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大运河的红色血脉
■钱佳楠
运河支队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活跃于苏鲁交界、运河两岸的抗日武装。这支队伍曾与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并肩作战,受到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盛赞。相较于铁道游击队的家喻户晓,运河支队在漫长的历史中,并不为太多人所知。张新科撰写的《大河》,就是一部立体描写运河支队的长篇小说。本书以运河支队为主线,回望运河沿岸的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军民一心、抗击日寇的光辉历史。作者以60万字的书稿,向读者呈现运河支队与敌人鏖战于河畔、矿区、山岭的峥嵘往事,使红色文化与运河文化交相辉映。张新科用10余年时间亲身调查,实地走访,搜集第一手资料,挖掘运河支队荡气回肠、鲜为人知的英雄往事,让尘封已久的故事重回大众视野。
《大河》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抗战爆发后,主人公胡轩涛因受时局刺激与官场打击,愤而辞去济南工务局副局长的职务,回到家乡徐州铜山柳泉镇。已是中共党员的胞弟胡轩宇也因大姐丧事自南京回乡。他建议大哥组织一支民间武装队伍,共同抗日。胡氏兄弟的想法,得到众多热血男儿的响应。随后胡氏兄弟几次巧妙智取数量众多的枪支弹药,使队伍的武器装备有了明显改善。之后,胡氏兄弟正式将队伍整编为运河支队,并投入革命队伍怀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先后隶属八路军第115师和新四军第4师。
本书将更多笔墨放在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战场。如为了智取刘局长家里的枪支与金银财宝,葛石头和张宏锋、张宏彪兄弟扮演唱梆子戏的民间艺人,胡轩涛则扮演三人的班主。再如为削弱日军对利国矿的控制,组织决定由胡轩涛开办饭庄,队员乔装成厨师与伙计,获取情报。胡轩涛更是利用商人的假身份与日本驻贾汪商会副会长相川周旋。而相川的真实身份是日本驻徐州特高课课长,负责苏鲁地区的谍报工作。敌我双方斗智斗勇,你来我往,故事情节紧张激烈,跌宕起伏。
张新科通过对运河文化的书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将读者带入情境。运河独特的地理风貌、自然环境、文化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这一区域抗日英雄的独特风采。
书中生动记录了苏鲁边界的民间风俗。如故事中时常出现的徐州梆子、柳琴戏,代表民间味道的地方美食:辣子炒鸡、羊肉汤、铁锅活鱼贴饼子、地锅鸡等。再如胡轩涛为弟弟胡轩宇操办婚事的全过程,从男方下聘、双方议亲,到迎亲的风俗、流程及婚宴的席面与开场,都一一道来,充满乡土气息。作者通过对实体物件和生活方式的细致描摹重建现场,并与读者的记忆与生活经验发生联动。多层次、多维度的地域文化书写,使得运河支队的故事更富感染力。
同时,《大河》里的人物对话充满生活化、口语化的表达,多次出现的方言,既刻画出人物豪爽的性格,又赋予小说浓厚的地方特色。书中还运用大量的俗语,如胡轩涛为取得伪军排长霍三虎的信任时说:“我在道上混,知道四不摸:蝎子的尾巴、马蜂的窝,老虎的屁股、烧红的锅……”作品明显借鉴吸收了中国侠义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语言艺术传统,使文本在严谨的叙事之余有了些许诙谐幽默的格调。
作品中,运河支队一面进行紧张的战斗,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一面惩治恶匪、地主,为民除害,解决民间矛盾与争端。在讲述军民与日寇展开持久、残酷、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时,作者穿插叙述主人公胡轩涛在办事处为乡民生活琐事判案的日常。这种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的结合,让历史讲述更富生活化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内心坚定的爱国情怀与革命信仰。同时,胡轩涛解决乡间琐事的认真态度,也从侧面印证了运河支队群众工作的细致,这正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
本书开篇由一首运河民谣引入,“一九三七年,日本鬼子进了中原,举着东洋刀,浑了运河滩。运河宽宽,月儿弯弯,大船被烧,小船被掀……”而篇末亦以这首民谣结束,借儿童之口向读者传递出这一信息:运河沿岸百姓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被日寇的到来所打破,变得水深火热、满目疮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大河》讲述运河两岸的抗战故事,用文字纪念运河支队,彰显出大运河的红色文化底蕴。
运河支队的成员是一批自觉、主动、先进的英雄人物。作者选择这些具有抗争精神的人物,塑造出了充满崇高之美的英雄形象。可以说,《大河》的革命历史叙事带领读者回顾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征程,重新唤起当代人对那段革命历史的遥远记忆。同时,在宏阔背景中,那些关于个体情感、个人信仰、爱恨生死的故事,跨越时空,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大河》是一部带有明显纪实色彩的长篇历史小说。文中讲述的运河支队故事是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正如张新科所说,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创作反映人民群众不屈精神的文学作品来艺术展现历史真实,努力向读者传递英雄气息和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