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务管理 回复本帖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小说创作个性化表达( 晓荷社团特约作者夏冰主讲)

2017-11-04 19:26:37

   作者简介:夏冰,本名赵志峰,男,山西省定襄县人,1964年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华夏散文》《散文世界》《扬子江诗刊》《西部作家》《千高原》《燕赵文学》《红尘》《农家书屋》《五台山》《岁月》《玉融文学》《齐鲁诗歌》《诗文杂志》《天涯诗刊》《小品文选刊》《武侯文艺》《碣石风》《芙蓉江》《微篇小说》《小小说百家》《中国诗歌在线》《中国散文家》《贵州文学》《参花》《纺织政工研究》《法尔胜报.蒲公英文学专版》《中国广播报》《中国教师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语文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梅子》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第五卷)》;《活着五味》入选《中华散文精粹·世纪经典美文》并获一等奖;散文《与她有关》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搁置》入围首届“领悟”文学奖并获第二届潇湘杯网络征文小说类优秀奖;散文《童年,老房子》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光阴书(组诗)》获“网海杯”全国文学征文大奖赛优秀奖;《姐姐》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短篇小说《孔家姐妹》获『 他们』文艺首届大奖赛二等奖;《古刹无言》获中国散文创作奖。

                 小说创作个性化表达

              晓荷社团特约作者夏冰(主讲)

 

大家晚上好!在座的老师有不少知名作家,我不知深浅,班门弄斧,真是压力山大,就赶着鸭子上架吧。我抛砖,希望能引来玉。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关于小说创作的个性化表达,算是我在读小说和写小说过程中的一点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说得不到位之处,还请大家不吝指正。

第一、我对小说创作的个性化表达的理解。
  每一个写作者耗时费力写出来的文字,都是想尽量多拥有读者的。要想得到读者欢迎,你就需要尽量把作品写得新颖别致,富有个性化特色。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都是忌讳。散文诗歌如此,小说当然也不例外。
  所谓的小说创作的个性化表达,是区别于咱们司空见惯的那些大路化套路化的甚至是传统的小说表达方法的表达,其以新颖、别致、独到为主要特点,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崭新的别见洞天的阅读体验。它首先给你的感觉是陌生,无论语言还是结构,以及那个故事结局,都与你之前看到的那些小说全然不同。其次是切身,就是说它尽管陌生,但你能感觉到它说的就是你的生活,跟你几乎没有什么距离。然后呢,是入心,这个就抵达一定的精神层面了,你会心心念念,以与它做伴为幸,感觉此生再也离不开它了。就是说,尽管陌生,但因为其切身,并且入心,所以便不再陌生,反而渐入佳境,成为你丢不开手的宝贝疙瘩了。
  说实话,这个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能有缘接受它并喜欢它。所以我一直认为并坚信,文字是写给有缘人看的。如果实在是读不进去,我告你,趁早撤退,别干耗着,说不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咱找合适咱的东西,不好吗?干嘛自找不痛快。所以说有朋友翻来覆去没看下去《追忆逝水年华》,一气之下把书低价卖给别人了,我完全理解她。说明她与这部书无缘。不过呢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做个性化表达的实践,并非是要彻底抛弃传统的表达方式(当然你也无法彻底抛弃传统的东西,它们总是要在你的写作中隐约闪现),而是你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把传统与创新兼容并蓄罢了。而且,必要的传统写作基础练笔,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对人对事恰如其分的捕捉描写功夫,比如恰切有致的留白运用,等等,都是基本功,它们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你垫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容小觑。
  小说表达的个性化,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说传统的就不个性化,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金瓶梅》,你不能说它们不传统,也不能说它们不个性。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理解判断了。鲁迅、老舍、钱钟书、汪曾祺、沈从文、张爱玲等等的小说十分个性化,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与传统小说一脉相承。所以说,需要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界定。当然这仅仅是我的阅读体验,跟其他人的阅读体验,肯定不同。允许有不同意见。
  个性化特点重点表现在写作风格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就我有限的阅读视野,知道外国有图森、格里耶、卡尔维诺、海明威、伍尔夫、卡夫卡、福克纳、昆德拉、乔伊斯、博尔赫斯、普鲁斯特、马尔克斯、杜拉斯、加缪、托马斯、黑塞、纳博科夫等等,中国有马原、余华、格非、王小波、莫言、苏童、洪峰、残雪、刘庆邦、刘震云、刘恒、池莉、范小青、阿城等等。这些大家们是随着我阅读视野的扩展逐步进入我的视线的。当然,面对他们的大作,我本能地又有所选择和偏重,比如说图森和格里耶的,王小波和刘震云的,相对来说看得就多一些。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谁更比谁的就高明,而是,看其是不是合乎我的胃口。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说昨天下午我挤公交上班,脑子里冒出等了四十分,公交车上忽悠了半个小时,迟到三十五分这么一句话。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形,也是一种小说语言,是纯客观叙述,精确的数字表达。你最初看到,会感觉奇怪,这也算是小说语言?但这就是小说语言。格里耶的《嫉妒》中就有类似的语言表达。你连续读下来,有不习惯的陌生感,但也有读懂悟透之后的新鲜感。你慢慢就发现,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深刻透视、捕捉人物心理状态,对人物的细微的心理历程有了十分精准的把握。甚至他的种种怪异的举动言行,你也能充分理解了。这样读下来,你会收获十分新鲜的阅读体验。从而也会产生自己也试试看这么写的冲动。

