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秋月 回复本帖
钱小穆

钱小穆 布衣

  • 24

    主题

  • 24

    帖子

  • 286

    积分

【菊韵】 我与秋香家的华太师有血缘

2019-04-19 21:28:41


金匮县(现归属为无锡市新区,不再属于苏州了)七房桥钱氏与华氏通婚比比皆是。钱府与华府均是该县大户,门当户对。七房桥钱氏祖宗叫钱正德,钱正德有七个儿子,即七房,大儿子是钱洪,成家后每户得到一万亩良田。母亲的祖辈钱家竟与华家联姻。还有这事,祖上传下来的家谱一目了然。钱如璋(二十六世、长子)与其弟钱世俊(二十六世)均娶华氏为妻,三十一世钱椿(清代将军)与其长子钱炳南(承袭云骑尉)均娶华氏为妻,如果属实,当真,华太师给我点才思吧。钱椿(三十一世)是清政府的将军,文武全才。这是母亲的祖宗,族内称遗恩堂,她娘家的祖屋,很多人见过。

参加无锡惠山古镇钱王祠祭祖 (摄影 : 钱穆钱伟长故居钱永根老师)
小七舅,建筑师,梁思成得意弟子张连步的儿子。曾撰文发表在扬子晚报,列举不下四人姓名,可证实 :“ 七房桥原本全村均为钱姓。外婆家的宅院在村西中部,宅门面河,河边有一条形如现在二四砖一半大小的石块铺成、中间纵向镶铺350mm宽的2条长条石,道路横贯村的东西。外婆家宅子东围墙南面,是一座用柏木筑成的3垮木桥,东面好像是在三房里门前呢还是在五房里门前,有一座石拱桥,再东,记忆里还有一处石桥墩残留,但这座桥在我有记忆起,就已经塌了。

在我家西面,还有一座小木桥,每座桥之间,相距都不到百米。我家桥下西侧有用石条筑成的台阶至河里,这是供淘米、洗菜洗衣服用的。(小时候的河岸,整村全部由清一色的花岗岩条石筑堤,南方叫石驳岸。河的每处台阶石两侧间隔琢有拴船孔和各家各户供排水用的条石板筑成阴沟孔,孔很大的,我小时候和小伙伴还一起往里面爬过。有的地方,我还记得有些拴船孔是非常讲究的,是在距堤面约500mm处镶有外挑出去、用花岗岩雕琢出来的龙、兽之类组成。村上有的人家门前还立有拴马石和花岗岩旗杆座基,门楼两侧,设有抱鼓石。) 在这排房的北面是天井,也就是说是第二进。天井用小号老式砖横立起来铺成的图案地面。

备弄可达钱穆卧室
在第一进5开间的两侧各北接一间厢房。厢房东西窗下临天井一面,距地1200mm左右,装的是通体玻璃格扇窗。窗下两侧对称都有高约600mm左右的砖砌小花坛,种的是灌木类花卉,具体都是什么花?50余年过去,也已记不得了,只记得在砖缝里每年都会自己长出不少的鸡冠花和凤仙花出来,女孩子爱美,我记得常有比我大一些的女孩子过来摘一些凤仙花叶,回去把叶子捣烂后敷在指甲盖上,然后用碎布包好,到第二天,指甲盖便被染成通红的了。

厢房北侧是宽约1200mm的透气小天井,我小时候里面有不少的没用过的瓦,每到下雨天,在瓦逢里会爬出很多螃蟹。我那会还没窗台高,每逢下雨,就找根小竹棍,拴上一根棉线,在线头上绑上一小块砖头疙瘩,站在凳子上,探出上身,像钓鱼似的把小砖头疙瘩放到大点的螃蟹跟前逗它,螃蟹也是很爱玩的动物,一见小砖头疙瘩在它眼前晃动,它就会用它的鳌来夹,夹住后死死不放,这时候把它提起来放到脸盆里,等钓到一碗的时候,就叫外婆在做饭的时候放到饭锅上蒸,蒸出锅,蟹背蟹脚通红的,现在想起来,4、5岁能记事的时候,真的很有意思。

小天井北面是5开间的七檩高大正房了。中间是3间正厅,正厅为5架,与后面2架用屏板和门作隔断。3间正厅面南全部为通体落地玻璃隔扇门,地面清一色用水磨方砖铺地。两侧为卧室,卧室与小天井距地1200mm处,装的也 是通体玻璃格窗。东西 卧室地面均铺设木地板,后5架上方设有阁楼,屋面镶有天窗,山墙为苏式民居通用做法的五花山墙。东卧室北接南北向3间5架垮房作厨房,门窗面西。厨房东山墙北接5米围墙,与围墙相连的又是5间北房,不过这几间房子相比前面2排来说,要低矮了些,门窗也是普通民居的款式。尽西面那间,没设门窗,只是在北墙上开了个后门。听老人讲,那是万一遇到兵荒马乱或有强盗过来,在前门出不去的时候,可供后门逃难之备用的。

