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6

    主题

  • 99

    帖子

  • 92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25年第2讲:绝品小说《老宅》赏析

2025-08-30 15:58:32

【江山夜校赏析】2025年第2讲:绝品小说《老宅》赏析

星月诗话社团

https://www.vsread.com/assn/st-536.html

【星月·八周年】老宅(小说)

https://www.vsread.com/article-951482.html



个人简介:淇水碧柳,原名杨爱红,河南鹤壁市人,六零后,河南省作协会员,鹤壁市作协会员,现在某小学任代课老师。自幼喜欢文学和音乐,曾在鹤壁市《淇滨晚报》(现更名为《淇河晨报》),《中州文艺》,《淇水文苑》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在江山文学网,湘韵文学网和执手天涯文学网共发表文章二百余篇。创作宗旨:传扬人间真善美,抨击社会假恶丑,为草根代言发声。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52410.html


《老宅》能获得绝品,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二十岁之前,我一直生活在豫北一个小山村里。虽然我的家乡不是那么美丽,可是我爱我的家乡,就像一个孩子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因此,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我的家乡为背景创作的,作品里面的很多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

作品里的故事情节也和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有很大出入,这就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下面我从三点来谈谈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

创作起源

2020年,我的家乡毛连洞申请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在村干部的邀请下,我来到村委会,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一起搜集资料。在和这些老人的交流中,我了解了毛连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的悠久历史和红色革命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萌发了宣传家乡的灵感。

我八岁之前住在村西边的三孔窑洞里。窑洞用青石棚顶砌墙,以木头做门窗,冬暖夏凉,是我们那儿特有的偎崖窑院。除了三孔窑洞,东边是个砖石建造的二层小楼,西边是个平房,院子不大,院子里有一棵槐树,窑洞西边的院墙外有一棵大槐树,一棵高大的香椿树,还有一棵葡萄树。窑洞的上面就是窑顶,是一条马路。时值今日虽然经历了半个世纪,我的老家早已物是人非,可是老家的样子依然存留在我的记忆里,多次出现在我的作品里,这就是《老宅》里的背景。《老宅》中有关窑洞的描写是我老家窑洞的真实写照。现在,我家的窑洞已经被重建,作为非遗作坊,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古老的窑洞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相信我的爷爷奶奶在天有灵,也会非常欣慰的。

关于我家的窑洞,也很有渊源。我家的窑洞并不是我们建造的。据说是村里的一个富农建造的,到了爷爷这一辈,这个富农家中已经落魄了。因此在土地改革时,富农的这处宅子就被村里没收充公了。我们家是贫农,成分比较低,我有两个叔叔,五个姑姑,子女多,比较贫穷,村里就把这处宅院分给了爷爷,这就是文中老宅的原型。

人物塑造

《老宅》中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主人公马富贵原型是我的爷爷杨印田。我的爷爷在解放战争时参加过著名的“牟山战斗”,被授予牟山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是毛连洞“八大勇士”之一。爷爷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村里的农协主席,他带领村民们参加战斗,支援前线,斗地主,搞生产,在村里很有威望。和平年代,爷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像一座山支撑起了我们这个大家族。爷爷性格比较幽默,很会讲古。如果爷爷有文化,把自己积累的故事写出来,说不定能成为现代“蒲松龄”。可惜因为年纪小,爷爷给我讲的神仙鬼怪故事我忘记了好多,但是冬天、雨天趴在爷爷的炕头,听爷爷讲古的场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爷爷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的,因此,马富贵这个人物的原型前半部分是爷爷,后半部分是虚构的。

马富贵的三个儿子对应着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叔。我的父亲当过兵,现在依然健在,因此文中的马保国身上有些许我父亲的影子。大嫂翠芬的原型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跟文中的翠芬一样,勤劳善良,隐忍大度,体贴孝顺,顾全大局。每次家里有了事,都是我母亲出面调解,在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妈妈永远是忍让,吃亏的那个。以前我不理解母亲,可是当母亲去世数年后,三里五村的人谈及母亲,言语之间全是赞许,这让我明白了母亲的伟大。

