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花品茗】《无名高地》上常开不败的金达莱
2011-03-02 10:42:53
金达莱呀金达莱/迎风斗雪放异彩/英雄鲜血洒花上/朵朵花儿开不败。
细细地品读着古渡老师的《无名高地》,恍惚中,一朵朵金达莱正在我的眼前盛开,周连长、郑家旺、毕可法等一位位志愿军战的英雄形象也在我面前丰满了起来,鲜活了起来。
“二月的朝鲜冰天雪地,天冷得冻裂石头。夕阳紫红着脸,怕冷似地早早溜进了被窝,没了太阳的北风更加阴冷,一阵阵尖利的如同蒺蓠。”
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紫色的因怕冷而想早早溜进被窝的夕阳,蒺蓠似的北风无不渲染出严凝肃杀的气氛。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初春,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场无名高地的战争中,我们最可爱的英雄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为了后续部队的大举进攻赢得宝贵的时间,一次又一次用血肉之躯将敌人挡在阵地前,血染的战壕里周连长的英勇赴死,郑家旺壮烈捐躯,毕可法视死如归……那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无时无刻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小说开篇,一个比喻式的夸张,极言战争环境的奇寒,也显示支援军指战员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古渡老师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既高度赞扬我我志愿军战士豪迈乐观的英难义精精,同时也再一次再现了古渡老师写作风格上洒脱、浪漫乐观的本色。
“以一连之寡对付装备精良的一师之众,犹一只蜜蜂飞入虎口,即便蛰肿其舌令其抓狂,却难以脱身。”
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战事未开,赢输已定。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严酷的战争也使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愿军战士周身洋溢的英雄主义大放光彩……古渡老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无名高地让的殊死之博历历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一次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环境之严酷、战况之激烈。
走进了古渡老师的《无名高地》,让弛骋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实的通道中穿行,在思想与情感的阡陌中逡巡。任由作者的巧譬善导,也让我重新带回到那让人心潮澎湃、壮志凌云的年代,走近了一个郑家旺这个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下,让我再一次真切地领略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钢筋铁骨:
“无名高地的北坡上,全副武装的郑家旺扛着一箱手榴弹,哈着团团白气跑得大汗淋漓,脚下的碎石一步一滑,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扒着岩石或矮树棵子。耳边除了粗重的喘息声就是枪械相碰的叮噹声。”
那口中哈出的白气,脚下那一步一滑的碎石再一次从侧面极力渲染了我志愿军战士身处环境的恶劣:
“往上看是一个个笨拙而匆忙的屁股,往下看是一张张火车烟筒般呼呼直喘的大嘴。”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战守们向无名高地开进之难。
无名高地的北坡上,全副武装的郑家旺扛着一箱手榴弹,哈着团团白气跑得大汗淋漓,脚下的碎石一步一滑,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扒着岩石或矮树棵子。往上看是一个个笨拙而匆忙的屁股,往下看是一张张火车烟筒般呼呼直喘的大嘴。耳边除了粗重的喘息声就是枪械相碰的叮噹声。如此恶劣的天气,如此险象环生的环境,从郑家旺淋漓的大汗,碎石上一步一滑的脚步让我们感知到了行军之难,行军之急。也让我们意识到志愿军战士肩负责任之重大,使命神圣。
“他们连的任务就是在此设伏,阻击敌人到天亮,拖延其北进速度,为新入朝部队的展开和大部队反击赢得时间。”这意味着将士们将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击着美国侵略者的钢铁洪流。
他们为了什么?他们舍弃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背井离乡;他们冒着随时失去生命、葬身他乡的危险,到底又为了什么!