七房桥村委会
河边是石驳岸,有很好的河滩石,石驳岸石有悬挑拴船孔,河后是石铺路,路上有栓马石和二墩旗杆石,路北是小穆外公家大门厅。前文所言 ‘村上有的人家门前还立有拴马石和花岗岩旗杆座基,门楼两侧,设有抱鼓石。′这有的人家即是小穆外公的直系祖宗钱湷 (应为椿一一钱小穆注) , 清代将军 , 文武全才 , 因军功清帝赏赐三代为云骑尉 。 小穆外公家和我家中间,还夹了一宅二进房子,(以前也是小穆外公府上的,解放时分给阿桂和陆才根家了,前宅分给陆才根他爸,后面那宅分给阿桂) ″
细细研学,很多朋友均是名门之后。相信自己,挖掘潜力,均能在各行名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譬如,我的朋友收藏家、诗人赵斌、著名画家江野应是赵匡义、宋徽宗的后人。一干年前赵家皇后的妹妹嫁入钱家成了王后。一干年以后,赵 、钱两家后人大多是百姓,赵氏后人与钱氏后人仍是朋友,应是美谈。

我在《母亲》一文中写道 “: 我受邀参加钱穆120岁诞辰纪念活动,钱穆钱伟长故居负责人钱煜老师告诉我母亲所属钱氏家族七房之遗恩堂 。遗恩堂比较著名的有钱椿(三十一世)等三代将军 (因功世袭云骑尉)。百度上解释为:清朝时云骑尉是世袭爵位,不是官职;是正五品,军功世爵。现在没有对应的世袭爵位。但正五品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师、地级别军、政职位)其中正五品又分文职、武职;还分别分有京官、外官 。云骑尉,又称拖沙喇哈番,正五品,祖上累积军功受爵,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长子钱炳南承袭云骑尉,孙子钱世堃世袭云骑尉,三代后世爵也就取消。文武双全,值得后人自豪与学习 。 母亲的境遇与其辉煌的家世相距甚远 。(钱镠是五代吴越国君王,后唐时,他是一名偏将,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王郢,灭黄巢,剿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迁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又剿平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历史再往前推至远祖吴越王钱镠,那么真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无锡钱氏一脉的堂号为 : 锦树堂。吴越钱氏后裔在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江西、湖北、河南、福建等省市,分支宗祠或宗谱中都以“锦树堂”为堂号,此堂号出自武肃王钱镠。钱镠在孩童时,经常带着村落里的小伙伴们在大官山一块空地上玩耍游戏,空地上有一棵大树。钱镠最喜欢做“将军操兵”的游戏,钱镠自称“将军”,让伙伴在树下排成队列,还像模像样地站在大树下指挥孩子们操练,显得颇有章法,孩子们还都很听他的命令。钱镠发迹后,曾把这棵树封为“将军树”。衣锦还乡时,称之“衣锦将军树”。

花茶起始于南宋,但成类种于明朝中期,朱权《茶谱》、《多能鄙事》、钱椿《茶谱》和《云林遗事》等书记载有用以窨茶的鲜花种类。此明代钱椿则非清代七房桥将军钱椿

前日回故乡,确切地说第二故乡一一七房桥。与七房桥钱穆钱伟长故居对外负责接待的钱永根交流时,他告诉我七房桥钱氏一脉与荡口华氏通婚比比皆是。并打印下了家谱内的相关内容。

华氏义庄 (无锡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家族内的慈善机构)

荡口古镇,距无锡市中心25公里,地处无锡、苏州、常熟三地交界。无锡市五个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之一,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离钱穆钱伟长故居仅15分汽车的路程。荡口与鸿声镇七房桥人口音与苏州话很相似,被为小苏州话。
度娘说 : “华太师原型,是明代华察。华察,字子潜,号鸿山。其世祖华原泉原籍河南,北宋末年南渡,迁居无锡之隆亭,以后成为无锡的望族。华察晚年迁居无锡甘露。华察及其子孙死后都葬于甘露萧塘,当地俗称“萧塘坟”。墓地规模较大,华察墓在文革中被挖掘,出土的嵌宝石金银首饰以及玉带 等文物,现藏无锡市博物馆。

1984年7月,无锡市博物馆和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了华察孙华师伊夫妇墓。华师伊为明太学生,万历二十五年科举落榜后,未再应试。此墓入葬于崇祯二年(1629)。墓内随葬茶具和文房用品,其中一把壶柄下阴刻“大彬”款的紫砂茗壶,古朴雅致,是宜兴紫砂名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此外还有系有玉雕虎纹扇附的洒金折扇。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也可窥见明代后期工艺美术的成就。

