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20年第二讲:短篇小说《拂红》简析

2020-03-09 15:02:18

【江山夜校赏析】2020年第二讲:短篇小说《拂红》简析



      个人简介:刘银科,秋月菊韵社团总编,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自由撰稿人。住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开发区。曾在《作家助手》、《作家前线》、《北京文学》、《上海文坛》、《华文原创》《东方散文》、《诗天子》、《南国诗社》、《牧言诗歌》等网刊发表中长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多部。为作家前线》、《华文原创》和《掌阅读书签约作家。


     大家好,我是刘银科,很高兴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赏析谭金土的作品《拂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析下这篇小说: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的艺术特色,三小说的不足


    先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记述的是一对学佛修行的青年男女,在学业阶段相恋相爱,珠胎暗坠,为了爱情的结晶,女主角毅然出走离开寺院,在异地生下儿子;儿子在好心人的抚育下长大成人后,作为她的传信人,把自己的信息和心情带给了恋人,从而了结了自已心愿的爱情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它的素材依托的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剪依据民间传说,剪裁取舍,为读者演译出了一段唐三藏父母的爱情悲剧。
    中国是一个千年封建古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下,统治阶级为了强化自已的统治地位,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采取的是高压与禁锢的手段,把国人的思想都固化在了一个模式上,即封建的伦理道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重套封建的三纲五常说。尤其是对女人而言,讲究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思想观念如蛛网一样牢牢束缚着女人的思维。女子嫁人从来没有自主权,全由父母决定。自由恋爱,私定终身,男女愉悦,这些事在当时是有伤风化的惊天大事,轻则训斥重则鞭罚,甚止在一些封建根深的地方,违规者会招来杀身毙命之祸。
    然而,人性中追求自由,追求和谐幸福的本性没有泯灭,没有被彻底压服,总有冲破藩篱藐视法理,跳出樊笼,不惜用性命换取幸福婚姻的少男少女们,在用生命演译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尽管大多以悲剧结局,但这种精神,这种勇于反抗的叛逆精神依然存在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世俗社会如此,作为佛家院地就更可想而知了。佛寺道观,从来都是六根净去之处,一切红尘留恋在这里早已被禁止扼杀了。杀生,食晕,婚嫁与男欢女爱,这些行为统统被列为了禁律。众僧徒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便会大祸临头受罚受斥被赶出庙门。学佛之人连头上父母所留的头发也不让须一刀扫净,谁能让你吃肉结婚容你生儿育女?
    而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却偏偏不顾这些清规戒律,无视佛家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让公开结婚,我就暗地里相爱;不容佛门有生子“污秽”圣地,我就远走他乡,找能生孩子的地方去生!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力量,别说远在千年前的唐朝,即使在今日,佛门弟子暗生情竇生子育女这事恐怕也不能容忍。
    小说通过男女双方冲破世俗的这一行为,歌颂了人性的解放,赞扬了为爱而抛弃一切的勇敢精神。虽未公开抨击封建伦理,其意已十分明显。
     唐朝在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比较开明,世风也比较开放,对于男女情事的禁锢不是很严;各民族的接触交往也比以往频繁得多,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兴盛,天竺国与唐王朝在各领域的来往也在与日俱增。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那些少男少女们在私下交往的事也就不时有所发生。小说中男女主角的故事就是一例。这个时代,那股自由开放之风已经刮到了封建伦理统治很严密的地方,连修身求佛的地方也有点阻挡不住了。
    这篇小说在高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大旗后面,还有一面歌颂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旗帜。对当时比较清明开放的政治氛围给予了肯定与赞赏。这无疑也是这篇作品的一个亮点。


     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小说的结构
    这篇小说的结构特点是采用顺叙的方式,单线推进,稳扎稳打层层递进,如高山流水舒缓自如,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这种方法可以让作者有条不紊地徐徐用笔,也可以让读者顺藤摸瓜逐朵看花,不至于产生跟不上作者思路而产生茫然之感。以平缓有序的叙述,不声不响地把读者带入了境界而不会发生阻塞或费解的现象。作品只有让人能读下去才会产生社会效益。杂乱无章的结构会使读者无所适从产生迷茫。当然,倒叙插叙的手法甚止意识流手法并不是不好,而是说,相比之下,这种以时间为顺序一步一步写来的故事,它的受众在接受过程中会比较顺畅省力,不用费神作思维上的很大跳跃就能捕捉到文章的含意。我国历史上的古典小说一般都是采用这种写法,意识流手法只是现代才出现也是从国外传来的。那些跳跃跌宕的小说架构,也是在近代现代社会的作品中才涌现出来的。

