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钟雄
|
【只言片语】杨。寻常手记(完)2011-12-23 10:18:59
有些习惯改不了,瞬间或片刻感觉,还是喜欢敲下来。 所幸,上集留在了酒家,那么下集就从这儿开始。 自言自语本是自得其乐,但若有驻足之人,亦是幸事。 |
|
|
![]() 杨钟雄
|
2011-12-23 10:39:29
一盆花摆出去,光要赞赏是不行的,接受唾弃的心也得预备着。 栽花之人要抱着自然之心,除了不因天气好坏而轻易悲喜外,更要平静对待唾弃之音。 栽花人更懂栽花人之心,因此更易伤栽花人之心。 就说到这。 |
|
|
![]() 小人鱼在天堂
|
2011-12-24 11:09:03
我在想:其实种花人种的花再好,若没有惜花之人,只怕那花也只能种花人孤芳自赏罢了。 但孤芳自赏对于写作本身来讲,有时未必是一个贬义词。它与自信,淡泊,等等皆有关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上佳之悟。 祝福。 |
|
|
![]() 杨钟雄
|
2011-12-26 09:26:51
一天天冷了,这才像冬天啊。 人也一天天冷了,这才像人间。 |
|
|
![]() 杨钟雄
|
2011-12-28 10:08:18
岁末情绪。
|
|
|
![]() 小人鱼在天堂
|
2011-12-31 14:56:58
元旦快乐。
|
|
|
![]() 杨钟雄
|
2011-12-31 22:18:20
不容易,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社团终于有两篇精品了。 感谢小人鱼与十五岚奉献佳作。
争鸣社团12月份精品如下:
1、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1317.html 头顶的那一朵白(组诗) 作者:十五岚 2、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1421.html 那个午后(组诗) 作者:小人鱼在天堂 3、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1767.html 七绝·家乡桃花源(组诗) 作者:东方鹰 4、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2015.html 雪(外二首) 作者:野风 5、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2086.html 那个午后(外三首) 作者:杨钟雄 6、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2295.html 新诗突围——架构小说情节的尝试或探索(诗评) 作者:李锦恒 7、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3522.html 轮回(外二首) 作者:lizb1997 8、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6315.html 橡树的小庄园(二十首) 作者:十五岚 9、http://www.vsread.com/article-186377.html 片尾字幕(组诗) 作者:小人鱼在天堂
|
|
|
![]() 杨钟雄
|
2012-01-02 11:17:22
是的,我打的镯子并不好看。我跟镯子,也都不稀罕任何赞美。 没有了那些赞美,我们反而安心,自在。
|
|
|
![]() 杨钟雄
|
2012-01-04 09:35:12
丢不下,无论下了多少决心,那就好好的吧。 还是那句话,无须废寝忘食,但有份心在这里。 |
|
|
![]() 杨钟雄
|
2012-01-05 22:58:28
今天是冬天以来最冷的一天。恨不得把我仅有的两条围巾都圈上,再套上四双袜子才出门。 新年并没有好兆头,2010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我吃饭居然咬到舌头,三角形的口子,疼到今天是第五天。 之后诸事不顺。要好的同事没事就来帮我拔白头发,一边拔,一边说:你这脑袋在想啥啊,早生华发。
回过头一想,也许咬到了也是好事,不知因此躲过了多少口舌之争呢。 还是继续,做该做的事儿,做喜欢做的事儿,然后,期待假期的到来吧。 |
|
|
![]() 杨钟雄
|
2012-01-06 11:41:56
