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诗社论坛 回复本帖
别院易之

别院易之 白丁

  • 2

    主题

  • 2

    帖子

  • 17

    积分

寻找四大名著诗词…赏析来源网络,致联必删。

2022-09-04 10:09:18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这其中作者穿插了很多诗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开篇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王阳明“心学”热衷者、崇拜者。王阳明的“心学”高度融合了当时中国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西游记》贯穿着儒、释、道的思想。老子的《道德经》在讲“道”,孔子的《论语》也在讲道,后世的朱熹、王阳明等都在用毕生来解释这主宰天地万物的《恒道》。道、儒、佛本是一家,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家之道_自然之道。要参透《西游记》开篇诗其中的奥秘,必须以儒、释、道精髓的高度来看待。以“人、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道家宇宙观的核心,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变化运动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的本性是自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阳明的“心学”,提出“致良知”和“行知合一”,更丰富了“道家”思想的内涵。“致良知”,就是追求内心的良善和开明。“知行合一”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的运用。此道理是不可分割的,要在实践中检验悟来的真理。只知不行,不是真知。《西游记》讲的故事,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过程。在一次一次与魔鬼邪恶斗争的过程中最终领悟了成佛的真谛,完成了修心的大业。在实践中求知,在求知中修心,这才是得道的正确途径。 既然是开篇词,这本书的主旨就都交待在这里了,那我们就从这首词里看看先。 混沌是什么?古今中外的神话里多有相近的提法,我喜欢的是庄子——应帝王里说的,三个生灵,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就是混沌了,三个帝交情不错,某日相聚于混沌所在,混沌天生圆满,没有七窍,南北二帝决定帮他开窍,日凿一窍,七天过后,混沌死了,悲伤的故事啊。吴承恩用混沌开篇,场面交待的比较大,他想把一个大的生态圈讲出来,佛,道,皇帝,三教,凡人,鬼怪,妖魔,群生万物,是场大造化,最后目的是什么,成善。这个善是得道的意思。 回到混沌这里,在禅宗里,六祖慧能有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虽然六祖和庄子隔了千年,但是果然识见高明。六祖这偈讲的是人的本来面目已经是混沌的状态了,是先天圆满的了,因为后天的污染,不纯粹了,所以从身心灵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劫数,吴承恩试图通过这本书理清这个,所以书名为西游释厄传,把后天的厄释放,破解掉,就是这个意思了。 《扇面诗》 火眼金睛识善恶,却有紧箍受折磨。 虽有上天入地能,无奈唐僧做婆婆。 悟空恃能闹天庭,玉帝无奈封大圣。 谁知蟠桃会无缘,不如猴王水帘洞。 一根金箍愁鬼神,金规玉律不束身。 众神之中能齐列,玉帝面前称老孙。 本是白骨骷髅堆,摇身一变柳叶眉。 八戒无能迷心窍,还亏悟空辨真伪。 木筏飘流战邪风,学得钻天入地能。 若非七周火熬煎,哪得火眼和金睛? 话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曾被太上老君扔到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本想把他偷吃下去的那些仙丹都炼出来,不曾想,歪打正着,给孙悟空练就了一双能辨真假、明善恶的火眼金睛。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的的大多数妖魔鬼怪,都在他这双眼睛注视之下无所遁形,真是辅助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无上利器。 但就是这样被所有书迷赞叹的神器,却频频让他在师父面前吃瘪。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妖精几次作妖,都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却不听他的解释,执意认为是孙悟空行凶,杀害了好人。后来红孩儿、金角银角、黑水河等等劫难,都是妖怪变化之后来哄骗唐僧,偏偏唐僧都信了妖怪的鬼话,之后被抓,害得猴哥为了救师父好一番折腾。经历了那么多,为什么唐三藏总是不相信猴哥的火眼金睛能辨别真伪,而屡次冤枉他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吴承恩先生给这两个角色的定位,是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 什么定位呢?先说孙悟空,取经路上,猴哥就是正义的化身,代表着绝对的真理,火眼金睛辨是非、明善恶,如意金箍棒是执法的武器,真相辨明之后用来执行正义的裁决。