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569

    积分

【半月一评】2018年第一期

2018-01-14 20:30:38

一场葬礼一场戏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是2018114日,“1”在读数中的读音是“要”,“4”在音乐简谱中读音是“发”,说明丁香社团在2018年“要发”,丁香社团的每一位作者也“要发”,发财、发福、发展壮大,这是我的一个美好愿望,送给丁香社团的每一位,希望大家都能够喜欢。今晚的赏析是由丁香社团娇娇社长率玉叶青、刘彻、乐歌、聚沙成塔、庄稼等五位老师奉献的,这堂赏析一定是精彩无限!还是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晚的两位主角吧。

 

主评:玉叶青原籍北京房山,1966年毕业于郑州铁一中高中,属于老三届中最老的一族。下乡插队三年,后在郑州参加工作。1980年调到铁路工作,同年参加北京人大成年高等教育函授文学系,学习时间两年半。自幼酷爱写作,但无作品发表。1982年担任郑州铁路局基层通讯员后,曾在铁路报刊《中原铁道和《人民铁道》上发表过短篇文章,只为完成任务而已。2007年退休以后,重新拿起笔在文学网站《好心情原创文学》陆续发表十几篇小说,散文。但此网站两年前不知何故关闭。加之家事忙,直到今年才又加入江山文学,希望继续在文坛发挥点余热。同时常常写文也可陶冶自已的心智和情操。让心飞起来,这就是我的初衷。

 

刘彻,是笔名,也是一种寄语。刘彻老师来丁香时间不长,总共只发表了14篇文章,就收获了7个精品,一个绝品。应该算是一个讲求文章质量的优秀作家。不像我,文章倒是发表了不少,但是,高端上档次的文章却少得可怜,至今都没有收获过绝品。刘彻老师的名言是:忙,是一种自我开脱的理由,更是生活的一种写真。先活着,然后有梦。当然,也可以边梦边活。

【丁香】葬礼(散文)http://www.vsread.com/article-789593.html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玉叶青老师闪亮登场,大家鼓掌欢迎!

 

 

主评玉叶青怎样赏析葬礼一文

 

 

各位老师,各位作者,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丁香文学社社长娇娇的热情推荐和信任,给了我一次能和各位文友共同学习的好机会。我来到江山文学的时间不长,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是个新兵,许多认识还上升不到理论的层面,所以只能用通俗的语言来和大家交流,这一点还请大家原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刘彻先生优秀作品葬礼一文。

 

刘彻先生葬礼一文写的很有特色,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手法,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天我试着对这篇文章做一些粗浅的赏析,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讲的不到或讲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和作者指正。

所谓赏析就是对一篇文章的欣赏分析,欣赏是目的,分析是手段,对一篇好的文章只有分析透彻了,才能更好地欣赏。而要想分析透彻,就必须要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所以说,阅读思考是对文章分析透彻的前提,分析透彻是欣赏的前提,我这么说,意在强调认真阅读和思考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阅读一篇文章,要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某件事物思想感情的反映,是赞成是反对,是歌颂是责贬,是喜爱是厌恶,我们都必须搞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逐字逐句读,而不是一目十行看,因为有的文章写得比较隐晦,所以不但要读还要多读几遍,才能找到真实的东西,发现文章的精髓。

葬礼一文的赏析同样也要从分析文章的主题、内容、写作特点入手。而首先最重要的是找到文章的主题,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内容和写作手法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也就是说不管内容多么复杂,写作手法多么独特,最终的目标还要归属到主题上来。找到主题下面的分析才不会偏离方向。

刘彻先生的葬礼一文想必大家都读过了,读者的最初印象很可能被葬礼的宏大气势、规模和档次所吸引。你看,宽大的场地、钢架的背景墙、巨幅的遗像,一个又一个大单位的花圈和挽联、两道吹气的拱门,专业的设计、专业的礼生,十几个到场的乐队,加上几十桌随到随吃的宴席、以高档海鲜为主的席面,还有为葬礼准备的各式各样的仪式用品,挤满场地的人群,一句话,好大气派,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主题吗?

仔细地再读一遍,就觉得不对味了,以葬礼为题的文章,通常要写出葬礼对象的详细情况,叫人们对死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尤其是他的生平是必不可少的。记述葬礼要表现的是人们对死者的悲痛和怀念,若对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没有了悲痛和怀念的心情了。这就是  内容和主题的一致性。可是你会发现全文二十二个自然段中,找不到一处详细介绍死者生平的文字,只有开头一句;“四哥走了,享年七十有八”,其它有关四哥的描写,就是“没读过书,嗓门大,说话像炮筒子炸出的药,不小心总呛着火。”加上后面和大块头打架一段,总共两次短短的描写,还只限于四哥的性情和脾气。这就怪了,大家心中就会提出疑问,四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印象很模糊。有了疑问,你就会再去读,仔细地找,去找那些能打开疑问的东西,哪怕蛛丝马迹也能发现点什么。

