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酒家 回复本帖
素馨

素馨 进士

  • 137

    主题

  • 1139

    帖子

  • 9700

    积分

【酒家*深蓝】陪儿子读《三国演义》(22

2013-12-02 21:22:30

 

85-88回,自刘备于白帝城病逝托孤于诸葛亮起始,至诸葛亮领兵南征第三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止。

这四回中,有诸多名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从之将死,其言也善。

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

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

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这四回中,想看两个人。

一是邓芝。魏国五路军将来犯蜀,诸葛亮已出计策退四路军,唯有东吴这一路,计谋出,但无一善舌辩之士出使东吴。这时,邓芝出现了。后主刘禅问诸葛亮退兵之计出府时,别人皆疑惑不定,唯有邓芝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这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遂留邓芝,问蜀该先伐魏还是吴。邓芝的主张是魏气盛,需缓图之,而东吴当与之结为唇齿。这与诸葛亮所思不谋而合。于是,诸葛亮遣邓芝出使东吴,以消旧恨,结为一条绳上的蚂蚱。

东吴闻之蜀遣使来,知是求和的说客,便于殿前设一炭烧沸的大油鼎,执刀武士一千人列于殿上,想给来使一个下马威,使之吓而不能言,知难而退。邓芝呢?“但微微而笑”,“长揖不拜”。面对孙权喝问的为何不拜,邓芝昂然答之:“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孙权怒而要将芝下油鼎。邓芝面不改色,反而笑东吴惧怕一儒生。借此言明自己是为吴国利害而来。孙权闻之羞愧,叱退武士,赐座请教吴魏之利害。且看邓芝如何分析: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但如果事魏称臣,必要朝觐,挟太子为人质。如若不从,魏兴兵来,蜀也可沿江而下,东吴将不复存矣。

听他一席言,孙权终下决心与蜀消除旧恨,政治军事联姻,共进共退。邓芝便不负诸葛亮所托,不辱蜀国使臣之命。

二是马谡。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马谡在旁,备令他退出,然后问诸葛亮如何看待此人。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刘备却认为不是,“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那么,马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因为民间坊里广为流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之”,故而,觉得此人确实如刘备所说,不可大用。但人总有其长处,而且能被诸葛亮看上,当确是不凡之人。

马谡的不凡,主要体现在诸葛亮南征蛮兵之时。马谡作为天子使臣前来诸葛亮军中。亮留之,“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马谡提出了有名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的意思是南蛮失于风化,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大兵来征,即使他败,你走之后他又死灰复燃,重新叛之。所以当让南蛮心悦诚服。——这深合诸葛亮的心意,所以亮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马谡也得以成为参军。

其后,南蛮首领孟获派其弟孟优诈降。诸葛亮问马谡:“汝知其来意否?”马谡建议暗写于纸上,看合不合丞相的心意。他写完呈给亮,亮看毕,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再次合诸葛亮心意。

——如此看来,马谡确有其过人之处。

——同时,马谡的行事风格,颇有诸葛亮的作风。是不是也可揣摩,诸葛亮后来力排众议,用马谡为先锋守街亭,结果导致蜀军大败,与其说是自己失察,但不如说是他好不容易遇到了知己、知音,故必给予其机会证明之才华?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别人都不懂他诸葛亮的心思,唯马谡皆能言及其心,他岂不幸哉?故而自然有雾中看花之嫌,把人给看偏啰。

这四回,闪羊羊奇怪的是,马忠不是在刘备找东吴报仇时,被糜芳他们杀了取了首级献于刘备了吗?怎么这里又可以随诸葛亮征孟获呢?哈哈,首先要表扬他,他还知道有马忠这样一个人。其次呢,此马忠非彼马忠也。被杀的是东吴的马忠,随诸葛亮出征的是蜀国的马忠。两个马忠皆不是平庸之人,擒关羽父子,箭射黄忠致其卒,都是东吴马忠所为。而蜀国马忠,数次平南蛮,处事能断,恩威并济,是镇南大将军,平尚书事,被封彭乡亭侯,有“巴有将、蜀有相”之说法。

不过纵观一部《三国演义》,颇觉古人取名思维之狭,同名不同姓的多,而且,似乎就是那几大姓氏的人打来打去,同一姓氏,名也相近,却侍不同的主子,搞得人晕。

 

素馨

素馨 进士

  • 137

    主题

  • 1139

    帖子

  • 9700

    积分

2013-12-04 19:32:49
从书来看,马谡还不是大意,是个只会纸上谈兵又听不进劝的人物。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