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禅心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上官欢儿

上官欢儿 探花

  • 867

    主题

  • 4828

    帖子

  • 13226

    积分

描绘一座城市的红色坐标

2024-12-01 20:48:11

描绘一座城市的红色坐标

■凌仕江

大约是在2022年冬季,刘计平将他的书稿《那一抹红》带给我。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静下心来阅读。关于阅读,我始终认为,如果不能真诚地切入文本,就很难准确深入地探究作者笔下的世界。直到2023年5月,因机缘巧合,我终于郑重地翻开这本书。

刘计平的这本散文随笔集,原本是刊发在《阳泉晚报·红色印记》的专栏文章。此次,他在原稿的基础上,对每篇文章又进行了润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结集成书,面貌可谓焕然一新,给我带来阅读上的感动和震撼。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太行山雄浑壮烈,宛如铜墙铁壁,曾斩断了日寇亡我中华的妄想。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太行儿女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那一抹红》故事的前世今生,都发生在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省阳泉市。阳泉的人民很早就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这片土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锻造成为党领导下的红色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县区级地方抗日民主政权。

《那一抹红》用55篇文章,从4个侧面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太行英雄儿女画卷。“使命”篇,真实还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同仇敌忾;“亮剑”篇,着重刻画八路军和抗日政府、地方武装英勇顽强与敌斗争的精神气概;“壮烈”篇,讲述为了解放、为了胜利,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的英雄壮举;“敬仰”篇,深情描绘太行山老区人民对革命斗争的鼎力支持、对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关爱、对英雄烈士的深切缅怀。可以说,即使没有到过阳泉的人,看了这本书也会眼前一亮。

在阳泉,有刘伯承重叠待伏连续打击进犯日军的七亘村;有百团大战中“血战磨河滩钢铁连”浴血搏杀的娘子关;有正太铁路破袭战中,我军据险英勇抗击、坚守6昼夜的狮垴山;还有在岔口围困战中围困日军8个月迫其撤退的岔口村……翻阅这些篇章,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块块烈士纪念碑、一个个红色遗址不时闪现于眼前。掩卷之余,那些并未消散的滚滚烟尘,连同那些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都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阳泉这座城。

刘计平《那一抹红》的书写,不仅完成了一次与自身红色情感的对话,也是他与一座红色城市的重逢。作为土生土长的阳泉人,刘计平在阳泉参军入伍。他30年的军旅生活从副连到正团职,及至退休都没离开阳泉。创作本书篇章时,他走遍家乡百余处红色遗址,重返生死战场,在刻画与沉吟中回望远去的烽火硝烟,追寻太行英雄的铁血征程。书中的描画,既是作者在往事中史海钩沉,也有一个现代军人重返战争旧址的静静聆听和深切感受。

《那一抹红》中的每篇散文随笔,都是刘计平在现实中关照历史的一帧存照,或素描,或旁白,或特写,或漫记,有如修补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让一座历史城市在人们眼前凸显出它应有的底气与意蕴。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文本中探讨红色文化与一座城市发生联动的方式。当历史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渐行渐远,刘计平的书写,其意义也是一种对红色文学的思考,即作为军人如何书写红色文学这一重大命题。红色对于刘计平而言,不仅是他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印记,还是沉潜在他内心深处的使命。刘计平对红色的忠诚与热爱不仅来自个人身份的指向,更多的是来自军营文化血液的浸染与红色大地的养分。他的记录中有战地黄花的浪漫精神,有人文地理的知识构成,也有红色大地的生命底色。由此我们可以探究,当个体生命面对浩瀚的历史,应如何将自己的心灵安放于历史现场,以及该如何彰显军人特质。

对于《那一抹红》,作家蒋殊这样感慨:这是一本让人意外的书。那一抹红,红得耀眼,红得惊心。文字中充满诗意的忧伤、节制的疼痛。这是一场广博的追寻,是后辈对先辈的缅怀,是当代军人对昔日战士的致敬。

刘计平以诗性的笔调,持续描绘阳泉的精神坐标。记录历史重在平实,但刘计平笔下始终难掩一颗浪漫的抒怀之心,这无疑增添了这本书的趣味魅力与读者的阅读激情。我想这与刘计平长期直接参与故乡红色文化的建设工作不无关系。他先后主持编辑出版多部国防教育书籍,指导创建了盂县人武部国防教育系列展厅、张家垴惨案纪念馆、教场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场所,采访阳泉市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多名军休干部。所有这些,使他在文本中积累了自己的红色书写经验,亮出了自己的审美取舍标准,构建了自己的精神维度。

历史的书写者,如何在繁杂的历史碎片中清醒取舍,在古今穿梭中去伪存真,在词句表达中赋予历史温度,填补读者与历史之间遥远的时空,是很不容易的事。《那一抹红》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从书写特质上来说,都称得上是一部能帮助读者认识红色阳泉、传承阳泉红色精神的作品。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