再次阅读有关四哥的描写,我们初步可以发现四哥是个没文化的、脾气暴躁且凶狠的人。因为两个儿子有了“出息”,他在村里说话才有了分量,这是文章能透露给我们的唯一信息。

没文化是历史的原因,无可厚非,脾气暴躁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凶狠就让人厌恶了。我们看一看这一段描写;“四哥开启的笑颜中能看到一颗镶金的牙,这颗牙坚硬无比,花甲之年咬起蚕豆仍然蹦蹦脆响,这颗牙曾撕下大块头的半片嘴唇。那年,四哥正是壮年,四哥和大块头的那一战惊天动地,大块头人高马大,力大无穷,一手锁住四哥的脖子,便锁住了四哥的所有锐气,是那颗牙救了四哥,四哥那一咬连皮带肉,充满了血腥和胆气”。四哥和大块头打起来了,是什么原因作者没有说,但联想到前边文中交代的“四哥不小心总呛着火”,应该也不是什么大事,村邻吵架而已。但四哥竟连皮带肉咬下大块头的半片嘴唇。好血腥,好残忍,真个是惊天动地,如有血海深仇,看到这里,我们对四哥的了解不是深刻多了吗

四哥尽管如此,但后来在村里说话却有了分量,“但凡族里有要事,总有人会问询四哥的意思,”因为什么?“因为两个儿子有了出息”。哈哈,一语道破天机,一切的原因在这里“出息”两个字包含的意思是很广泛的,我记得原作后面还有一句“有了很多钱”,可能编辑觉得太露骨,给删掉了,我觉得还是不删为好,钱是富裕的标志,但当它也同时成为身份、地位和威望的标志时,钱的味道就变了。我们终于可以嗅出作者文章的一点气味了。

对四哥这样一个人,摆出了这样大的、排场的、气势的葬礼,是谁的需要?作者好似代替一些人回答了我们;“生,只是某一户人家小众的窃喜,而死,才是众人瞩目的盛事。”“这是一种宣示,是巡演一样的告别,是一生最后一次的灿烂,这灿烂如同烟花,盛开就是为了让所有人抬头全能看见。”明白了吧,这是一种宣示,是最后的灿烂,是为了让所有人抬起头看。在许多地方这种观念是普遍的, 是很多人的一种心理,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宣示一下,灿烂一下,炫耀一下,让更多的人羡慕一下,既是死人的需要,更是活人的需要。

经过较认真的阅读和初步分析,我们摸到了文章的一点脉搏,作者在用大量篇幅描写葬礼宏大场面的同时,还在偷偷告诉我们一些东西,至于为什么要偷偷告诉,而不是明明白白的直说,我们后面再分析这一点。

有了这个开端,就像打开了一扇门,我们很容易的看到了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整个葬礼就是一场表演,说看一场大戏也不为过。从礼生呼天抢地收放自如的祭文朗读,到小声分付一声“哭”,于是哭声震天动地;从摄像指挥摆花圈,孝男孝女蹲下拍照,到独具匠心找来的方圆十几里的个乡村中的各类残疾、弱智、以及孤寡无依的人组成的抬花圈的队伍;从追悼会上人们的玩笑声,糟杂声,聊天声到十几只乐队的轮番表演,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包装,一种重彩的涂抹,一种人生的游戏。

了解了这些,我们要寻找的文章的主题,已经初露端倪,原来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不是赞美羡慕那葬礼的排场、大气、豪华和奢侈,而是带着嘲笑、讽刺、挖苦的心态向人们描述着一切。这一点从下面的描述中,就看得更清楚了。“再转过一个山脚,能隐约望见远方的骨灰楼了,许多人在路边住脚,扯下胸前的白花或身上的孝布,三三两两往南下了一个山坡,趟过一条小路,再折向东,便是回家的另一条路”。“终于到了骨灰楼,送葬的人们三三两两找个地坐下,扯下来的孝布被扔到处都是。妇女们已经忙着套上早已备好的红裙。

一个“扯”字,一个“扔”字,非常生动贴切,把人们对参加葬礼的心态和真实感情揭示淋漓尽致。每一个人都急于摆脱葬礼的束缚和压抑,人们既看了表演也参加了表演,换上红裙表示演出结束。按照风俗,戴白花的应该是一般关系,戴孝布的应该是亲属,那么,半路离开的是村里人,到达骨灰楼的是死者亲属了,亲属和村里人心境是一样的,也有表演的很大成分,整篇文章中你能找出真正的悲痛之情么?这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真东西,也是文章主题思想的一个部分。

重死不重生,花大把的钱为死人办丧事,讲排场比阔气,越搞越大,不知何时是尽头。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明知是陋习,是浪费,是无知和愚昧,但谁也阻止不了,反倒不由主不时加入进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当下一些地区的现状,揭露这些现象,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如果我们富得真实,富得全面,富得“赶英超美”,搞搞排场也情有可原,可是实际情况哪? 请看作者对环境的描写;

村里田地。“在祖厅正前方的空地上,搭建了临时的追悼会场,这块地有一亩多,已经荒了好长一段时间。”“这里曾经不是荒地,童年的记忆里这是一片上好的水田,水田的南端原来有一个小水沟,沟底不断涌泉,未曾干枯过。夏日的晚上,可以和萤火虫一起绕着窄窄的田埂跑,稻谷成熟的季节,偶尔会有小青蛙从你面前跳过”。

“第一个拐角处,记忆中那一片挺着葱绿芋叶的田地早已不见,只有西边不远处的半截沟渠依稀还有岁月的影子。”

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田地哪来粮食?重商轻农,良田就这么荒掉了,渠水和涌泉就这么枯干了,这是为什么?