古渡老师通过战前郑家旺连翩的浮想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当修筑工事的郑家旺系袄扣时在胸前那刻意的一摸,如墨黑天里的深情端详,红艳艳的鞋垫上那两只相亲相爱呼之欲出的小鸳鸯让他想起了远在家乡恋人娇美的面容。阵阵北风中老松树在阵阵北风中的婆娑作响让他仿佛听到的是劳作一天的老爹坐在炕头上巴嗒着烟袋深长的叹息,苍灰色天幕下那抹如血的晚霞,让他连想的家乡皮影戏的影子。
当“他把鞋垫仔细放入贴胸的口袋,难耐的思乡之情像初春马颊河的绿水漫上心头,让他觉得这远离故乡的无名高地上就孤零零地站着自己,似墨缸里一粒无人知晓的砂砾。”此时此刻,在他的意象中,他的祖国,他的亲人与无名高地连在一起的时候,也让他明白坚守这方无名高地的意义。是的,正是有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矢志不渝的坚守,家乡的父老乡亲才能欢天喜地的放爆竹吃饺子,那个座落在马颊河畔美丽幽静的夏家窝棚才能远离战火,远离硝烟,他的父老乡亲才能欢天喜地过大年,他的姐妹兄弟才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早日与心上人走进洞房花烛夜,为了早日让周连长他家酿的高粱老烧,他必须用生命守住这无名高地。
这是一种拥有怎样高尚品质的人!尽管他们的文化水平很低,然而在战争年代,他们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拥有着无限圣洁的灵魂,他们爱爱乡爱亲有,更热爱和平,并竭尽全力的为之实现而努力着!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想想那些战争年代牺牲的和我同龄、甚至比我还要小的战士们,正是这群可爱的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曲曲英雄的赞歌,奏响了共和国和平的高亢旋律。
今天的鸭绿江早已平静,中朝人民的情谊更加深厚。虽然那个奋不顾身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那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志愿军战士们那雄赳赳、气昂昂的身影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嘹亮的歌声和发自内心的言语依然回荡在我的耳畔。
“为拽住这只老虎尾巴,俺就算以卵击石,粉身碎骨也要溅它王八羔子一身鸡蛋黄。团长放心,俺周老大的兵个个都是钢蛋铁卵,砸不死狗日的,也得硌下它几颗大牙,就是进了龟孙儿的肚里,也得叫小子得绞肠痧,痛得满地打滚儿哩!”
这是周连长的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我也志愿军战心的心声。我们会永远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铭记他们的无私奉献,铭记他们的高尚人格。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部最上乘的教科书,一篇好文章胜过千百次演讲。古渡老师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周连长、郑家旺、毕可法这样一群热血英雄在无名高地上站起,让这一群血肉丰满的人物在字里行间攀越匍匐冲杀,与敌人殊死肉搏,让这一群普通人创造着战争史的一个传奇,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们的心中。与其它作品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和宏大完美的叙事方法不同,《无名高地》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给残酷无情的战争穿上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外衣,给予革命英雄主义以温煦的和风拂面,直击读者心灵,从爱情观、人生观的角度,深层次触动并感染了读者。
我们的心灵震撼了!英雄们前赴后继,来不及掩埋好同伴的尸骨,来不及拭去身上的斑斑血迹,将生死置之度外,也要将刺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即使最后倒下了,也要微笑着昂扬的倒下!英雄们留给我们的是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催生伟大的人格,才能缔造华夏中国!我们的英雄一个个倒下了,但无名高地上的金达莱已却已盛开在了我们的心田,并且四季芬芳常开不败。
走出《无名高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笔下一个个站立起来的英雄,我拥有的不仅仅是景仰,崇拜,追慕,同时也是内心深处根植下了一种坚定的信念,真切的觉得先烈们未走完的路正在我的脚下徐徐延伸,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已经在我的心灵深处深深地扎下了根。
未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感谢古渡老师为我们塑造了这么一群鲜活的英雄形象,感谢古渡老师为我们又树立的一座座丰碑,让我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真切地感受到古渡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军人的特质,尽管他与我都不曾亲历过朝鲜战场,但却能跟他一起用心灵的触角触摸到纷飞的战火里英雄脉博跳动的韵律。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在那炮火纷飞的岁月,在那浴血肉搏的朝鲜战场,又有多少座这样的无名高地?又有多少个像连长、毕可法、郑家旺这样在战场上谈笑间与美国鬼子殊死搏斗的可爱英雄?
小说文笔老道,语言诙谐,在描写激烈凶险的战场同时,也通过战士之间的幽默风趣的对白,再现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的征战冲杀英勇不屈乐观和豪迈。 明知是九死一生而无悔,面对抛家舍业却不怨。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笔触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去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英雄形象丰满,愈发让人可信可亲可敬可爱。
“当他再次回望躺着亲爱的连长和战友的阵地跃出最后一个弹坑,眼前忽地红光一闪,身子腾空而起,仿佛飘浮在了云中……远远地,似有熟悉的集结号悠悠响起。他看到心爱的王凤凰站在白雪皑皑的河堤上,像送他参军时那样摇手;朝霞染红的马颊河里一对色彩鲜艳的小鸳鸯在静静地嬉游……他大声喊她,她竟不理不睬,像风中的一片苇叶儿,凄惶惶飘然而去,消融在无边无际的迷茫之中……雪,像朵朵白色的金达莱,纷纷扬扬洒满群山,遮盖了鲜血,填没了弹坑,也掩埋了他的尸体。雪,白茫茫一片,雪的世界,洁白无暇……”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郑家旺这位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也在无名高地的战火中获得了永生。死神在郑家旺的心中没有了畏惧,在他眼中也不再可怕,当带上了一种英雄的浪漫的情怀,死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和光荣,悲烈和壮美!