    从行文顺序上来看,《拂红》这篇小说,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环境。以西泠为起点,引出并展开了故事的演进。接着以男女主角的行动轨迹拉开了故事场面。从西泠写到大唐的国都长安,从长安写到陈家庄,从陈家庄又回伸到长安。尔后又从长安返回西泠。在时空顺序上没有错乱杂芜之嫌。中间也没有插叙跳跃等现象,象一头很温顺很守规矩的老黄牛,拉着车子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往前走着。


    2.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特色是,用词绚丽多彩,选句精到恰当,且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作者的文学功底与古文底子十分深厚。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文学色彩很浓,方言土语甚少。这些文字犹如一瓶高档次的饮料,又如一幅古色古香的油画,不见浮华低俗,呈现的是古朴,典雅,凝重,诗化的古典美。尤为突出的是古诗以及词赋形式的运用使全文充满了书香气。如开头那一段写景的文字。兹摘录如下:
   西泠山一派葱茏,整日雾罩烟障,人迹罕至。只有禽鸟鸣唱于绿树繁花之间,走兽蹦跳在危崖怪石丛中。青潭无心,照见日月星辰蓝天白云匆匆来去;泉水有意,跃入岸底化雾作雨缠绵山间万物。
    以上这些景与物的状写格式是词与赋般的句式。充溢着浓厚的古典美。文字形象生动,寥寥几笔,一幅山水画跃然纸上。
    另一段为:这玉钩潭天旱不涸,天雨不盈。雨水和泉水落入潭内时,如雨打荷叶,滴滴如珍珠滚动,似水溅油锅,嗤嗤若热油崩爆。
    这段中,除了对偶语,其中“盈”字用的相当传神。“盈”字本意为满为丰为充实,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却除了充当形容词的丰满饱实之意外,又当动词来用,有“外溢,流出,溢出”之象。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修辞上件做“使动用法。”就是使形容词变作动词来用的意思。它与王安石那首“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功之妙!堪称神来之笔。
     在小说中,作者还用了两处禅语短诗,现也摘录如下:
        第一首:
        阴阳气相吸,君心冷似铁。
        兰若为丝线,愿与共一结。
         第二首:
        心有千千结,结结如灰灭。
         结外又一结,丝丝共缠绵。
     这两首充满禅意的诗体谒语,在当时的环境中,很好的传达了男女主角的心情。纸短情长一字千钧,比长篇大论简明又意蕴深远,传情会意十分妥贴。

     以上 这些文字的使用,使本文的古典美特色更为凸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者有如观一幅古画,有如听一曲优美的古典音乐。泉水叮咚,鸟鸣山幽,松针落地,露珠晶莹,微风沙沙,白云悠悠。这些诗化的语言造就的诗化的意境,十分传神,让人叹为观至。从审美角度来说更让人有一种愉悦感。


      3.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的巧妙引用。

      典小说《西游记》在86年拍成电视剧后,可以说已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它的影响之深之广无他可比。而唐僧作为影视剧中的主要人物,他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唐三藏的身世背景成为了人后关心和众说纷纭的话题。唐僧他究竟生于何方何地?生母生父到底是怎样的人人?民间传说,坊间轶闻有好多版本,众口不一各持已见。而本文作者巧妙的剪取了这一历史典故和民间传奇,把它整理加工后,揉进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写成了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在心理层面上满足了大众读者的好奇心。而且小说借古喻今,以今衬古,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歌颂了人性的解放和婚姻自主。从美学角度看,它给人的是悲剧美的享受,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陶冶情操,弘扬正气的作用。


      4.小说的描写手法。
    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以人物的行动为着眼点,不动声色冷静客观地讲述着故事。采用让剧中人自表自演的办法,没有添加自已的主观色彩。这种手法一方面避免了行文的冗长,另一方面也杜绝了层级断裂这些人为的因素,不露痕迹,显得平和自然天衣无缝。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的代入感强。在小说中,过多的抒情会给作品蒙上人为的因素而削弱故事的真实性。
     当然,说这话并非其它写法不好,而是说对于小说体裁,用白描手法更显得从容自如些,场景也逼真有画面感。夹叙夹议的手法和意识流手法,一般对于事件性弱而情感性强的小说来说比较适用。这篇小说的内涵大多是事件的推进,也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它主要以几起事件来推进故事进展阐述小说主题。因此,作者采取白描手法无异是很恰当的。