至于马卫国和马建国,他们身上有我二叔和三叔的影子,还有改娣和秀萍,身上有我三婶的影子。其实他们也是大部分农村人的真实写照。平时对老人不管不顾,当有了利益,他们会趋之若鹜,表现出极大的“孝心”,每个人都想多得到些,只怕自己吃亏。不过,生活中真实的二叔二婶,三叔三婶没有文中的人物那么夸张。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我特意把人物的负面性格给夸大了。

文中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侧面描写的李师长。李师长的原型是国民党四十军106师副师长的抗日名将李振清将军。19381939年,他的军事指挥所设在了我老家的窑洞里。李振清率部在毛连洞村驻军期间,纪律严明,爱民如子,深受村民们爱戴,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在抗战期间,李振清历经百战,每一次都是一线指挥,善打硬仗,故人称“李铁头”,又因其善用砍刀,又有绰号“李大砍”。民间更有一个关于他的神话传说,有人说李振清将军乃是鳖精转化,在他睡觉时经常有人发现有一只老鳖卧在他的头下。虽然李师长在文中的笔墨不多,可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情节设置

《老宅》这篇小说反映的是当下农村典型的养老问题。

农村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黄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老了干不动了,却面临着养老难的问题。在我们这儿,老人可以自理的时候还好说,自做自吃。没有收入,儿子们平均摊派老人的养老费用。如果老人不能自理了,就需要孩子们轮流照顾,这样会滋生很多问题。

有的儿女善良,照顾老人就比较用心,吃喝穿戴供应齐全;有的儿女比较自私,吝啬,照顾老人就有些敷衍,即使邻里诟病,他们也丝毫不在意。在这里还有一个重男轻女的问题,女儿在娘家只能无私付出,如果从娘家索取丁点半分就会被人说闲话,分家产更是连想都不要想。文中的翠芬,作为老大媳妇,当初分房子时要了老二老三都不要的老窑洞,本身就已经吃亏了,可是当老窑洞被征收有了收益时,老二老三就跳出来要分钱,尽管她生了两个孩子,可因为是女孩被老二老三直接无视,这就是封建残余思想在农村的根深蒂固。

《老宅》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马富贵居住的老窑洞,因为村里要兴建红色教育基地需要征收,在巨大的赔付款面前,老二老三都红了眼,争先恐后过来“孝敬”马富贵,期望得到最大的好处。可是马富贵人老心不糊涂,他想起了以往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坚持要三个儿子平分赔付款。这引起了两个儿子的不满。经过这些变故,马富贵身心俱疲,万念俱灰,终于在搬家的前一个晚上不幸去世,死在了他住了大半辈子的老窑洞里。

在这篇小说里,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情节发展,两个儿子儿媳不择手段,纷纷以美食诱惑,住家养老讨好老人,以前有多嫌弃,现在就有多巴结。每个人恨不得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然后顺理成章地独吞窑洞的征收赔付款。可是在这些诱惑面前,马富贵却是难得的人间清醒,他忘不了自己以前住院时两个儿子为了医药费斤斤计较,忘不了平时两个儿子儿媳连面都见不着。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老人知道,有朝一日赔付款到手,很快他们就会原形毕露,对自己一如当初那般嫌弃,甚至被扫地出门也不是没有可能。

最后,情节反转,马富贵去世后,两个儿子等着分赔付款。没想到马富贵却早在村支书那儿留了言:他走后,老宅无偿捐给村里,征收款用来给李师长建造塑像。此时,小说达到了高潮。李师长这个从未正面出现的人物以其英勇,伟大的人格影响着后人。在他的影响下,老大马保国参了军,为国牺牲;在他的影响下,马富贵看淡金钱,为英雄塑像让其流芳百世,教育后代子孙“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他的影响下,老二老三幡然醒悟,不再计较利益得失,从而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力量是无穷的。

