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冰品赏】寻找回家的路
2011-05-14 08:42:37
秋风向晚《老房子》赏读
秋风向晚的《老房子》是让人心暖的一篇文字,它真实地触到了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反复品读,觉得与其相逢,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首先给人鲜明印象的是文本所蕴含的主旨。
该作通过夫妻俩结伴去看老房子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即心灵回归问题。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相对得到保证以后,人们的精神向往,情感追求,反而淡漠了,弱化了,这说明了什么?越来越严重的精神疲迷,情感漩涡,让人迷茫,沉陷,对此,我们该如何自省?该如何面对?
我们看到,“仅仅七年,我完成了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全部过程,也完成了让惠云住大房子、穿漂亮衣服、过上层人生活的最初约定。”“我一直以为,生活如斯,便是最大的幸福。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家是永远的快乐,是我最温暖的港湾,我会守着它一辈子。”
“只是生活的改变并没有延续原来的温馨”,“像许多故事里的情节,感情在一定的时候会变得平淡,变得沦为机械的应付。我们亦是。”
为什么原来的温馨不再?为什么感情沦为了机械的应付?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来是好事,为什么竟然会导致亲情的流失?个中意味,令人深思。
我们说,物质层次的丰裕,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温暖也是源自内心的。诚然,物质生活的改善有助于改观家庭基本生存条件,是家庭立足社会之必须。但真正的快乐与温暖,往往与物质条件的提升不成比例。
贫穷能够更多地让人心心相印,温馨有加。对此我深有同感。我想起十多年前,我们在手里只有20块钱的情况下,齐心协力,经营小本生意,逐步滚雪球似的,在小县城站稳了脚跟,其间不乏艰辛,但也并不乏温馨。至今我仍然记得,由于白天既要上班,又要做生意,没时间往回运卸在巷口的煤炭,只好利用大半夜,我们用簸箕把煤炭装在袋子里,搬到自行车后架上。我把着自行车,她在后面扶着,一趟一趟运回租住的家里。到运完,接近凌晨6点了。看着彼此黑黑的脸庞,吃着方便面,我们会心一笑。一宿未眠,但是心情很好。那种相互帮扶、体贴入微的温馨,不知让我多少回心暖。
贫穷给人的丰盈滋养是无法言喻的。只要我们经历了,就能够理解。事实上,现实中,不少夫妻能够在曾经的苦难中相扶相持,却不能在优越的境况里相濡以沫。
所以,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在你忙忙碌碌为生计奔忙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家人?是不是无意中在家人与你之间设置了一层层交流的障碍?是不是话越来越少,冷场越来越多?反观自身,体察内心,你就会明白,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平安幸福,取决于夫妻彼此的理解,默契,那种心灵深处的认可和支持,至关紧要。你一旦游离于家人之外,就会失去作为家庭精神资源最可宝贵的东西,那种精神世界的苍白与困顿,会让你六神无主,恍惚不定,无所适从,甚而至于会想,我忙来忙去,为的是什么呢?从而心生困惑,进而丧失自信,甚而至于走向人生的歧路……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肯定不是。
个体的失落感,精神的乏力感,不会因为物质状况的改观而消弭。人们常常忽略这一点。这一点,做女人的往往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文中的惠云再三要求“我”陪她去看曾经住了七年的老房子,其潜在的意味十分明显。而“我”的初衷则是漫不经心的,带有敷衍性质的。“我必须要陪她去一次,免得她总是在面前罗里罗嗦的。一来可以了结她的所谓心愿,二来我的耳根也可以从此清静。”“看也看了,现在总可以走了吧。我小声地催促惠云。既然来了,就好好看看,我还想和老人家唠唠嗑呢,你就安静地呆着吧。”
这很真实。生活已经消耗了人很多,精神上的点滴已经退居一旁。我们常常很累,却不知道究竟因为什么。我们找不到曾经的温馨感觉。物质条件的大幅提升,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好心情,这是需要深深思索的。我们磨损了,丧失了,麻木了,迟钝了,无所谓了,变得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成天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状态。
那么,“我”的“转变”是怎样开始的?又是怎样形成的?