     小说的白壁微瑕。
     以上谈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下面谈谈小说的微瑕或不足吧,希望作者谅解。
     这篇名为《拂红》的小说,主要描述的是天竺国王小女维兰尼吉的爱情。以此突出她的高洁人格和那种对爱情贞忠不渝的可贵情操。在人物刻画上,以行动贯穿始终,如和玄弘的私下相恋,两人从相恋到相随,又从相随到相爱结合,再从出走到生子,从生子到托子传信,直到最后的寂然升天。几乎全是以行为以动态的一系列活动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与性格特征。在心理活动的刻画上很少着墨。这种写法固然省去了不少笔墨,也不显繁杂之象,对于直观感强的影视剧来说无疑是最佳手法。但对于本文来说却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物的形象,削弱了人物的立体感,使这一文学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朦胧感。如果小说有一些适当的心理描写,有些内心独白与自我剖析,人物的形象特别是精神世界也许会愈加清晰明朗,使人物性格特征更加凸现。这些方面的例子有以下几处:
     1.如女主角维兰尼吉在和男主角相恋时,如能有一段内心表白,就不仅能丰满人物,而且能廓清自己为什么会喜欢玄弘这一问题。下面试添一段,大家共赏共评:
     在和玄弘相处共修学业的这段日子里,维兰尼吉的心里十分愉悦,她对玄弘的好感与日俱增。她那天刚来到这里,看到玄弘第一眼时就让她心中一悸:瞧!他长多好看。真是:面如满月眉似卧蚕,脸如敷粉肌似凝脂,双耳垂肩鼻如悬胆。齿启如隐玉,唇翕似珠落。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乍一碰面,心便摇旌,甫一久聚,神更飘飞。更兼这清灯古寺单调乏味,不是青烟袅袅,便是钟声幽幽。加之满寺也没有几个象他这样俊俏出众的男子,这就不能不由人春心萌动。还有他的心性灵敏,记忆力超强,一目十行。
     每到夜深人静,寺庙一片漆黑,万赖俱寂,只有山风低吟野兽呜咽,古寺的钟声穿过我住的窗棂扑进了我耳中,搅得我夜不能寐。这时我好孤单,要是有他在多好!
    这时候,她又想起了父母,想到远在异国的娘亲。她很想念他们。很怀念儿时依偎在父母怀中的美好岁月,也很想回去与双亲团聚。然而,她不能!她只能呆在这里,她有王命在身。她要在这里把学业修成,完成父命造福百姓。这古庙寂寥日子单调也只能坚持忍受了!怎敢放弃后退?
     幸好,前世有缘,让在这里我遇见了他。我的生命有了意义有了光彩……
     2.还有,如在维兰尼吉无奈出走离开长安后,对于玄弘若增加一段十分痛苦的心理活动描写,就能一方面体现了男主角的高洁操守,多侧面的丰满他的人物形象;又能补上玄弘爱上维兰尼吉后为什么不敢冲破世俗而让心爱的人远走他乡的原因,可贯通全文,且使男主角的性格更具时代特色。
    不妨试添下面一段看看效果如何:
    每当夜深风高,钟声呜咽,大唐的寺院空寥寂寂,檐下那御赐的宫灯放着幽幽的光,恍若夜游猎狗眼中的绿光。钟声已敲至四更,玄弘仍然没合一眼。维兰尼吉走了!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象一片被风揪落的树叶,飘飘荡荡不知掉在了何处!而她肚子里的骨肉,也不知会落个多么悲惨的下场……唉!昊昊天宇,荡荡乾呻,天地如此之大,却没有她们母子容身之地!玄弘这时他真恨自己!恨自已胆小如鼠,恨自己不敢公开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恨自己没有留下她而使她孤身飘泊。玄弘呀玄弘!你枉为七尺男……
     想当初和她相爱之时,我们的感情是多么炽烈,信念是多么坚定,憧憬是多么美好。维兰尼吉虽生在异邦,可她的美貌绝不下于唐人。一双秀美如潭的大眼睛,让玄弘在一瞧见她时便被深深的吸引了。而那瀑布似的乌发,那一串串银铃似的笑声,在他那颗纯洁无瑕的心上刻下了难以忘怀的印痕。她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佛经学得比他还快还精,这让玄弘这个年轻信徒不由不刮目相看。之后又放弃回国忠心相随伴他来到大唐,助他译经述文,与他同结爱心共趟爱河。为了他的声誉,又毅然决然离开长安,保全了他,保全了孩子,现却葬送了她的青春她的幸福!……
    想到这里,玄弘的眼睛又一次湿了,泪珠一个连一个滚出。
    3.接下来,就是在拂红圆寂坐化之前,若能有一段内心独白,回放自己的一生,追思远在天边的丈夫和儿子,吞咽那如割肉般的难舍之情,涕泗横流,痛苦不堪,就更能体现出人性的真与善,引起读者的同情,起到揭露封建伦理害人,强化悲剧的美学效果。
     4.最后,小说在描写男女主角在长安译释卷经做寺院主持那段描写之处,如能加上一小段文字,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到更完满。
     如这样添加一下:
    当时天下已定,天子圣明,笃信佛教。在长安设寺院抄译大乘佛经,在全国各地广兴佛寺,遍设善坛,劝导百姓行善去恶。社会风尚也与前大有不同。单就男女之事来看,也已没有前朝古代严苛。妇女着装不再千篇一律,只见满大街红红绿绿五彩斑斓。着红带彩的女人随处可见。再无指手划脚冷嘲热讽之声。
     最后再补充一点。小说发生的时代,是李世民称帝的唐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风气也比较开放,对男女婚恋之事禁锢不严。统治阶级对这些都不甚重视。这也与他们的自身原因有关。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和隋炀帝是亲戚关系。而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是北魏大将,魏被灭后降隋。北魏有不少区域在北方少数族居住的大草原上,中原人把这些地方的人称为“胡人”。在胡地,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游牧民族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中原有着很大的差别,世风十分开放。在男女情事和婚姻关系上,不象中原地区那么严格那么讲究,甚止有些混乱。比如在匈奴,大汗即国王死后儿子可以直接纳娶父亲的遗孀为妃,这在中原地区是有违伦理的事。隋朝和之后的唐朝,受此风影响,在这些事情上也不太苛求。如唐玄宗李隆基他就变着法子把自己儿媳杨玉环弄到手纳为了妃子,从这件事上便可窥见当时的世风开放程度。
    在这种各民族大融合大开放的环境中,天竺国少女来唐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而维兰尼吉在寺院生子之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就不再显得那么突兀。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是时代的缩影,处处留有时代的印记。
    在《拂红》的时代背景上,小说只轻轻点了一下,也是依附在唐王接待玄弘的事件上,之后再未作交代。如果能补上这一笔,故事的脉络会更清晰明了,读者的理解会更深透更全面。
    在增加了以上内容后,看起来小说的篇幅是长了些,但会使小说更丰满浑厚,意蕴更突出。

