪的时候,我不得不拍案叫绝它的语言美。“我是一个成熟而敏感的胎儿”,正是“我”的成熟与敏感,才可能有下文的“我”在母体中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是文章的伏笔和条件。“我赖在母亲的肚子里不肯出来。”一个“赖”字把一个可爱的胎儿、在一个伟大母亲面前撒娇的胎儿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千里堤被水浸泡得像我母亲擀的面条一样柔软”,贴切而形象。“在这片汪洋里,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片飘摇的树叶。我在母亲的肚子里听到了房屋倒塌的声音,牲口嗥叫的声音,孩子哭喊的声音,还有当村长的父亲指挥人们撤离的声音”,“ 飘摇的树叶”、“听”,准确地让我们看到听到那场水灾所带来的情景。“那时我的眼睛(在母体里)过早地睁开了,我看见铁塔叔光着黝黑的膀子,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去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通过“铁塔叔”、“父亲”、“母亲”、“毛主席派来的飞机”等人物的活动和事情陈述,表现出党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灾区人民奋起抗洪救灾的大无畏精神。“母亲在婴儿带血的哭声里不住地抚摸自己的肚子,用粗糙而温情的手掌和我交流。手掌说,儿子,按说也到日子了,怎么你还不出来呢?我动动小腿,晃晃脑袋告诉母亲,不着急,我不着急,我在静静地观察思考这洪水,这人,还有以后那没水的日子。手掌说,也好,你就呆在里面吧,这又潮又湿又热,又缺食物的,我真不知道如何安置你!我用小脚抵住母亲的手。我说,娘,等大水过后我再出来吧,以后你还要为全村人操心呢!”这段奇特的母子对白语言,在灾害面前,那种母子情深,那种母子关爱,那种母子相互理解。太感人了,读罢此语对白,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徘徊于电脑桌之前,久久难以敲打出一个字符来。

七、“留白”手法是小小说必用的手法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要有好的标题、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之外,在小小说表现形式上,受篇幅的限制,不能写的太实,要注意“留白”,这是小小说的必用手法。要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展开自己的丰富联想,开启“二次创作之门”,是小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思想魅力和社会魅力。仍如《1963年的水》。它的语言简洁明快,如诗如画如音乐,又富有哲理,让读者一看就懂,并非艰涩朦胧让读者费解,同时巧妙地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次进行艺术创造,完成本小小说有限的时空文字表述内深厚的文字内涵和思想内涵。如:“整个夏天先是暴雨不断,接着就传来白洋淀上游出现特大洪峰的消息。千里堤被水浸泡得像我母亲擀的面条一样柔软,它承受不住洪魔的撞击和拍打,决口了。”去一字而不全,多一字而多余。读者完全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的字里行间,想象到暴雨洪灾中的冀中平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再如:“铁塔叔光着黝黑的膀子,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去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通过这段简短的文字,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铁塔这个人物强健的身躯,撑着用几块木板绑成的排子,带人穿梭在坍塌的村里打捞食物,还去村外的玉米地里掰生玉米的各种生动场景和可能发生的各种生动的故事。这就应了著名小小说评论家陈勇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想象力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根本性特质。没有想象力,文学的存续将失去生命的基础。没有想象力,文学将沦为社会生活一般性的文字记录和写照,文学非但不可能重返社会生活的中心地带,而且很可能是文学大陆逐渐沉降的开始。”这句话。

八、我的小小说《金点子》创作过程

我在写作这个学堂里,尽管已经学习好些年,可我认为自己不是优秀学生,因为我愚钝,每写成一篇小东西,技法掌握的不好,眼界站的不高,又缺乏创新,往往是勉强及格。不过,我还算个好学生——勤奋。写的不好常写,有时感动了老师(广大读者),也能给个80分(感情分),但80分以上就难了。现在在这里谈自己的创作方法,似乎有点班门弄斧之嫌,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可当今是小小说发展壮大阶段,是小小说理论初级探讨阶段。我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说说,抛砖引玉,仅此而已。

(一)《金点子》的创作思路

我在乡镇政府工作了二十余年,既看到了许多乡镇政府领导干部,为本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谋富裕呕心沥血干工作好的一面,但也看到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官僚作风严重、欺上瞒下不好的一面。20095月份,我想写一篇反映行政机关在工作中,官僚作风严重、欺上瞒下的小小说,但苦于没有好的切入口,一直无法下笔。因为我操了这方面的心,也就事事处处留意。刚好我在小小说作家网的“创作谈及创作方法论”版块看到了一位老师的创作谈里提到的“金点子”这个字眼,突然有了灵感,经过一番联想,就决定写一篇以《金点子》为标题,以镇办公室萧主任仅靠金点子欺上瞒下胡弄工作为主线,写成了《金点子》这篇小小说。

(二)方法与体会

1、标题。一定要设置一个能吸引读者的标题。标题是小小说的眼睛,“眼睛”明亮、智慧、有内涵,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才能让他打开你的小小说去看。读者打不开你的小小说,一切心血都是白搭。我采用《金点子》做标题,就是觉得它明亮、新颖、有一定深度的内涵。

2、开头。无论采用哪种开头,都要在简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中埋下悬念,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若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很难保证读者把这篇小小说读完。我在《金点子》的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躇踌满志的大学生,刚上班三年,怎么就焦躁不安呢?这与‘金点子’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个悬念。

3、主体。主体是小小说的脊梁,是小小说的精神或者说灵魂。大部分小小说的表现技法,主要在这个部分运用,是情节的展开、细节的精铸之地。要想把小小说写的活灵活现,有精神,有灵魂,在读者心上打上烙印,关键要把握好主体的运用。可以根据这个小小说表现内容的需要(受小小说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各种技法全运用),倾其能力自然而然的尽情播撒技法(不要画蛇添足,那样反而使这个小小说因此逊色)。我在《金点子》小小说的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明暗线的布设(萧主任的金点子为明线,萧何最后抛出的金点子为暗线),人们最常用的白描和人物对话三种手法,来刻画萧主任、萧何、副书记、“有人”对金点子的各种姿态(萧主任、萧何是主要人物,重点写;副书记、“有人”是次要人物,仅用一句话带过),从而来深化主题,控制小小说在展开过程中的起伏变化,既尽可能的表现主题思想,又很好的吸引读者往下看。

4、结尾。结尾收的好,能使整篇小小说得到质的飞升,能叫读者的情感达到最大的激发,能为读者留下最大值的想像空间。结尾往往采用石破天惊的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手法,心陷深潭涡流而不能自拔的手法等。我在小小说《金点子》的结尾,采用的是石破天惊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要根据小小说的需要,在小小说的展开过程中,暗暗埋下伏笔,为石破天惊手法的使用,找到合情合理的注释。如:“可如今,他常常烦躁不安”,“有人意味深长地嬉笑着对他说”,他“卯足了劲儿”写出的“对办公室工作的看法和下步工作建议”,“萧何不解地问萧主任:‘工作就这样干啊?’”以及“三年来……”一段的描写,都是为结尾的设置找合理的注脚。

总之,要想创作一篇好的小小说并不容易,一定得做到“六勤”。即:勤听、勤看、勤思、勤集、勤练、勤改。还要掌握“十种技巧”。即: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淡化情节,形散神聚;一箭双雕,一点两面;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大家可以想想,是不是这种情况。

好了,我的讲解完了,不当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2018726

 

阳媚

阳媚 探花

  • 95

    主题

  • 2873

    帖子

  • 13212

    积分

2018-07-29 22:48:06
精辟的论述,收藏!谢谢大地老师,辛苦了!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