记忆打开,过往重现。“客厅的地面砖在窗口的光线反射下有些眩目,地面上斑驳的光影恍惚着一些旧事。”“惠云和老太太聊着过往,几度欢喜和落泪。”“我”看到,表哥帮忙做的壁橱,壁橱转角的水仙,“我”记起,当年,“闲暇时端下来欣赏,碰上顽皮的小丫头,总会不经意的给你揪下几片叶子来,心疼得要死,也拿她没办法。”
“我”还记起,女儿房间花花绿绿的地面,带着女儿站在阳台上看火车的情形,惠云给孩子讲火车的故事,然后,“每天我一大早出门,在市场做营销,惠云带着孩子料理家务。回家是热热的饭菜,温软的眼神,促膝的欢笑”……
是啊,夜幕降临,你一身疲惫,回到家里,爱人的一个眼神,孩子的一声欢笑,摆在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面对这一切,你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一种舒心,一种放松,满足与快乐便充盈心间了。这才是生活的真味呢。
细腻的笔触,真切的情感,往事历历,如现眼前。那些苦日子里的种种,成为我们恒定的怀念对象,一旦想起,心驰神往。那曾经的点滴,亲切,真实,是深深扎根于人心里的,是让人深深感怀并依恋的,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转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切,犹如在“我”的心湖里,投下了一粒小小石子,涟漪荡开,微妙而传神,唤起人由衷的情感律动。“我”不由得心有所动:“关于幸福的定义,原来如此简单”!并且进一步感悟到:
“在人生道路上行走,不断获取,也在不断失去。那些沉溺内心的情怀,被纷杂的外界所迷惑,以致迷失了我们本就纯净的心。”
这是有着现实意味的。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我们反观自身,何尝不是如此。
文本有一种十分良好的质地,是清浅的诉说,但是却取得了很有分量的效果。经历了艰辛,经历了打拼,获得了充裕的生活,却缺失了真正应该把握的东西,那种让人从内心里感受到的温馨与幸福,居然轻易就从手里流失了。去看老房子,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心灵复苏,找到了失而复得的那种东西,由此,文本显示出令人感喟的独到意味,延伸出接近生命本真的蕴涵,能够唤起多少人的共鸣!心灵的回归,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多少人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劳碌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纯净,失去了心灵的宁静,浮躁日盛,欲念堆积,光鲜的日子笼罩下,是一颗颗倍受蹂躏的心灵。我们常常自叹苦啊,累啊,其实并不是身体本身的苦和累。这点苦累,比起当年苦日子时候的苦累,实在算不了什么。正是精神上的苦和累,让人不堪忍受,让人困顿不安,让人挣扎在心灵的泥淖里不可自拔。
老房子,一个令人心动神摇的物象,一个重要的象征物,它前面的屠宰场,人声嘈杂,腥味熏人;它右边紧靠铁路,火车的轰鸣足以把楼房震塌,这样的坐落条件,以及其布置的简单粗陋,并不能消除人对它日久弥深的迷恋和怀念。它所具有的灵性光辉,已经使其成为不可复制的珍宝,让人的心灵明澈,清净,葆有生命本身所应该有的质地;让人一次又一次感喟其对心灵净化和回归所拥有的持久魅力。
基于这样的题旨,我们便理解了文本的现实意义。该作正是在这种现实意义之上,让我们明白了,家人不能忽视,亲情无比重要。任何情况下,我们不能无视家人的感受,不能只顾自己。如果我们迷失了,要懂得去寻找回家的路,要能够寻找到回家的路。漫漫人生里,风霜雨雪,交集变化,这种自觉的寻找,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是作品的语言风格,十分细腻,感人,与文本题旨浑然一体。秋风向晚一向以诗歌示人,其婉约诗意的风格深入人心。在该篇文章里,他把平实与诗意兼而用之,不加修饰的的叙述语言,给文本增添了淡淡的雅致纯粹色调,那些对人物神态的描述,那些生活细节的铺陈,真切,自然,朴质。面对它们,宛如观看一部置景鲜明、风格特异的老电影。那些时光,那些情景,那些感触,弥漫着一层令人心动的光色,给人深刻印象,唤起人美好的共鸣。
“惠云不再说话,只是怔怔地看着我,眼神里有些忧伤。”“怔怔地”三字,恰切鲜明地表达了“惠云”的心底微澜。
“每每半夜醉醺醺回来,远远地望着客厅微弱的灯光,以及打开门时惠云蜷缩在沙发上等我的表情,我的心会蓦然疼痛,但我已无力表达什么,倒头睡下。”“蜷缩”在沙发上的惠云,心会蓦然疼痛的“我”,“我”“无力表达什么,倒头睡下”的样子,真切,传神,凸显人物心理状态。
“惠云不再说话,只是摸摸墙壁,然后望着有些发霉的天花板轻轻地叹了口气,我听得真切。穿过客厅走进厨房,再从厨房折返身回到卧室,我机械地跟在她的后面,回转身时,正好迎合她的目光,我看到她的眼中似乎有些潮湿。”“摸摸墙壁”,“轻轻地叹了口气”,活灵活现地表达了惠云回到老房子时候,心里那份欣悦,那份感伤。
值得提及的还有文章结尾,简洁明快,温馨甜美。“回来的时候,惠云挽着我的手,靠得很近。我终于明白惠云此行带我来的真正原因,我的心有些不安,并泛出一些愧疚和痛来。”此情此感,真实动人。“惠云挽着我的手,靠得很近。”这个“靠得很近”,真是出彩之笔,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夫妻之间心与心的亲近和默契。这样的结尾是令人心安的,令人心暖的。“我”的心“不安”,正说明其心灵的回归,是对自身省察后的愧疚使然。字里行间,真诚满满,希望满满。我们会为此欣慰不已。
掩卷沉思,《老房子》给予人的,很多,很多。尤其是其蕴藉隽永的内涵,值得我们一品再品。
一稿:2011.4.15.-4.18.
二稿:2011.5.5.
附:《老房子》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6147
[此帖子由 江山评论部 在 2011-05-18 08:02:42 编辑过]
|
|
|
2011-05-14 10:23:04
|
|
|
2011-05-25 09:27:47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的物资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却极度的空虚,是什么偷走了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变得如此的空虚,无聊?脚步走得太快了,就需要停下来歇歇,否则就会被累到。让心灵回归,让心灵得到解放,这才有家的感觉,否则失去了家,就失去了很多东西。欣赏夏冰老师的佳作,祝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