我越来越觉得,对于咱们这样喜欢写作的、尤其是喜欢写小说的人而言,善于不善于有这个自觉的选择,十分关键。你要想把小说写得与众不同,既区别于自己,又区别于别人,必须树立这个信心,即通过对适合自己的某些作品的研读,实现小说创作的个性化表达。眼光要高,阅读要细,并擅长抓取能让自己获益的东西,巧加运用,也就是说,既要学习人家,还要学得尽量不露痕迹。当然你明白,这跟那些文抄公似的抄袭剽窃,相去甚远。我们需要的是在借鉴的基础上为我所用,把那些精粹东西化作属于自己的东西。这里头有长时间或者偶尔一瞬间琢磨到位的功夫,也有勤练笔、反复实践的功夫。所以除了用心捕捉灵光乍现的那些小火花之外,平日里的一些小练笔也是不可缺少的。像我的系列文字触角文字,就是由随时随地记录下来的零星东西整理而成。比如说接下来准备谈到的短篇小说《搁置》,其中有一段“吃面”的情节,就是早于小说本身出手的。当我把它贴在相关论坛上时,得到不少朋友的支持和肯定,认为是一种有味道的冷叙述,几乎是纯粹做事物表面的叙述,作者以及情节中那个“我”,则基本上隐退,基本的情感波动什么的,更不在字里行间呈现。那个“我”是心平气静,还是焦躁郁闷,都需要读者通过那些字句来自行领会,它们藏在人物内心里,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作者不做任何说明。激烈的情绪化的表达,在这里是看不到的。这样一种四平八稳的叙述方式,在我后来完成《搁置》时候,忽然意识到了,就是说,实际上《搁置》中那种让人感觉若即若离的东西,与这个“吃面”情节中的东西,比较吻合。所以我试着把这个“吃面”的小片段放在小说里,让人去体味那种独特的叙述风格。事实证明,除非我故意说明,大家并没有感觉到两者的不统一。正是这一小节,加强了作品带给人的那种冷叙述印象,并对全文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所以说,反复的磨练,才会让你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一旦找到突破口,你就明白我所言不虚。
  我这个或许属于小众,按某些朋友的话说就是,路子比较危险。成功了当然好,一旦不成功,很可能一事无成。当然这个成不成功也有一个心态问题,也有一个度。你拿什么来衡量呢?需要自己心里有数,需要明确。比如说小说《盼星星盼月亮》,在心理层面上,它很明显有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用笔,比较个性化,这就有些冒险。像《搁置》,曾经入围领悟文学奖,获得潇湘杯优秀小说奖。那就算是个意外。一般情况下,评委能够侧重先锋实验作品的时候不多。而你不知道,总是有人独具慧眼。当这篇小说先后被《红尘》《五台山》等几家杂志刊登、其中《五台山》还是作为头条特别推荐并配发评论文章时,我的心里还是十分满足的。对于一个孜孜不倦致力于小说实践的人来说,这样的肯定无疑是重要的。不过更多时候,我倒是觉得没有这么玄乎。实在说,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也是幸运的事。就算是属于常规意义上的不成功,能在有生之年做些喜欢的事,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成功吧。
  这是今晚讲的第一点,我对小说个性化表达的起码感觉。

