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山中树

山中树 秀才

  • 292

    主题

  • 325

    帖子

  • 2366

    积分

【雅韵文学】读《红与黑》

2013-11-19 20:30:30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的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的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政治小说。

文章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由于精通拉丁文19岁时被选到市长德·莱纳先生家当家庭教师;21岁时在神学院成绩名列前茅,被院长推荐进入德·拉莫尔府做秘书;23岁枪伤市长夫人瑞那入狱,两个月后被处死。从出场到被处决,仅仅四年的时间。小说第44章描写于连在入狱后的内心独白中有这样两句:“盛夏,一只蜉蝣早晨九点钟生,傍晚五点钟死,它如何能理解夜这个字呢?”“让它再活五个钟头,它就能看见和理解什么是夜了。”这样一个甚至尚未到达正午时光的年轻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19岁在市长家当家教时与市长夫人相爱了,但他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只为满足自尊心与虚荣心的需要。他那样贫穷的人能够得到市长夫人这么高贵美丽的妇人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他在心里暗想:“如果我以后发了财,有人耻笑我当家庭教师低贱,我就让大家了解,我是为了爱情接受这个位置的”。可惜好景不长,街头巷议对于连越来越不利,恩师西郎神父将他送到了贝尚松神学院。在神学院于连成绩名列前茅,院长竟让他担任新旧约全书的辅导老师。后来又被推荐到德·拉莫尔侯爵府做秘书。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于连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成了一个花花公子。连玛特尔·莫尔小姐也爱慕起他来。在他们准备结婚之际,莫尔侯爵给于连了一张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并授予贵族称号。当他陶醉在个人野心极大满足的快乐之中时噩耗传来。瑞那夫人给侯爵寄了一封揭露他们原来关系的信件。恼羞成怒的于连赶到教堂,向正在祷告的瑞那夫人连开了两枪,随后被铺。在狱中,不顾枪伤的瑞那去探望了于连,告诉他自己在祷告时,教士强迫他写了揭发信。在判处死刑时,于连拒绝上诉,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专制的抗议。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完整展现了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的概貌:在法国小城维里埃,耶稣教会横行霸道,资产阶级自由派虎视眈眈,封建贵族生活在危机四伏之中,巴黎的上层社会已烦闷无聊为特征,外省的生活封闭狭隘,心灵被铜臭气毒化,从上到下,从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出生于上层社会的人属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社会地位底下的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无疑比登天还难。

可惜我们的主人公偏偏是一个不安于现状、进取心极强的人,他聪明、敏感、干练、骄傲而又倔强。虽然出身卑微,但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驱使下,野心勃勃,渴望成功、发迹,宁愿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他喜欢读自己的“可兰经”:卢梭的《忏悔录》、拿破仑的《圣赫勒那岛回忆录》及大军公报。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和征服中,他似乎一步步在迈向飞黄腾达的道路,然而仿佛在攀登上最高峰时,两记响亮的枪声让于连从云端重重地摔落在地上,所有激荡人心的勇气和野心都灰飞烟灭。

    整部《红与黑》中所有的沉浮升降荣辱兴衰似乎都可以忽略,唯一能够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烈的进取心。于是,关于于连究竟是个人主义野心家,还是一个反抗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英雄,值得同情还是应该批判,多少年来人们争论不休。我并不想纠缠于这样意识形态的问题,我所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我想,这是每一个渴望在更大的舞台上做大事业的踌躇满志的年轻人都会有的感受。对于于连,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全部的抱负和野心只能是镜花水月一般,能够渴望,却难以真正触及。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