     以上探索只是一鳞半爪,对这篇小说的精髓还远未触及。衷心希望各位老师对以上管见指出不足,共同学习进步。最后,谢谢各位老师捧场!


   【绝品小说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875815.html】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叫谭金土,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我的小说。叶雨社长让我写一篇小说《拂红》的创作感言,虽感为难,依然从命。小说不是新写的,是几年前创作的,但一直没在网络发表,我简单说说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
       第一、这是十几年前的一篇小说,那时候还在工作,是每日下班后在办公室里的内网上写的,那时检察机关刚兴起文学网络,获单位技术处允许我开设了一个叫《阿土文学》的网页,就在《阿土文学》网页上写下了不少散文,倒也获得不少内部的粉丝点赞,也算是省内外检察系统的一位网红了。正因为是网络写作,所以每节都写得很短,千字文而已。这是《拂红》的写作背景。
      第二、小说的构思其实是将僧尼情爱传说故亊放在苏州城西的寺庙景点中来写,紫金庵、洗心泉、印心石等皆是寺庙景点中的佳景,只是本小说中把僧尼故事写得更崇高些,充满着大爱与人性。
      第三、诗意的语言是我的一种追求,不管是散文的抒情还是小说的描述,都力争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希望有诗意小说的更大创作空间。
      第四、《拂红》原来想写成中篇或长篇,结尾留有伏笔,但时过境迁,或许续写已不可能了。
    第五、谢谢江山文友对小说《拂红》的关注和评点,感谢江山夜校把我的文开设一堂赏析课。