第二,关于小说创作个性化表达,我具体的一些实践。
  差不多有十来年的时间了,我坚持做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创作探索实践。所谓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就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来使得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既与众不同,也有别于自己之前的文字。这方面的实践,我重点放在小说方面。

究竟文字的表达有多大的可能性?它有多么大的发展空间?细细去想,真的是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设想,任意创建,鲜活的文字总是在你未知的那里等待着你。你永远不知道闪现在你脑海里的下一句话是什么。这一点你永远无法想象。它就是一个悬念,一个谜。面对这个悬念,这个谜,你除非失去信心。只要你还有足够的好奇心,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就存在,就不会穷尽。永远有突破的可能;永远有发展空间。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一幅相片,一个梦境,一个电影场景,甚至一闪即逝的某个意念,都可能触发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或者一篇文字。在那幅相片里,在那个梦境里,在那个电影场景里,在那个意念里,潜藏着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东西,它们在等待你发现,捕捉,提取,升华……在跟它们注视的过程里,我十分开心。

文字是有触角的。触角,一种灵敏的具有感觉功用的器官,为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所拥有。而文字一旦具备了触角,它就十分意味深长了。由此及彼,随心所欲,天马行空,放纵无羁。一切均有可能,一切尚在未知。它的鲜活,它的生命力,显而易见。

接下来,我准备结合自己的几篇作品来说明一下。
  常常感到,有些文字不是你写出来的,而是它们自己冒出来的,从你不知道的暗处,不经意间就冒了出来。当然了,需要一个什么点,来碰触。一旦碰触到,你意想不到的情形就出现了。比如说那篇《搁置》,它的出现就比较奇怪,最初不过就是存车棚跟前有一辆向反方向侧翻的摩托车,引起了我的注意,连续好多天它没有丝毫动静,一直以那副奇怪的样子出现在我的视线里。究竟是怎么回事?到最后也不清楚。但是我就在它这样的状态里感到了某些东西,觉得它一直搁置着的样子代表了某种东西。加上我恰巧当时跑父亲病逝后的医保,跑了好多回,还是毫无动静。是一种让人心力交瘁的搁置。什么时候有结果?未知。遥遥无期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这样的相似的东西就得以贯通,好像是打通了什么通道。一句话,也就是《搁置》的开头,莫名其妙出现了:那个早晨,我看见存车棚拐角处,有一辆摩托车向右倾倒。
  这句话就那样突如其来跑来,让我愣了一下,赶紧记在了跟前的一块纸片上。
  这句话一旦引起了我的注意,接下来就不由我了。它牵引起了一系列的细节,都围绕搁置这种状态,无论是这辆趴伏在雪地里无人理睬的摩托车,还是那个一直不露面的同学黄清良的失踪,以及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人和事,都让搁置包围,裹挟,具有了不寻常的意味。你一旦进入,便会紧紧陷入,不可思议地被这样的氛围笼罩。有朋友说此作体现了状态,人生的状态,思想的状态,世界的状态。我觉得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搁置这种状态让人倍受折磨,痛不欲生,但事实上我在落笔时,却几乎是运用了一种不动声色的不带情感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语言好像把作者的情感过滤了,只留下了具体的表达本身,像是摄像机一样纯客观地加以实录就行了。这就让文本拥有了一种异样,陌生化了。该作明显借鉴了图森《迟疑》的表达方式,不过在具体动笔时,这种借鉴是无意识完成的,它是在潜心精读的基础上实现的,就是说,从骨子里变成了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所以就不再是简单的照搬甚至抄袭。这也就是此作让大多数读者喜欢并共鸣的缘由吧。它能获得一些奖项并刊发杂志,也不是偶然的。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字写得挺顺手,一些平时压在心底的东西自动跑出来,做了内容。它们一起构成了作品的中心东西,就是那个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状态——搁置。像那个门房老头,实际上我曾在生活中遇到过,当然他不是在这所写字楼做门房,是在另外一个地方。而且作品中提到他的那些具体经历,我也并不熟悉,那属于虚构。我只是知道,那是一个很和善的老头,总是在天气冷的时候叫我进他的门房里歇脚取暖,看他在小火炉上用小锅熬稀饭,自己做揪疙瘩,里头或者放鸡蛋,或者放肉。但是之后的某一天,我却得知,这个总是红光满面的小老头,竟然在一夜之间,猝然离世。这个事给我很震惊的感触。写《搁置》时候,这个小老头一直在眼前晃,我就把他拿来,写进去。让他的猝然离世成为破坏那种“搁置”状态引发变化的一个点。还有那个李子勤超市买烟的细节,也是正当我写这篇小说时,听老婆说起他们超市里有一个男人的举动,听着挺有意思,就临时起意写进了小说里,而且干脆就让这个人成为那个吃面时候遇到过的男人。这样一来,前后情节就有了一个联接和统一,更让人信服。还有那个戴手铐出现的朋友,也是在早几年偶然遇到一个朋友戴着手铐出现在面前给我的惊愕不解,以至于在写这篇小说时候仍然不知道他犯了什么事,目前境况如何?就在这样的“搁置”状态中,我也把他拉进来,做了我作品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成为“搁置”这种状态的强有力表现,成为道具。不管是“吃面”还是“李子勤”,或者门房老头,以及戴手铐的朋友,都是在事先写小说之前不曾想到的。我习惯在写作过程中找到某些突如其来的东西,来增加作品的新颖度。它们的出现,可以说是上天的惠顾吧。
  这样的写作过程,你经历一次,就不会忘记。而且,再不会重复。它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个性化表达的意味。
  说完《搁置》,我准备再说道说道《黄金叶》。

