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酒家 回复本帖
素馨

素馨 进士

  • 137

    主题

  • 1139

    帖子

  • 9700

    积分

【酒家*深蓝】读《芸斋小说》(之十五)

2013-11-05 14:56:32

 

在外游荡,晚上才回家。因摆脱一份困扰,轻松了许多。看《鱼苇之事》。

《鱼苇之事》与前面的文章都不同,既没有与运动有关,也不是写亲戚、朋友、同事等人物,更没有惯常的“芸斋主人曰”的格式。它以淡然的笔调,似乎在讲着一个与老先生无关、与当下无关的陈旧故事。

但有一点是与老先生有关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老先生才有了这篇文字。是什么呢?只是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在白洋淀——说不清到底是它成全了先生,还是先生成全了它,反正,它是刻入了先生的灵魂的,完全可以看作是先生一生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最有意义的一个符号。

白洋淀,是老先生无比熟悉和热爱的,也是他的创作源泉之一。无论是《荷花淀》、《芦花荡》,还是《渔民的生活》、《织席记》、《采蒲台的苇》等,他众多的作品,都取材于白洋淀。对于白洋淀,他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年轻的他,始终以明丽、清新、纯净、舒缓的文笔,歌唱着白洋淀。

可是,晚年的老先生,再写《鱼苇之事》,却把那股浓郁的思念之情隐藏了起来,开头即是: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是因了一位妇女与之闲聊谈起她家乡的事,才引发了“我”对水乡的怀念。

接下来借妇女之口,写了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的D村昔日的繁华热闹,以及妇女由小到大清苦的生活经历。其中,重点描写了当年还是孩子的妇女,为了生活到集市上去卖卤了的小鱼,由开始的腼腆不敢吆喝到红着脸吆喝起来,终于引起人们的注意,买卖得以开始。“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拣起来,扔进书包。”“她很兴奋……”“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我看到这里时,忍不住想她把拣到的五块钱占为己有,她有过内疚和不安么?她又要怎么处理包括拣到的钱在内一共十五元的收入?好在,“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这多么不易,因为她的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到的地卖掉了,一家人的日子因此过得相当贫苦。她用十五块钱,给父亲买了一件旧皮袄。她因此——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这种孝,倒让我对她拣钱占便宜之行为不好说别的什么了。人的善恶好坏,其实真是瞬间即变的,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定之。

妇女在闲聊讲故事时,告诉“我”她小时候母亲也老给她讲故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为了不再织席,和城里人结婚了的她,是母亲故事中的傻子么?而现今的D村,“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没了曾经引以为傲的芦苇荡子的D村人有了别的致富之路,他们是故事中的傻子么?还是,死守着美好的过去不放,对当下只顾追求金钱不顾保护生存环境的做法极度反感的“老顽固”,是真正的傻子?

曾经的美好,如诗,如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而这一切,已是沧海桑田。河干了,鱼没了;芦苇,还有荷花,自然也是没了;勤劳的编席的女人们,更是没了。——怀念,都不晓得该怀念什么了,难不成仅仅只是怀念“白洋淀”这样一个地名?

老先生无语,最末一句:“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

 

故事中人

故事中人 探花

  • 285

    主题

  • 3201

    帖子

  • 14353

    积分

2013-11-05 19:08:12

还一幅鱼水相间的图,美……

 

素馨

素馨 进士

  • 137

    主题

  • 1139

    帖子

  • 9700

    积分

2013-11-06 13:55:46
欢迎故事光临。还有几篇这个系列就完了,可以开始下一个系列。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