村里环境。“路不宽,队伍’像蛇一样地在村子的腹地蜿蜒,两边是或高或矮,或新或旧的民居”。“日头碎成金花洒在老人的银发上,也洒在脚下的杂草上”“路南的山脚下堆满了废弃的旧轮胎”“山脚下是一汪积水,水面有些发绿,枯干的杂草附生在水边,几只鸭子就划动着双蹼在这里戏水,不远处飘着一只死鸭,小鸭抖抖脖子上的水,有时也望上几眼,没有多余的思想。”

以上两部分的局部描写,我们已经看出,村里并不很富,或者说只有一部分人富了。但现状是良田消失,土地荒芜,村中道路狭窄崎岖,民居不齐,杂草丛生,发绿的积水,死鸭,废弃的轮胎,完全是一幅衰败的景象,和作者童年的记忆有着天壤之别,这与葬礼的豪华奢侈形成了强烈对比。人们愿意把成千上万的钱花在葬礼上,也不愿拿来去发展农业、改善村庄环境。文章的主题进一步得到了明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你我都会提出这个问题。这正是作者写作特点的效果。

让我们继续深入分析下去。作者对村中人物的描写;

村干部。“追悼会正式开始,村主任拿着一个扩音喇叭在主持,一开口的“卓”便引起四下的窃窃笑声。”“和我一样,没读过几年书,明年我也回来竞选村主任,我念悼词比他强。”

“致悼词的是书记,书记拿着稿子读,除了个别的破句、时不时地错字、别字,感情的把握还算到位”。

村主任和书记的文化程度低可怜,这就是村民的带头人,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学习不进步,满足现状,辨不清方向,那就危险了。

下面一段插曲很有意思,让我们看一看。

“摄像却又把人们叫住,说要慰问亲属,于是村两委、老人的领导以及单位的代表站成一队,鱼贯入场,和亲属握手,更多的人自动后移,远远地看着。有一个穿灰衣的人,让两旁的人挤着,身不由己也进了慰问亲属的队伍,这个人左边的裤管半吊着,解开的衣襟还来不及合上,一时有些无措,握手时一手掩住衣襟,左脚不停地踢,想把裤管顺下,远远望去,一跳一跳的,像极了提线木偶”。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应该就是村两委或老人会的人,因为无关的人已经自动后移,远远地看,他本在犹豫,但被别人挤着排到了队伍里,从形象看这个人衣着不整,敞胸露怀,有些邋遢,也是他犹豫的原因。他一边和亲属握手,一边想遮掩自己的不雅,一跳一跳想把裤管顺下,让人看了发笑。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一是穷,二是懒,三是随意,没有朝气,混日子的主,还能有别的解释吗?

以上就是村里干部的现状,没文化,没远见,没朝气,在这样领路人的带领下,造成愚昧落后的根源不是很清楚了吗?

“在出殡必经的大路口,一大早便有许多老人三五成群聚着,等待又一个轰轰烈烈的告别,风吹动白色的发丝,却吹不动岁月留下的满脸褶皱,还有浑浊的目光中掩不住的惊慕,这样的葬礼仿佛承载了一辈子的期盼。”“不时有碎碎叨叨的声音在吩咐着自家的儿孙,那份叮咛和关注带着从来未有的细腻和严谨。”

村里老人众多,对这种豪华的葬礼是惊慕,是期盼、是仿效,是追求。仿佛一辈子的辛苦努力就是为了这一天。这是文中所述现象的生存环境和土壤。

好了,我们已完成了对葬礼一文的基本分析,理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意图,那么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就是作者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直接批判这些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文章的主题呢?

我想大家都看过鲁迅先生的小说“药”,那篇文章里用明、暗两条线的手法,写了华老栓和茶客的愚昧麻木,又写了对为革命牺牲年轻生命的夏瑜烈士的颂扬与纪念。文章的目的,是揭露统治阶级对革命的残酷镇压和对人民的愚弄,同时反映了当时民众对革命的冷漠态度。我想刘彻先生是不是从这篇文章里找到了灵感或是借用了类似的手法,所以“葬礼”一文也采取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的写法,而没有对主题采用单一的描述。

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手法,我是这样看的,文中地点临海边,应该是南方某个地方,那里开放早,工商业比较发达,出去的人挣了钱,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暴富的人回村大办丧事,讲排场比阔气,动徹几万、几十万花钱,甚至买大片墓地建浩大墓穴,而且不是个别现象。这是一种封建思想观念,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如果作者站在这些人的对立面去生硬反对,不但没什么效果,还会招来众多的反感。因为群众还没有完全觉悟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文章采取一定的策略是对的。你看文章通篇没有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连单位名称也没有,地名没有,村名没有,死者的名字也没有,一切都在朦胧中。因为省去了这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这些写与不写与主题关系不大,不影响对主题的揭示。常说棋无常态,我看文也可以无常态,总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文章就没有生命力了。

作者的意图是让读者自己发现、认识这一现象的弊端,从而自觉抵制批判这一愚昧落后现象,从根本上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农村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善,是铲除愚昧的根本办法,现在政府也在狠抓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不远的将来,这些让人们摇头叹息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文明的程度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普遍。这是大家所期望的,也是作者所期望的。