对我来说,《黄金叶》的完成,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件。正是从它开始,我才有意识地走上了实验小说的路子。虽然在写作它之前也完成了《残篇断章》《真实》等小说,但是那时候还属于散漫状态。
  从2007年《黄金叶》的出手,我便陆续出手了诸如《搁置》《姐姐》《李彩霞》等文本,让自己的实验小说走上了一条比较踏实的道路。虽然说这些写作实践尚嫌不足,有待于更进一步努力,但是,毕竟,让我看到了一个较为有意思的结果。随着它们的陆续获奖和在杂志上刊发,我渐渐地看到了希望。知道自己这条路还不至于太孤单。
  《黄金叶》是由一幅照片产生的。我说这话可能有朋友不大相信。同样由一幅照片产生一篇小说的,我还有《李彩霞》。一幅照片里含蕴着丰盈的元素,让人浮想联翩。限于时间关系,这里着重谈谈《黄金叶》。

一幅照片是有生命力的。它的时代性,人物个性,等等,都丰富地藏在里头,你打量着它,那些东西就会冒头。某个人,一直萦回。老是有一些东西,细细碎碎的,来了,走了。这是个什么情况?它们来的时候悄无声息,走的时候悄无声息。你甚至会以为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全是自己的臆想。事实上不是,有很多时候,照片上某个人,其音容笑貌,会不断闪回,他还在向你微笑。但是你能感到那笑容里的不怀好意。这一点让你心里打颤。想要把他写下来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一直忘不了的,是他那件棉褂,里子上有鲜艳的黄金叶碎花,他披着它,随着他张扬跋扈的手势,那些黄金叶碎花也一下一下,刺你的眼。然后你就明明白白想起来他的说话,动作,说话时候的语气,动作时候的气场,大家——几百人几千人,都恭恭敬敬,不敢发出一点声息的样子,然后你就又想起这件曾经多么辉煌灿烂的有着黄金叶碎花的棉褂,如何孤零零躺在礼堂房顶上……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于是一篇文字就这样犹如水流一样,跑了出来。它的出现,好像并不是在我的主动权范围内,而是由它自个儿来选择,如何往出跑,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面貌。进入这样的状态后,我的任务就仅仅是记录下来。
  当然,完成这篇东西时,我努力还原那种氛围。为了忠实地表达那种特别时代的特别氛围,语言的冷色调就是必须的了。这时候,刚刚看过的图森帮了忙。那种不带情感的语言,力度之大,在自己的作品里出现,我根本没有想到过,只是从图森和格里耶那里看到过。当我发现无意中自己实践了这种风格的表达方式时,心里的快意不言自明。
  当写到主人公讲话,他嘴里的每一个字都像是子弹一样射出去时,我感到自己键盘上的每一个字,也有了像子弹射击一样的效果。那种状态,真的令人陶醉。这就是个性化表达给予人的心理享受吧。我相信能让自己享受的东西,应该也能让读者享受。这便是追求个性化表达的意义。如果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化,读者可能有兴趣来阅读不能,这个大家想一想便会知道。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每个作者应该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看那些大作家,人们往往能通过其作品发现他们的风格所在。海明威的跟托马斯的就不一样,欧亨利与杰克伦敦又有所不同,卡夫卡和乔伊斯卡尔维诺福克纳他们,则令人惊叹!养成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文字风格,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为此我坚持在这条路上走。走不好没关系,只要认准路,一直走下去就可以了,心里就踏实了。
  我越来越多地感到,所谓的褒义词对于小说来说,是灾害。那些形容词,也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尽量避免。惟其以客观面目示人,才真实,入骨,入心。
  无论是《黄金叶》,还是《搁置》,细心的读者看了后,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找不到什么传统小说中所具备的故事。或者说那些故事呈现出零散状态,好像全没章法,不按照既有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律走,像《黄金叶》,关于那个V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零星片段组成的,它们的顺序并没有咱们惯常那种结构,而是基本上打乱了重组,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自己组合起来,才能明白。这就无意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陌生化效果由此而来。