写作技巧

在这篇小说里,我用到了很多小说写作经常使用的技巧。

写作顺序方面。小说一开始,我就通过马富贵的视线描述了生活中的异常:平时很少光顾的孩子们给他送来了很多好吃的。这让他莫名其妙。直到村支书来找他,他才得知了其中的原委。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小说更加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然后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窑洞的渊源。

时间再次回到现实,很少上门的儿媳改娣送来了美味的饺子,三儿子家的女儿马振霞奉父母之命来叫他去家里吃饭,并说父母已经给他收拾好了住房。马富贵只好把两个儿子叫到一起,挑明了解决窑洞征收的问题。两次家庭聚会都闹得不欢而散,还是大嫂翠芬提出放弃窑洞的征收款分配时,问题才算得以解决。小说进入了第一次高潮。

人们常说:故土难离。面对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窑洞,马富贵自然是难舍难分。他决定最后再在这里住一夜。他看着老窑洞,回忆着一家人在这里生活过的场景,心如刀割。正如文中写的那样:老人正在把植根在老宅子里根深蒂固的自己连根拔起,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只有老人能体会得到。

当大儿媳翠芬来接马富贵回城时,他们发现老人躺在炕上,已经静静地去了另一个世界。马富贵是幸运的,他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家中,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此时小说迎来了第二个高潮。马卫国和马建国办完了父亲的丧事,就准备平分心心念念的赔付款,可是他们却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父亲竟然决定把老窑洞无偿捐给村里,赔付款用来给李师长塑雕像。

按理说这样的结局弟兄两个可能无法接受,但是小说在前面做了铺垫,让这个情节并不突兀:马富贵曾经给孩子们讲述过李师长的英雄事迹,英雄的力量是巨大的,马卫国和马建国此时此刻终于理解了父亲所做的一切,并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和狭小,他们不但没有阻挠,还决定会为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尽心尽力。

再说说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狗——“黑头”。黑头虽然是一条狗,在文中也是有含义的,它其实影射着主人公马富贵。黑头在老窑洞里生活了十几年,跟马富贵一样,早就融入了这片热土中。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宁愿死去,也不愿背井离乡。马富贵在黑头身上,寄托着自己对亡妻的思念,马富贵和黑头相依为命,最后相伴离去,也算是善始善终。

小说的语言具有地域特色,也是作品的一个亮点。在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时,我尽量使用我们那儿的方言,这样可以让小说显得真实可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正因为文中对话运用了散发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人物形象的塑造才显得栩栩如生,更加真实可信。

这就是我创作《老宅》的一些心得体会。由于本人的写作水平有限,小说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和文友多加指教。我的创作宗旨是——传扬人间真善美,抨击社会假恶丑,为草根代言发声。关注底层人,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人间每一个值得善待的生命!

 

 

 

 

个人简介:快乐永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星月诗话社团社长,获得过江山文学网2014、2015年优秀社长,2016年优秀编辑称号。《中国教育报》特约通讯员。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个人文集: 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34633.html


如果说世上有许许多多的经书可读,总感觉生活就是那本最难懂最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想着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家庭和睦、前途光明、美梦成真,可现实生活中又总会出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有的人只看眼前,有的人心怀大局;有的人温柔可亲,有的人冷冷冰冰;有的人就能够忍让,有的人就是便宜就占。有的人心存善念,眼中总能看到世间美好,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丑恶,只是个人的修养高、格局大罢了。这是也是我读了淇水碧柳的绝品小说《老宅》后所引发的一些感触。

淇水碧柳老师来自河南鹤壁市淇水河畔,地处商朝古朝歌城旧址附近,可谓历史悠久。而且这里的毛连洞村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也成为闻名远近的红色教育基地。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历史,给淇水碧柳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这篇小说中的窑洞也是其中的又一题材。

淇水碧柳长期担任我们星月诗话社团的小说主编,这是前不久才只任副社长,把小说主编交由年轻的编辑担任。在小说创作上,淇水碧柳对于人物的塑造,对于情节的设计,都有有一定的独到之处。这篇小说也是如此。下面就谈谈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以小见大塑形象。