他所见到的,往往都是事物的本质,金箍棒挥动之下,就会将披着善良外衣的丑恶揭露开来,将他们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再说唐三藏,他代表的就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没有法力,没有神器,他所拥有的,只是寻求希望的坚定意志。唐三藏自小经历过磨难,长大后又经历了救赎,再看到身边事物受难,就想要给他们也带来救赎的希望。西天取经的路,是他寻找这股救赎力量的路,这条路上有阻碍,想劝他放弃,所以让他磕磕绊绊;有诱惑,想引诱他走上别的方向。 面对着妖精变化的美貌女子、孤苦的老人、可怜的孩童、出家的道人,只要是有困难的,都会勾起他的恻隐之心,唐三藏会靠近,接着就会跌入陷阱,接下来的威逼利诱,甚至于死亡的擦肩,都是他修成正果之前的心魔 虽然经历的太多,无奈这些诱惑的力量是那么大,那么多,只是唐三藏的话无力抗争,所以有了孙悟空,一双法眼能扫清迷惑。但是当所有的伪善都去除之后,必将只剩下丑恶,而身为凡人的唐三藏,眼见着美丽的事物,一夕之间变得令人作呕,这叫一个普通人一时间如何能接受。再加上代表着安乐之心的八戒,偶尔煽风点火说上几句,想要相信自己眼睛、相信自己判断的唐三藏,就会把悟空放置一边,想要用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直到这份丑恶揭开真面目,他才追悔莫及,一时间又相信了那份真理。但是当诱惑换了装束,再次来临,他还是想要去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份奢望就像一个普通人,在经历苦恼、阻碍、诱惑时那样,会为之所动,为之所害,但始终无法去除。 《西游记》中不仅有法力高深的神仙,还有面目狰狞的妖怪,不仅有面目清秀的谦谦公子,还有美艳绝伦的美女画皮,形形色色的人物被刻画得丰满细腻,活灵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于许多人而言,86版《西游记》才是他们“西游故事”的启蒙。86版《西游记》虽特效简陋,但演员精妙绝伦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剧中的女性角色时至今日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如今网上有句话说得好:《西游记》中有这么多美女,可是我小时候却只顾得看猴。86版《西游记》中的美女固然国色天香,但原著中这些角色样貌又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原著中的这些女性角色谁的样貌才能称得上第一。 铁扇公主,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原配夫人,她是罗刹女,自小修持,也算是半仙,虽阻拦了唐僧师徒取经,但在经此一难后她继续修行,最终还是得了道。铁扇公主在原著中是怎样容貌?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 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 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 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铁扇公主被称“罗刹女”,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凶恶,而作者更是直称她“凶比月婆容貌”。“月婆”是什么?“月婆”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坐月子的妇人,性情凶,脸黄肿;另一种解释是神话中貌美善战的女子。 在孙悟空变成牛魔王骗芭蕉扇时,铁扇公主的样貌是这样的: 钓诗钩,扫愁帚,破除万事无过酒。 男儿立节放襟怀,女子忘情开笑口。 面赤似夭桃,身摇如嫩柳。 絮絮叨叨话语多,捻捻掐掐风情有。 时见掠云鬟,又见轮尖手。 几番常把脚儿跷,数次每将衣袖抖。 粉项自然低,蛮腰渐觉扭。 合欢言语不曾丢,酥胸半露松金钮。 醉来真个玉山颓,饧眼摩娑几弄丑。 这段描写显然是铁扇公主误认为孙悟空是牛魔王时卖弄风情的模样。 结合前后作者对铁扇公主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颇有姿色的徐老半娘,但若说是个绝色美女,应该还是不够格的。 白骨精幻化的村姑,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又畏惧猪八戒、沙僧,便幻化成美貌村姑去智取。该村姑的样貌是这样的: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情。 这个村姑长相是花容月貌、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算得上是清丽脱俗,但却难以达到人间绝色的级别。《西游记》中美女甚多,比她貌美的大有人在。 玉面狐狸,玉面狐狸是牛魔王的小妾,她看好牛魔王英雄无匹,才甘愿赔上家资来招他入赘。为了让牛魔王好好与自己相处,还不惜给铁扇公主送去钱财。玉面狐狸和铁扇公主相比,容貌自然高上许多,作者对她的容貌是这样描绘的:忽见松阴下,有一女子,手折了一枝香兰,袅袅娜娜而来。大圣闪在怪石之旁,定睛观看,那女子怎生模样——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 貌若王嫱,颜如楚女。 如花解语,似玉生香。 高髻堆青麃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 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 说什么暮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 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这玉面狐狸的容貌是“貌若王嫱”,也就是说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相当,有着倾城倾国的容颜,这种容貌才是人间绝色。 