严谨,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靠每一次普通的行动去实现的。 明明可以从现在开始,何必等以后,你可知,以后或许就无暇开始了呢。 |
|
|
![]() 瑜儿
|
2012-01-07 13:52:22
自言自语也挺好,周末愉快。 |
|
|
![]() 杨钟雄
|
2012-01-08 13:38:18
舌头稍微好转。 这几日说话、吃饭、刷牙等等都十分痛苦,才觉得,舌头原来有如此多的用处。 人就是这样,总是在某种东西缺失之时,方知其存在的必要。
真正热爱写作的人也是这样的吧,他们也许会在某段时间突然对写东西厌烦、暴躁。 但真的脱离了写作,他们又过得不自在,失去许多意义与寄托, 然后又原路找回来,觉得没有写不行。
延伸出去,爱情也是如此。 长期对着一个人就会疲劳,失去新鲜感,但你试着将其忽略, 那个位置一旦空了下来,你的心是否也会空掉? 会的话,就好好对他(她)吧,有些感情无可替代,不可或缺。 |
|
|
![]() 杨钟雄
|
2012-01-09 21:43:16
诗歌受到歧视已成了家常便饭了,归根结底,是许多所谓的写诗人所害。 他们让那些不写诗的人觉得:诗歌原来那么好写!诗歌原来大部分还那么垃圾。 容易的东西往往不被重视,垃圾的东西只能被鄙视。 仍然喜爱写诗的人怎么办呢?无能为诗歌正名,也不敢再轻易下笔。 知道吗,生活有了诗歌是多美好的事情,可是生活不需要泛滥而虚假的诗意。
|
|
|
![]() 杨钟雄
|
2012-01-10 19:57:51
现在还不是讨论报酬的时候,请扪心自问,你付出过了吗? 有些东西是水到渠成的,它们不需要你的等待,它们喜欢给你惊喜。 比如,你在树林里穿行久了,自然会有叶子掉到你的肩上,但你不能抱着等待心里去穿行。
|
|
|
![]() 星遐
|
2012-01-11 11:53:57
快乐每一天!
|
|
|
![]() 杨钟雄
|
2012-01-11 21:59:05
红火、繁荣、高产,这些色彩浓郁的假睫毛,拿来贴在当下新诗创作的粉脸上,估计大多数在“三余”弄弄短句子的诗粉都会说:然。
其实专业研究者也是这样认为的。回望30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认为诗歌成就斐然,傲然四大体裁之首的不在少数。2010年《钟山》杂志组织三十年(1979—2009)十大诗人评选,一干专家就放言“就当代文学成就来说,长篇小说和诗歌无疑是标志性的体裁”。 新诗“繁荣”的面影,“红火”的身段,“高产”的身姿,大约是与大批诗歌创作者的存在,民间的、专业的,以及他们数量惊人的作品的生产等芜杂、热闹的景观捆绑在一起的。 仅就网络诗歌而言,全国新诗有300多个站点,即使每个站点每天发诗30首,年发表也300多万首;2011年春,民刊《华夏诗人》策划出选集,“一纸招贤传五湖”,立刻引来海内外2000余名诗粉热情参与,4个月时间就收到了2万多首诗歌,而光耀千古的《全唐诗》才5万首。 低门槛、乃至无门槛,互联网这片虚拟的跑马场上,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水陆并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写作、出版时代,使得发表空前的便捷,使得大小诗粉们能很轻易地就避开了投稿纸媒时官方报、刊、出版社的编辑老爷们挑剔的眼光。他们捅开电脑,在屏幕上低空盘旋,娱人兼自娱一把,诗人加湿己一把。在以前壁垒森严、门槛高抬的以精英阶层为轴心的文化体制中,这是不可能的。 网络诗歌之外,事实上每年报刊、杂志(含民刊),也至少将50万诗歌写作者的声音传送了出去(不完全统计)。互联网的便捷,与时代的浮躁之气,世人的虚荣、功利之心一起鼓噪,使得诗人、诗粉们更加急功近利且“高产”。于是有人一天一诗,有人一天数首乃至数十首,这些写诗卫星化了的诗人们常“一发而不可收”,在一种惯性下挥霍语言、炮制诗篇,5年、10年,出几个、十几个集子,然后“著作等身”在当下诗坛也就很正常了。一位博友盘点他的2011年,自云“写诗仅一百几十首”“惨呀”,“发表次数也一般,仅四十余次,挺汗颜”。一年写了一百几十首,还大呼惨,发表40多次,还汗颜,这大约是以那些更“高产”的诗人为参照系的。 诗歌的高产者莫过于“史上最牛贪官诗人”,山东齐河县原县委书记李凤臣,这位2009年1月,被新华网、中国网等评选为“2008文坛最牛作家”的老贪在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用公款出版了七本诗集。