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家 回复本帖
漠海边城

漠海边城 进士

  • 257

    主题

  • 1115

    帖子

  • 7650

    积分

现代诗歌解读方法我之经验

2009-09-02 21:19:16

现代诗歌解读方法我之经验
作者:北方

楼主的一篇《迷失》竟引来众多讨论和解析,颇有趣味。以我个人经验来说,这篇诗作简单易懂,主题明晰,现代主义诗歌味道浓烈。而读到众位诗友的评析,才知问题并不简单,很多诗友也在《迷失》中迷失了解读的慧眼。为何我的认识和别人有如是巨大差异,为何一首12行的小诗如蝌蚪文一样令人费解?我揣摩这主要是来源于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否欢迎拍砖。
一、解读方式的不同
玩网络诗歌的诗友,有三种人:一种是只爱自己的诗歌,写完发上就走,回帖也仅限于在自己的诗作后面的回复,我把其成为自我型诗友;另一种是既自己写,也读别人的,懂不懂的都做友情回帖,我称其为开放型诗友;最后一种是对自己和别人的诗都很认真写读,并会发表自己的评述,我称其为参与型诗友。从态度和做法来说,我欣赏后一种,因为也只有后一种,才能摆脱自我的狭小天地,获得对不同风格的解读经验,才会使自己的创作和鉴赏水平趋于平衡。
每个读者的解读经验都来自于自身的文学修养和生活经验,其间的差异性就会造成对同一首诗解读的不同结果,这一点不言而喻。有时所产生的差异性可谓南辕北辙,相去万里,这也是现代诗歌有别于其它文体所特有的特点:作者对自己不论如何让别人感觉生涩或难解的作品都会把握牢靠,思路清晰,而对其他诗友的作品却很可能读得一塌糊涂,不得要领。很多时候对这样的作品不是依据其艺术效果的优劣,而是由懂与不懂而做出美丑判定,这一个“懂”字不知迷失了多少读者的眼球,所以弄明白“懂与不懂”的缘由,可能是探求和把握正确解读诗歌方法上的途径。
二、审美态度和经验的差异性
有诗友面对不同观点会说:各有各的理解嘛。或说:个人的见解不同啊。粗一听这话没毛病,但却容易掩盖和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不同?我上述已说到,除了个人生活经验外,还有个文学修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确是解读和鉴赏的水平问题。我要说,这几乎是能否正确鉴赏现代诗歌的关键性问题。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诗歌流派和艺术表现形式,做为读者,没有一定的基础文学理论积累和时尚的诗歌观念的擭取,是不可能解决“懂”的问题的。我还要说,大多数诗友是凭着自己的创作经验去解读别人的诗歌,是跟着感觉走,这就容易在读诗时以自我经验为中心,以自己的创作经验代替审美经验,感觉对了就是,感觉不对就否。这其中的偏颇也是不言而喻的。少数人自持和熟悉某种流派的技巧和宗旨,做为解读一切诗歌衡量的标准,往往也会造成解读的混乱,风马牛不相及,与诗歌的本体宗旨相去甚远。极少数人即便掌握了一些诗歌流派的特点和技法,也能正确使用不同的艺术标准解读不同的艺术流派之作品,但因为解析的角度或水平的高低,也容易造成理解的差异性。理解的差异是允许的,但误读却是不可接受的。
三、作者表现手法和技巧适用度的优劣
因作者作诗水平差异,技巧的使用是否得当,也会反映在读者的理解度和承受度上。现代派诗歌如此首《迷失》,遵从意象“相异的相似”和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原则,具体说,就是意象的个性化创造和结构的跳跃和脱节,意在使描述的人或物,以及事件、观念与读者的惯常线性思维拉开距离,由此产生诗歌自身的语言张力,来满足具有现代思维的读者自我想象力和解读力,做二次创作的实践。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距离产生美是个稔熟的理念。没有距离美就会消失,距离之间的空白,也正是诗歌语言张力和读者想象力实现格式塔审美心理学需要“完型”之处。但距离过大,站在岸边看不见想看的船,那美就不会产生。所以距离不足和距离过度都会破坏美。再如后现代诗,“两条裙子从上海买来的一条褐色穿着显得端庄一条粉色穿着显得娇媚是同学送我的她是个女的”如散文般从头到尾交待的天衣无缝,与读者在心理上没有一丝距离,也无任何寓意,所以懂倒是懂了,美感却没有产生。我想更多的诗友是不会花时间去欣赏这类诗作的。所以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技巧,或摒弃一般性技巧,掌握好诗歌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切身而又有距离的审美效果。
四、提供一种解读现代诗歌的简易方法
我们不能要求读者都具备评论家的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读者对他人诗作也不可能像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样认真,况且各种流派的诗歌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这给我们一般读者在品读中的确带来很多障碍。所以解读方法至关重要。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以下几点需要读者在解读作品时特别注意:
(1)首先假设你面对的是一首完美无缺的诗。这种假定有助于在读不通时不轻易认为是作者的作品问题,而是自己的品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自我检讨中有尽力读懂它的欲望。
(2)读不懂的诗可能属于现代主义诗歌(象征派、意象派、超现实主义),能读懂的可能是新自由体或口语诗。他们的“懂与不懂”,是个自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不同造成的。
(3)对读不懂的诗作采取正面攻不上侧面攻的方法,换一个角度去读。如果还是读不通,就把责任归于自己而不要归于作者。
(4)很多诗作的词句看着别扭,可能是非线性叙述和平面结构所致,这属于一些诗歌流派的“诗的特有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它,那不是作者的语法或结构问题,而是超出了我们写作和审美经验的新审美标准。
(5)如果我们无法从句式上读懂它,那我们就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看此诗是否有意味,是否引起读者的联想。
(6)在品读诗歌作品时,不要采用逻辑思维的“是与非”的认知方式,而是采用审美观照的“美与丑”的感知方式。懂得“生活的真实”和“想象的真实”这两个认知真伪的艺术概念。
(7)如果读懂了,而且熟悉此诗的流派的审美标准和写作手法,从整体把握和具体意象的构造,结构的设置都没有美的感觉,那(1)中的“一首完美无缺的诗”的假设就可以在解析中以审美标准去找出毛病,做出此诗优劣的判定。
还有很多解读的一般性原则和个人经验,掌握它,就有助于我们去较为准确地把握审美客体,这当然是要建立在审美主体自我意识的能力上。也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尽可能地靠近作者的原初意义,即便提出批评,也可以说服于人。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