和平的天空,时常让人们忘记了战争的硝烟;美妙的乐曲,时常让人们忘记了无助的呻吟;虽然已经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无名高地》,但高地上枪口处的火舌仍然记忆犹新,满地染满鲜血的弹壳仍旧历历在目。永远也不可忘怀鸭绿江畔那熊熊燃烧着的战火,永远不曾忘却无名高地血染的风采,永远不会忘记残酷的战争中永垂不朽的英灵。战争无情,人有情……天堂有路,而今天国里的连长是否正在开怀畅饮?郑家旺与王凤凰也早已成亲,说不上现在儿孙正承欢膝下,安享天伦……
雪的世界,洁白无暇,鲜血染红的金达莱在阳光下正在盛开
[此帖子由 江山评论部 在 2011-03-02 16:57:27 编辑过]
|
|
|
2011-03-02 17:03:24
保家卫国,舍身为国,志愿军战士在一场场“不对称”的战事中,甘愿血洒疆场。其悲壮、其豪情,令人震动、震撼。由残酷的战争到美好的和平,文末作者为我们展示的对照,让作品意境有了质的提升。《无名高地》之佳作赏读,花姐用心用情之深,药仰视,学习。
|
|
|
2011-03-02 20:13:18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评论方法,对原来的文章进行解读,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原作品的主题,了解原作品的精彩情节,赏析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最后的总结,使读者进一步地认识到原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拜读、欣赏、学习心花老师如此精彩的评论文章。
|
|
|
2011-03-07 21:19:11
投稿栏目/社团:【杂谈传记】文章标题:灵魂的色泽作者:吴墨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603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721:16:48
评论内容:
【编者按】在作者的多椤镜下,让我们看到了卑贱者高贵的灵魂;也让我们看到了高贵者卑贱的灵魂。正是因为拥有了高贵的灵魂,下岗的女工才能抵御自身以外的种种侵扰、压力和诱惑,才能平静地面对前夫所遭受的不幸,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她默默地承受的婚变给自己带来的苦痛,可是在花心的丈夫因突发性脑溢血第二任夫人拂袖而去时,毅然担负起了繁重看护和伺候重任,给他以人道主义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拥有了高贵的灵魂,她的心胸才会像大海一样辽阔,情怀才会像青山一样巍峨,意志才会像钢铁一样钢强,目光才会像蓝天一样清澈,灵魂才会像大海一样博大。“就是他过去再不对,病成这样也不能忍心扔下不管啊……她是”H女士,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普通下岗工人,她发自肺腑的话语不带半点修饰,是那么朴实,字字掷地有声。下岗女工人经历也昭示世人:一个人可以是一贫如洗,但一定要有权贵面前的自尊;一个人可以是平头百姓,但一定要有权势下的骨气;一个人不一定有花容月貌,但一定要有平常人的自信;一个人不一定要有万事如意,但一定要有百事的从容。可是身为那么赫赫有名的女作家L,却扔下了与她生活了二十年多的尚不能独立行走的丈夫扬长而去。一正一反,灵魂的高贵与卑贱在作者力透纸背的笔锋下相形见绌,当作者将巧舌如簧嘴尖舌利,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女作家之伪装撕下,让我们看到的是她卑贱丑陋的灵魂。读了作者的文章,会让每一个读者更加坚信,“不管金钱再怎样飞扬跋扈横行社会,不管世风再怎样的每况愈下人心不古,不管公众认可的道德底线怎样被一再践踏,人终究还是要讲点儿良知和良心的。作者的杂文是匕首,也是投枪,褒扬了道义,针贬了丑陋。呼唤着人们的道德与良知。是的,我们每个人确实需守住我们心灵的防线,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
|
|
2011-03-08 09:36:12
心花品茗·长短句中品古韵——[心花一瓣]回复时间:2011-03-0809:33:52