这篇小说主人公是90岁的马富贵,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自己和一条叫“黑头“的老狗住在窑洞里。马富贵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马庆国,二儿子马卫国,三儿子马建国。其中大儿子马庆国十五岁那年因公牺牲,老大儿子牺牲后,部队上安排老大媳妇翠芬县城医院上班。二儿子马卫国和三儿子马建国成家后,各自有自己的窑洞,没有与老人住在一起。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村里准备建红色旅游景点,主人公马富贵的窑洞因为是革命旧址,所以村里要统一征收进行修缮。这才有马富贵窑洞前村长马天保的到访,听到马天宝的来意,马富贵并没有回答村长“您是不是搬到您两个孩子那儿先住着?如果他们不方便,村里再给您另找地方。”这带有关心的问话,只写问完给钱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这似乎在有意无意中对应马富贵的名字。我们知道,人们取名都是带着一种美好的想望。取名富贵肯定也是如此。文中交待马富贵是村里的老村支书,再加上开头对于破旧窑洞的描写,结尾处对补助款的处理结果,我们就可以知道,马富贵这一生并没有过上富贵的日子。他向往富贵,但并非见钱眼开。通过名字与人物经历辅助完成人物形象塑造,这绝对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因素之一。

第二个因素就是通过他的两个儿子知道补助款要下来了,与原来对老人的不闻不问,甚至老人因病住院,出院后两个儿子竟然为付医药费吵闹了起来。可是现在呢却主动地做好饭送来,不但如此,还主动请老人去他们的家里去住,还说房间已经布置好。但是看到大儿媳妇翠芬也听到消息回来后,老二竟然直接说:“这次俺不用大嫂照应你,我跟建国轮流养活您!”用意很明显,钱也不让老大媳妇分。但是出乎老二和老三意料的是,老大媳妇人家根本不要在补助款。但是,马富贵不同意,就得三家分。家庭矛盾就此展开,也正是因为这次的争吵,让马富贵清晰地看清了孩子们的真面目。这个时候虽然他不说,但是,对于补助款的处理应该心里有数了。结尾是马宝贵把老宅子自愿献给村里,补助款用来给曾经在这一带把鬼子打得闻风丧胆的李师长塑或刻碑,剩下的钱就作为党费全部上交村里,只为把红色旅游景点建的好一点。结尾的处理由家到国,由个人到集体,这就由如何处理补助款的家庭小事上升到了建设红色旅游业景点的集体大事,尤其是为李师长塑像为是上升到了为国的地步。至此,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完成。马富贵的形象也在读者眼中一下子高大起来。

悬念、对比的手法让故事情节更吸引人。

文章开头写窑洞里莫名多出了食物竟然让马富贵以为要变天了,令人不禁要问到底是因为什么事才会如此呢?设悬念带来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然后再引出老二一家、老三一家的争相表现,尤其是跟上次住院老二老三为医药费吵闹相比简直是天地之差。对这,马富贵心里明镜一样,但这还没有到让他彻底绝望的地步。后面,老大媳妇出场,对补助款不同态度的对比才让马富贵彻底绝望,这也才有了那个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老二老三的纵向对比,老二老三与老大媳妇的横向对比让故事情节有了张力。

说起来,小说对人物的塑造也是符合生活现实的。在农村里,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现实生活中,平时对老人不闻不问,但一听说老人有了钱,于是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原来的极端冰冷化作无比的热情,这种目光短浅甚至让人感觉不到亲情的状况屡见不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小说又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当然,小说结尾处,老人的去世唤醒了两个儿子的良知,并没有如人们想像中的暴跳如雷,而是听完录音后,表示理解父亲的做法,以后好好表现,让父亲九泉之下安心。这又是前后态度的对比。

所以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回忆丰富内容。

这篇小说好几处写到马富贵的回忆,这不只是对往事的回忆,对情节的补充,更是对故事展开的促进。

首先是对窑洞来历的回忆。这无意是当年共产党带领人们打土豪分田地,能够让劳苦人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地,从此过上好日子的间接描写。这也是对党的感恩。正是因为有此心理,这才有结尾在情理之中的对补助款的处理方式。