我们回到本文的正题,总结一下我们的分析与结论。文章的主题我们找到了,采用的手法是明暗两条线,特点是这条暗线比较隐蔽,有点像八路军进了青纱帐,不认真阅读还真是发现不了。作者把暗线的内容拆的很小很散,分别安插在明线的中间,或作为段落的过渡使用,在描述中尽量把感情藏在字、词里,而不去直接议论,有点像影视里的潜台词,再一点,作者对明线的描写,多用大场景,而对暗线的描写,多用特写,大场景,是摄像的用语,易于表现宏大场面。特写,是局部的放大,易于表现细节这也算一个特点吧。常言道,细节出真实,我们可以悟一悟这一道理。注重细节,精选关键用词,在小处见大,在石中见玉,是作者的突出写作特点反映的是事物深层次的本质。

写作特点说白了就是文章的“个性”,是和别人的不同点。刘彻先生的文笔是深邃和老到的“葬礼”一文的特点不止我说到的这些,其它如,节奏、语言、修辞,材料取舍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我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了。总之,葬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细细品读,很有滋味,它像一杯明前的龙井茶,看着颜色很浅,喝着味道很淡,可是慢慢品尝之后,顿感满腹清香,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在结束赏析之前,我想留两个问题给刘彻先生,一是,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明遗像中的四哥很年轻?七十八岁的人去世,挂一个年轻人的照片,不协调啊。二是,为什么葬礼要安排在“已过了三七”这个时间?有什么用意?

这两个问题我思考许久,找不到确切答案,如果胡乱猜,又怕误导了大家,还是让作者本人来揭开谜底吧,大家说,好不好?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讲的不对的地方,请主持人和各位老师斧正,谢谢各位老师和文友!

 

玉叶青老师的赏析,让我们学会了文章赏析的方法——那就是细读慢品,咂摸出文章的意味来,同时也揣摸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思考,把握三个要点,就是主题、内容和写作特点,还有作者的情感。听了玉叶青老师的分析与品赏,我们即使还没来得及读《葬礼》这篇文章,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充满着想要阅读的期盼与渴望。

下面有请作者刘彻老师上场,分享《葬礼》一文的创作体会。掌声有请。

 

作者刘彻故乡,葬礼,还有——我

 

 

简介:刘彻,是笔名,也是一种寄语。有文友叫我“刘明白”,一查:“彻”字确有“通、透,明白”之意,大惊!其实这半辈子活得并不明白。文学是幼时的梦想,庸庸碌碌是现在的真实。有时因为梦想忘记了庸碌,更多的时候因为庸碌忘记了梦想。写吧,作为闲时的一份自我慰藉。心,总是要透一扇窗的。更多的时候不写,把生活过得像日子一样琐碎,俗气。

忙,是一种自我开脱的理由,更是生活的一种写真。先活着,然后有梦。当然,也可以边梦边活。刘彻,其实并不“彻”。

首先感谢江山赏析课堂,感谢娇娇社长热情推荐,前几日接到社团任务,要我写这篇稿子,受宠若惊中,更多的是不安。

有人说,文章就像是作者的孩子,若如此,那我便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了。我从未曾刻意地记载过这生命孕育的过程,也羞于分享孕育成胎、一朝分娩的技巧。确实,许多时候,我是只管写,却从未曾去思考过我是怎么写出来的。写文章,有些时候是刻意的,你为了一个立意,绞尽脑汁地选材、构思、锤炼文字;有些时候,却是偶然的,是因缘际会:某一段记忆、某一个场景、某一刻心动、某一种思考……汇成一种情绪,酿成一个故事,让你有了提笔的冲动,于是你就写了。写完你会觉得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百感交集中甚至忘记最初让你产生创作冲动的初衷。

或许,《葬礼》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所以,不安中我有踌躇,我怕不能正确表达我的思想。幸好,我还了解我自己,或许我可以从自我解剖入手,试着说上一些看似有用的话。

我是一个有着浓重故土情结的人,那里是我生命的源头,流连着童年和梦:梦里有蜻蜓和风筝,还有夏夜轻风里混着的稻花清香,芋田里葱绿的芋叶,田间游动的大蝌蚪以及从脚面跳过的小青蛙……亲切温馨、舒适自然;梦里还有那广袤的草甸子,环状的山包,成片的滩涂,无垠的海天……厚重而包容。这些就是故乡刻在我生命里的符号,它代表了我对过往岁月的憧憬和怀念。这种记忆是偏激和固执的,它能让我暂时地逃离现实,心灵得到一种慰藉。在《葬礼》中我让画卷在这样的场景中铺开,它满足了我浓烈的思乡情绪,在这样的情境中铺展开来的文字,让我似乎又闻到了故乡熟悉的味道,故乡又一次地跟我的整个生命感知联在了一起。

但故乡并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故乡富了,故乡却也并没有完全“富”:“农田是一片衰败景色。断沟,杂草,荒地,泛着绿色的积水”(樱雪老师语),“排场浮夸的浪费,土地荒芜的无助”云深藏海老师语“在宏大气派葬礼的衬托下,村庄的萧条和荒芜”玉叶青老师语。故乡,熟悉而又陌生。葬礼,葬的不只是生命,也许也有记忆。

时光流逝,总有一些传统会被终结,也总有一些传统会被顽固地传承,它深入灵魂深处,如同草甸子里扎根盐碱地的坚韧根茎,融为你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成为一种永远。葬礼文化也是这样的一种永远。在农村,文中描写的这样的一场葬礼只是中等规模,“死不起”是一个真实的困惑。