      打开谭金土老师的江山文档,发现已发表的6篇小说中,5篇精品,1篇绝品。
     这说明什么?说明谭老师真的是一位深藏不露的小说大家,是值得包括我在内所有初学者学习的一位大师。
     品读谭老师的每一篇小说,总体感觉是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趣味性强,可读性强,所有映入眼帘的字、词、句,都是那么的贴心,真可谓字字珠玑,惜墨如金。
     记得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瑞典的讲演中,特别强调了“讲故事的人”五个字。本人也认为,一篇称得上优秀的小说作品,是不能缺少“故事”内核的。也可以这样说,小说如果离开了故事,那怕有了最华丽的文字外衣,小说看起来也只不过是一副空架子,只要用一根手指头轻轻一推,便轰然倒地,而且倒得悄无声息,倒得扶也扶不起来。
      受叶雨社长的安排,要我写一篇绝品短篇小说《拂红》的短评,我思虑再三,迟迟不敢动笔。
总是籍以琐事缠身为借口,似乎整整过了一个世纪,我已好长时间没有动笔写小说了。越是不写,越是便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了敬畏之心。加之年纪渐长,渐渐的发觉,我早已缺乏壮年时期的胆略与恒心矣。
我能说些什么呢?在这篇绝品小说的面前——我好似刚刚品了一杯冒着热气的香茗,茶水入胃,唇齿留香;我好似咀嚼过一枚橄榄,入口特别,反复深嚼之后,更觉妙味无穷;我好似站在了一片万亩花海中,除了花的色彩,花的芬芳,我所有的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醉了!是的。我真的醉了!
        虽然我没有喝酒的习惯,平日里碰到席间应酬,我常常也是不胜酒力,可此时此刻,我是百分百的醉了!我醉倒在谭老师妙笔生花精心组织的故事情节中;我醉倒在人物随着情节发展后各有各的归宿的巧妙安排中;我醉倒在谭老师笔下那一行行轻快、精准、朴实、恰当、节奏明快、情感拿捏到位的优美文字里!除了敬佩与叹服之外,我坚决认为:我是真的不够资格在一篇绝品小说的面前夸夸其谈的。若按我以前写评论短文的陋习,我会从主题、人物、情节、环境、写作技巧等方面去一一展开,反复做着盲人摸象再加词不达意的丑事。
          可是今天,我要一反之前所有的惺惺作态,对于那些已经成型的小说里的文字,我将闭口不谈,我要说的,我想说的,只是来猜一猜谭金土老师的创作初衷:

       《拂红》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小说的题材,是在生活中有故事原型,还是完全凭空创作的?
       当然这一点,除了谭老师本人,旁人是无法知晓正确答案的。据我本人的习惯和猜测,或许是各占一半吧。所有文人墨客的最大爱好,就是喜欢捕风作影或依葫画样。只要有了一分的样子,便是有了十分的把握。只要有了一个人物为底色,于是便有了N个复杂的人物关系。移花接木、隔山打牛、猜谜揭底……人世间所有能存在的人或物,就是合理的。
         小说《拂红》是以传统的传奇手法创作的。在年少学生时代,我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就是《故事会》和《今古传奇》。传奇的性质,决定了写作的想象外延空间,可以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当然,也只有像谭老师这样真正的高手,写起来才可以做到收放自如的;而那些火候欠缺的作者,往往笔下的文字会显得想象有余,可信力不足。
       所以,传奇难写,难就难在以假乱真。

