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不在场的写作是不真实的写作
2009-12-23 21:13:35
——读风铃叮当的小说《孽缘》
与秋心相聊,聊到江山,便又一次到江山走上一遭。读了江山作品《孽缘》,本不想说话,可看到标上精华,我就想对这精华说说了。
这篇小说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冲突”不断。小说需要冲突,有冲突才有“嚼头”;有冲突才不平淡无奇;有冲突才能高潮迭起。这样的冲突来自何处呢?来自作者眼睛所见到的信息。但小说不是所有眼见信息的再假设,而是再现生活的艺术嫁接。不留有任何痕迹的嫁接,是修复一千次的“谎言”,是让读者坚信不移的“真实”。作者风铃叮当只记住如何创造小说情节的“可读”,却无视“体验的写作”。心灵不在场的写作是不真实的写作。个人想像力极端的发展,脱离小说的真实性。小说的创作没有眼见的真实,只有体验的真实。小说情节的安排,它力求起伏,只有起伏才产生了文学作品的美。一味苛求“冲突”,使情节只高不下,破坏了小说情节起伏的节奏。
作者把叙述的节奏提上了高速,一心想让读者看到那些“离奇”的情节,就是想让这些离奇的情节产生作用,由此来扣住读者的眼球。可惜,作者对小说的描写由于过快的节奏,忽略了小说的叙事。一篇小说,当读者被情节牵着走的时候,忽然下一个情节出乎意料之外,在读者心中产了“惊奇”,这篇小说可以说在构思上算是成功了。然而,如果你的小说读者只读一半,就能猜测出结果,证明小说是出乎了作者的想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写作中,作者更没注意到小说叙事的伦理。如:老总的老家是水陆不通的偏远小镇——最后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才到达地方。水陆不通,是作者锁定小镇的交通现状,可后面却出现了汽车经两个小时可以到达,这是矛盾的,有失小说叙事伦理。作者试想一下,为何不写交通不便,要转多次车才通到达呢?我不知你这样写为了什么?对主题叙述起什么作用?在读到女老总为总管的女儿换肾时,第一次换肾为情节发展服务了一回,作者又来第二次,作者可曾想过?人不能无肾,捐一个能活,全没有能活吗?再说,换肾是要配型的,并非是有肾就换的,这样的描述,使小说的情节失真。小说是“假”的,是作者的无数次虚构,但它是由多个真实仿真的情节组成,并非是行马游空。
写评如诊,我不知怡然大编说的好好在哪儿?是哪一文学理论支持你的术说。本人并非针对个人,只对文说事,精华也罢,绝品也罢,重要是让写手明晓走错路,错在哪?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写手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
|
|
|
2010-01-01 20:16:42
谢谢以上的朋友回帖,祝新年快乐!
关心江山,关爱江山,更要建设江山。如何做文,第一要素是先要知道如何做人,人正只文正,人不正什么也就不要谈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