我不敢使用“愚昧”这一词,因为这是生养我的土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麻木并老去的躯壳是我的父辈、兄弟和子侄。我只是小心翼翼地将纱布揭开,露出创口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伤口化脓处艳若桃花的红。我用最中性的语言来尽可能客观地描摩,我不敢批判,我只是将死亡和葬礼写得从容而又平静,如同还原一个程序生成的固定模式。

我想我缺乏勇敢,因为我没有自带“投枪和匕首”。我小心地隐藏,但你们智慧的眼光仍然将我所有的小伎俩无情地看穿。这一刻,我无所遁形。

我不是一个大家,但我对于文字仍然有自己的坚持,我觉得文字要关注人的生存。我在尽可能心平气和地将这样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并终将老去的群体展现在《葬礼》中,我愿意俯下身子,去靠近他们的灵魂,我希望表现他们朴实的世界观。

葬礼是一场戏,是一场一些活人演给另一些活人看的戏,其实与死人无关。死人只是一个符号和载体,它宣扬的是活人的风光和气派。其实生命有时也是一场戏,从粉墨登场的那一刻起,无论中间经历怎样的高潮和低谷,落幕是最终的必然。面对生死,所有人都是脆弱的,而生命中只有信仰是最坚韧的,它是生存的支柱。我小心地不使用“精神空虚”一词,我可以“哀”,不敢“恨”。我希望试着理解他们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死轮回便是最坚定的信仰,在这样的信仰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每一个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面对生死,他们很豁达——在乡村,上了岁数后寿终正寝是一种福份,这样的丧事称作“白喜”。“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生命从容而又执着。所以四嫂会淡然地和几个女人“说起了海天,说起了节气,说起了收成。”所以,“那感觉恍若:儿时去邻村看了大戏后回家,走在星月铺就的路上,自由而又放松。”

我认为文字写心。我从来不热衷于心灵鸡汤类的文字,我不善于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以全知的角度铺陈文字,我更愿意深入每一个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成为他们,再表现他们。我觉得写文章的人最重要、也最本份的是有一份真诚,这份真诚首先能把自己感动,也许最终也能感动别人。

几段唠叨,一篇废话。这不像是心得分享,更像是自我呢喃。但愿这样的文字即便不能抛砖引玉,起码不会贻笑大方。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刘彻老师以冷静的口吻,与我们分享了《葬礼》的创作体会,使我们看到了作者那一颗善良之心和创作的匠心。对于农村的某些愚昧现象,我们可以哀,但不能恨。尤其是农村的某些葬礼,我们从葬礼的表面和深层次看到了一种演戏的成份,本来是想要站出来批评一通的,却因为害怕不能得到众乡亲的理解,所以只能用一种近乎冷幽默的手法,把葬礼中表现的各种戏份展现出来给人看,让大家来评价这算不算愚昧。

下面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副评乐歌老师登场,继续将赏析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掌声有请!

 

副评乐歌一壶醇香的老酒——浅评《葬礼》一文

 

大家好,首先感谢丁香社团社长娇娇的热情推荐,有机会与江山各位文友交流学习,深感荣幸。下面就刘彻先生《葬礼》一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葬礼,尤其是农村丧事大操大办的话题,并不新鲜,老实说,这方面的文章读了不老少,但像刘彻先生的《葬礼》这样有深度、有品位、有美感的文章还真是不多见。这篇文章,我至少读了三遍。刚开始读的时候,没觉得有多么好,不就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吗?但越读越觉得有味,读了还想读,就像吃甘蔗,越吃到后边越甜,更像一壶陈年老酒,初尝觉得平淡无奇,然越品越有滋味、越喝越觉得醇香无比,直到三日后还唇齿留香。《葬礼》就是这样一坛好酒,让你读了舍不得放下,给你无穷回味。

那么,这坛“酒”究竟好在哪里?各位看官且听我说。

一是,酒品精深、内涵丰富。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意蕴深刻。在当今中国,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村,这种生前不尽孝、死后大操大办的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在城市,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活着的时候不管不问,忽视人文关怀,死后风光大葬的大有人在。说白了,就是做给活人看,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炫富,一种盲目的攀比之风!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国人富了,然而精神层面却停留在很低的层次,空虚、愚昧使他们迷失了方向。就拿文中这个村子为例,农民手中有钱了,田地却荒了;经济发展了,村干部的素质却还是不高,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去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反而对一些低俗的文化趋之若鹜;很难说,这样的村子经济发展有什么可持续性,很难说,村民的生活一直会这样好下去,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和警醒。

作者通过对葬礼全过程的细致描写,把这一陋习全方位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实际是对良好社会风气的深情召唤,呼唤理性的回归,呼唤中华民族崇尚节俭、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回归,让社会主义优秀文化重新主导农民的精神生活,让和谐、文明之风吹遍原野、吹进农民的心坎里。

难得的是,有了这样一个深刻的意蕴在里边,作者通篇没有一句话在说教,没有用一个词语鞭挞、批判,但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明明白白、掷地有声的,不得不令人叫绝!