杏仙,杏仙是荆棘岭中杏树成精,她精通诗词歌赋,实则是以此来迷惑他人。杏仙不仅有才华,其容貌也是绝美,书中对她的容貌是这样描写的: 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 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 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 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 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 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作者称杏仙的长相与妲己一般貌美,妲己媚惑众生,也是古典小说中数一数二的美艳妖姫。玉面狐狸貌比王嫱,杏仙不亚妲己,这玉面狐狸的容貌应略逊杏仙。 蜘蛛精 闺心坚似石,兰性喜如春。 娇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 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 若到花间立,游蜂错认真。 蜘蛛精“情迷盘丝洞”也是《西游记》中脍炙人口的故事。盘丝洞中有七个貌美的蜘蛛精,夺了七仙女洗澡的濯垢泉,日日洗澡。唐僧化斋错坠盘丝洞,被她们拿住…… 作者对盘丝毫七个蜘蛛精的样貌描写很多,综合来说是: “比玉香尤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岫,檀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绛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 。”也就是说这七个蜘蛛精的样貌宛若仙子,和嫦娥相当。嫦娥和妲己的容貌相比,至少也是同一个级别的。所以七个蜘蛛精和杏仙容貌相当。 金鼻白毛鼠,金鼻白毛鼠虽说实力不强,但却是《西游记》中非常凶残的妖怪。她在灵山偷食了如来佛祖的香花宝烛成精,如来差托塔天王父子将她拿住,饶她不死,便认李天王为父哪吒三太子为兄,并在下界自己的妖洞中供设神位香火。白鼠精虽偷得一死,但依然没有行善,反而变成柔弱女子残害他人,后孙悟空找李靖父子再次将她擒拿。 金鼻白毛老鼠容貌绝美,原著是这样描述的: 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 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 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 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今朝拿住取经僧,便要欢娱同枕榻。 金鼻白毛鼠比“月里嫦娥还喜恰”,可见她的容颜比嫦娥更胜一筹,白毛鼠自然也就比七个蜘蛛精更美。 在原著中唐僧自始至终都对女王没有动心,但这也不能说明女王不美。 原著中对女王的样貌是这样描写的: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 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 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说什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 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 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 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作者称女儿国国王的容颜比王昭君、西施、嫦娥和九天仙子更美,与瑶池王母容颜一般。这里作者对女王容貌的设定就很清晰了,她堪比瑶池王母的容貌,比许多仙女都要美,自然也就比金鼻白毛老鼠更美了。值得一提的是,瑶池王母的相貌是美艳绝伦的,但影视剧大多将她塑造成雍容华贵的中老年妇女,这是严重的错误。按《西游记》中的描写,王母才是天庭最美的美女。 蝎子精,在《西游记》中,蝎子精是“色邪”的象征,其容貌自然是美艳无比,实际上原著中最有可能让唐僧失身的则是蝎子精。 蝎子精有多美?原文正面描写是这样的: “锦绣娇容,金珠美貌,美若西施还袅娜,春葱十指纤纤,软玉温香,春意无边,肌香肤腻。” 侧面描写则是通过她与唐僧的对比: 好和尚,他把这锦绣娇容如粪土,金珠美貌若灰尘。一生只爱参禅,半步不离佛地。哪里会惜玉怜香,只晓得修真养性。那女怪,活泼泼,春意无边;这长老,死丁丁,禅机有在。一个似软玉温香,一个如死灰槁木。女怪解衣,卖弄她肌香肤腻,唐僧敛衽,紧藏了糙肉粗皮。 在作者看来,蝎子精的美貌是“锦绣娇容,金珠美貌,软玉温香,肌香肤腻”,相比之下唐僧则是“糙肉粗皮”。有人肯定会说,唐僧是男的,说他“糙肉粗皮”很正常,但问题是原著中设定是唐僧是细皮嫩肉的俊俏男子。尤其是在此之前作者还用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作了对比描写: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在作者看来,相比于西梁女王的美貌,唐僧也是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与女王很搭配。 