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地标”上理解历史
■孙彤
历史江河中,时代天地间,总有一些崇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日前,退役军人夏宗长所著的《追光十万里》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这位有着36年军龄的老兵脱下戎装后重整行装,开启了一个人的十万里行程,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发源地,寻访全国各地“精神地标”,将所见、所闻、所感汇聚成这本散文漫记。全书分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4章,全景式记录建党百年来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动人心弦的故事,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也让红色资源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任何一种叙述,都很难将历史完全还原。所以,夏宗长亲身深入那些风云往事发生的现场,拂去历史的尘烟,找寻那一座座红色殿堂,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英雄灵魂深处的风骨。他先后抵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100个重要红色纪念地,采访了200多位专家学者、革命后代、老战士和当地群众,收集整理近千个党史故事,拍摄近万幅图片。打开这本书,读者将如临其境,可以“沉浸式”探寻红色基因的胜利密码。
本书以《从上海石库门到南湖红船》开篇。上海兴业路和浙江嘉兴南湖,是我们党梦想启航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中,作者看到许多人在《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前驻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多是通过阅读这本书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在嘉兴南湖,夏宗长坐上通往湖心岛的“红船水上课堂”游船。导游知道他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兵后,将10分钟的微党课时间留给了他。
在南昌八一广场,他深情凝望八一军旗,久久不愿离去。湘江之畔,因为那场过于惨烈悲壮的战役,当地留下这样一首歌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静静坐在江边,看着不到200米宽的河面上卷起的层层波浪,他说,你会明白,湘江之红,不是大江的颜色,而是历史的颜色,是几万红军将士信仰的颜色。
精神地标的意义,往往是历史赋予的。从春暖花开到盛夏溽暑,夏宗长驱车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出发,一路走过嘉兴南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长征出发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他即兴写下一首短诗:“红色是党的颜色,是心中的信仰,是前行的力量。走得再远,都不曾忘记从哪里出发;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温暖的目光。坚守初心,追梦不止,只为忠诚永在……”他将这首诗印在《追光十万里》的封底,印证一个老兵内心的赤诚。
夏宗长在序章里写道:“历史总是严格地挑选着那些能够把握历史脉搏的群体,同时也选择了那些始终不渝为真理而奋斗的人”“我们应该记住那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记住他们冲锋陷阵的样子,记住他们的光荣事迹”。
2023年初冬时节,他来到聊城孔繁森纪念馆。这位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誓言的进藏干部,用毕生心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在河南兰考,他看到昔日的贫困县已然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这座豫东小城和焦裕禄的名字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精神的丰碑挺立在天地之间,焦裕禄仿佛也从未远离。福建漳州女排精神展示馆中,他寻访中国女排的故事和时代印记,感悟女排精神。中国女排五连冠背后“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人生能有几回搏”的中国记忆,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奋勇拼搏。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他探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历程。从最初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他不禁向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航天人致以深深敬意。
这一场追光之旅,他一路走,一路记,一路讲。历史的褶皱之处,细节更加接近真实。夏宗长记录的,是对一种集体情感的崇敬,是经过历史湍急的河流沉淀下来的意蕴。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的意义就是人的意义,是对人类情感的提炼和肯定。他深刻领悟历史的价值,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从这个层面来说,《追光十万里》成了一个从书本上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场域。
翻开这本书,我们仿佛看到金戈铁马、炮火硝烟;听到号角声声、山河激荡。征战五湖四海,走过万水千山,那些英雄勇士还在,那种披肝沥胆的精神还在,那些血脉相传的精神高地一直都在。
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让作者对铁肩道义、历史荣光的书写与阐释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益、言之有趣,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参与感,构建出一个与读者互动、对话、交流的平台。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磅礴浩荡的历史洪流、壮怀激烈的英雄谱系中,探寻精神密码,然后又像一个播火者,把这些赤诚的故事传播开来。
党史军史不仅是革命史、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值得世代铭记和守望。十万里追光之旅,作者行走在追寻信仰与梦想的路上。他用这种独特方式向光辉卓越的革命年代致敬,向铸就伟大精神的灵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