  再比如《搁置》,纯粹你就找不到正常的故事,你要是想读出一个故事来,从头到尾读上好几遍也白搭,因为它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故事。要说有,也仅仅是一个人应约来到某地,约他那人却始终不见踪影,他在某地被大雪封堵,逗留了很长时间,这个时间里,他看到一辆反方向侧翻在雪地里的摩托车,还见到一些人,比如说那个门房老头和他孙女丫丫,还有老是要喝醉酒的李子勤,以及戴着手铐走来的一个朋友,另外他还在写一篇小说,后来门房老头死了,他不能再住下去了,等等琐碎。在这些琐碎里,全无头绪,没有一个基本的故事供人梳理,摸索,有的只是这些琐碎里隐隐透露出来的那种氛围,那种心理,由搁置导致的异常状态。这还叫故事吗?我感觉不叫了。它已经与咱们习以为常的小说讲给人一个完整不完整的故事,相去甚远。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文本?上面我已经有所提及,这里不再重复。
  所以说,《搁置》也好,《黄金叶》也罢,以及我其它几个实验小说《李彩霞》《姐姐》《真实》等等,这样的文本,重点不是向大家讲故事,也不是实践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种固定的小说理念,而是一种基于心理层面上的诉求,如果恰好你对这种心理小说有感觉,比较喜欢研究人物的内心状态而不是仅仅关注故事情节以及其它与人物心理不相干的东西,那么,得遇它们就是幸运的事,否则,大可不必太费时间,因为,量体裁衣,各取所需,应该是一个基本原则。

说到这里,我想就另外一篇比较短小的作品来说道几句。仅仅一千四百多字的一个文本,它的出现也是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事情。就是《一天》。这篇文字一开始是2008年以《活着啊活着》参加子归原创文学网站的征文的,结果获了个二等奖。后来先后在山西晚报和忻州日报副刊文化旅游周刊发表,还获得了文化旅游周刊月评优秀作品奖,并入选《中华散文精粹·世纪经典美文》获了一等奖。它的起因就是当年我们身处一种生存窘境的尴尬境地。就连买一捆葱,也会遭受到老婆喋喋不休的数落竟至于灰头土脸,让人一点儿也没法轻松起来。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然苦中寻乐,在夹缝中追求文学的一点一滴,在文学这个东东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慰藉。当然,现实的生活仍然是最主要的事情,诸如文中所叙买土豆、炒菜做饭以及后来的买煤气等等,都在近距离地让人感受到活色生香的生活味道。更值得一提的是,我是通过相对妙趣横生的幽默语言,来呈现这些内容的,而且,从中揭示了夫妻二人在贫困中的相濡以沫以及理解支持。那种从内心里挖掘呈现人物本真的东西,应该是唤起了人们的共鸣。像文末“我”买煤气回来,远远看到宿舍那头站着一个人,是老婆,就说:“看冷的,这是用?”老婆则一横声:“还说哩,老半天了也不回来……”表面让人感觉泼辣生风、心直口快、得理不饶人、没理也要占三分的老婆,实际上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深深的牵挂与爱,都藏在这句话里。事实上这个情节是真实发生在我的生活里的,当我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罐煤气返回家中时,老婆正站在宿舍外面向我这边张望。当时我就为那个站在宿舍边边上的人影心里一热,事后很多天还一再想起这个人影子。这个结尾,就是我写到半中间,忽然冒出来的。这个人影子的忽然再现,让我意识到某种不可多得的妙处。我想,就是它了,我要把它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尾了。就是要实现那种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老婆的那声“横”劲里的温柔,不仅与前文老婆这个人物给读者留下的泼辣强悍印象形成对比,让文势发生了一个突转,相信也能引发好多人的同感。我想,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正是含蕴在诸如此类真实的细节里。尽管他们不擅言辞,不加表达,但是,仍然能够激起我们真实的感动和鼓舞。你一旦把它们写在作品里,就容易唤起读者共鸣。可以说,这也正是此篇得到众多朋友肯定的缘故吧。

