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读<泪洒珠江> 感叹中国妇女的命运
2013-03-25 22:18:42
魏巍同志曾经这样说:“我们的作家,要到工农兵大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工农兵大众而创作,创作出更多可歌可泣的工农兵英雄形象,去占领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文艺阵地,这是我们作家的历史使命。”
浏览过很多女作家用身体写下的“作品”,把嫖客,妓女、二奶的生活写得象《西厢记》一样,情意绵长,浪漫迷人,让众多女子更是想投身其中。而作家念人的小说《泪洒珠江》,却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描述主人翁刘静自大学毕业到南下寻找工作、从理想追求到被骗受迫而死的人生历程,形象地提出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残酷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下资本的血淋淋。这是我读这本小说的感受,同时,我也对文学创作有如下的思考:
一、文学创作,其实更是社会行为
文学创作,最基本是要以文逮意,意要称物。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在作者创作的人物的生活实践中找到体现,而作品人物的生活实践,是作者的头脑反映生活的产物。当然,这并非是说作者在创作中将主观感情代替生活必然性的显现,而是说,作者的世界观与创作有着密切联系。
那么,作家正确的世界观来自哪里?作家念人生于毛主席的社会主义时代,在农场接受过工农兵教育,与工农一起参与劳动,基层锻炼。他自走上文学道路,就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如长篇传记文学《红军姨母》、反腐小说《地怨》。作者正确的世界观、文学观,来自社会实践。文学创作,就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将社会生活的题材提炼,运用典型的、真实的、大众同感的形式表现,创作出具有时代批判性的作品,从而激起大众思考、觉悟、奋进。小说《泪洒珠江》,不浓妆艳抹,不粉饰招摇,平易近人,故事取材自生活,以文学的平常题材——爱情故事作切入点,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素材,比如大学生南下寻找工作,这就拉近了作品与大众读者的距离。
作者创作《泪洒珠江》,侧重将人物活动放在当今社会整体中,表现人物的生命历程本质是社会性、历史性。在《泪洒珠江》里,主人翁刘静投下了一笔伤心的“血泪”后,跳江而死。活着的青年吴星,则在这不敢想象的社会现实打击下,猛然对这个社会产生“愤慨”的思考,最终发现:求学问题、就业问题、妇女地位问题,实质就是这个“特色”经济时代下的产物——大学学费精英化、毕业工作市场化、妇女被玩弄化,归根到底都是私有制的“私生子”。念人以作家的天职描写这时代中的人,将人物活动融入现实社会,使人物有着客观的依托、有着现实的压迫,从而使作品有现实性、批判性。
当文学创作还在“朦胧”、“伤痕”中纠缠不清时,《泪洒珠江》的现实批判,已远远抛弃了小情、小调、小伤痕,将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人的生死斗争迫切表现出来。刘静这一人物形象,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知识青年的典型代表。小说中所写,“刘静大学期间,她也阅读了不少的思想进步书籍,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逐渐形成了一种纯净、朴实、向上的人格”。本来对知识有渴望、对爱情有追求、对理想有向往、对腐败痛恨的知识青年,也一样找不到出路,找不到人生的价值,甚至难以反抗,最终无助投下了一笔血债——以生命换取的抵抗。
文学的“朦胧”、“伤痕”、“后现代主义”都代替不了这血的呼唤,生命是无价的,那么籍着生命走着的人生,不应该那样悲惨,可是,这确确实实出现在我们的社会里。小说里的刘静,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刘静上大学的费用是父母向李老板借的,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一点都不少,刘静临毕业之际,李老板这位当代黄世仁逼迫刘静嫁给他半傻的儿子,这在特色社会里,如平常之事,甚至,为了生活,有女自卖自己都有。而作家念人敢于直面,将现实提炼写成作品,把真正的生活展现给读者。
二、文学作品题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大千世界的事物都是文学创作的题材。然而,来自现实生活中平常题材最难写,写得无关痛痒就变得世俗化,写得过于抽象就变得无法理解,因此,成功的作品既要普遍又要深刻。《泪洒珠江》的故事题材,取之于现实生活常见的爱情、工作场景,但,作家的创作并非是做一般生活状况的描述,而是通过刻画人物的环境冲突(题材的特殊性),充分表现其处于私有经济中的不同阶级的人的一般阶级特征(题材的普遍性)。