投稿栏目/社团:【江山古韵】文章标题:词三首作者:割鹿侯授权级别:B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639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809:23:30
评论内容:
一首清新隽永的《踏莎行•西湖灯会》,让我眼前不禁一亮:作者用诗心和诗意将西湖灯会铺展成一幅壮丽的画卷,让我在车水马龙中穿行,在灯光霓彩中徜徉。在苏堤春晓中寻觅历史,在烟花美酒中叩访古人,在锈迹斑斑中体味往事,与长眠的古人和复苏的自然对话。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啊!在浅唱低吟中仿佛又融进了昔日的花舫,触摸到了旧日的灯笼,置身于灯火珊斓处,那波光粼粼的西湖,淘尽了我一身的疲倦,安顿了躁动着的心境,心情顿时为之放松.。一首《踏莎行•西湖灯会》,也愈发增添了我畅游西湖观灯盏的强烈冲动。极尽想象,与君相约,乘得一只画舫,悠然游荡在西子湖之中,灯光洒落在身上、船上、水中,目眩着眺望远处苏堤六桥的精美画卷。“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游西湖时脍炙人口的西湖绝唱犹然在耳边回响。之二细品《醉花阴•冬至》,漫卷起一怀的相思。这应该是诗为给他至爱的小女,三八节里最珍贵的献礼。冬至,令人遐想的日子,作者用灰色的忧郁涂沫了冬至的底色;在作者凝重的笔触中,这个看似平常的季节却因为一腔的怀想成了用沉默的追寻凝结的日子;成了用滚烫的相思泪浇铸的节气。长长的夜,因为相思而消瘦;醒罢微词,又岂能了得一腔的相思!那漫漫的长夜;那殷殷的挂牵;让诗人梦牵魂萦,眷恋幽长!冬至,对诗人,已不再是不期而至的偶遇;因为诗潮的涌动,也撩起了他酝酿已久的文绪。作者倾情酿制的意趣,挥洒着满怀的情思;于是将心中美好的句子,借冬至这一媒体,传达给了他的至爱!冬至,寒风吹落相思泪:一半是相思;一半是欣喜。一半是苦涩,一半是甜蜜。走进了《朝中措•无题》,不闻杜康香,但觉相思苦,佳酿伴长夜,更觉情意长,“独饮暖还凉”这分明是一种心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细数不曾被风蚀的记忆,抚一怀幽远的相思,当年月下盈袖的暗香却在心田充盈。离别的愁苦在胸怀中漫溢。心花不懂诗,却潜入了老师的江山,品得了您的诗作,不觉心旷神怡,俨然也有了一颗诗心,成了一个诗人。心花在此谢过!
|
|
|
2011-03-08 21:52:29
投稿栏目/社团:【杂谈传记】文章标题:由蚕引发的胡思乱想作者:月儿常圆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746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821:46:43
评论内容:
这是胡思乱想吗?俺怎么一点也不觉得!由蚕的破茧成蝶联想到人的脱胎换骨,这联想的本身是何其自然!其中蕴含的人生的禅宗秘语又是何其深奥!秦老师匠心独运,从蚕吃桑叶的话题切入,自然联想到人们喝茶去不吃茶叶只为品那氤氲的茶香,赏花时不会吃花,只是欣赏它的美丽和芬芳,因为懂得了品味和欣赏,从而让人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常听人说“人贵直,文贵曲”。秦老师话锋一转,又援引了古代才子生日宴席上的贺寿诗,尽管这其中有戏说的成份,但仍然可以让读者从迂回曲折中领会诗者传达的情意。细品这四名别开生面的贺寿诗,从字面意义上看,第一句令宾客失色,第二句让老妇颜开,第三句叫儿孙大怒,第四句使满座叫绝。骂寿星“不是人”怎能不叫老妇人面露愠色?可一句“九天仙女”精妙譬喻,足以让老人家转怒为喜;说人家儿孙个个“成贼”又怎能不让子孙们悖然大怒,可“偷”天上蟠桃敬献给老母的峰回路转,褒扬了的“贼”至善至孝,又怎能不让人喜形开色?作者欲扬先抑,起笔却从“骂人话”开始,这位才子绝妙地运用了“曲”的妙招,使欣赏者始则出于意外,终而入于意中,于一波三折中获取强烈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寿宴上引起轰动效应。贺寿诗中言机变,破茧成蝶喻人生。风声、雨声、咀嚼声,在这细微而真切的咀嚼交响里,蚕完成着生命的超越与蜕变;风声,雨声,读书声,在这书缕缕香点点墨趣中,人类完成着生命质量的提升,这何尝不是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当我在秦老师的感召下再一次放飞自己的想象,想象着那可爱的蚕宝宝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将躯体裹进了无边的黑暗,让生命沉缅于沉寂之中,让梦境在套子里的冲撞突围中延续。