我个人认为,通过小说来尽可能多地呈现人物的内心状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就不厌其烦地读,写,大多是围绕这个层面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我发江山文学网、中财论坛等文学网站的相关文本,不管是篇幅短小的还是稍微长点的,都不同程度体现了这个追求。另外,对于自己的文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优势在哪里?缺憾在哪里?不能一味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该突破时候就得突破。能不断地找到突破口肯定是明智的。必要的时候,须能够跳出来,理性把握感知。能否看到自己不足,很关键。你一味原地踏步,不可取。需要不断地寻找最好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把各种小说表达优势拿来,合理借鉴,巧加利用,补充完善自己的创作库存,才能源源不断地走下去,才能够充满活力,也才更其体现所谓的个性化。

这是今晚准备跟大家谈的第二点,拿自己的作品来说明下小说创作个性化表达实践。

接下来,第三点,想和大家说,为了真正能做到小说创作个性化的表达,能精读几个喜欢的作品,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容易的。

好多人不会选择自家需要的作品进行精读。我的经验,越是对心思的,越需要好好琢磨。哪怕看上几十次上百次,只要是感觉对脾气就行。不一定从头到尾,趁空看上某段某行某句,你就会有感觉。每次的读,感觉都有变化,而不会生厌腻歪。如果生厌腻歪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放弃。所以不是说别人说好的就一定去看。对他人合适,不等于对自己合适。要学会辨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来研究精读。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否则,不知要走多少弯路。我一开始也是胡乱找书来看的,不懂得选择。截至十来年前的某一天,朋友尤立——在座的不少老师熟悉,他之前放羊,后来边放羊边写小说,再后来跑北京打工至今——他跟我谈及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等等,建议我去找找看,我便对选择书阅读这个事,有了自觉意识。之后不久,有一个网络上的名字叫恶鸟的朋友,推荐我读图森和格里耶。这些事情直接决定了我之后的阅读和创作走向。通过陆续接触他们推荐的作品,我马上就感受到了,什么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种入心的触动,不是你能用一句话两句话说清楚的。
  你随便打开一篇小说看,首先看它第一句怎样?第一段怎样?能不能吸引你继续读下去?如果能,是什么吸引了你?如果不能,又是因为什么?想明白这些,或许就有收获了。无论是网站论坛上的还是书店里的,或者自己遇到的每本书,都可以衡量下,它是不是适合你目前阅读?它对你的小说创作有帮助没有?因为我们时间精力等真的是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必须这样严格挑剔,才能让读者不挑剔你的作品。

谈到这个,同样的现象还有,别人写长篇,你也跟着写长篇,别人写中篇,你也跟着写中篇,包括小小说等文体。这个是忌讳。真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比如苏童,作为一个先锋作家,其作品十分出彩,但我个人比较喜欢他先期作品,比如《妻妾成群》。另外在《大家》杂志曾经读到过他一篇《向日葵》,十分精彩。很短,但是张力十足。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尤其是最近那篇,就不怎么理想,虽然获了奖。这仅仅是我十分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对。
  再比如名声在外的莫言,一个诺贝尔奖为咱们争光不少,但说实话,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红高粱》系列。这不等于他的其他作品就不好,只能说不适合我。所以咱就没必要跟风,非得去捧读那些获奖的大作。我这么说,意思就是,咱得明确,咱需要什么,不要白费工夫,更不要被大家们的光环所迷惑。说到先锋小说、意识流什么的,需要说明一点,咱并不是跟风,走什么形式,要什么噱头,而是像一些朋友所说的,侧重对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心理体验。