之后迅速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诗刊》、《人民文学》理事……被捧为“李凤臣模式”、“诗坛神话”。 李凤臣这位诗坛“高产”怪胎,因腐败而事发后,虽是个一指禅,戳破的正是当下新诗盲目追求的“数量”氢气球。我们的各色诗歌媒体,我们的一些诗人、诗歌作者也沉醉于欣欣然地报告每年产出了多少佳作,在各种副刊、专刊、选刊、特辑刊载了多少叮当作响的大作,在各式诗歌评奖、诗人节、十大诗人评选、研讨会上捞了多少物化的、精神的荣誉与体面。 欲望膨胀的诗人们在网络江湖这块洼地、纸媒这块高地上彻夜“狂欢”,昏昏然地与这个冬烘的年代合谋“迎合冲动”、“释放激情”,制造着诗歌的大量浮沫。 那么以现代新诗为主打的诗坛,迷你印钞机、复印机般的机械批量出来的都是些什么蛋呢? 一个是假蛋:蛋壳下是当下诗歌的所谓“红火”、“繁荣”的假蛋; 一个是真蛋:水货与假冒齐飞,赝品共精品一色,诗的质量严重水土流失的真蛋。 与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而“中国制造”的东方神奇一样,当下新诗也很神奇:语言雷同、腔调一致,染上了工业化的面影模糊,语言干瘪,内容虚假的沉疴,却被研究者们恭维为红火;在网络上、报刊上水肿、浮肿、虚胖,简略、节制、纯洁之作如当下的处女一样稀缺,却被认为是“繁荣”、“标志性体裁”;气质清纯、举止素朴的和谐、真诚、静穆、向上之作,即使是在光天化日下,提着灯笼拨草寻蛇似的苦苦追寻也难有所得,却依然被“高质量”。 新诗繁荣、高产、红火的假睫毛遮蔽的是一双双忘却了去探究诗坛真相的美丽的大眼,忽略的是新诗写作这双大眼睛里是一个重瞳:真诗与伪诗同在的重瞳。新诗数量上去了、质量却下来了的重瞳。新诗创作帝王之气与霸气双重缺损的重瞳。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来的诗歌写作的贫血与其前朦胧诗的厚重、担当,经典如雨后花朵样浮现的重瞳。有人感叹说“经典诗歌的缺失,经典诗人的缺席,成为20世纪90年代晚期至当今的诗歌界最伤感的印记”,确实不是妄言。 所以我们有理由断言:就算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重数量,轻质量的本末倒置、身体悬空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是到了重新提倡质量先行的时候了。 盲目追求数量造成的尴尬是: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中间代诗歌、80后,乃至90后诗歌的一个个浪头,但在几乎所有诗粉都出版(自费)了诗作的今天,可堪吟诵的仍是《一代人》、仍是《致橡树》、仍是《一棵开花的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少数的诗作。 重数量,轻质量带来的积弊可谓多矣—— 一曰当下新诗质量的七倍掺水、口感寡淡而豆浆化。时下诗歌中的诗情、诗意稀薄,浅吟低唱的缠绵小情调、自我抒情走红,让人想起当下时尚妹子们大腿上招摇着的网眼类袜子。 二曰诗思、诗容的同质化。诗人与诗人重复,自己与自己重复,诗歌的独创性严重受损,诗歌写作仿佛进入了一个“复制时代”。多数诗人的作品缺少个人气息,孪生或者克隆现象严重。阿多尔诺在《文学笔记》中说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雇佣化了……整个世界普遍出现了异化和自我异化的现象,这一切都要求作家用语言去呼唤。”当下诗坛则是普遍出现了同化与自我同化的现象,我们该用什么去呼唤? 三曰伟大的诗情、高尚的诗心,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的沙漠化。见血见泪见性情见人性的真诗情被日常化、风干,就像失足妇女,每天都在虚假的叫,透支了珍贵的感情,而当命中的真命天子真正到来了时,她已经麻木了,没有激情了。这足以让信奉“诗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真挚”的普希金老头去见鬼。 四曰自伤。诗人们因为对自己的滥采滥伐,对自己诗歌才能矿藏的过度开采而很容易过早的江郎才尽;多产或许可以使写诗的技巧日渐成熟,但诗歌的质量:精神向度、美学向度以及诗人的创作水准是否能保持相当的高度,也让人怀疑。 五曰伤人。在当下后现代“娱乐至死”的时代语境中,消费主义主宰一切,诗歌与娱乐文化、流行文化通奸,市场伦理成为唯一的真神。