二是,酒味醇香、回味绵长。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游刃有余,从文字叙述的情况看,追悼会的场面很嘈杂、纷乱,而作者能够把条理缕的很清晰,场景、次序一一展现,没有一点乱的感觉,就好像作者就是那个现场总指挥,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没有一点让人觉得啰嗦,句句精炼,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使用恰到好处,一点都不显得多余。

先是用较大篇幅介绍灵堂的方位、布置和场地,烘托出宏大、热闹的场面和气氛,然后从扯孝布、唱祭文,到摄像、读追悼词,再到乐队表演、送葬,活灵活现的精彩桥段比比皆是,“生,只是小众人家的一时窃喜,而死才是众人瞩目的盛事。”“一场葬礼,仿佛承载了一辈子的期盼”,用语看似随意、温雅,实则暗含揶揄之意,有点一本正经的说笑话的意味,颇让人玩味。

虽说是一篇写葬礼的文章,但丝毫不让人觉得沉闷、阴郁,反而让人觉得轻松、幽默。如,礼生唱祭文那一段,先是踉跄抢入、双膝跪下,泣血哭诉让人动容,而后哭天呛地、痛不欲生,把一个“敬业”的表演者形象表现淋漓尽致、精彩入微。

写摄像的时候,作者有意无意加入了打架情节,更增添了现场闹哄哄的感觉,现场的气氛一步一步被点燃。

写到追悼会一节,村主任念错别字,引起窃笑声,更是精彩,让人忍俊不住,黑幽默的同时,也道出了农村的现状和无奈,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向往他乡的生活,出外谋生,留在村里的是老幼妇孺,文中的村书记、村主任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也只能勉为其难,不能不说是某种悲哀。

乐队表演走的是“小清新”路线,播放的是流行音乐,清一色长发飘飘的美女,舞动的是现代派的舞步,长靴一下一下敲在地上,敲得人心里也一颤一颤的。写到这里,葬礼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一个闹剧,这一段虽然着墨不多,然而要表达的意思,却颇有意味。

送葬后,扯下的孝布扔得到处都是,爱美的女人们忙着套上红裙,回家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家长里短闲聊。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就像是刚刚看完一场大戏,更像是集体做了某一个重大工程,总算完工了,所有人都觉得自由而轻松。

三是,酒色纯美、未饮先醉。通篇文章,场景的铺垫、现场气氛的营造非常成功,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品一开始,就写了追悼会场庄严肃穆,四哥微笑着俯瞰全场,微雨飘在花瓣上,有一种欲滴的晶莹。仿佛这不是葬礼,只是笔者和众亲友与四哥相会的一个普通日子,细雨菲菲,心如潮水,四哥的音容笑貌宛在,给人一种淡淡的、美美的伤感……

文中还刻意描写了会场周边的景致,“秋风撩过,似乎可以闻到混着稻花的清香”;童年记忆中,沟底的涌泉、夏夜里田埂上奔跑的开心快乐、稻谷成熟季节里,小青蛙从脚面跳过的那种感觉,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浪漫的美感,是那样的温馨。然而,现在只是一片荒地……

作者以景寄情,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把他深藏内心的情怀传递给了我们。

送葬的队伍经过草甸子,积水闪亮、蜻蜓低飞、波纹漾开,蓝天、白云、风筝,寥寥数笔,把秋日里的田园美景勾勒得如诗如画……

路上,密密的红树林、盘根错节的根须、海滩上的金色阳光、潮湿清新的空气,还有原野的清香,与彼时人们敞亮的心情相互映衬,进一步烘托了自然、闲适的气氛。

而四哥平和亲切的微笑,始终贯穿全篇,营造出很美、很温馨、很自然的意境,他才是这个葬礼的主角。然而,他又是这个葬礼完完全全的局外人。喧嚣也好、热闹也罢、再大的排场、再高潮的表演,其实跟他没有一毛钱关系,他只是微笑的看着……

以上就是我对刘彻先生这篇文章的赏析,请各位文友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乐歌老师的赏析,使我们品出了《葬礼》一文中蕴含的不同的韵味。首先是作者刘彻老师的创作匠心,其次是作品反映出来的深刻问题。而作者却将自己想要批评《葬礼》蕴含的问题的主动权交给读者,让读者通过《葬礼》的种种表现,看出“葬礼”中蕴含的做戏和表演的成份,从而对这种“生而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死后却风光大葬”的陋习的深恶痛绝。

下面有请聚沙成塔老师继续为我们带来精彩赏析,掌声有请!

 

副评聚沙成塔小可成大 ——赏《葬礼》

 

各位文友,主持人,大家好,首先感谢娇娇社长热情推荐,给一次学习的机会。下面是我读过刘彻先生《葬礼》这篇文章的浅析,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今天就读《葬礼》之前,先入为主的是悲伤的情感,是历历在目的葬礼现场,然而读完刘彻老师的《葬礼》,我没有沉浸在悲痛的情感里,相反,它引起了我无数次的思考,对生活,对现实,对人情,对社会等等。文章虽然只是现实的一个截面,却反映出了社会的大问题,可以说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文中葬礼的主人公是生命终止在七十八岁的四哥。“他没有读过书,说出的话像炮筒子炸出的药。两个儿子有了出息后,四哥的话便有了更多的份量,但凡族里的要事,总有人会问询四哥的意思。”寥寥几笔,就将四哥的形象展现出来。我的想象四哥是一个瘦高个子,脾气暴燥,夹着好烟的男人,儿子有了出息后,金钱或者权力给他带来的自我膨胀,活在儿子的光环之下。

文章没有交待他的死因,因此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疾病过度治疗亦或是……总之这么一个老人,应该不是因缺钱治疗而亡。四哥的遗像“嘴角挂着平和的微笑。”很切实际,但是“遗像的四哥很年轻”,却令人浮想联翩,既然“都说四哥的孩子孝顺”,那么四哥应该是享尽“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再加上儿子有出息,应该是不差钱的那类人,拍张照片应该是常有的事,遗像为什么会“很年轻”这张遗像应该是反映社会的某一现象,虽然我不敢枉猜,但还是管不住思绪乱飞。