这期间,蚕难道不是在砥砺着自己的品质,磨炼着自己的意志,蓄积着复活底气?当它终于咬破自己编织的套子,探出头颅,破茧成蝶,我不能不说它所完成了正是生命极限的超越。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直面死神,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视蚕破茧成蝶的生命过程,这何尝不是生命的脱胎换骨!即使在当初它昂首入眠之时,我想可爱的蚕儿也许正做着一个甜甜的梦,一个与生死相关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邈远的遐思。秦老师正是从破茧成蝶美学意蕴来揭示人生的真谛。秦老师说得没错:“这茧便是蚕为自己的人生画上的一个完美的句号。”很多时候,我们一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山得水复绝亡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也在作茧自缚。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真希望在朝一日自己也能像蚕儿一样破茧成蝶,去喜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
|
|
2011-03-10 15:50:59
投稿栏目/社团:【江山诗歌】文章标题: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散文诗)作者:上官竹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828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1015:48:39
评论内容:
“濯濯清莲,绽我心田。拈花微笑,寂寞又何妨?今夕,我带着青莲居士的憧憬,幽幽心事,随着莲叶摇曳的节奏,化为一缕飘逸。轻抚七弦琴,一曲云水禅心随指飞扬,细诉莲心苦……”
脉脉诗意,幽幽意境!上官竹老师的一篇咏荷美文《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如鹅毛般撩拨着我的心弦,让我的心境也融入了那满塘的荷色之中:
赏花独爱田田莲,
郁郁葱葱漫池边。
冰清玉洁花中魁,
清傲寒梅韵胜兰。
白雾,紫蝶,清水,阳光,在这浓墨铺陈渲染的凝重的底色间,莲亭亭玉立,风骨飘逸。情不自己地跟着作者的感觉,将一腔柔情也融入了这湖光荷色之中,迷离了心志,淡化了忧伤。可以想象得到,当作者将睿智的目光静静地投向那清浅的池塘,将邈远的心境恬然地融入那满塘的荷色,在作者善于发现美的双眸里,竟然参悟出了亭亭碧荷深蕴着的禅音幽韵,让满塘的荷花赋予了人的灵性,曼妙成关于生命的浅吟低唱。
作者从心灵间潺潺流淌的是珠玑般的文字,呈现在我面前却是意蕴隽永的长轴的水墨画卷。因为有了浓浓的诗意,于给让那满塘的荷色更凭添了几分幽远的古香典韵。
怀着幽幽的遐思,在作者的眼中,那朵朵清水中绽放荷花也幼化成了饱经人世沧桑的苦行僧。
也许是缘于莲花与生俱来的沉静凝重,或许是因为依偎于碧莲怀中苦心的莲子,这又给后世人留下了有待参悟的有待揣度的哲思义理,也给后来人留下了有待参禅的玄机。
“默默播进涟涟的流水,洒向匆匆的行云。”让多情的才子佳人去拾取那遗落的相思,去品读着荡漾于碧水间的款款情愫。
“谁会在你迟暮的韶华里,踏波而来,细说昨夜的情殇?谁又会留恋你淡淡的浅笑,于不惑的心田里?”将一份梦牵魂萦的情思真真正正彻彻底底融入满塘的荷色。
“此去经年,心头解不开的是千千郁结,池中流不完的是悠悠年华。”虽说是荷语,借景言心声,几多慨叹,几多忧伤!
碧荷的那抹清丽可以用肉眼来观赏,可那份幽幽的荷韵则需用心来品评。作者用心灵的耳朵来倾听,听到了“若即若离的琴声,循着莲叶摇曳的节奏,乘风而来”的乐音,与作者的情感相应和。将心绪放飞,将意境扯远,在作者用浪漫的想象编织的意境中,莲花,在明媚的忧伤里清幽的绽放,却原来是在等待一场浪漫的邂逅,是在痴守着前生的一个承诺,是在注解着我佛的超然和脱俗!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所参悟的蕴涵于碧荷情怀中的禅机妙语吧?
