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国文
|
『流年*文友帖』朋友们,请用好助词“的”“地”“得”!2013-03-11 11:32:57
经常上网看帖,每每为作家们精彩的文字击节,唯感美中不足的是,不少作家,在使用助词“的”、“地”、“得”时,非常随意;更有甚者,个别作家竟然全部用反、用错,好像故意与语言规范别着来。对这些细节上的失误,虽亦可用“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等词来掩饰、辩护,但毕竟对于为文者来说,正确使用助词,也是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功。文字中,特别是作家们书写的文字中,若“的”、“地”、“得”使用失误过多,对阅读的效果,是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的。作为一个美文的拥趸者,我想我有权利要求作家们的文字能更完美些。 实事求是地说,助词“的”、“地”、“得”这三个看似不太起眼的汉字,还真困扰住了社会上的不少人。在这里谈语法知识是枯燥的,基本上也是不管用的——估计作家们也是不太情愿或根本就不屑去理会什么语法不语法的。但问题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办法。如何解决?找出最简单的规律!我觉得作家们只要稍微上点心,要准确区分和正确使用助词“的”、“地”、“得”,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太难的事情。 助词“的”、“地”、“得”最初是分得很清楚的,后来有一段时间,“的”与“地”这两个字曾经通用过(但“的”、“地”二字与“得”字,却从来也没有通用过)——然而不久就废止了。现在的语文课和校对学仍然对“的”、“地”、“得”进行严格的区分。虽然不同的字典、词典,在诠释“的”、“地”、“得”这三个字的用法时,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上来说,大同而小异。即—— (1)名词前面用“的”——名词前面应该用“的”,如“我哈哈大笑,他前额有些微曲的黑发,在清明的天气中如湖面的风来波”(见扶风《孔雀台——衔杯印象记》),这句话中,“黑发”、“天气”、“风来波”就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用“的”字,非常正确。又如“英国的琼斯们和法国的柯克们挽着自己必须像亲如父母一般照拂的孩子们的胳膊,缓步而行”(见杨永康《第三街呼喊第四街奔跑》),这一句中的“琼斯们”、“柯克们”、“孩子们”、“胳膊”都是名词,所以全部都用“的”。 代词的前面也用“的”,如“它只管默默地承载和受纳那些不断变换的陌生面孔,和日日出现在这里的白大褂掩藏下的我”(见李存刚《走廊》),句中的“我”就是一个代词,前面用“的”。 (2)动词前面用“地”——动词前面用“地”,如“母亲静静地听任我轻轻地揉捏着”(见马明博《母亲的姿势》),这句中的“听任”和“揉捏”都是动词,前面应该用“地”字。又如“过完了异乡的年,耳根奇痒,迷信地以为老家人在喊我”(见李家淳《遮蔽与呈现》)一句中,动词“以为”前面,就只能使用“地”而不能用“的”,更不能用“得”。 必须注意的是,在有些句子中,一些词初看起来好像是动词或形容词,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其实已经发生了词性转换,变成了名词,使用时不可大意。 动词变成了名词,如:“直到新种族的到来,带来了大口漏斗,战斧和船舶,还有奇异的维京式葬礼”(见周闻道《牬┰剑挪威的森林》),“钢铁是一种巨大的现代的力量,钢铁让我们的生活发生质的改变”(见陈元武《春天的一些声音》)。这两个句子中,原本是动词的“到来”和“改变”,实际上已经转变成了名词,所以用“的”不用“地”。 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如:“我在黄河大桥上望着西雾的苍凉悲远,脚下与我中间一个桥高度的那片河之洲,突然穿越亘古,像一篇赋洋洋洒洒地令我欲读”(见扶风《孔雀台——衔杯印象记》)。“苍凉”“悲远”,原为形容词,在本句具体的语境中,都转变成了名词,用“的”不用“地”。 (3)形容词前面用“得”——如“侏儒二话没说,端过碗狠命地吃起来,筷子搅动得像风车一样快”(见吴昕孺《最好的奖励》),“人性中的狼性,在生活中暴露得太多了,让狼也产生了恐惧,也要躲避开人群”(见耿翔《马坊书·怀念狼》),短语“像风车一样快”的中心词“快”、“太多”的中心词“多”都是形容词(凡前面能加一个“很”字进行修饰的都是形容词),前面用“得”,不能用“的”、“地”。 我以上的诠释,是故意绕开了令人头痛的语法知识的,因而是不尽周全、不尽准确的。其实准确的说法应是: 定语后面白勺“的”, 状语后面土地“地”, 补语前面双人“得”。 但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语法知识常常令部分作家头晕,因此这里我宁可舍周全而择实用。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地“地”, 形容前面双人“得”, 词性转变仍用“的”。 记住了这四句顺口溜,助词“的”、“地”、“得”的用法,大致也就能搞定了!作家朋友们,请对照一下您的美文,看看这三个助词您用对了吗? |
|
|
![]() 芦汀宿雁
|
2013-03-11 12:20:53