作为语言之花,诗歌在四大文体中因高度凝练、直指内心而最远离功利,但可惜的是它直面的多是诗人们个体的小人生,个人化写作。充满悖论、缠绕、互否特征的生存和生命确实要去思考、书写,但这不能遮掩新诗的无担当、滥情、贫乏之作充斥,精品之作匮乏的乱象。 以盲目的数量、下蛋多为快事能事乐事的诗作既是对阅读者的一种过失伤害,也是对他们游走于大化中的珍贵时间的非故意误杀。 所以诗歌写作要慢下来,因为诗歌是慢的艺术。 2010年11月23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2010中原作家群论坛”上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文学的本质是慢的。她说,市场、商业的特性要求写作出版必须是快速的,但文学的本质是慢的,因为作家的储备有漫长的过程而且是有限的,这是一种矛盾。现在一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多达3000部,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作家应该有危机感,要审视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能否配得上时代的呼唤,是否值得让读者买回家放在书架上。要考量自己的作品距生活、人心、时代的深度距离有多远。小说的故事可以很复杂,但作家的心境要单纯安静,左顾右盼对不起读者。 铁凝的话剽窃来套诗歌,同样正确。慢工出细活。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80大龄,至今也只发表了164首诗,也只结集了《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等10部诗集。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但这164首区区之少的小诗却并不妨碍他拿到我们口水滴答的大奖。这应该让我们一年时间就能在民刊、官刊上整出个百十首的勤奋、多产的诗人们惊讶一把反思一下的了:是老托马斯太不勤奋,还是我们太过于勤奋? 2011年10月来大陆“诗歌之旅”受到从60后到90后诗粉热捧的席慕蓉也不高产。1981年她就出版了诗集《七里香》,30年之后的2011年她才出版第七本诗集《以诗之名》。1959年3月她写成第一首诗,50年她总共只写了400首左右的诗。 在复旦大学,我与她谈起她的不高产时,她说,是张晓风在她1987年1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时光九篇》时对别人说的“我担心她会连绵不绝”这句话拯救了她,让她对自己有所节制,从而避免了过度开发自己与粗制滥造。 荷尔德林有一句话,叫“诗人何为”? 诗人们,在你们为数量而斤斤计较得意时,似乎也应该不要忘记了其实诗不在多,贵在精,贵在怡人益己。 |
|
|
![]() 杨钟雄
|
2012-01-12 15:45:26
说得真好啊。当然,慢不是刻意的,我仍以为,慢也是一种顺其自然,并非懒惰。 谁也不能保证慢了就一定有好东西,慢不是单纯指速度。 而是累积、沉淀、有的放矢,就像一个狙击手,他的等待只为最后的准确, 而不是盲目的机枪手,只求快感,不问结局。 |
|
|
![]() 小人鱼在天堂
|
2012-01-12 20:24:59
获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80大龄,至今也只发表了164首诗,也只结集了《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等10部诗集。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但这164首区区之少的小诗却并不妨碍他拿到我们口水滴答的大奖。 ———————————————— 多么有力的实证,足以让太多诗人引以为戒了。叹之。
|
|
|
![]() 杨钟雄
|
2012-01-13 10:15:54
顺其自然地写,快与慢都是自己的事儿。 计较写诗的快慢,就跟纠缠诗歌的长短一样徒劳,这些物理的东西不值得过多讨论。 好的作品,自然有它该有的速度与篇幅,无须你太多操心。 |
|
|
绿草裙
|
2012-01-13 17:16:42
贴心小棉袄,整滴8错8错!散句有散句的魅力……继续!问好杨杨同志!新年吉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