正是这样一个相貌与女王搭配的唐僧在蝎子精样貌的对比下反而成了“糙肉粗皮”,蝎子精之美,可见一斑。 在唐僧被蝎子精抓去后,他与蝎子精一夜畅谈,连孙悟空最初都担心唐僧会把持不住乱了真性,这也足以证明蝎子精样貌绝美。 所以,蝎子精是比女儿国国王更美的妖怪。 石猴出世之后,群猴在山涧玩耍时发现一股瀑布飞泉,文中对水帘洞的描写,仿佛亲眼看到一般: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说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文中对他的评价为: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 有缘居此地,天谴入仙宫。 此处对他今后的人生际遇是个转折性的改变。看来需要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美猴王领着群猴在花果山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真乃让人羡慕: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等到美猴王千里到南赡部洲地界,一心访问佛仙神圣之道,却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里也是作者借之口吻讽刺当朝时代追名逐利、溜须拍马之人。 让我想到苏轼的词《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最喜欢的是山上樵夫的唱词: 满庭芳·神仙曲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此处运用了一个典故:晋时有一个樵夫叫做王质。他打柴归来的路上遇到了几名下棋的人。于是,王质就停下来观看。过了一会儿,他准备离开时,发现,自己木头的斧柄已经腐烂了。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也引用这个典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首曲里处处流露出道家思想:闲适自在、与世无争、不追名逐利,注重内心的自在安宁。与前面的追名逐利形成鲜明对比,而能够做到这种境界的,不是神仙又是谁。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历尽艰辛,冬去春来,又遇见了一座高山,山势险峻,渺无人烟,唐僧战战兢兢,感概万千,于是口占诗一首: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是一首抒情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大体是:自从有志西去立下了海誓山盟,唐王李世民便将我送出了城。路上有缘收了三个徒弟,便一直日以继夜催马前行。如此跋山涉水为的是求取真经,一路翻山越岭为的是拜见佛灵,我现在是洁身自好心似竹沥般的清澈,却不知道何时能够回转我的故国? 诗中引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中草药。虽然药的性味功效与诗的内容关系不大,但却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的目的、过程、情感都揭示出来了,令人玩味不已: “益智”就是益智仁,此药在中药里属于补益类。有补肾固精之功效,对于肾虚脾弱引发的小便过多,大便溏泻有收涩作用。 诗里的“益智“就是“毅志”的谐音,指的是唐僧受唐王之命赴西天取经坚定不移的信念。 “王不留行”在中药里属于活血化瘀类。是产后催乳必不可少的一味药,如果与猪蹄同炖,不仅通乳,而且有利于产妇体力的恢复。《本草纲目》曰“此药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 诗里的“王不留行”指的是唐王难以挽留去意已决的唐御弟,只得排驾亲自饯行至长安城外。 “三棱子”在中药里亦属于活血化瘀类。是降血脂、扩张血管的常用药。 诗里的“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三棱子”的谐音是“三愣子”,在师父眼里,路上收的这三个徒弟也确实是三个愣头青。 “马兜铃”在中药里属于止咳平喘类。《药性赋》曰:“兜铃嗽医”,说明它的主要功效是化痰止咳,清肺降气。但近代其名声并不看好,因为此药含有一种能损伤肾小管的成分,叫马兜铃酸。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就是误配了含马兜铃酸较多的“关木通”,致使肾衰患者不断增加,弄得人心惶惶。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得到纠正,“关木通”亦从中国药典中删除,被安全有效的“木通”所替代。 诗里的“马兜铃”指的是唐僧坐骑白龙马及掛铃,“途中催趱马兜铃”一句,生动地传递了师徒西天取经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 “荆芥”在中药里属于辛温解表类。主治外感风寒,发散透疹,如配伍其它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但此药比较平和,单味可以做为蔬菜烹炒或凉拌,是典型的绿色植物。 诗里的“荆芥”是取其谐音“经卷”,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就是为了去西天求取经卷,也可以理解为追求一种超凡境界。 “茯苓”在中药里属于利水渗湿类。其味甘而淡,药性平和,特点是利水不伤正气。现代医学认为:此药是护肝、治疗胃溃疡、降血糖的良药。同时亦是食疗佳品,如茯苓饼,茯苓粥,茯苓手擀面等,一般人均可食用。 诗里的“茯苓”是“佛灵”的谐音,指的是去灵山拜见如来佛祖。 “防己”在中药里属于祛湿清热类。性味苦寒,可用于下焦湿热,湿疹疮毒,小便不利及高血压等症。