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密一稀
|
【丹枫】浅谈伏羲与伏羲文化(散文)三2018-11-26 11:13:16
一、对于的认识及考证 伏羲:上古圣人(约前7000年前)。一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炮牺,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生于古成纪,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为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史记·三皇本记》记载:“太白皋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傍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结绳之政,于是始创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纲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羲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建都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县),在位一百十五年,因而伏羲被列为“三皇”之首,亦称人皇。 我国古代多以圣人为神,传说伏羲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太白皋爰过,黄帝所归。”“太白皋爰过”,即伏羲上下于建木之意。《淮南子·时则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白皋、伏羲,东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 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始画八卦。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十七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时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一九八四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伏羲成年之后,曾有过一次大的迁徙,后在今河北省新乐市一带生存、活动过。据传,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通婚而生。并且曾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划分四时等。一直到定都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如今,在新乐市北郊何家庄村东北大概一里来路的地方,还存有伏羲、女娲寓居于此,生儿育女,繁衍人类的浴儿池、刺孩草和伏羲画卦台,并且还遗留下伏羲于此开挖金水河“灌溉地亩无数,以粒我蒸民”的实物佐证。 二、伏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众所周知,伏羲做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曾为人类文明做出过许多贡献。经过多方考证,归纳起来大概有: 1、画八卦,展易理。《史记·太史公自序》:“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礼记·含文嘉》:“伏羲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周易正义》:“伏羲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白虎通义》:“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妻,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伏羲于渭水河上发现河图,始画八卦。后在新乐重卦,完善八卦的含义。 2、作甲历,定节气。《通历》:“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山坟·天皇伏羲氏策辞》:“皇曰:‘咨予上相共工,我惟老极无为,予惟扶我正道,咨告于民,俾知甲历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予勿怠!’共工曰:‘工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皇曰:‘下相皇桓,我惟老极无为,予惟扶我正道,抚爱下民,同时咨告于民,俾知甲历日月岁时自兹始,无或不记,予其勿怠!’桓曰:‘居君臣之位,无有劳,君其念哉!’”伏羲在新乐生活期间,逐步认识自然变化规律,总结出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吩咐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咨告于民。 3、建房屋,形聚落。《通鉴外纪》:“命大庭为居龙氏,造屋庐,为民居处”。伏羲与女娲漂流到黄土岗也就是现在的神道滩以后,为防止蚊蝇及毒虫猛兽的侵害,从鸟儿搭窝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建起了适合人类居住的茅草屋,从此,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穴居生活,真正从地下搬到了地上。后来,又命令大庭为居龙氏,负责整个部落的房屋建造。 4、正婚媒,制嫁娶。《论衡·齐世篇》:“伏羲之前,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三皇本纪》:“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所谓的以俪皮为礼,就是以成双的鹿皮作为嫁娶的礼品。在居今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布匹尚未出现,远古人类在夏天的时候多裸体或仅披一些树叶,到了冬天便以兽皮御寒。鹿在当时是主要的捕猎对象,故鹿皮就成了人们重要的衣料之一。因鹿又是不危害人类的吉祥动物,所以伏羲在改革“不媒不聘”的杂婚制、倡导“聘婚制”的时候要求用成双的鹿皮作为聘礼,也是取其吉祥之意。聘婚制的出现,在社会形态上结束了群婚时代,有了婚嫁的礼节,也使父系社会在形式上得以基本确定。 5、结网罟,兴渔猎。《易·系辞》:“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抱扑子·对俗篇》:“太昊师蜘蛛而结网”。《世本八种》:“伏羲臣句芒作罗网。”伏羲率领部族在大沙河及涌泉沟上捕鱼时,从蜘蛛结网捕获飞虫得到启发,用绳子结成网来捕鱼,使劳动效果大大提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6、取火种,开新纪。《河图挺辅佐》:“伏羲禅于伯牛,钻木取火”。《中国神话传说》:“伏羲对人民贡献最大的,恐怕是把火种带给人民,让人民吃到烧熟的动物肉以免使大家生胃病、闹肚子吧。取火这件事,史传上有的载到燧人名下,也有的记载到伏羲名下,更有的记载到黄帝名下可见古来原无定说。伏羲又叫‘庖羲’或叫‘炮牺’那含义就是‘取牺牲以充庖厨’(《帝王世纪》)‘变茹腥之食’(《拾遗记》)的意思,要想达到上述的目的,一定要有火才成,所以‘炮牺’(烧动物肉)的发明,其实也就是取火的发明”。有了火,人类开始食用熟食,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进入一个健康、文明的新世纪。 7、养六畜,充庖厨。《礼记·月令》:“伏羲氏执伏牺牲”。