《泪洒珠江》,一方面描写了些大人物,如潘副局长、李老板、潘经理,另一方面描写了些普通群众及知识青年,如刘静,吴星。大人物精英们以权钱欺压知识青年,知识青年刘静们倍受欺压。如小说描写——刘静到县人事局找工作,特色社会的潘副局长运用特色的手段欺压刘静,以此要挟刘静屈服于特色的色、权、钱的垄断——这是作者刻画一场的环境冲突(场景的特殊性),充分表现了权贵精英的普遍阶级特征,对普通群众的欺压(人物阶级的普遍表现性)。作者的创作因抓住本质,将有机的整体的社会人物矛盾的阶级关系真实地表现,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
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刻画的故事情节,不能没有本质,而只有现象片语。同样,创作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不能只取一般题材做现象的描写。当然,文学创作的题材的确很广泛,因为在生活当中有大量的各方面的现象可作为创作的基础,可是,在大量的生活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质——生活中的人其经济地位决定其意识。如小说《泪洒珠江》里的潘经理,作者写到——“他生了个怪毛病,喝酒时总要叫小姐陪伴、跳舞”,那么,他的怪毛病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呢——为按照真实的社会实践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因此,作者刻画潘经理,并没有只是义愤填膺地声讨,而是通过描写潘经理欺压“刘静们”的故事情节,来深刻揭露出这资产阶级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活动方式。
三、文学的价值取向
以《泪洒珠江》这部小说谈起,浅析文学的价值取向——令人难忘的文学作品,总是放下孤独、冷漠、小情小调、近视眼,而将大气蓬勃的劳动美、激昂热烈的奋斗美、意气风发的追求美、积极向上的生活美表达得淋漓尽致。文学创作,不追求“俗、钱、权”,追求的是文学理想;不追求妥协糜烂,追求的是要将“人”书写得堂堂正正、将理想抒发得斗志昂扬。还记得鲁迅先生曾写“营营的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的苍蝇们”吗——“然而,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那么,我们创作的这支笔,是要充当一只以为得意营营叫着的苍蝇,还是要当一名战士?这是每位文学作者、每位读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苍蝇在营营的叫着,以为可以颠覆美,其实,美,是永远不被颠覆的。因为,美的实践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作家的天职,是见证这美,是激扬这美,或是以文字的形式创造这美!
不禁,也会追求,产生这美的作品的土壤是什么呢?作家也都是处于社会进程中的人,其社会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是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作者创作价值的取向。这在中国文学实践中,伟大的文学导师们已以历史的事实告诉了我们:做革命人,创作革命作品;心系工农群众,创作大众文艺。中国近现代优秀的文学先驱们,左联五烈士、魏巍、丁玲、艾青、浩然......他们的作品反抗黑暗、激扬奋斗,他们的作品见证了劳动人民改造社会的理想飞扬,他们的作品见证了工农、工农子弟兵奋斗的波澜壮阔,他们的作品如闪闪星光,照耀着走向文学之路的继来者。
在当今网络上,BBS上,博客上,非主流外,涌现出不少追求理想的真善美作品,也涌现出不少拷问现实关注工农的作品,小说《泪洒珠江》也是先从网络深受广大网民喜欢。再如诗歌《请你带上毛主席像章》;如诗歌《中国民工,今夜你睡得好不好?》,作者用晓畅的语言,按真实的社会实践表现阶级兄弟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如《大众诗歌》篇章《悼念早谢的花朵》,诗者以诗来慰藉富士康的13位跳楼青年工人、以诗来析明产生这些血泪史的社会本质。这些深受大众喜欢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它们之所以受欢迎,自然是因为大众群众有这样的喜欢。可见,就是描写来自现实生活中最常写题材,也要写出与大众群众相向的爱憎,如小说《泪洒珠江》。而那些所谓个别作家追逐标怪异之新,自诩经典,筑高堂,立威风,才子佳人自演自醉,终是幻想与现实的分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