由于此药亦含少量马兜铃酸,一度时间被禁,后经试验对身体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便又开启了绿灯。 诗里的“防己”是采取拟人手法,即唐僧时刻自省,防止己身陷入欲念。 “竹沥”在中药里属于清化热痰类。一般产于我国南方。加工方法:取新鲜的淡竹,截成竹段,纵劈成块,装入密封铁桶,周围文火烧烤,流出的汁液即“竹沥”。主治中风不语,痰迷癫狂,温热咳嗽,消渴烦闷,现在药店普遍有售。 诗里的“竹沥”是拟人化比喻,指唐僧自勉其心如竹沥一般:清净无暇,一尘不染。 “茴香”在中药里属于温里类。《药性歌括四百味》曰:“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中药的茴香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茴香是一个品种,不同的是果实入药,茎叶则作为蔬菜食用。茴香有多种吃法,如茴香馅饺子就深受大众欢迎。 诗里的“茴香”取其谐音“回乡”,就是盼望着早日取回真经返还东土大唐。 下首词载于《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唐僧中了妖精离间计,悟空被误解赶回了花果山,发现山里一片萧条狼藉。众猴哭诉:自打大王走后,猎户经常来此捉拿、残杀众猴。猴王勃然大怒,弄神通卷起狂风,将碎石作为武器砸向围猎大军。作者的这首词,就是描写进犯花果山的千人围猎大军惨遭全军覆没的场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 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 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有人将这首词说成是《西江月》,但按《西江月》词牌格律字数严格要求,最后一句应当是六个字,但这首词却是七个字,孰是孰非,留给行内人去评判吧。 词的整个内容用现代语言解释大体是:石头把脑袋打的粉碎,飞沙将马匹全部砸伤,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在山岭上急匆匆地逃亡,但也免不了血染沙场。父子同征的猎户难以回转,当兵的如何才能家还?尸体象轻粉一样横陈山上,年轻妻子在家中热切盼望。 词中嵌入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等九味中草药: “乌头”在中药里属于散寒止痛类。可祛脏腑经络之寒,但有大毒,用之宜慎。此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药为“川乌”,侧根入药称“附子”。 词里的“乌头”谐音为“乌黑的头”,指年轻的猎户。 “海马”在中药里属于补阳类。此药生于海中,头型似马,故名海马。主治精神疲惫,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肾虚喘逆。现代医学认为,此药有性激素样的作用。与保健品海狗肾功效大同小异。 词里的“海马”谐音为“悍马”,指猎户的坐骑。 “人参”在中药里属于补虚类。是自古至今公认的珍贵中药材。《药性歌括四百味》将其列于首位:“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荣养卫”。 词里的“人参”为谐音“人身”,指猎户。 “官桂”在中药里属于温里类。性味辛甘,热。主要用于补元阳,除积冷,通血脉。现代医学观点认为:此药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并可用于降压和健胃。 词里的“官桂”谐音“官贵”,指围猎大军中。 “朱砂”在中药里属于重镇安神药。主要化学成分为硫化汞,这也是鸡血石的主要成分。其性味甘,微寒,有小毒。内服清心镇惊,外用解毒防腐。 词里的“朱砂”形容遇难者流淌出来的血鲜红得刺眼。 “附子”在中药里属于温里类。以上说过:附子、乌头属于同一植物上的不同药材,所以功效大同小异。其性味辛甘,热,有毒。主要用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现代医学认为此药可强心,有起死回生的效力,同时还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等等。 词里的“附子”为谐音“父子”,意味着猎户队伍中的父子兵可能同时遇难。 “槟榔”在中药里属于驱虫类。性味苦辛,温。主要用于肠道寄生虫,食积气滞,水肿等疾病。 词里的“槟榔”为谐音“兵郎”,意味着这支千余人的围猎队伍不仅仅是由民间猎户组成,而且还有官兵。 “轻粉”在中药里属于拔毒化腐生肌类。用胆矾、水银、食盐等炮制而成,入药部位为粗制氯化亚汞结晶。外观状似雪花,有银色光泽,体轻,手捻易碎。性味辛甘,有毒。主要为外用,有杀菌功效;适量内服可消除肠内异常发酵并通二便。 词里的“轻粉”是拟人描写,形容尸骸白森森如轻粉般地横陈在山坡上。 “红娘子”在中药里属于活血化瘀类。是蝉科昆虫黑褐翅红娘子的干燥虫体,性味苦平,有毒。主要用于血瘀经闭,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外用治疥疮疮疡。 词里的“红娘子”指遇难猎户年轻的妻子。 写到这里,该说的都说了,再说似乎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但又有点言犹未尽,所以想再啰嗦几句。 窃想当年,作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在构思这两首诗词时,究竟还想到了什么?这肯定是个千古之谜,但作为后人,笔者认为大胆揣测一下也无妨…… 一是他为何要在每首诗词里都设计了九味药,而不是八味呢?因为这两首诗词都是八句式,一句诗一味药似乎更符合常理、更容易理解。