再有,回忆在窑洞曾经的生活,这是对妻子的回忆,这也是对孩子们的疼爱。有此情感做基础,后面对老二老三的表现由不满到失望再到绝望,也就顺理成章了。

结尾处,卫国的回忆引出父亲对李师长的敬佩,也引出这里之所以为成红色旅游景点是对英雄的怀念,而不只是马富贵,村里的人们都不忘当年英雄的功绩,这也是这篇小说内容有张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篇小说从小处而言,家庭和睦是我们是希望看到的,这就要求老人能够理解孩子们,孩子们首先要做到孝顺。如果往大处点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懂得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感恩先烈的付出。所以,我们能够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一定要有这个觉悟。

这篇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手法多样,而且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被评为绝品可谓实至名归。

 

 

 个人简介:童怀钰,湘楚人士。如今漂泊于沪,从事教育,碌碌半生,无所建树。常执幻为实,痴人痴语。惟好清风明月,好流泉白石,好文字。读天下至文,交知心挚友,为平生最快意之事。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03121.html

 近日,拜读了淇水碧柳老师的绝品小说《老宅》,深深感动。掩卷,眼前仿佛自动浮现出主人公马富贵和他的老狗黑头相依为命的影子。正是炎夏,蝉鸣阵阵,他们的影子仿佛与这蝉声,与这热浪融合了,在我的心间,挥之不去。

《老宅》紧紧围绕着马富贵的窑洞要被村里征收一事,讲述了两个儿子对他的养老态度的变化。最后马富贵将窑洞捐给村里,两个儿子幡然醒悟同意这一决定。虽然这个故事有个明快欢乐的结尾,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读下来,却感觉五味杂陈。淇水碧柳老师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人性善恶。

 翠芬与卫国建国的对比

 《老宅》中,翠芬是主人公马富贵的大儿媳,马富贵的大儿子马庆国三十五岁那年因公牺牲,部队安排他的爱人去县城医院上班。马庆国牺牲后,翠芬没有改嫁,而是将两个女儿养大,照顾马富贵。卫国和建国是马富贵的两个儿子,可是在对待马富贵的养老问题上却总是小肚鸡肠,推三阻四。翠芬的表现与卫国建国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情上,第一件是马富贵住院分摊医药费。马富贵住院后,儿子马卫国和马建国却只付三分之二的医药费,理由是马富贵养了三个儿子,不能只躺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件是马富贵的窑洞被征收,有一笔征收款,马卫国和马建国却又认为大哥已去世,这笔钱不能跟大嫂翠芬平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马卫国和马建国是否把翠芬认作马家的一份子,完全取决于是否对他们有好处。这种尖酸刻薄、自私自利、薄情寡义的行为让人厌恶。

而与马富贵两个儿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嫂翠芬。翠芬毫不犹豫地出了医药费,不与马卫国和马建国争征收款,还主动把老人接到城里去住,给老人养老。从与马富贵的亲疏关系上来说,翠芬与马富贵的关系显然不如马富贵两个儿子与他的关系亲近,但是,在现实中,却恰恰是关系疏远一些的翠芬,表现出了深厚的情义。她的身上,闪现着爱的光辉。她知恩图报,慷慨大方,有情有义,她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希望,当社会上的某些人被利益蒙蔽双眼,连血浓于水的亲情都不顾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人,他们有着善良的底色,让人温暖,让人动容。

窑洞征收前后的人情对比

窑洞征收前,两个儿子对于马富贵的养老问题推三阻四,对老人不闻不问。窑洞征收后,两个儿子却像换了一个人,争相向马富贵示好,主动要接老人回自己家养老。这一鲜明的对比,展示出人心中的恶。

两个儿子,在窑洞征收前后,行为举止反差巨大,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当老人没有价值时,他是一个被人嫌弃的包袱;当他有价值时,他就成了香饽饽。两个儿子的行为,不免让人反思。利益与亲情,到底孰轻孰重?在对两个儿子的塑造上,淇水碧柳老师不遗余力地表现了他们身上纯粹的恶,他们为了金钱,无视亲情。这也许是淇水碧柳老师看到了当代农村的这些类似的养老问题,有感而发。不过对于这一点,我还是要存疑,真实的人性,大概会比较复杂,很少有纯粹的善,也很少有纯粹的恶,往往会善恶交织。