葬礼的排场很大,却细雨微微。我想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礼生的收放自如,场面的浩大,却没有四哥儿孙悲痛场面的描写,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矛盾是对现实的反衬。“生,只是某一户人家小众的窍喜;而死,才是众人瞩目的盛事。”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暗示?在农村“这样的一场葬礼,仿佛承载了一辈子的期盼。”读到这里,我感到了心寒,农村老人在活着的时候享受不到应有的天伦之乐,享受不到儿女切身实际的关爱,而只能在葬礼上才能得到敬仰,大多数老人为了一场无意义的葬礼而惊羡。我感到了文化的贫乏,信仰的缺失,感到了责任与义务,更是反思,在以金钱和爱的名义孝敬老人的时候,是老人真正需要的吗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他们守候葬礼的风光,而自己却无法看到。生,不能给予孝敬;死,何以安心我想这是个社会问题,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断裂。

“追悼会正式开始”村主任将悼词读错,“书记拿着稿子读,除了个别的破句、时不时的错字、别字,感情把握还算到位。”一个七十八岁的老人,主任书记齐上阵,究竟为哪般是四哥对村里有卓越贡献,还是因为四哥的儿子有“出息”

再次强调“四哥仍然一脸平和地笑。”前面说“祭礼分文不收,排场却搞得很大”,而且将排场之大详细描写,又详细交待了各种表演,这些细节之处显得与葬礼的悲痛似乎不合情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表演完毕,“天渐渐地放了晴。”“送葬队伍渐渐短了,也渐渐瘦了。”唯有四哥平和地笑依然还在,可惜他只是在遗像里露着金牙平和地笑。

文中这些细节很多,描写的非常到位,是很难得的一篇反映现实的好文。细节彰显全貌,反映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文章的成功所在,以小见大,以小现大,小可成大。

我有一双特殊的眼睛,就是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找到一丝光线,然后将它放大,直到这点光聚变成片,照亮黑暗。比如本文,作者的可敬之处,不但是用细节,用小处反映了社会的愚昧落后的一面,更是用他独特的笔触反映了社会可爱的一面。比如四哥的儿子出息后,大办丧事,却分文不收,而且丧高端大气上档次,葬礼的豪华也说明四哥的儿子反哺的一面。村里的人们看热闹也好,凑热闹也罢,总之是给面子,在四哥豪华的葬礼上,都表现出了一个乡邻应有的礼节。这些都是文化的承,人性的光辉之处。虽然没有浓墨重彩,但也掩盖不住乡村里原始的纯朴。

《葬礼》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愚昧落后,又聚集了光亮,反射出来。感谢作者刘彻带来的现实好作品!问好刘彻老师!谢谢大家!

 

《葬礼》映照的不止是愚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聚沙成塔老师用言简意赅的笔墨揭示了《葬礼》一文所要表达的主旨。四哥的儿女是否孝顺,从那张年轻的遗像中是可以看出端倪的。按理说,四哥的儿子有出息,葬礼不收一分钱地大操大办,应该是不差钱的,却为什么没有给老人照一张近照作遗像?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感谢聚沙成塔老师的精彩赏析。

下面有请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庄稼老师为我们带来今晚的压轴节目,掌声有请!

 

副评庄稼聚焦与透视——浅析散文《葬礼》

 

江山文学各位老师,主持人,大家好!

我是庄稼,来到江山文学网,深感丁香文学社团的温暖和友爱,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和鼓舞。今天有幸来赏析课堂向各位老师学习,首先感谢丁香文学社长娇娇老师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江山赏析课堂,感谢在座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

阅读了刘彻老师的散文《葬礼》,略有心得与老师分享,不足之处,望海涵并予以指正为要。打开这篇文章,一袭沉重的心情随着大篇幅的祭奠描述席卷而来,族里既普通又不普通的四哥离开了人世,四哥的孩子孝顺,为老人举办了场面宏大庄严肃穆的葬礼。作者围绕这一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尾,运用对比、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写作手法,以褒贬森严的文笔,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把相关的人物、地点、环境事物气象等生活画面,聚焦在读者的眼前,从而透视出多层面的社会现象。

“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儿子有了出息(具体是什么样的出息,文中略去,令人深思),四哥变得德高望重,说话有了份量,族里的要事按照四哥的意思,相信不是每个人都佩服四哥的主张,四哥性格直率,脾气暴躁,说话“像炮筒子炸出的药”,引起他人的不满是不可避免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大块头”,一手锁住四哥所有的锐气,更不会有愤青在追悼会上打架闹事。

这是四哥告别人世的最后一件大事,可以想象,积聚在一些人心中的异议和义愤,终于忍到不得不发泄的机会。是四哥与乡邻的人际交往的积怨,还是涉及了四哥的其他世俗事务(族里、村民、领导等)的影响,值得认真地思考,不然不会还有人不情愿加入慰问的行列,“有一个穿灰衣的,让两旁的人挤着,身不由己地进了慰问亲属的队伍”。四哥的孩子孝顺,聘请专业的殡仪公司承办殡葬仪式,有摄影录像,有乐队表演,有礼生唱祭文,有村主任主持,有村书记致悼词,像四哥这样场面宏大庄严肃穆的葬礼,惊动村两委老年会领导以及一个又一个大气的单位,在当地民间可谓首屈一指,是普通百姓望尘莫及的,通过村民“目光中掩饰不住的惊羡”就可以联想得到,四哥的孩子曾做过什么贡献,值得受到如此级别的殊荣。

