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听雪
|
临风听雪(2022年4月)2022-04-06 11:52:571、【流年·痕】蝴蝶(征文·散文) 作者:冰城深雪 编者按:蝴蝶是一种昆虫,而蝴蝶的梦想,是飞过沧海,是羽化。这正契合了这篇散文的主旨。散文中的萍与“我”是小时玩伴,不在同村,虽不能结伴上学,但在学校里,却是最要好的伙伴,而连接“我”和萍友谊的,是从上学路上采摘的野花的花瓣“书签”“我”将这样的一种特殊“书签”称之为蝴蝶,因为蝴蝶的梦想,是要飞过沧海的。“我”与萍有共同的梦想,而萍却“失约”了。萍在还没有读完小学时,就辍学了。作者将这样的辍学原因,归结于重男轻女。这种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于落后的农村,不是那个时候有,现在也有。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实列,意在告诉读到这篇散文的读者,人的命运不是一尘不变的,困于旧有的思想,不去与命运抗争,想要飞过沧海的蝴蝶,注定会停留在原地,与宿命一起沉沦于时间的海中。文中的“我”,从一开始就“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做一只枯蝶,还在美丽时,就展翅飞向沧海,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也是敢于向现实挑战的勇气。一篇励志散文,读后受益匪浅。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22-04-15 10:42:53
2、【流年】揭开雨花斋的谜底(散文) 作者:乔个休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慈善事业也在不断拓展。此篇散文中的雨花斋,就是这样一个民间非盈利机构。“我”缘于《瑞安慈善》杂志,有幸接触了雨花斋,并进行了采访。采访的过程并不顺利。也许就是这样的不顺利,才能记录最真实的一面。在作者的笔下,雨花斋不简陋,典雅,古色古香,既有传统的国风,也有家的温馨。义工来自于各行各业,没有年龄界限,也无贵贱之分,有企业主,有打工族,有公务员,有老师,也有社会闲置人员,他们统一着装,也统一思想。在雨花斋,他们义务帮忙,捐赠不留名,劳动不图利,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在疫情期间,这些义工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帮助孤寡老人送餐、扶贫帮困、支援防控抗灾等,既宣传了雨花斋,也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在经济大潮的催动下,时代的步伐迈得太快,匆匆忙忙中,以至于丢失了一些人性中的真、善、美,丢失了一些中华民族本有的传统。像雨花斋这样一个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目的的慈善机构,能吸引如此多的社会人士来当义工,足以说明人们留在骨子里的善与美始终存在,以此也能读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遗传下来的德,终将复苏。作者笔下送出去的、数字庞大的一份份爱心,是证明,也是收获。一篇弘扬真、善、美的佳作,读后感触颇多。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22-04-20 12:05:41
3、【流年·痕】战友六根(征文·散文) 作者:依岸观涛 编者按:战友是一辈子的财富,只要当过兵的人,相信都会有这样的情怀。这篇散文中的主人公六根与“我”,并不是真正的战友,是通过“我”的战友李正祥认识的。在作者的笔下,六根是边防战士,从1972年2月开始,六根参加战斗,在达700多次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事件中,屡次冲锋在前,屡次立功,而在评功时,六根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誉给了牺牲的战友;进行侦察活动时不小心被炸伤,拒绝评残;在支援法卡山的战斗中,勇往直前,冒着炮火送炮;不顾六月的炎热坚守阵地等,读后无不让人感动、敬佩,无不为中华的铁血男儿动容。作者结尾“我也是一个扛过枪的人,英雄,我没有理由不去喜欢他。”这句,相信没有扛过枪的人读过,也会喜欢这样率性的汉子,喜欢这样不为出名、只为国门的安危而奋战的英雄。英雄不论出处,谁说平凡朴素无风华,六根的英雄事迹,是存在于战友的脑海及历史的风烟里。一篇应时之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
|
|
临风听雪
|
2022-04-27 11:41:41
4、【流年】时光书:花境(散文) 作者:纷飞的雪 编者按:读罢,眼前是坐在民宿阳台上的素雅女子,一方小小茶台上,杯中有茶,茶微温,淡淡茶香与空气中的桂花香融合为一体,偶有桂花细小的花瓣飘落在她的发间,她不察觉,稍眯着眼,目光里有远方的风景,还装着往事。这个看似天人合一的女子,是此篇散文的作者,她在想什么呢?“一种幽香,几处相宜”是作者在怀念与她同喜桂花的女子。《桂香浮玉,浓情向晚》是作者笔下素心写的散文。是散文中意境,让作者品评到素心不一般的温情,还有对桂花的幽香“几处相宜”所产生了共鸣。“桂香浮玉是境,浓情向晚是情。”人间情境,最美不过如此;“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是作者对凤鸣先生所给予的肯定。《桂花绽在月影里》是凤鸣先生的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里,捕捉到的,是凤鸣先生与桂花结下的情节,如作者所写:“每一次的驻足和凝望,都是爱的痕迹。”只因为,凤鸣先生与爱妻的相知相爱相伴,都是在桂花盛开的季节;“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是作者对春光的写照,似一幅剪影,描摹出了一位浑身散发着桂花香的女子。作者此篇散文的高明之处:写人不着墨于人,而在其作品的细微处,读写作之人的心。作者笔下的春光,是与桂花融合在一起的,而与桂花融合在一起的人,不只春光、凤鸣、素心,还有如“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此首诗的作者、水乡乌镇的木心先生、作者的祖母、友人家乡的桂花树与人等,所有作者笔下出现过的人与物,融合在一起,不就是一碗温柔的粥么。一篇看似不食人间烟火,实则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环环相扣,引领读者走进诗一般的画面,等从画面里出来,眼中有泪,心怀感激。作者写:“我们写散文,无非就是把自己溶解在时间里,无非就是为了将半生光阴能以文字的形式不被淹没。”编者深以为然。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临风听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