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
|
【酒家*深蓝】陪儿子读《三国演义》(7)2013-11-18 21:11:36
25-28回,自关羽与曹操约法三章委身曹操始,至赵子龙投刘备,刘备终与二位夫人相聚止。里面出现了后来跟随刘备身边有些名气的几个人物,如周仓、廖化、关平,当然,大名鼎鼎的赵云投靠刘备,该是刘备渴盼已久的,这毕竟是《三国演义》里,刘备后来的“五虎上将”之一(历史上刘备只有四虎将,赵云不入流)。 这四回,看得有些乏,主要就是两个人的戏,一边是曹操如何想尽心思招降关羽,又如何使尽办法企图感化关羽以留为己用,最后又是怎样宽容大度一再为关羽着想,让其顺利地过五关斩六将回到刘备身边;另一边是关羽如何想尽办法与曹操谈条件只是暂时委身不是投降,又是如何尊重、孝敬二位长嫂保住一世清名,最后又是怎样吃尽苦头千里走单骑追随刘备并送还二位嫂夫人。说来说去,体现了曹操的“爱才”,关羽的“忠义”。 历史是发展的,所以,到了三国时代,“忠”和“义”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忠义”,变得有些特别,至少在关羽身上是。徐州一战,刘备、张飞败走不知所迹,关羽自己又被围下邺,手里又有刘备托付给他的家小,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选择委身,其实只不过是“投降”的另一种好听的说法。他挖空心思跟曹操约法三章,所谓降汉不降曹,都改变不了他投降的事实,而且他后来也的确助曹操杀了颜良和文丑。但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把二位嫂夫人送回刘备身边。如此一来,他的“委身”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容忍的了,也是可以忽略的了。相反,他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美色所迷,身处淤泥之中却能不同流合污,便成了“大忠”。这种新形式的“忠”,是符合三国时的大环境特点的。那时一片混乱,天下分崩离析,战事繁多如牛毛,一名战将不可能不出现败绩。如若一败即以死示忠义,恐怕再没有战将了。于是,不全降,有条件地降,机会来时再复归,便是难能可贵的“忠”,其实也是将士心里所希求的,更是当时历史的需要——需要即存在,存在即真理。关羽的“忠”便神话了,走到了极致。 只是始终不明,曹操为了真正感化关羽以求真正投降,不可谓没下功夫,应该说是下功夫也下到了极致:一个败兵之将,不仅准关羽约法三章谈条件,还赐官、赐宅、赐美女、赐财宝,以纱锦作囊与关羽护髯,并赠赤兔马。可是他失败了。关羽拒绝的理由,归结起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我就不明白了,从开始至今,书中也就写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起了同生共死的誓;再要说的话,就是刘备在军事上比较倚重他关羽。除此之外,没见什么特别。若非要拉上一件,也不过是刘备在张飞犯错要自刎时,哭了一把,说了一场“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了还可修补,手足断了没法再接”之类的话而已。要比较,曹操除了没有与他结义之外,对他的赏识和恩德,按书里到目前的描述,该比刘备深厚得多。刘备对他的厚恩,从何谈起? 更不明的是,袁绍大将颜良、文丑二人,皆是骁勇善战之辈。曹操手下宋宪,本是吕布门下猛将,战不三合,就被颜良斩于阵前;魏续上阵交马只一合,就被颜良劈于马下;猛将徐晃上阵,与颜良战二十合,亦败下阵来。可见,颜良勇猛异常,为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战将,该不是虚传。可是关羽一上阵,势如破竹,入万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地,手起一刀,就把颜良给斩了。就是后面斩文丑,也战不三合,从脑后一刀,斩于马下。而文丑是与颜良不相上下的猛将。再加上后面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似乎勇猛无敌,他要说天下第二,就没人敢说天下第一! 可是,在前面,张飞战吕布五十余回合,关羽加上去,又战三十余回合,再加上刘备,三人战之,也没能把吕布按倒。好,就算吕布是三国中的第一神人吧,姑且不说他。就说纪灵。二十一回中,“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十四回中,“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张飞杀纪灵不到十回合,关羽却三十回合还杀不了他。如此,关羽岂不是战不过张飞?换句话说,关羽的武功也不过尔尔。怎么到了这四回中,好似喝了兴奋剂,突飞猛进,所向披靡? 不外乎是,为了塑造一个“大忠大义”的、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人物形象,作者有意美化、夸大了关羽的“忠义”,同时,也进一步表明作者认为刘备才是统一天下的正统之观点。呜呼,觉得没多大意思。不过,这四回,无疑是让关羽和曹操变得更立体,对于《三国演义》中演绎得最出色的三个人物中的两个,形象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关羽!
|
|
|
素馨
|
2013-11-22 22:03:10
故事,冬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