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即之
|
云横江天外 山水自无言2013-04-27 09:36:25云横江天外 山水自无言 文 王即之
近年来不时从报纸杂志上读到一辰的书画篆刻印作品,路过书院门,在关中书院东邻有一偌大的门店“一辰印象”。我总在想,“一辰”这名字是谁给起的?是名还是字?怎么起的如此大器:一者大也,九九归一之谓也;辰者龙也,辰龙巳蛇是也。其凌云壮志不言自明。因为其名的诱惑,我对他一时产生了些许渴望,想着何时能一睹他的风采。 在癸巳早春二月的微风里,由一位朋友引荐,我和一辰见面了。果然是名如其人,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气昂扬,游心象外,有着庄子一般的逍遥任性。他的海拔在1.8米上下,高条个,说话时面带微笑,对中国传统艺术感悟很深,有的观点很精辟甚至过于偏执。他从未拜师,因为一拜师就会有门户之见。思想越发变得狭隘,不能海纳百川。这使我想到康有为,他就是拘于门户之见,不能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合作,所以他的功业仅止于戊戌。徐悲鸿有一句名言“独持己见,一意孤行”,更能佐证之。言为心声,出口为志,他这样说证明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联想他画册封面的一幅画《相忘于江湖》,画面上三条大小胖瘦各不相同的鱼,各自目视前方,游嬉于江湖,倒也逍遥自在,闲适自肆。此画显然取意于庄子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名句,和他不拜师的高论是一脉相承的。自然书籍、前贤之作、道友方家、亦师亦友,岂能拘泥一拜。 一辰虽说不拜师,但他对历代先贤探究极深。正如他自己说的:“师天地而觅古人……无名之师上至甲骨、周玺、汉印、石鼓、钟鼎、秦砖汉瓦扔了一地,下至青藤、苦瓜、八大瓶瓶罐罐碎了半床。”他幼承家学,从小就在父亲的督导下临摹传统书画。先学欧柳,再学史晨、已瑛、西峡、峄山、城隍至嘉量、猛龙、爨宝等碑和黄庭坚、米芾等帖,在书法方面,重点临摹《石鼓文》。《石鼓文》乃秦未统一前的石刻,刻在形同圆鼓的石头上,故名。《石鼓文》的沉雄大气、刚正庄严,奠定了一辰书法的正大气象。在此基础上他又临习了明清的篆书,犹以吴昌硕、齐白石为归。后来又把黄庭坚的草书笔法融进篆书,形成现在的自家面目——草篆。 一辰的山水从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到北宋郭熙、范宽,再到元黄公望、倪云林、赵孟頫、王蒙,续之明代沈周、唐寅、清代四王、四僧直至现代黄宾虹、张大千,均做过扎实临习。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张大千的泼彩上。读他的山水《与天无极·华山苍龙岭》,采取高远法构图,简约明快,墨韵生华,龙蛇翻滚,纵横交互。中锋立骨、浓淡相融、泼墨淡彩,画出云雾:草书的笔法画出大小高低向背俯仰的树木,诸多元素浑为一体,苍茫气象扑面而来。读他的《雨点荷心几重秋》,画面密而满,层层叠叠,深不可测,荷叶以写意出之,轻松洒脱,笔法灵动,几朵半开的荷花却以小写意勾点,尽显风华。色彩则借鉴张大千的泼彩法,大笔挥洒,纵情泼出,艳丽浓郁却并不流俗,实为他花鸟之代表作。 一辰的印则从秦汉到宋元明清一路走来,弃形泯迹,意与古会,印风为之一变,获得奇姿迭出,变化不可端倪的妙处。他强化对比,拙中寓巧,大开大合,用刀能钝能锐,雄健恣肆,有高旷清劲,雅洁纯正之风神。比如他的《安乐何求富贵》《率意》《乐在其中》《张华洲印》皆属此类。值得一提的是,他能将人物、山水溶于方寸之间,意蕴俱到,生动传神,趣味叠出。如《贵妃出浴》《春江渔隐》《悲马吟风》等印,一印一风,紧扣主题,令人赏玩不已。 一辰是学中文的,书画印外之功可想而知。从他自题山水两句诗“云横江天外,山水自无言”可见一斑。 王即之 文化学者 书画家 美术评论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