大概正是看到了两个儿子的丑恶嘴脸,马富贵对两个儿子失望,于是萌生了将窑洞还给国家的想法。最后,他也确实这样做了。马富贵的做法最后取得了圆满的结局,两个儿子接受了这样的做法。这样一来,两个儿子最后的行为也与他们之前的逆行形成了鲜明对比。淇水碧柳老师设计这样的故事结局,我将之视为要给小说一个光明的尾巴,使之不至于太悲伤,太让人不能承受。就像鲁迅写《药》,故事主要内容已经让人无法承受,结尾处却有一处神来之笔:“乌鸦‘哑--’的一声大叫……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乌鸦的出现,是鲁迅为了“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光明的结尾,有时代表的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展现出的是作者的善良。这篇《老宅》中两个儿子的迅速转变,其实展现的也是淇水碧柳老师对党和国家的深情,以及消除不孝父母这种行为的希冀。对于在现实中生活的我们,对于见识过了不少不肖子孙的我们来说,我们心里都清楚,这样的转变确实具有极大的戏剧性,谈何容易!

 人活一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情冷暖,但是,我相信,总有一些东西要坚守,比如爱,比如善良,比如光明。这些,是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都不能丢失的东西,是我们今生为人,最为珍贵的东西。

 愿珍惜!

 

 个人简介:柏丫,原名尚丽君,甘肃陇南人,陇南市作协会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作品散见于地方刊物和一些大型文学网站;近年在江山文学网星月社团从事编辑工作;静守一颗素心,以文字结缘,在薄凉的世界深情活着。

个人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70580.html

读淇水碧柳的作品《老宅》,让人百感交集。这篇小说被评为绝品,是实至名归。小说中讲的故事,就像乡村人在饭后茶余道家长里短,谈资平淡,却发人深省;故事情节看似平凡,细节处理巧妙而独具匠心。以下是我对《老宅》不成熟的几点评析。

故事平凡,意义深刻

 主人公马富贵,一辈子是种田好手,经历过逃荒、要饭、打土豪分田地,年轻时还参加过革命,在公家分给的三孔窑洞里,娶妻生儿育女;儿子长大后离开窑洞成家立业,随后老伴先逝,留下他和一只叫黑头的老狗,相依为命度日。马富贵到了耄耋之年,仍然自食其力,他像一支即将燃尽的残烛,在颓败的窑洞中飘摇。本想可以安安稳稳孤独终老,怎料时代的变迁给他致命一击。两个儿子对窑洞征收款争持不休,虚假的孝心表演让马富贵心寒而栗,他毅然决然把窑洞物归原主——归还国家,在窑洞的最后一夜,他与黑头一同悄悄离开了人世。

 故事的结局,道出了马富贵悲惨的人生。正如名字“马富贵”,他多么渴望幸福,而现实中的幸福离他那么遥远。但马富贵亦是幸运的,新中国给了他一个曾经温暖的家,享受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间至美亲情。马富贵的晚年命运,是底层劳动者命运的缩影,真实反映出农村老人养老及子女不孝等多重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小人物映照出人性的美与丑

都说挖掘人性,是小说创作的永恒话题,也只有反映人性的题材,小说才具有生命力。《老宅》正是这样,从小人物身上恰到好处地折射出人性的丑恶与美好。马富贵的老二、老三两个儿子,典型的见利忘义,在利益面前赤裸裸表现出真实与虚伪的两张面孔。从他俩与老人的对话和所谓的热情举动,刻画出他们的贪婪与薄情寡义,尤其在征收款如何分配的问题上,抛却情面,语言毫不顾忌,对老人步步逼近,其行为令人发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大媳妇翠芬,虽然丈夫年轻时因公牺牲,但她一直以来视公婆为亲生父母,像亲闺女一样关怀与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老公公,表现出刻在骨子里的贤淑与善良。马富贵亦是,从多处关于他的心理描写,刻画出他一生知恩图报,念念不忘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李师长壮烈牺牲换得。在两个儿子令他极度失望的时候,他没有怨言,而是以生命作为代价圆满收场——把“老宅”捐给国家,用一部分征收款给李师长立碑塑像,剩余部分上缴党费,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情怀。马富贵与翠芬身上闪耀着美好的人性光辉,无形中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故事平淡,却设计巧妙