关于华太师与唐伯虎,度娘说 : “ 史家考证,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妓女林奴儿,她的年龄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要比唐伯虎小27岁。而不是人们形象中比唐伯虎年长许多的长者。因而,唐伯虎是与“三笑”姻缘无缘的。"
至此,有根有据的,鸿声镇七房桥钱府与荡口镇华府联姻确有其事,详情待相关研究揭示了。以上多多少少可证本人作为钱氏与华氏通婚后的后代之后代,干丝万缕的血脉相连,应不是杜撰,也应是可以理解的。

对七房桥世系材料就十分翔实。还有清光绪七年(1881)钱内等纂修的《钱氏文林公支宗谱》,是谱为文林公一支谱第,对七房桥支的资料也甚为丰富。
无锡钱氏有句老话:“东有七房桥。西有七尺场”。七房桥和七尺场。同宗不同支。钱伟长出生在七房桥五室同堂的大家庭里,他的名字是四叔钱穆起的,祖先是钱缪的孙子钱弘佐。钱伟长的远堂兄弟钱钟书则出生在七尺场,其祖先是钱缪另一个孙子。

钱永根老师代表七房桥钱氏一脉赠送本人的怀海义庄珍藏版《钱氏文林公支宗谱》,原件作为文物由无锡市图书馆珍藏。
钱穆晚年回忆,他平生所见“治学最勤、用力最劬”的学者,就是钱基博。清末状元兼实业家张謇,对晚生34年的钱基博的评价是:“大江以北,未见其伦。”钱基博是个保守的儒生。他成年后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不顾时代潮流,一律古文。钱钟书从新式学堂放学回来,要跟着父亲念古文。

无锡荡口有两个家族最为显赫。一个是华氏,一个是钱氏。这两个家族都是无锡的望族,颇有势力。而钱氏与华氏本来也就有着密切的关系,两个家族之间的通婚是常见的。
荡口有无锡的第一个义庄,是明朝华云创建。当年已是刑部郎中的华云因反对严嵩专权辞官回家,效法范文正公,捐田一千亩,建立了无锡第一个义庄。今天还能见到的最为有名的是华氏老义庄,是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族内慷慨之士继续捐集,加上义庄历年余资购田扩充,至清末,其义田总数超过七千亩,为全县义庄之最,也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义庄,被称为“江南第一义庄”。

另外在无锡东部的鸿声镇七房桥村,有一个很小的江南村落,村中多为钱姓聚族而居。这就是无锡的七房桥钱氏家族。在这个很不起眼的小村落里,却走出了钱穆与钱伟长叔侄两个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钱穆字宾四,清光绪二十一年( 1895)出生,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伟长是钱穆的侄子,是我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此外,在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里,收录了五个钱姓名人,这五个人都出生在七房桥及其邻近的鸿声里,另外四人又都是钱穆早年的学生。无锡荡口对于钱氏家族尤其是钱穆和钱伟长来说,其意义也非同寻常。1915年,七房桥钱氏家族的住所发生了火灾,火势很猛,房屋基本上被烧毁。钱穆先祖手抄的《五经》、评点本《史记》以及他父亲的窗课,尽付一炬。他们无处可归,只得全家迁徙荡口。

钱氏家族中人才出众,与当地义庄的扶持大有关系。比如,钱穆幼年时,家境贫寒,依赖钱氏设立的怀海义庄方能度日。另外,钱穆先生弟子严耕望所著的《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一文,其中讲到了钱穆与怀海义庄的特殊关系:“钱穆十二岁丧父,家徒四壁。只有寡母及兄弟四人,仰本族怀海义庄抚恤为生。”
为避免家道衰落后子孙后代吃苦受难,1840年(道光十九年)前后,五世同堂、一生亲见七代人的钱邵霖在七房桥开办义庄。当时一共开办了三所义庄,其中以怀海义庄为最大。族中人或贫困,或孤寡老人无人扶养,或族中子弟穷困不能上学等,均有义务出钱供养。义庄设有庄屋,由富三房轮流管理。但是后来义庄管理不善,未能做到帮扶钱氏家族中的弱势群体。

从这个江南小村落一一 七房桥村,走出了50多个教授,从这所家族内的小学里培养出六位院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又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呢? 让人留恋,又令子弟迈着从容、沉稳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家族内极佳的教育氛围,终于井喷似的人才辈出。一个重视礼乐的家族,给子孙以前途 ; 一个重视家风的家族,给国家培养众多顶级人才。真的是祖坟上冒青烟的缘故么 ? “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与其家训不无关系。钱氏书香书第与华氏书香门第的联姻,也维持基因的优势。
当然,两个家族内的义庄,义庄所拥有的族田的收入及族人的捐资保证了族内贫困家庭人员的基本生活与学习费用。以及灾年逃难而来大量人员的生活,保障了族人的正常生活与秩序。