名词前面白勺“的”, 动词前面土地“地”, 形容前面双人“得”, 词性转变仍用“的”。
恶补了一下,谢谢楼主,辛苦啦 |
|
|
![]() 素心如玉
|
2013-03-11 12:53:41
精辟实用,涂老师有心了,谢谢涂老师,祝安好。
|
|
|
施云南
|
2013-03-11 13:20:45
这篇文章,说得真是很好。真的是道出了我想说的。 尤其是最后的规则,总结得相当好。 不过,正所谓,所有的规则,都是有例外的。下面,再补充几点: 一、关于“的” 1、“的”还有一种情况,也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前提条件是它的前后,是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我们推的推,拉的拉,一下子将东西弄到了岸上”。这种情况下,不能用“地”,只能用“的”。 2、“的”还有一种情况,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做这种动作的人、时间、地点、方式等。“他是昨天进的城”,“这是我在广场买的票”。 3、“的”也用在陈述句的后面,表示肯定语气。例如:“这件事情我知道的”。 4、“的”也用在两个并列的词后面,就算是动词,就算是谓语,也照样要用“的”。例如:“我斟茶倒水的,招待着客人”。 二、关于“得” 1、有的时候,“得”也用于动词后面,表示可以。例如:“他做得,我也做得”。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成省略了补语“成”,原本应该是“他做得成,我也做得成”。 另外,我个人比较赞成,用语法成分来判断“的”、“得”、“地”,而不是用词性来判断,因为,那样的话,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比如,看这句“天渐渐地凉了”。“凉“是形容词,不会有人有意见吧,按照形容词前用双人“得”的说法,应该是“得”,但实际上,应该看“地”前面的词,那是副词,是状语,所以,根据状语后面土地“地”的说法,应该用“地”。 事实上,这句句子,是形容词谓语句,“凉”是谓语,你可以理解成是活用成动词了,不过,这样的活用,挺难理解的。 所以,我个人比较赞成用语法成分来判断。 其实,判断语法成分,并不是很难的。 定语,是用在名词前面表示修饰或限定的。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状态、程度、时间、处所的修饰成分。 补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这样,是不是也很容易呢? 当然,另外还要注意一点的是,要准确判断一整个部分,而不是随便切词。请看这个句子:“他扯得鸟的翅膀断了”,在这个句子中,“得”后面的是名词“鸟”,那么是不是说,这里应该用“扯的”呢,当然不是,因为,句子并没有完,而是“鸟的翅膀断了”,“扯”的结果是“断”,所以,这里应该是用补语的标志语“得”。 自然,一般来说,楼主所说的语言咒语,是很有效的,如果是初学者,可以先用这咒语来判断用哪个词。等你爱上了研究语言之后,就会知道,“的”、“得”、“地”,究竟有多美妙,它们的不同使用,能造成多少歧义,能将人们,带入与众不同的的神奇境地。 |
|
|
![]() 逝水流年
|
2013-03-11 13:42:01
非常感谢涂国文老师把这么好的帖子发来我们茶馆,远来是客,您请上座! |
|
|
![]() 紫枫
|
2013-03-11 13:44:16
恩 受教了
|
|
|
![]() 喜有此李
|
2013-03-11 13:56:04
一个正文,一个补充,来得相当好!
|
|
|
![]() 风逝
|
2013-03-11 14:07:47
谢谢涂国文老师和施云南副社精彩细致的辨析,很有实用价值的帖子,若大家都能运用娴熟,做编辑之幸也。
|
|
|
![]() 温柔小娴
|
2013-03-11 14:23:32
值得好好学习。 感谢涂老师,感谢云南。 |
|
|
![]() 逝水流年
|
2013-03-11 15:08:56
感谢施云南老师的到访,问好!请茶! |
|
|
![]() 逝水流年
|
2013-03-11 15:09:38
|
|
|
![]() 燕剪春光
|
2013-03-11 15:27:19
这个帖子很实用,感谢涂老师对流年的支持!
|
|
|
![]() 雨亭
|
2013-03-11 16:22:44
这个帖子很好,无论对于编辑还是作者。
|
|
|
![]() 天上雪
|
2013-03-11 16:46:36
学习了,受益匪浅。曾经,“的”与“地”通用过,而我也接受了这个观点,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把“的”与“地”混在一起,用时也不区分。这也让我的作品满布瑕疵,想来今后得好好改一下了。
![]() |
|
|
![]() 逝水流年
|
2013-03-11 17:36:35
|
|
|
![]() 慕温言
|
2013-04-20 15:45:54
终于找到了。山老师,我要认真看看。
|
|
|
![]() 假面
|
2013-04-20 20:04:29
感谢老师,假面受教了。
问安。
|
|
|
![]() 山地731828829
|
2013-04-20 23:20:15
的地得,别小看了,很讲究的……
|
|
|
![]() 风烟俱静
|
2014-03-08 22:50:39
主要“地”字很讲究,这个字,有点难把我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