    最后一点,跟大家说一下互文。简单说,就是小说诗歌散文各种文体的有机统一容纳,兼容并蓄。在小说里不仅拥有诗意,还要实现散文那种别致叙述的魅力呈现。当然散文里也可以有诗歌和小说的影子。如此一来,作品个性化表达就更加突出了。条件允许的话,你完全可以在这样的实验中一展本领,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同时提供给读者阅读快乐。前提是,你得有这样的理念。人这个脑子很怪,一旦钻进去,能玩出什么花样来,你根本无法想到。我不少作品是四不像。有的编辑认为是小说,在其他编辑眼里可能就算是散文,反过来也一样。比如说今年,重庆的一个杂志《芙蓉江》,编辑把我的散文《穿过尘烟来看你》作为小说发表了。所以说,各类文体的归属界定其实是不固定的,完全没必要固定在某一个维度,你没必要纠结于自己所写的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太在意文体划分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只要能够充分表达,使得人喜欢读,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能够得到阅读的乐趣,就够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文体的相互作用融汇,是有实际文本价值的,不容小觑。

时间关系,今天就谈这些。谢谢大家前来支持。不一定就有用,或许耽搁了大家的时间。期待指正!

林儿

林儿 探花

  • 220

    主题

  • 1300

    帖子

  • 15764

    积分

2017-11-04 19:29:21
谢谢夏冰老师来夜校讲课,受益匪浅
千里追梦

千里追梦 举人

  • 11

    主题

  • 532

    帖子

  • 3025

    积分

2017-11-04 21:57:49
学习了,受益匪浅!老师辛苦了!敬茶问好,已收藏。
何叶

何叶 探花

  • 137

    主题

  • 1200

    帖子

  • 17525

    积分

2017-11-05 11:11:54
夏冰老师辛苦了!何叶问好老师。给老师敬茶!
梦幻成真

梦幻成真 秀才

  • 0

    主题

  • 119

    帖子

  • 2858

    积分

2017-11-05 11:16:11
感谢夏冰老师的精彩讲课,让我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敬茶,问好老师!
樱雪

樱雪 进士

  • 40

    主题

  • 757

    帖子

  • 8948

    积分

2017-11-05 11:29:53
讲得非常好,对于初入小说的我来说,能听这样的课,实属幸运,认真学习,细细探索。林总辛苦。问好。
桑瑜

桑瑜 秀才

  • 8

    主题

  • 95

    帖子

  • 1165

    积分

2017-11-05 11:33:45
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好的。
张璞

张璞 举人

  • 2

    主题

  • 95

    帖子

  • 4027

    积分

2017-11-05 19:55:29
巳经拜读学习,感受作家老师的创作风格与警醒大家的语言。看来,踏上写文的路,也应该探索适合作者个人的手法,融会他人写作灵性,走一条特色的进途。暂且很着感觉走,在写文中提升。
紫檀木

紫檀木 童生

  • 7

    主题

  • 357

    帖子

  • 960

    积分

2017-11-05 22:21:44
 真是大家创作小说的肺腑之言,经验深谈,小说个性化,确实有启迪意义。
你猜

你猜 进士

  • 489

    主题

  • 2090

    帖子

  • 6478

    积分

2017-11-06 12:26:07
老师讲课辛苦了,谢谢。
朱大鹏

朱大鹏 白丁

  • 0

    主题

  • 2

    帖子

  • 6

    积分

2017-11-22 21:05:02
摸爬滚打中获得的真切体验 心坎里流淌出来的纯情表达 向夏老师致敬 朱大鹏
朱大鹏

朱大鹏 白丁

  • 0

    主题

  • 2

    帖子

  • 6

    积分

2017-11-22 21:16:46
还要大声地谢谢策划组织者 同时希望经常地举行这样既有干货又张力十足的讲座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