近日本人拜访了七房桥村委会钱耀忠书记,钱书记不无自豪地说: 政府正推动七房桥村的新农村建设。我看见了无锡市规划设计院制作的规划图(一期),新农村将脱胎换骨,一期正在落实过程中。据悉,村民自己的宅基地外,另外支付30万左右可换取一套200多平米的小别墅一幢。(注:以当地政府 、拆迁办公示为准)

故居前小河啸傲泾,河水清清。河对岸修整后,对岸的田野一览无遗,绿油油的作物,纤陌上肆意的小草随风飘摇,清新了七房桥的早晨。随着太阳东升,空气中漂荡着淡淡油菜花香,黄瞪瞪的花儿明丽了古老的村野。七房桥村在钱耀忠书记带领下,迈着矫健的步伐 ,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千年古村正以新的面貌迎接每个黎明的曙光。

 规划前景图
小七舅 ,家中排行老七,…… 负责完成了对兰州雁滩公园“翠雨风荷园”和“引大入秦”纪念公园、皋兰石洞寺的规划设计;负责完成了“中国古建筑全览”一书中甘肃部分的组织编辑工作,神船五号发射架周围建筑的验收等等。在正式参加工作前,是七房桥村落工分记录员,目前生活在广东某个城市,看到以上文字,微信留下一段最近新写的文字 : 我家故宅西邻便是钱小穆外婆家的故居,习惯了叫仲珠家或坤元家。这是宅多进的大宅院,以记忆分析,应有依南北三条轴布局的多进制规格。

东轴线解放后前宅分给了陆才根家,面阔应有五间,后面是天井,天井后分给了陆阿桂家,陆阿桂家的后面(我家第三进西围墙西侧),很早的时候就己经全部倒塌了。
中轴线是小阿伯家(好象叫钱惠芬吧,大名记不得了),以我家当时残存的三进位置深度分析,仲珠和小阿伯家的后门应在第七进的位置,后门外还有一片很宽的场地,场地北面有一竹岗,据老辈讲,竹岗的地方早前也是房子,后来倒塌了,后人无力重建,便也荒蕪成竹岗了。可以想像,当时的建筑规模有多大了。

七房桥七房七进房屋分布图

西轴线就是钱小穆幼时生活过的外婆家。五十年代初期与小阿伯家从门面到后宅等齐,这三条轴线形成钱氏七房之一的一宅建筑群。
钱小穆外婆家门前至河边石驳岸是一片很大的场地,距河岸约五、六处,门外场地依东西分佈安置了二个高约一米二,边长约八、九十厘米长的四方柱花岗岩旗杆墩石,墩石上竖立有碗口粗细的高大旗杆,在我五、六岁有记忆时,这旗杆还在,门厅(过厅)二侧还有抱鼓石,由此看来,钱小穆外祖祖上为云尉将军,应属无误了。我幼小的记忆,七房桥各房的建筑规模虽为宏大,每进天井虽有太湖石,金魚池,或有楼、亭、廊台,但门前立有旗杆的,仅此一处。
陆阿桂前面场地的河岸上,我小时候还立有一块花岗岩石条,上面凿有“放生河”三字,据我外婆讲,那是我外婆她弟弟,苏州“阿爹”所立。
将每个七房桥人的点滴记忆的碎片串联起来,便是七房桥一部厚重历史。

据史记载,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民间俗称华太师。出生于无锡荡口。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郎中、翰林院修撰,累官侍讲学士、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嘉靖十八年,华察受命出使朝鲜宣谕。朝鲜编撰了一部《皇华集》,称他是“李谪仙(李白)生华梦笔,字字供香;孙公绰掷地鸣金,句句皆响”。华察充任应天府主持乡试。慧眼识英才,王世贞成为其门生,开创了神韵诗派,誉为 “一代诗宗 ″,官至刑部尚书。
华察辞官后,在故乡建造了一座“嘉遁园”,园中有二十处景点,并一一作诗,寓意至深。
华察家多田地,他将自己的万亩良田,赠给佃户一半,当众撕契毁租,救济贫民。并捐田800亩,平生以“五不欺”自奉:“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华察一生行善积德,共出资建造桥梁25座。
晚年,华察迁居隆亭(今东亭),闭门读书著作。
华察有三个儿子,伯贞、仲亨、叔阳,皆聪明而有文才。伯贞英年早逝,仲亨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叔阳为礼部主事,都有著作传世,叔阳的《华礼部集》收录《四库存目》。
真正要知晓七房桥钱氏与荡口华氏通婚详情,还得碰见华氏后人以及其族谱对照才能获得。而我是华氏哪个儿子之后,有待研究才能揭开神秘的面纱了。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