      二、佛教是讲究无欲的,那么爱情又从何而来?
         佛教讲究: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古今中外,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如果说这样的爱情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那么,佛门中的爱情呢?等等,佛门中的爱情?你有没有搞错,佛门中能产生爱情故事吗?
是的,古往今来,很少出现佛门中人的爱情故事,而且本篇还是一个珠胎暗结的爱情故事。本不可以有而有,本不可能发生而发生,这,便是奇,便是新,便是巧,便是有味道!
        当然,作者也可以这样写:当维尼兰吉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后,为了遮丑,选择不要这个孩子。但是,有一点请注意:佛门圣地,讲究慈悲为怀,讲究不杀生。因此,当儿子陈天竺成人并成名之后,拂红自然而然就要离开。这样的离开,是情节大势所趋,也是必须的。因为她再也无所牵挂了,她是以一种赎罪的意义离开的。过去所有的错,虽然并不是她一人犯下的,但她宁愿选择一人去承受。与此同时,在拂红仙逝后,玄弘大师为何要选择离开长明寺,选择在心爱的女人墓边陪伴终老?意义也是同样的,他也是在为自己赎罪。因此,一个“悔”字,更加深化了爱情的主题,使得小说传奇的色彩更加浓重。

        三、陈天竺的成长过程,为什么要有金榜题名的结局?
      在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在古代人眼里,人生有三大乐事,分别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儿子陈天竺的金榜题名,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报答陈员外夫妇的养育之恩;二是报答拂红的生育之恩;三是符合中国故事中苦尽甘来、美好团圆结局的阅读需求或习惯。
      以上所言,皆为醉后胡言乱语也,还望谭老师及各位方家指正。致谢!