莫道碧荷拳拳心扉无人听,休言清莲禅心无人晓,休说莲子苦心无人懂,袅袅琴音与君听,莲花心事你最懂。
因为释卷凝神,我分明听到了作者生命的歌吟:“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
|
|
|
2011-03-21 17:55:44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因为时日的久远,新鲜的东西最终会失去繁华,闪亮的东西也必然失却光泽。然而,时日虽然久远,必然也会存有难以抹去的记忆,让人想起旧日的景观,以往的沧桑,让人去缅怀过往的世人世事,并因此而触动心灵深处的抚今追昔的心绪
——题记
一座旧院,一幅乡村田园的风俗画卷
走进了《旧院》,当我跟孙女辈的“我”一起,躲在少女视角中,暗暗审视着作者曾经熟悉的旧院轶事,蓦然发现:旧院的门在记忆中徐徐打开,亲情的疼痛静静地流逝在黑白色的底片中,犹如在欣赏一部老电影,《旧院》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离我渐行渐近,小说中人物以及彼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纠葛也踏至而来,翟家六个女儿的成长、婚恋嫁娶,翟家昨日的繁华或“太平盛世”,以及时间流逝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仿佛历历在目。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
融入这部小说,时时处处总可以让我触摸到一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明亮,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认真。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
——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作者所翻拣的绝不不仅仅是她个人记忆,更包蕴着丰富而宽广的时代的意蕴,小说中再现的那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感情的纠葛,总有意无意的撩拨起我无边的遐想与连翩的思绪。
一座旧院,一首“人性”与“礼性”交织的宛约诗篇
温馨的田园风景画卷才徐徐展开,作者又在不经意间悄然峰回路转:
“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儿女,竟没有给翟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翟家就须做小伏低”作者由此引发的关于姥姥和他五个女儿,不确切地说是六个女儿的故事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深刻的主题。
因此,我并不曾将目光锁定于作者挥洒的那美仑美奂的田园诗情,而是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温情的叙述中,涉足于岁月沼泽和泥泞,去感知姥姥的独断专横、姥爷的纨绔懒散、五姨的刻薄、父亲的狭隘嫉妒、舅的多情善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绞痛。
携心灵徜徉于付秀莹老师浓墨重彩铺陈的旧院,我心灵的触须触摸到了作者回望旧院时双眸里所挟带的缕缕温情。生产队里的会唤醒了我冬眠的记忆,场院里的露天电影拾起了我童年的乐趣,旧院里女人纳鞋垫的场景撩拨起我心产头暖暖的感动……这如诗的乡村风俗画卷一如那氤氲的茶香,从《旧院》角角落落铺展开来,一直延展至我的眼前。
偌大的旧院,因为“姥姥””和她六个女儿的存在而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女儿国”,篱笆墙也苑囿起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憧憬和感伤。在看似不经意间,女性命运的流变构成了《旧院》的叙事主体。在这些女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与我记忆有相勾连的昔日的乡村,显现出的是旧日农村女性命运的缩影。跟随着作者的笔踪在那琥珀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去翻捡那零乱的记忆碎片,沿着旧的蹊径有序的排列开去,竟然连缀成了一条五光六彩的项链——是的,旧院的故事是散点的,颇似国画山水中的透视法则,它并不集中于生动完整故事情节的起转承合,也正因为如此,也才铺陈出了《旧院》浓郁的沧桑意蕴。
品读着作者用文字浮载起的那段似水流年,一抹凄清的寒意在我心怀间慢慢浸润开来,那伸展于记忆深处的层层根须也蔓延至我的灵魂深处。
从作者心灵间流淌的文字,延伸成了一条通往她过往的心路,我甚至在那如今已是破败的离笆墙外听到了旧院中她少年时代的声声嗟叹,在那缕缕寒凉的月光里窥见一双清澈的充满了好奇的童真的眸子,恍惚间,文字里走出了我的乡邻父老我的好友至亲,甚至能从其中捕捉到我自己当年的影子,对过往时光的沉缅与感慨不禁也油然而生。
走进了《旧院》,也让我走近了作品中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姥姥”是《旧院》中第一个率先出场的女人,原本柔弱的女性,却因姥爷的纨绔而显示了女性的刚强与耐性,因膝下无子这块巨石沉重的压在她的心头,她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延伸至她的五个女儿身上,时时处处操控着女儿们的命运,介入乃至窥探着女儿们情感生活的,至使寄人篱下的大姨对她始终耿耿于;让艰难生存于“姥姥””和父亲夹缝之间母亲倍受煎熬,让花容叶貌喜欢唱戏的四姨最终嫁给了平常平庸的生活。但对六个从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姥姥却不愿去关心去体察她们心底的隐秘与渴望,一味地将她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女儿们,让她们都带着怅然的无奈进入了由她一手圈定的命运的程式,任其人生笼上灰暗的色调。置身旧院,让我听得见“父母”诸位姨娘们在姥姥预设的围城里无助的叹息与无奈的呐喊,目睹到了她们苦闷中的彷徨与艰辛的挣扎。一部《旧院》,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再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民间社会中的盘根错节,演绎了翟家的“盛世”及其衰落,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人情的冷暖,以及叙述者的伤感与无奈。
“改姓的风暴还没有平息,母亲临产,大姐出世了。这对姥姥无疑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姥姥一生养育了六个女儿,她绝不希望看见下一代再有女婴降临旧院。姥姥招了上门女婿,原是想替翟家接续香火的。如今,改姓不成,又生了女孩,姥姥的病症越发重了。月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她觉得欠了姥姥。在这个家,在旧院,她没有颜面。”“姥姥”和“父亲”这一老一少咬牙憋气的较劲,却让年仅十九岁的母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进退失据。