小说故事情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有水到渠成之美。文中的伏笔很合理地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去揣测故事脉络的发展走向,而小说的结尾却出乎意料,就像深藏于贝壳中的珍珠,普通的外衣下包裹着闪光的晶核。全文以多幅细碎的镜头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巨幅画作。比如对马富贵与黑头老狗的描画,一人一狗自成风景;老旧的窑洞里,留守着一老人一老狗,狗与人形影不离,伴随他们的只有黄土高原上四季的风;老狗像患了癞子的皮毛、眼角挂着的眼屎、黏糊糊的液体,无精打采,走路摇摇晃晃直不起身来等,马富贵从苍老的黑头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苍老的模样。读到这里不禁使人悲伤:黑头有马富贵照料,而马富贵呢?也许只有黑头才能驱赶他的孤寂。黑头像马富贵的朋亲人,对主人不离不弃,从另一个角度衬托出人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老狗,比如马富贵的两个儿子。马富贵常常忆起老伴健在和孩子们小的时候,窑洞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温馨,记忆中的美好,也许是马富贵活下去的最好理由。同时从侧面衬托出马富贵孤独无依的内心世界。

小说从开篇至结尾,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及故事情节的安排,如剥茧抽丝,缓慢而细致,一点点抽到最后,达到完整统一。一如剥洋葱,层层剥离,脉络分明,起初眼睛发涩,剥到最后禁不住泪眼婆娑,心也跟着痛起来,令人扼腕叹息。

《老宅》不论是人物塑造 ,还是故事剪裁、谋篇布局等方面,平淡中见丰满。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以上是我对《老宅》浅显的点评,不到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快乐永远

快乐永远 进士

  • 435

    主题

  • 1293

    帖子

  • 9877

    积分

2025-08-31 20:43:18
感谢易辞校长认可,给星月诗话社团这样一个赏析绝品的机会。辛苦了。
易辞

易辞 举人

  • 73

    主题

  • 415

    帖子

  • 3058

    积分

2025-08-31 20:45:19
特别喜欢淇水碧柳老师这篇创作谈,从人物,背景,情节等等,还有其他三位老师,从人物对比,内容,手法等等再进行分析,这都是写作最基本的铺设,这也更加诠释了这部绝品小说的成功!我觉得这篇赏析,不止是对作品的分析,更是一篇写作技巧。老师们辛苦了!期待星月社团的老师们再来夜校分享讲座或是赏析课!
淇水碧柳

淇水碧柳 进士

  • 10

    主题

  • 155

    帖子

  • 8345

    积分

2025-08-31 21:12:32
首先感谢江山文学网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跟诸位江山老师一起交流我的拙作;其次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聆听我的分享;第三感谢快乐社长和童老师,柏丫老师三位星月同仁给我的小说所做的精彩赏析!江山文学网是一个文学百花园,我们都是花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江山文学网是我们文学爱好者的心灵驿站,愿江山文学网越来越辉煌!
柏丫

柏丫 举人

  • 15

    主题

  • 126

    帖子

  • 3186

    积分

2025-08-31 21:47:46
淇水碧柳老师的绝品《老宅》创作谈,从多方面阐述了创作背景、人物原型、故事素材、创作意图等,就像布满夜空的繁星,作者摘取最亮的那一颗,把它奉献给了读者,使人如获明珠。还有几位老师的点评,深刻、到位,使原文更添光彩。有幸参与活动,受益匪浅。感谢江山文学网提供的这次学习交流机会。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