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传》中汲取军事智慧
■陈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密的编年体巨著。据统计,书中共记录了400多场战争,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春秋时期的战争样貌和军事思想,因而又被称为“中国的第一部战争史”。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数次引述《左传》战例。该书众多关于军事的论述闪耀着智慧之光,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早在孙武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之前,《左传》记述的历史人物便频频以“大事”一词指称战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刘康公所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围绕着政治与战争的关系,《左传》一书有多维度的阐述呈现。
该书通过一个个战例,阐释民心向背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比如,左丘明分析,鲁国之所以能够在长勺之战以弱胜强、打败齐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鲁庄公能够内修政治,取信于民;而“内弃其民”“疲民以逞”,则是楚国在鄢陵之战败于晋国的根本缘由。
《左传》还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从战争发起时就要考虑政治因素、将是否达成政治目标作为决定出兵与否必要前提的认识。书中记述,公元前569年,晋悼公准备征伐“戎狄”,而臣子魏绛认为轻易出兵,会“获戎失华”。他进而提出“和戎”主张,“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晋悼公听从他的建议。换言之,就是要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左传》为我们深入理解政治与战争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左传》记述的两次“弭兵之盟”,便充分反映了2000多年前的民众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第一次弭兵运动,是公元前5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的,当时晋楚两个大国签订了“不相加戎”的盟约。但3年后,楚国便首先撕毁了盟约。第二次弭兵运动,始于公元前546年春天,由宋国执政向戌发起,史称“向戌弭兵”,参加会盟的有晋、楚、齐等14个诸侯国。这次弭兵,有效促进了各诸侯国间的和平共处。《左传》还记述了至理名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今天依然体现在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理念中。
战争与和平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左传》并非一味“求和”,而是提出了重要的“以武止戈”的思想。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讲,楚庄王认为“武有七德”,排在前面的便是禁止强暴、消弭战争。当下,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军事领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积极进取才能掌握先机和主动。《左传》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顺势而变的军事制度创新,如晋国开辟未登记在册百姓服兵役的先河,保证了兵源的充足;又如魏舒的“毁车以为行”,将车兵全部改为步兵,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攻击能力等。国防和军队建设不能思想保守、故步自封,春秋时期异彩纷呈的军事斗争案例,为此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注脚。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传统兵学是彰显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古典军事思想渊薮的《左传》,蕴藏了丰厚的辩证思维智慧。书中很多案例,都是从普遍联系和矛盾转化的角度认识战争的。在晋、楚邲之战中,士会提出需从“德、刑、政、事、典、礼”入手,多角度考察敌国的国情。如果对手在各方面都做到位了,就意味着其“不可敌也”。晋、楚鄢陵之战前夕,范文子出于对晋国政出多门、卿权太重的深重忧虑,睿智地劝谏晋厉公不要与楚国开战,指出“外宁必有内忧”。晋厉公不听劝谏。后来果如范文子所料,晋厉公胜利后骄傲冒进,国内动乱接踵而至。
《左传》对经济与军事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辩证认识,认为要根据经济状况确定军事力量规模。蒍掩在楚国实行“量入修赋”的政策,即根据土地的多寡确定收成数量,再根据收成数量确定出兵的人数与征集车马兵甲的费用。晋悼公“谋所以息民”,与民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厉行勤俭节约,使晋国经济明显好转,军事力量亦随之增强,晋国3次出兵而“楚不能与争”。
清人冯李骅曾称赞《左传》:“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无怪古今名将无不好读此书也”。除了丰富的战争案例,《左传》还用不少笔墨描述军人顽强战斗事迹。如在齐、晋鞌之战,晋帅郤克的驭者解张,在交战一开始,手和肘就被利箭射穿。但他折断箭杆继续战斗,战车的左轮都被鲜血染红。解张说:“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时隔数千年,解张无惧生死、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通过《左传》的记叙,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又如曹刿在齐、鲁长勺之战后发表的评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段论述,说明了战斗精神对于军人克敌制胜的极端重要,至今仍激荡人心。
《左传》并不是专门的论兵著作,但因其反映纷争不断、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事实,而成为人们了解战争、学习战争的珍贵教材。这本典籍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思想魅力与深远影响,也给当下的我们以深刻启示。
链接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左氏》《左氏传》等,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左丘明所撰。《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均对其有著录。历代注释、研究《左传》的成果很多,代表性著作有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清代顾栋高的《春秋大事表》等。当代研究《左传》的成果,主要有童书业的《春秋左传研究》、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沈玉成与刘宁的《春秋左传学史稿》等。
(李梦宇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