作者还运用独特的笔触,非常细腻地描写了有关的人物环境事件,跟轰动乡里的葬礼产生鲜明的对比,文字到底想要表达什么,通过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景再现可以透析一些现实中的生活。

淘汰的企业,远方的骨灰楼,核电应急路,都呈现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者精准的观察力和精准细密的表达能力,捕捉到人们在金钱日益膨胀的今天,内心微妙的浮躁情绪,四哥说话“不小心总呛着火”,追悼会场“愤青”,和“黑衣人打了起来”,“四哥和‘大块头’,的那一战惊天动地”“几只小蜻蜓不时地用尾巴轻点一下,于是一道一道的波纹向外漾开……”“一只风筝在视线尽头飞呀飞呀,飞进云里了……”“路好宽……人们自由地散开,霸住了整个路面”这些细微之处,都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人们的心理活动。

“荒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空地,为什么荒芜着无人问津?直到“族里几个老人商议,用钱买下来”,扩建祖厅,“这里曾经不是荒地……是一片上好的水田”,也荒芜了。“记忆中那一片挺着葱绿芋叶的田地早已不见了“半截沟渠依稀还有岁月的影子”,这样乡村的变化。“路南的山脚下堆满了废弃的旧轮胎”,让人联想起曾经辉煌如今败落的企业和经历商海沉浮的经营者。“路北是一片广袤的草甸子……”又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面留着碗大的牛蹄印”。满目荒芜的土地,也是荒芜的人心。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改变,人情薄了,感情淡漠了,“微雨飘湿了脸、白纸、还有祖厅向着西侧排开的桌椅”,追悼会上“有人在开着玩笑”“老牛‘哞’地叫声,像是打了一个长长的饱嗝,慵懒而又满足”“不远处飘着一只死鸭,小鸭……有时望上几眼,没有多余的思想”这些都衬托出人们对生活中事不关己的漠视心理。

葬礼很成功,虽然有着某种表演的成分,但是送别一位老人的离世,人们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一场严肃而又热闹的送别过后,人们好像卸下了自己的责任,“终于到了骨灰楼,人们找个地儿坐下……扯下孝布……没有厕所,往高草密处钻”“回龙”时不走老路,三三两两……那感觉恍若……看了大戏回家……自由而又放松”,心灵又回归平静的生活,“几个妇女……家长里短地闲聊:说起了海天,说起了节气”。令读者欣慰的是人们移风易俗的改变和热爱生活的态度,“草大多已经枯干,都有着坚韧的根茎深深地扎进底下的盐碱地”“每一片枝叶和每一条根系都在贪婪地呼吸着”几截地瓜的残藤沿着北面的路基爬上了路面”,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里生活充满了希望。

散文《葬礼》构思巧妙,题目平常而又非常,行文流畅,其文笔之优美,手法之独特,内涵之丰富,涉及之广泛,这里我就不细数家珍一一详述了。阅读刘彻老师的散文《葬礼》,就像透过一面聚焦的镜头窥看生活百态,可以由表及里深度地透视事物的背后的思考,经过仔细欣赏学习,有助于掌握写作散文的方式方法,在观察事物和表现手法上拓宽眼界和思路。

谢谢大家。

 

庄稼老师用艺术的语言,赏析了《葬礼》所蕴含的艺术成份以及主题思想,等于从另一个侧面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了《葬礼》所达到的艺术高度。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由表及里深度地透视事物的背后的思考,经过仔细欣赏学习,有助于掌握写作散文的方式方法,在观察事物和表现手法上拓宽眼界和思路。感谢庄稼老师的精彩赏析。

通过今晚这堂赏析,我们学到了文章阅读与思考的方法,也学习到了散文写作的要领,特别是对一些宏大杂乱场景描述的掌控,是一篇好文章成功的关键。感谢丁香社团的精心组织,感谢五位老师的倾情奉献,我们下次节目再会。

点评
2018-01-14 21:01:51
娇娇:感谢湖北武戈老师、感谢玉叶青老师、刘彻老师、乐歌老师、聚沙成塔老师、庄稼老师,感谢亲们给大家分享一堂精美绝伦的赏析课,老师们辛苦了,丁香社团感谢您们!祝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欢乐,生活幸福!
娇娇

娇娇 进士

  • 95

    主题

  • 1685

    帖子

  • 6379

    积分

2018-01-15 19:42:56

【丁香】社团【江山多娇】有奖征文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您的加入,期待您的精彩!


湖北武戈

湖北武戈 进士

  • 55

    主题

  • 2067

    帖子

  • 10569

    积分

2018-01-16 09:07:02

最美丁香,最爱丁香!


如风姐姐

如风姐姐 举人

  • 45

    主题

  • 945

    帖子

  • 3747

    积分

2018-01-20 05:06:58
一篇美文,美析,打开了心灵艺术的窗,由表及里,层层剥入,给人思考。大赞!
西鋂铃铂

西鋂铃铂 秀才

  • 38

    主题

  • 1182

    帖子

  • 2820

    积分

2018-01-21 09:10:12
很受启发和教义。祝福江山文学!
共2页 12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