       “佛亦慈悲却,爱可缠绵情。拈香只一柱,相守伴余生。”这是初读谭金土老师传奇小说《拂红》有感而留言,只原末句为“相守伴此生”,今再读,觉得用余生似乎更好一点。当然这只是个人一点浅薄之言,理解或有偏颇不到,主要以学习为主,见笑处却是顾不得那么多了。
       初读谭金土老师这篇《拂红》,感叹爱情魔力之奇妙、之伟岸、之难以拒绝,万水千山难阻隔,万里之遥又何如?须知那是在千年之前的唐朝,交通、信息等远非如今俱发达高科技时代能比。那天竺国高贵无比的公主维尼兰吉,不远万里奔波苦,着了魔般追随了大唐的高僧玄弘而来。只这份莫大的意志,便非寻常人能与相提。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那时的维尼兰吉公主不过十几岁年纪,一路上的艰险辛苦,似乎在心底那份深沉而执着的相思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了。作者也笔锋轻转间一带而过,留给读者自己去揣摩猜想了。
      其实人之于世上,不过是七情六欲几分煎熬,爱恨情仇几许痴缠,孔子说了:食色,性矣!爱美之心,人之本性,才子佳人,天生吸引。佛家讲究的一个缘法,老子说道法自然,其实大抵如此,都是叫人不要迷失了本真。人终却受了束缚,或为名、或为利,或有甚者,只为一点点个人私心得失,嫉恨怨念,时常将一份初心的衷愿变了颜色,无端生出这人间百态,有闹剧叫人哭笑不得,有悲情令人感叹唏嘘,有名垂青史留芳百世者,有万众唾骂遗臭万年之,亦有为爱为恨心坚似铁,相携相守艳羡鸳鸯的,如此种种,便是人情冷暖,各有各难,单单这为爱与痴,最是触动人心弦,最为文人墨客所乐道津津,愿铺墨展笔,极致精妙之叙述,一来其人其事原本感人可写,二来还是那句话,旨在劝诫世人,莫要贪慕了虚荣名利,负了斯人真心,须知人生百年,如白马过隙,浮云苍狗,若无眼前人,哪得一世欢?
      扯得远了,回头再说这《拂红》。我们说一篇小说的成败,在于故事人物情节的巧妙搭配,优美的文字点缀映衬,不可或缺的是作者本身情感的投入。所谓妙笔生花,带动人心弦的是有血有肉的文字,而这,正是大家与初学业余之区别所在。
      “西泠山一派葱茏,整日雾罩烟障,人迹罕至。只禽鸟鸣唱于绿树繁花之间,走兽蹦跳在危崖怪石丛中。”作者以白话散文体,惜字如金的简洁描述,带人走入空灵清绝的西泠山,仿佛置身世外仙苑之地,给人以散文游记般错觉,忍不住心生些许向往,几分涟漪起伏。
       山中有潭青泉悠悠,半腰有庵香烟袅袅,潭旁一石可“试心”,试心石边赤桂葱茏,赤桂树下一孤墓,“这赤桂树下葬着一位奇女子,这女子是天竺国国王的小公主,俗名维尼兰吉,法名拂红。”看到这里,读者已是心头恍然,原来墓主人便是这篇传奇小说颂唱之女主角,天竺公主维尼兰吉,那个勇敢追爱,默默付出的天竺少女。
       倒叙的手法,增添故事的吸引力,天竺公主与大唐高僧的爱情悲剧,仿佛间令人联想西游记女儿国国王与唐僧之间,那说不尽,剪还乱的无奈情节,一曲《天竺少女》萦绕不绝,心中美好故事里追寻,凄也好,惨也罢,坚贞爱恋早已入了世人心怀,便流下再多的泪水,依然这般地痴迷不悟。
“这位植桂的唐代僧人法名玄弘,玄弘也是唐代派往西天取经的一位僧人,在天竺国的雷音寺进修大乘佛教三年……而维尼兰吉也女扮男装在雷音寺修行……维尼兰吉其时只有十四岁,而玄弘也仅十八岁。”
正是少年多情、少女怀春的年纪,即便在佛法森严的雷音寺,又怎能压抑得住天性使然的真实情感流露,少年已心怀切切,只碍于皇命难违,不能擅越;少女却心向自由,情坚如许!“维尼兰吉对大唐文化十分敬仰,更对玄弘有难舍之情。维尼兰吉在玄弘回大唐故国的第二天也在雷音寺失踪。三个月后,维尼兰吉在长安的长明寺找到了玄弘。”
       玄弘或许本是僧人的自觉,对初生懵懂的爱能够抵住诱惑,或许,也因其身上所肩负皇恩浩荡的使命不敢稍微马虎,一心求学佛法,所谓抱负在身,岂谈儿女私事?而维尼兰吉则不同,其贵为一国公主,万千宠爱,难免性情,也造就了她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吸引她的,有原本就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底韵,或许更多的是与玄弘三年的朝夕相处,日久生情,难免一缕女儿情思相系。这里,天竺国国王对维尼兰吉的宠爱,虽然作者并未只言片语,不过从她能在短短的三个月便从西域天竺到了长安,以那时的条件来说,想来并不简单,读者也可以自行揣摸一下。
      接下来的故事毫无意外,在二人最终完成了对大乘教义的翻译修整后,大唐皇帝嘉封勉力,玄弘被尊为国寺方丈,被赐法名玄通的维尼兰吉也得以封长明寺大和尚。然而,这并非维尼兰吉不远万里追随玄弘而来想要的结果。二人也趁着月圆花好,互诉衷肠,相携彼岸。
一边是皇恩浩荡,沐浴有加,一边却是情心互款,连理暗结。耀眼的光环下,二人却不得不痛苦地为如今的境地感到几许无奈。更令人担忧的是维尼兰吉已然怀有身孕,迟早会天下皆知,最终会让玄弘身败名裂。
        所以说爱情是伟大的,爱情里的女人更是伟大。“维尼兰吉是悄悄地离开长明寺的,她没有向玄弘告别,只带走了玄弘的一串檀木佛珠。她不想为难玄弘,她知道玄弘脱不了那头上 的光环。”
二人之间肯定有过不少的谈话争论,为维尼兰吉腹中的新生命。只是作者并未过多的赘述,单提维尼兰吉悄悄的离开,她这是要独自忍受十月怀胎的苦,更要忍受无知世人的白眼唾骂,原本心怀佛念之仁爱慈善,维尼兰吉又怎么忍心让自己腹中的新生命,还未见到光明,便沉沦于无尽的黑暗之中?她为心中的爱,便从此将独自承受,纵是刀山火海,魔那地狱!
维尼兰吉悄然离开长明寺后,辗转东行,历经六个月风雨来到西泠,幸而被紫金庵中老尼所救,生下一男婴也被好心的陈员外收养成人,赐名陈天竺,维尼兰吉转投紫金庵为尼,法名拂红!
接着,作者又用了较大篇辐介绍陈天竺渐长成人,为博功名进京赶考,与玄弘相见,到了现在,一切水落石出,玄弘乃知晓站在面前的就是他们的儿子。看着手中再次回来的檀香佛珠,想来玄弘的心里定是百感交集,难以名状吧?
      可以看到,作者用墨之精简凝练,几到极致。从维尼兰吉的出走,到西泠半山庵旁“玉钩潭”边生下小孩,又拜托庵中老尼收养,将婴孩寄送山下陈员外抚养成人,进京赶考,再将曾经定情之物檀香佛珠转手陈天竺交还玄弘。文里字间作者并未过多文字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铺垫,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淡淡,极尽轻描淡写,仿佛一切曲折磨难,相思之苦,皆若过眼云烟,算不得什么。拂红以一生清苦,看到儿子平安成长,则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让陈天竺将那串檀香佛珠还给玄弘,也只是想要告诉他,君不曾负如来,我不曾负君!
        或许,也唯有到了这个时候,玄弘大法师的心里,才真正地被触动,也才明白,原来自己一心向佛,却终抵不过曾经,那明眸善睐的少女身影,那明月青灯下,曾经的耳鬓厮磨,相诺白首的海誓山盟。