“那时候,大姐不过两岁多,在院子里跌跌撞撞地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姥姥在纺线,唱戏,不孝儿在眼前心肝欲碎——母亲躺在炕上,看着二姐皱巴巴的小脸,只有流泪。父亲也更加沉默了。在旧院,轻易不说一句。”姥姥对母亲的对惩罚,通过对孩子的冷淡和漠视达到了极致。
“两年以后,当我出世的时候,姥姥已经彻底绝望。她决定让父亲和母亲走。”气急败坏姥姥在绝望中分明已经失去了理智,赶尽杀绝,不曾给父母留下半步退路。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姥姥“的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让她人性扭曲,行为极端。从而也让姥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旧院中五个女儿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心结便是由此重重地结下,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影响了旧院中的多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一日日长大了,五姨的脾气也一日日古怪了。有时候,看着女儿的背影,姥姥想,这是怎么了?简直莫名其妙。为了刘家的事,姥姥没少跟五姨闹。比如说,孩子回家来,手里举着一串糖葫芦,问谁给的,孩子说,奶奶给的,或者说,是叔叔。姥姥就颇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孙子,平白地吃刘家的东西,她委屈得不行。凭什么?这一来二去,怎么说得清。五姨却不作理会。她知道姥姥的心病。她偏要让她疼。她恨她。”
“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的关系、矛盾及其转变,有着精确细微的描写,她们既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微妙的关系让五姨很很尴尬很难堪,甚至心生恨意。“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这无望的感伤中包涵着五姨心中怎么样无奈的隐痛!
小说就是这样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旧院里“姥姥”和她的女儿与女婿们内心的纠结,以及岁月长河中的失落和惆怅。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心理流程以及他们人生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个旧院折射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让我们从一个家庭的“盛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我们从翟氏家道在岁月中的渐变和衰微,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岁月中的兴衰和交替。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凋弊了的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成全了“姥姥”这个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她多舛的命运而展开。旧院的篱笆墙内,作者淋漓地抒写着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旧院的篱笆墙处,作者则渲染着中国乡村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打造出了姥姥的精明坚韧与刚强,让她一个女流之辈成了支撑旧院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家庭伦理最高的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因为没有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苑囿于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下行走于广袤的乡土社会中成千上万女性中的一员,几次文化潮汐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厘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她一生最大的悲哀的是自贱自轻于自己是一个女性“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让旧院坍塌乃至荒芜。
小说中,作者对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着墨最多。对一个家族而言,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无奈的选择。面对“我”的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并因此也在父亲和我舅的心灵之间树起了一道厚厚的篱笆墙,让连襟两个的心难心融合到一起。
“姥姥”的一生因此伤及她至爱着的亲人!每一个女婿入赘,她都要在女儿面前摆开了婆婆的姿态,在入赘的女婿面前极力的维护着她这家之长的尊严,总想左右自己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然后,“我”的父母因为连续生了三个女孩被扫地出门,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在耿耿于怀中弃旧院而去。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母亲,缘自于姥姥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从一开始,母亲就夹在姥姥和父亲中间,历尽了煎熬。强硬的姥姥,暴烈的父亲,婆婆一家的歧视和轻侮,贫困的日子。母亲不知该如何面对。她只有逃离。”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
难以忘怀小说中这样的一幕场景:“姥姥病了以后,不再下地,家务也不理,只是坐在纺车前,整日整夜地纺线。姥姥嘴上叼着烟袋,手摇纺车,唱戏。一家人都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我母亲跪在一旁,流泪。姥姥微闭着双目,不看母亲一眼。父亲在屋里坐着,对着墙,一脸的铁青。”
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
“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很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最后我舅只跟父亲道了一声‘对不起’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
