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永放时代光芒
■张凤波
共产党人的红色家书,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表达。品读张丁编写的《一百位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中国文史出版社),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员与亲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和革命友谊。每封家书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革命者的理想追求。
本书共收录了100封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并按照历史节点分为3部分进行摘编。据作者介绍,在收录的100封家书中,除了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大多数家书是从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征集的6万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经家书捐赠者及其后人授权,在本书中首次公开发表。这些家书作者,有壮烈牺牲的革命先辈,有取得辉煌成就的功臣模范,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党员。无论他们是什么身份,在家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家国情怀、革命斗志都令我们敬仰。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编著《一百位共产党员的红色家书》,就是以介绍共产党员家书的方式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家书不同于一般的家书,它是战争年代革命者勇于追求梦想的体现,是和平时期建设者拼搏奋斗的见证。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把一封封家书当作自己的镜子,在革命前辈和先进模范精神影响下观照自身。
品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1920年4月29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向警予在巴黎学习时曾给侄女向功治写信说:“现在正是掀天揭地社会大革命的时代,正需要一般有志青年实际从事……毛泽东、陶毅这一流先生们,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会的健将。我望你常在他们跟前请教!”作为旧社会里的女性,向警予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的未来在哪里。她以家书的方式告诉侄女,现在正是“社会大革命的时代”,要多向毛泽东、陶毅等革命先行者学习,努力做改造社会的积极分子。向警予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以及怎样追求并实现这个理想。
品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牺牲奉献。1928年3月18日,因叛徒出卖,夏明翰在武汉不幸被捕。牺牲前,夏明翰给母亲、妻子、姐姐各写下一封信,“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夏明翰的家书,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看到了共产党人“为国家民族求解放”的境界格局。
品读这本书,我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战斗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志愿军官兵给亲人留下了感人肺腑的家书。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拿下597.9高地零号阵地火力点,挺身而出承担爆破任务。为了压制敌人猛烈的机枪扫射,黄继光在靠近地堡射击孔时,不顾生死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黄继光牺牲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看到他曾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封家书:“男现在为了祖国人民,需要站在光荣战斗最前面,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过着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黄继光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以21岁的年轻生命承担了重要战斗任务,以牺牲换取了部队顺利进攻。
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以劣势装备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靠的就是“气”多。“钢”多有“钢”多的好处,“气”多有“气”多的后劲。无论武器装备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永远不能丢。黄继光家书位于本书“凯歌行进,艰辛探索”部分,这一部分还收录了毛岸英、徐特立、陈赓、谢觉哉等党员的家书。他们通过书信表达自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身许国的慷慨之气。阅读这些文字,更使我们明白必须具备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才能打败强大的来犯之敌。
品读这本书,我还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局观念。本书“改革开放,创造辉煌”部分,主要摘录了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与亲人之间的书信来往。其中收录的几封军人与亲人间的书信,读来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军队共产党员的大局观念和广大官兵的号令意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杨进群是一名小学教师,儿子杨春阳入伍后两人经常通信。杨进群在信中告诉儿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当兵是为了准备打仗,作为军人首先必须具备敢打、能打、会打的军事素质,要求儿子努力当个好兵。面对30万大裁军,陆军某部排长柳小勇在信中告诉父母:“走与留都得服从组织的安排,能留自然最好,但走,又何尝不是一种奉献呢?选择穿上这身军装,我就从来没有后悔过。”
红色家书永放时代光芒,红色基因深植党员心中。我们在品读红色家书的同时,也应思考如何传承和怎样作为。从红色家书中感悟的精神、汲取的力量,促使我们对前行之路充满信心,对未来事业充满希望,对岗位职责有了更强的担当,这就是品读本书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