“天竺腾龙日,拂红西路归,拈香只一柱,此情秘不宣。”那拂红早预知来日无多,交待好后事。玄弘亦终明心得悟,辞了长明寺住持,只身来到西泠山紫金庵拜谒拂红,并种下一株赤桂,终身相守于拂红墓旁。至此,作者笔墨一收,再无多余赘述,而一篇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文字,于平淡无奇中蓦然呈于读者眼前,更直入心扉,撞击灵魂深处。于此,作者驾驭文字之功底尽显,组织布局之奇巧方明,所谓驱繁就简,凝练文笔,可见一斑。


                                                        【秋月菊韵社团】
                                           http://www.vsread.com/assn/st-239.html

云静水闲

云静水闲 进士

  • 16

    主题

  • 278

    帖子

  • 6718

    积分

2020-03-09 15:25:45
非常不错的一堂赏析课,“赏”得透彻,“赏”出了文章的“精”“气”“神”;“析”得全面,“析”出了作品的不足。感谢叶雨社长、作者及主评和副评,你们辛苦了!
叶雨

叶雨 探花

  • 301

    主题

  • 1748

    帖子

  • 14784

    积分

2020-03-09 15:40:45

感谢夜校校长给菊韵一次机会,我们力争做的更好。感谢制作帖子的朋友,制作的很精美,谢谢!


叶雨

叶雨 探花

  • 301

    主题

  • 1748

    帖子

  • 14784

    积分

2020-03-09 15:48:54

祝江山夜校越办越好

易辞

易辞 举人

  • 73

    主题

  • 413

    帖子

  • 3012

    积分

2020-03-09 15:49:51
一次很精彩,很受益匪浅的赏析课,向老师们学习了~~
瘦马

瘦马 秀才

  • 0

    主题

  • 8

    帖子

  • 1485

    积分

2020-03-09 16:21:29
《红佛》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说,无论是小说的立意,还是小说的表现手法上,都有值得人推崇的地方。刘老师就像高明的鉴赏家,在鉴品一件艺术珍品。刘老师精深的文学素养,对作品深入的剖析,独到的见解,真的,我很佩服。看了讲座的讲稿,受益匪浅,谢谢!诸位老师辛苦了。
瘦马

瘦马 秀才

  • 0

    主题

  • 8

    帖子

  • 1485

    积分

2020-03-09 16:23:53
《拂红》是一篇非常好的小说,无论是小说的立意,还是小说的表现手法上,都有值得人推崇的地方。刘老师就像高明的鉴赏家,在鉴品一件艺术珍品。刘老师精深的文学素养,对作品深入的剖析,独到的见解,真的,我很佩服。副评也常有画龙点睛之语。看了讲座内容,受益匪浅。谢谢叶雨老师筹划了这次精彩讲座。诸位老师辛苦了了。
迪文

迪文 白丁

  • 0

    主题

  • 1

    帖子

  • 18

    积分

2020-03-09 19:49:05
精彩,一场学有所得的赏析课。 感谢评讲老师,作者,以及制作的老师们!
黄金山

黄金山 进士

  • 0

    主题

  • 216

    帖子

  • 7948

    积分

2020-03-16 07:54:20
有深度,有意境有深度,有意境有深度,有意境  ,对作品深入的剖析,独到的见解,
江亲莲

江亲莲 童生

  • 0

    主题

  • 98

    帖子

  • 664

    积分

2024-11-20 09:51:30
谢谢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们又多了一堂学习课,感谢江山夜校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