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隐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流变,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这两个男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逻辑性与复杂性。小说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人性意蕴的丰富性。
一部《旧院》,一段回望历史的凄美挽歌
一部《旧院》,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诗意的散文,散文化了的小说。因为它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内涵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主题,小说中站立起来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而富有灵性。作者将记忆中的那些人与事,那些细碎的体验与心疼,用情感的五彩丝线将其串连,使它远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生活的体验。作者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拓深了小说的宽度和内涵,创新了小说的体例风格和表达形式。一部《旧院》给我拓展开了一个甚为开阔的精神视野,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心底的温馨与欣慰。让我们从作者记忆的翻晒中品味她浓浓的“乡愁”。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我”的命运与这旧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作品中,“我”并没有回避亲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纠葛,而是既贴近又有所超越,所谓“贴近”是指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抱有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试图去贴近她们的心灵,写出她们幽微深致的内心世界,而“超越”则是指,在过去多年之后,“我”试图呈现出那个昨日世界的完整面貌,不只是人与事,或者旧院的风物,也包括那种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一曲时代的挽歌。
读这部小说,既可以让我们跟随着付秀莹老师的感觉在记忆中穿行,又可以引发我幽远的遐思和深沉的思考。小说的动人慑魄之处,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人生体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体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感同身受的经历,唤起了我内心的记忆与共鸣,让我们可以融入小说中的旧院里面去,去感知旧院里的人情冷暖,并进而反躬自省,获得认同与审美的愉悦。
因为“外婆家”的旧院对于我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切近,那里有着我熟悉天地,但又因为我不过是站在旧院的篱笆墙外,怀着好奇在窥视,便也更具有神秘的魅力,更让我心驰神往。
一部《旧院》,作者所写的不只是个人的童年记忆,深婉细致笔力直击博大开阔的社会主题。字里行间,作者虽然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或丰富的意蕴,但是在作者对个人经验的深入挖掘中,在对童年世界的细致再现中,自然而然地开掘出了个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微妙的心理流程,并借此表达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最为隐秘而又难以言明的苦楚,唤起读者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让读者从旧院着眼,去重新回望历史,审视世事,认识自我。
付秀莹老师就是这样凝神驻足在远逝的乡土诗意情境中,在少女视角的远观和回望中,她看到了氤氲在这种情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感与伤痛。作者笔下的《旧院》是沉厚温暖的土壤,既芜杂又纯净。芜杂的是“姥姥”一生和女儿女婿们纠缠不清的恩怨,纯净的是“我”对旧院的依恋、感怀与伤逝。
在旧院如歌的行板上,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旧院中汲取了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又都带着对于旧院难以言说的情绪离开了旧院。当旧院融入了写满了一个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的书页,那文字间所呈现的便是乡土人性与礼性对于家园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滋养、慰藉和救赎,从这个层面说,《旧院》又成为我们精神的反省、重负与伤痛。她让每一个有缘走进《旧院》中的人在回眸作者过往路上经历过的家族的风景、人物和琐忆,并在这种铺陈中,寻找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小说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波澜不惊的日常和日常生存中的龃龉、挣扎与无助。但是在旧院的大家庭里,恩、怨竟然是如此地水乳交融,情、理也映射着如烟似雾的伦理道德的影子。在作者善解人意的叙述中,乡土女性的一生既漫长又单调,“姥姥”一辈子迷失在对男性子嗣的期盼中,面对姨妈们平凡庸常的世俗人生,有着几分无奈中的满足和黯然神伤。
叙述者“我”所有的叙述都在讲述旧院一个个女子的心性与情思,这种女性的悲歌回荡于文本,带着对于前辈女子美好青春深深的怅惋、留恋和心灵的诉说。一座作者用心血营造起来的流动着乡土经验的旧院,一经青枝碧叶般语言的重构,便也笼上了伦理亲情的诗意氛围。然而在回望的视角中,我们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踪从伦理亲情的层面透视到人性与礼性的层面。
作者以一个少女独物的视角,细密的心思,呈现着旧院时空上梦幻般的蜜色,透视了旧院女性的命运,让翟家家族成员之间的龃龉与不堪在宁静淡然的叙述中,最终走向了和解与体谅。旧院最终的坍塌和“姥姥”的归去其实是无可挽回的历史的必然。当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类如果能抛弃“旧院”时空所承载的一切,我们真的有可能会加快走向未来的步伐。然而,在对旧院的回望中,我们却殷切的渴望着久已迷失的人性与礼性的回归,只是这回归的路,不知我们还要走多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