九味药的设计就使人联想到了古人以“九”为极数的说词,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泉之下、九天揽月、九霄云外、一言九鼎……是否当时老先生在构思这两首诗词时,就有以九味中草药代表多味中草药的想法呢? 二是他为何要设计了个千人围猎大军,并且毫不留情地让猴王给消灭殆尽呢?其惨景虽属虚构,但仍令人唏嘘。这就使人联想到:酿成这个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是猴子吗?不是!恰恰是人类自身造成的。我们看,书中猴子哭诉:“说起这猎户可恨!他把我们中箭着枪的,中毒打死的,拿了去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或有那遭网的,遇扣的,夹活儿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顽耍。”够了!这充满残酷之心的行为遭到了超自然力量的报复,是不是使人感到既痛心,又痛快呢!老先生爱护生态,保护动物的如椽之笔能否会使人类警醒呢? 三是九味药之间是孤立的还是互有联系的?我们分析一下第一首诗的九味药:益智仁、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这是一个以治疗痰湿阻肺为主的方子:茯苓、兜铃、竹沥为君,利水渗湿、消痰平喘;防己,王不留、三棱子活血化瘀,清下焦湿热瘀滞为臣,佐以益智仁温摄肾气,金水相生;茴香、荆芥引经并调和诸药,为使,可以说是君、臣、佐、使味味配合,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整个方剂暗喻取经道路的曲折受阻。 再看一看第二首词的九味药: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这是一个以治疗脾胃虚寒为主,皮肤疮疡为辅的方子:附子、官桂为君,温阳补虚;人参、海马为臣,补气填精;槟榔消滞通络;佐以轻粉、红娘子外用药治疮疡,乌头引经为使,一个内外兼治的方剂跃然纸上。整个方剂暗喻当时社会内外交困的处境。 但如此分析是不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本意呢?不得而知!古人未必有此意,我们未必不可作此想。 十里长亭无客走 吴承恩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多像李白的风格?   这是作者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里的律诗。此诗浑厚大气,仿佛一种嘹亮的诵读穿越在茫茫时空,从一到十的数字倒叙排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雕细琢。夜色静美,万籁俱寂,从大地到苍穹,从繁华城池到港口渔船,景物布置得非常合理。在诗歌的最后,突然两声清脆的钟鼓辉映托升出一轮美好的明月,有一气呵成之感。此诗构思精妙,特别是数字和文字的搭配尤为精彩,让数字披上文学的外衣,诗化了的形象,显出了别致的机趣。 铜壶滴漏月华明,金铎叮当风送声。 杜宇正啼春去半,落花无路近三更。 御园寂寞秋千影,碧落空浮银汉横。 三市六街无客走,一天星斗夜光晴。 “杜宇正啼春去半,落花无路近三更”,这个格式,有没有一种杜甫的错觉呢? 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 豁达窗轩吞宇宙,嵯峨栋宇接云屏。 黄鹤信来秋树老,彩鸾书到晚风清。 “低头观落日,引手摘飞星。”是不是让人想起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 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 这几句是写的灵山凌云渡,凌云渡有条大河,“除是神仙步彩霞”贴切写出了凌云渡的难。 《西游记》里诗词大致可分为四类:写景诗词、描人诗词、叙战诗词和传佛诗词。 一、写景诗词 作为一部虚幻故事,势必有许多虚幻景物的描写。而既为虚幻,故此书之中的诗词,比常寻常写景诗词少了许多现实的约束。这便更便于作者的发挥。 二、描人诗词 《西游记》作为一部小说,那么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是至关重要的。吴承恩除了通过故事的情节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时也应用了大量的诗词来描述。 当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说书者口头上的炫耀引人而准备的。但是我们今天仔细地看,便会发现他描写人物形象的诗词,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叙战诗词 此书之中,有许多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是选择诗歌的方式来表达的。 也就是说,这些诗词其实是叙事诗,但描写战争,故称其为叙战诗词。同类诗歌的典型应该算是《荷马史诗》。 此书中的叙战诗词,用词夸张豪放,畅意飞扬,是唐宋诗人无法比拟的。 四、传佛诗词 在宋朝中后期,有几个词人常爱参佛理道,像苏轼。进入元朝之后,由于政治上骗于乱,功名渺茫,汉朝人便有许多人有遁世的思想。这些从元曲之中能够看到影子。 书中引用大量的诗歌的作用是能够提升《西游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效果。《西游记》是一部十分经典的名著,它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引用诗歌能够让我们知道《西游记》中的一些故事,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是十分漂亮和完美的。也让所有的读者感觉十分的开心和舒适。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