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家 回复本帖
暮雨

暮雨 布衣

  • 5

    主题

  • 60

    帖子

  • 213

    积分

百花齐放,岂是一枝独秀

2010-11-07 11:53:00

――与:《“自由体诗歌“:诗歌的必然》论的转荐者商榷

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bbsshow.php?bid=9074&rid=138481

前言
我无意与本文作者探讨此作,因为文坛上属于学术认识问题各有自由,也各有辩论的自由。这里不针对原文作者,而是与把这样的观点的作品转到这里发表的推荐者,进行一番交流。我想这对于正确执行文学方针是有一定益处的。推荐者声称:“中国当今诗歌走向落寞”(?)何以见得?中国当今的诗歌由于改革开放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网络的兴起,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盛,过去只可藏稿自赏的诗歌爱好者,都可以上网发表作品,哪个综合的文学网站没有大量的诗歌面世,出不了版的也能在网上见诸读者,何等的方便兴盛!何以见得“中国当今诗歌走向落寞”?个人不解,并对文中的几个不能苟同的论点,作以交流,欢迎指正。

一、如今写格律诗只能是“制造”?

先引录文中的一段结论:
“……汉语的旧格律诗写作,我认为……基本上可以将之看成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

我认为作者的任何文体的写作,也不论使用什么语言文字,都是“创作”(创造),不可喻为“制造”。即使套用了旧有的固定化格式,它的内容意境、文字描述,绝不会跟翻砂工浇铸产品那样“制造”的一模一样。在古今浩如烟海的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试看有谁“制造”出一篇完全一字不差雷同的作品?那些不同点不都是创造吗!
小说家可以沿用“章”、“回”的格式写小说,现代作家如果沿用这样的格创作的小说,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能够因此就说他是“制造”而不是创作呢?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是全盘复古,也不是彻底洋化。是吸取它的有益部分为我和现代所用。但也不是弃古、排古,或照搬复古,而是取其精华,促其共同发展,不是哪个“过时”,“哪个将被取代”的问题,如果现代文化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后代人如何“知古用古”?对传统的古体诗词,国家的传承、发展政策行不通了?诸如此那当代各家网媒体还设立“古体诗词”、“唐宋遗风”之类栏目还有何意义?那国家就命令“砍掉”这些栏目不就完了吗。

二、现代汉语真的与格律诗无缘吗

  先引录文中两段结论:

“格律诗已经是历史的陈迹,是过去时的诗歌,不但传统的格律诗无法和现代生活对接、表达现代生活和现代感性”

现代汉语为何“不能表达现代生活和现代感性”?
先质疑一点:“传统格律无法和现代生活对接”意思不清楚,“格律”应和“语言”对接,因为诗人是用语言在格律的规范下表现描述生活的。姑且看一下“传统格律”能否和“现代语言对接”:
1,格律诗并非“已经是历史的陈迹”――若说格律(近体诗格律)因为它是创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但格律诗就有古人和今人之作,今人写的格律诗不分时间、内容,一概定为“已经是历史的陈迹”,“是过去时的诗歌”是否欠妥?
2,格律诗为何不能和现代生活及汉语对接?――读过格律诗的人,并掌握格律诗规范的人,都知道那些经典名著的近体格律诗中,古介词、虚词、语助词……,包括各种古修辞方法都可以纳入。到了现代中国同样是方块字,只是词汇更加丰富了,现代汉语的字、短语、词、词组、一些相应的修辞方法为何不能跟格律对接呢?看一下毛泽东的诗词,那不是以现代汉语与格律对接的典范吗?现在网上那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何视而不见?是否像有的人所想:古律就得一律用古汉语填写,如果是那样,为何除《平水韵》之外,又有《诗韵新编》、《中华新韵》……呢?即使是用平水韵写现代汉语诗,只要回避了与现代平仄发音不同的字,不也无可挑剔吗,毛主席不就是这样示范的吗。他的《长征》、《送瘟神》等,没有完美地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感性吗?
3,试问现代汉语有哪些字句不能跟古律对接?――其实就是古汉语也不可能随便捡来一个字或词就可以塞入任何一个格律的任何部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需要作者在选字和词上下功夫,因为字义、声韵等诸多规范都要吻合格律要求的。无论古代、现代语言也都得选择适合的字、词、短语或句子。即使写现代诗也得选择合适的语言构句的。

三、格律不“就是束缚、篱笆墙、紧箍咒”!

先引录文中一段结论:

“从根本上来说,不管什么样的格律,都是一种规定和要求,而规定和要求就是束缚,就是篱笆墙,就是紧箍咒”

1,这个结论如果把中间的几步递进演绎省略,句型就是:“格律就是束缚、篱笆墙,就是’紧箍咒’”――格律,都是一种规定和要求这句话在理,而后半部的“格律就是束缚、篱笆墙,就是’紧箍咒’”这就有些荒唐了。所有古今各种文体都有本身的规定和要求,何止格律?试想如果没有这些规定要求,如何区别文体?没有规矩怎成方圆,所以这样定义格律诗的格律似乎有些不公平或不妥当。
2,“格律就是束缚”这在某种以上将还勉强说得过,因为它有诸多规范。而说它是“篱笆墙”,“紧箍咒”这就太感情用事了,他是隔着什么人的墙?又是紧谁的箍咒呢?这样看待和定义文体的规范和要求,是想取消各种文体的区别?那不又回到甲骨文时代了,那不毁掉了人类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学体裁的区别标志了吗!
3,格律是格律诗的精华和重要标志。格律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国家一贯坚持传承、发展的政策,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据以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妨严”等原则依据普通话的特点发布了《中华新韵》进一步推动了格律诗的传承发展,格律诗有了新的起色。在《天安门诗抄》里展示了它的独有的战斗力和艺术风采。对这些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是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否定它的。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