《尸子》:“伏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史纲评要》:“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远古时代,人们过着自然采集的生活,不知道驯养牲畜。后来,一场旱灾几乎使野生的动物绝迹,捕猎越来越难。伏羲的助手句芒把伏羲发明的鱼网拿来捕鸟捉兽,不仅可以食用,而且伏羲还教导人们把食用不尽的野兽饲养起来,从而促成了畜牧业的发展。 8、察气象,应天机。《易·系辞》:“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拾遗记》:“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伏羲通过长期观察与总结,掌握了一种从云气上预测未来的本领。在他看来,凡吉祥的云气则显示出一种蓬勃、庄严的生命之状,其象如龙、如虎、如林木等;而凡凶险的云气则显示出一种混乱、没落的死亡之状,其象如猪、如蛇、如马肝、如群鸟乱飞、如翻白将亡的鱼等。他清晰地记录下了二十四节云气的变化及它所带来的种种灾异,为人们用来预测年景提供了依据。 9、尝百药。制九针。《帝王世纪》:“伏羲画卦,所以六气、六俯、五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类,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伏羲研究者相振稳先生曾在伏羲业绩考中记录:河北新乐大地之上曾留有伏羲的遗迹,也流传着不少伏羲尝草、种药、制九针的传说。新乐盛产的中草药“伏远志”既有伏羲之名而来。在我国历史上元代曾诏命天下州郡尊伏羲以药王之首祭之,直清代太医院仍将伏羲、神农、黄帝尊为医药始祖。 10、造琴瑟,作乐曲。《礼记·曲礼》:“伏牺作琴瑟以为乐”。《三皇本纪》:“伏牺作三十五弦之瑟”。《通鉴前编》:“伏羲氏削桐为琴,面园法天,底平法地,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时,五弦象五行,长七尺二寸”。《拾遗记》:“伏羲氏灼土为埙”。《古今事物考》:“太昊有网罟之歌,则诗之始也”。《楚辞·大招》:“作瑟,造《驾辩》之曲”。随着部落的壮大,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有了进步,人们的生活信心空前高涨,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中,伏羲发明了琴、瑟、埙、萧等乐器,并创作了“网罟歌”、“立基歌”、“扶来歌”、“驾辩曲”等乐曲,使人们在劳动和丰收之余,载歌载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1、种五谷,重农耕。《通鉴外纪》:“命阴康为土龙氏,治田畴”。伏羲不仅结绳以为网,以佃以渔,促进了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十分重视农耕,专门任命了主管水土、治理田畴的官员,并发明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原始锄耕农业得以长足发展。 12、开沟渠,兴水利。《通鉴外纪》:“命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毋怠于时”。《新乐县旧志汇编》:“(伏羲)掘金水河,使泉脉流注,灌溉地亩无数,以粒我蒸民”。 13、立九部、设六佐。《易纬·坤灵图》:“伏牺立九部而民易理”。《古微书》:“金提主化俗;鸟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主中职;仲起为海陆;阳候为江河”。原始社会里,人民无尊卑之别,无阶级分野,氏族首领对社会实行无政府主义的民主管理。但随着部族繁衍,地域扩大,这样的管理方式已相形见拙,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伏羲便创立了一套“分部治理”的社会治理方法,使部族管理变得有序而稳定,形成了氏族公社的雏形。 14、名事物,造书契。《三皇本纪》:“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通鉴外纪》:“命子襄为飞龙氏,造六书,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原始社会早期,人类靠结绳记事。后来思维逐渐发达,便用记号来帮助记忆、传达消息。伏羲始画八卦之后,不仅包容了许多重要的信息符号,而且还成为文字的肇始,促成了文字的产生。 三、伏羲文化何以会长久流传 从远古至今,大概已经历了7000多年的历程,那么,为什么在这么久远的历史长河里,伏羲文化还能够长期流传,并历久弥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呢?除了它本身的先进性、包容性、深邃性和适用性以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天人合一的特点。《易经》:“观乎天文,以祭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白虎通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则观万物之宜”。伏羲用易理向人们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无论天上地下,世间的一切皆有规律,天地之间既相互照应,又互为影响;既相互包容,又互为制约。天可以决定地上万物的生死存灭,地也能影响天上的风云变化。人不能逆天而行,天有时也行人道,天人合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2、崇尚自然的特点。《孝经纬·援神契》:“伏羲氏画地之治,凡天下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五十六万四千五十六里。”伏羲非常热爱和崇尚大自然,一生中曾多次在山川、河流、森林、平原和荒漠中考察、游历。多年后,把自己到处游历的经历及所见所闻,画成了一幅地图,刻在山岩之上。再后来,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便根据这幅地图,加上当时的一些民间传说,最终校刊而成了那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不朽名著《山海经》。里面记载了约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的物产,还记载了140多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和世系。成为了研究我国远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3、和谐共生的特点。《易·系辞下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通过八卦符号向人们反映出:在混沌初开的时候,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互相碰撞而又互相融合,就在这碰撞、融合中,一种新的物质瞬间产生了。其实,这也就是存在的道理,不过于高傲,也不过于强悍,不过于勇猛,也不过于热烈,在碰撞中融合,在对立中包容。而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生命就是一种平衡与和谐。掌握了平衡与和谐,也就掌握了生命存在的内涵。平衡与和谐是宇宙天地间一切物质存在的基础。当你拥有了它,你就存在、生长;而当你丢弃了它,你就湮灭、消亡。平衡与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在矛盾面前要懂得包容。只有做到了平衡与和谐,才能够求共生,谋大同。 清人杨溥曾这样赞誉 : 一自乾坤辟混茫,历年四万总荒唐。 不缘八卦开神钥,谁为三才泄秘藏。 代有牲渔归祭养,人于书契寄纲常。 极知功德齐穹昊,古庙何孤一瓣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