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家园论坛 回复本帖
王即之

王即之 童生

  • 22

    主题

  • 39

    帖子

  • 544

    积分

昨求灵丹换凡骨 今朝放鹤且冲天

2013-04-11 02:45:52

昨求灵丹换凡骨  今朝放鹤且冲天

读呼延小舟君的书法

                                                  文/王即之

 

    小舟君是我的长安乡党,也是我的书法同道,我是在小东门一家画廊见到令我心仪的一幅字才走进这家画廊的。恰好那天写这幅字的作者也在这里,他就是呼延小舟君,这样我们就相识了。我是相信缘分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为什么我一眼就看中了他的字,又为什么他正巧就在里面,这不是缘分是什么?尽管《论语》里有一句明训“君子不党”,而我又是长期给大学生授《论语》课的,理应更好的践行圣人之言。但我还是愿意和小舟君结成一党,扭成一团,共同走到艺术的彼岸,走进人生的辉煌。而且,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不走进怎么向他学呢?  
  和他接触的多了,也就对他的人和艺有了更多的了解。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大凡一个在某领域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在孩童时代就异乎寻常,被大人赞扬为“孺子可教”的。有两个人足以证明此论。胡适在九岁时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弘一法师在七岁写出了“富贵荣华瓦上霜”的诗句,两个大家天分之高令人叫绝。那小舟君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自然也有一个出尖拔萃的童年。他天性好学,尤喜书法,学前即模仿大人写字,在父亲指导下从影格入手,接受正规书法启蒙教育。小学一年级就为班里办黑板报,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虽说在农村,但毕竟是西安近郊,乡风民俗以耕读供家,为正统,晴耕雨读两不误。村上文化人多,父亲和一堂兄写一手好字,父亲的朋友几乎都是校长,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尤其是于凤仁先生乃杜曲中学校长,陕西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在长安教育界名重一时,受到他的指点,小舟文学、书法不断进步。那时,全班同学裱背的课本封面都是他写的,除黑板外,墙报、专栏都是他的字,学校开设书画兴趣班,他试写一幅,老师竟不相信是一个小学生写的,三番五次问到底是谁写的。凭着一手好字,在中学时便当上团支部宣传干事。书法伴他一路走来,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矣。工作后,又挤时间上书画函授大学。父亲希望他在书法方面能有所成就,父亲去世后,他毅然辞去国企工作,专职搞书法,他不无动情的说:“父亲四十岁生下我,对我疼爱有加,寄予厚望,我怎么能辜负他的谆谆教诲呢!为此,我大胆辞去公职,因为有情结在里面”。他的话语令我动容,他的精神令我敬佩,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你想过河,就先将鞋扔过去”。小舟君此举,就是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后路。智者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上一扇门”。此后的他轻装上阵,遍访名师,先后向曹伯庸、吴三大,石宪章先生请教,眼界大开。三十岁时,他费尽周折找到了李成海老师,李老师说:“我几十年从未收过学生,既然你这么执着,那我就破例收下吧!”按西安的习俗,他作为李老师第一个弟子,向老师行跪拜礼,在西安一时引起轰动,成为他书法生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当时李老师名声并不是很大,但他是书法上的全才,真草隶篆行和篆刻无一不精,大家气象日益显露。一老者对小舟说:“你拜李成海算你拜对人了!”小舟君曾真诚地对我说:“没拜李老师之前,我就像个无家可归的小孩,拜师后,我一下走向正轨了。”在李老师的指点下,他选准帖学一路正脉,如饥似渴的学习。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董其昌、王铎、傅山,无不成为他临习的对象。细读他的隶书联《文师蜀郡司马;书学永和九年》,字法结体开张,以挥为泄,吐胸中块垒,笔法提按相间,藏露得宜;章法反观自照,错落有致。统篇温厚典雅,文质彬彬,一如他的为人,使人读后有“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读他的楷书团扇《心经》,一股肃穆庄严之风扑面而来,笔画一丝不苟,精美绝伦,结体疏密有序,繁简互补,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外圆内方、智圆行方的哲学理念和佛法无边、我心即佛的释家情怀。其实小舟君是有佛教情节的,他乃居士,不烟不酒不肉,但好饮茶,每日不离此君,可谓禅茶一味,诗书同心。性格则不温不火,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人对他心向往之,琴瑟友之。记得去年他姐弟七人为母亲举办隆重的八十辰诞,他动情地说:“一位高僧说过,家里如果有一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不需要去寺庙拜佛了,拜老人就是了,老人就是儿女的佛。”从此也可以看出他的情怀了。读他的草书《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先不说字,新奇的形式夺人耳目,正文两侧是佛教黄的跋语和落款,和正文对比强烈而又浑然天成,字则潇洒扩张,长短轻重、虚实、收放,变化多端,跳荡盘旋,表达了他天性的释放,展现了他的心灵律动。  
  他的字好,诗联也好。他说,一个书法家不会写诗,算什么书法家,字匠而已。他在习字的同时,把相当精力用在诗联上。他和我辄有诗词唱和,今录一首《无风堂杂感之秋》:无风堂外景依旧,独倚南窗满眼秋。荷尽残枝难聚雨,风吹池面横一舟。平仄押韵,中规中矩,意境苍茫,略带忧伤,应该是一首好诗。他的联也蛮好,特录之,因文章已长,就不评了:《曲江长安雅集有感》:诗文承魏晋,风流胜汉唐,厚史千秋彰翰墨;曲水映楼台,气象衔廊榭,群贤三月满长安。

田冲

田冲 进士

  • 413

    主题

  • 691

    帖子

  • 6048

    积分

2013-04-15 09:55:51
好文章,欣赏学习了,问好作者!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