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
|
【酒家*深蓝】读《芸斋小说》(之十一)2013-10-31 12:47:26
看《葛覃》。老先生塑造了一个超脱于现实、淡泊安然,又植根于民间、与乡间泥土一样普通的小人物——葛覃。 文章开头,老先生讲“葛覃”二字记得出自《诗经》。我从没有看过题为《葛覃》的几段诗,所以不知其义。但这里老先生用小字引用了一段话,是那几段诗后古人的一段议论: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词。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难也。初读到这里,我没明白老先生引用这个的用意。读完后,才有些明白这段话放这儿的深意,后面再总说。 葛覃这个人,本是江浙一带人氏,十七八岁年纪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为了抗日奔赴延安,然后辗转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写过不少抗日的诗歌,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在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的时刻,他却去了白洋淀,并在那个地方扎下了根,一直到运动来临,再到运动过后,到文章写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都待在白洋淀。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么些年从不曾写诗,只是教书育人;也从不曾找过已经飞黄腾达的旧相识;即使与“我”见面,也不过问“我”的任何情况。 在这中间,有几个地方别有意思。 动乱中“我”被“解放”,机缘巧合与葛覃第一次见面,老先生在前面相对大量的叙述过后写了第一个细节,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读起来画面感极强,在平淡中增添了些韵味。这里,葛覃是“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中间有两个成语“悠然自得”、“旁若无人”,把葛覃已经融入白洋淀乡土且无比享受这种生活的姿态写活了。其实,他的生活是相当清苦的——厨房兼作备课室,吃的就是玉米面饼子泡青菜汤。而他看到“我”之后,从“没有任何表情”再到“冷漠”,然后是“差不多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代表着白洋淀以外的人和世界,这些在他眼里都不复存在,他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白洋淀的农民,也即是完全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无所求地过自己的生活。 几天之后的第二次见面,“我”到了他的卧室,卧室由教室走廊改造而成,室内只有一副木板床和铺盖卷,阳光射不进来,室内昏暗空气不佳,“我”建议两人出到院里谈话。而这次见面,“他好像有了一点兴致”,主动问起“张春桥现在做什么官儿”,后面“脸上忽然闪过一丝笑意”,说起了议论张的话。——大庭广众之下,他没有顾虑,表现了他对张的蔑视,他自己的清高,还有他的真实和单纯。 文章最后一部分,“我”和芸斋主人的两段话,值得反复品味。“我”与一个来自白洋淀的业余作者谈话,评价葛覃“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志的。”又说:“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间接寄托了老先生自己的愿望。 而芸斋主人的话,更是老先生的一番感慨:“人生于必须王国之中,身不由已,乃托之命运……圣人豪杰或能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由此,既可以更好地理解葛覃这个人物,又可以看出老先生在经历了运动等磨难之后,人老了,对世界,对人生,看得更透了。 再回到文章开初那段小字,可以看出老先生对葛覃这个人物是持欣赏态度的。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害人,也不求人,安于底层清苦、孤寂的生活,默默无闻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些,“皆德之厚而人所难也”,他却用一生的时光,做到了!该是可以善始善终的吧?
|
|
|
温柔小娴
|
2013-10-31 17:22:26
我表示,我是来抢沙发的。 再明确表示,根本没读文。 只是露个面儿。 |
|
|
冰城深雪
|
2013-10-31 21:43:52
再来打个酱油。 这两幅图也很好看。 |
|
|
故事中人
|
2013-11-01 09:04:37
很有想象力的图片,喜欢那种淡然的生活
|
|
|
素馨
|
2013-11-01 12:30:03
回复小娴:薇儿放心啦!你的沙发不用抢滴。你到俺这个小圈圈来,始终都是自家人嘛!
|
|
|
素馨
|
2013-11-01 12:31:07
回复深雪、故事:美女帅锅,图图能得你们喜欢,不容易哈,没白收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