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馨
|
【酒家*深蓝】陪儿子读《三国演义》(252013-12-04 19:36:41
97-100回,自魏国都督曹休病死诸葛亮再上《出师表》北征开始,至司马懿用计致后主刘禅疑诸葛亮想称帝,故将出征在外的诸葛亮召回,诸葛亮不得已用添灶法全身而退止。这四回中,魏国的曹休和曹真都死了;蜀国五虎上将的最后幸存者赵云病逝了,张飞之子张苞战场上受伤最终也不治而亡,魏延已初显反意;而吴国,孙权终于放开膀子秀了一把,即了皇帝位。整个四回,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颇为精彩。 我们先来看《后出师表》,读来总感觉有些不对劲。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流传千古,但此表诸葛亮陈述的六个不解,丝毫不像他的口吻和处事风格。诸葛亮自白帝城承先帝刘备托孤以来,一直殚精竭虑,全身心地辅佐后主刘禅,不管是南征还是北伐,均是如此。他并没有因为刘禅庸碌无用而有异心,相反一直都是小心谨慎行事,对后主更是恭恭敬敬。在《前出师表》中,他还劝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可后表中,他居然直言“陛下未及高帝”,即便他心里真认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明言出来,这不是为臣之道,也不是他诸葛亮一向的行事风格。 而前后两表的上呈,时间相隔仅一年,精神状态却大不一样。前表是信心满满,雄心壮志,“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后表是消沉、沮丧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亡,孰与伐之”,“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北伐完全是无可奈何而为之,前途悲观渺茫。这样短短时间的大变化,不符合史实,呈后表时,蜀汉并没有颓败到如此地步,诸葛亮凭什么如此低调、沉闷?这也难以理解。 另外,在《三国志》里,我好像记得赵云逝世于229年,而此《后出师表》上呈于228年11月,却已经称赵云等将领不在了。颇有些不解。 感觉窝囊的是诸葛亮攻打陈仓。陈仓城的守将是魏国的郝昭。诸葛亮先听从部曲靳祥的话,由他去劝降。靳祥有什么把握或者说是什么有利条件去劝降?不过是与郝昭是老乡,自幼交情不错,这算什么呢?第一次去还未开言劝说,就被赶了回来。偏偏诸葛亮不信邪,又派去第二次,满以为郝昭是无骨的人,会慕他的名而投之,结果仍旧失败。诸葛亮因之大怒,“匹夫无礼太甚!岂欺吾无攻城之具耶?”——真是有失风度,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觉得该继续兴汉室,刘备之蜀汉才是国之正统,因此就该巴巴地投你蜀汉,为你效命。别自视太高,不是么? 其后,诸葛亮开始攻陈仓,笑曰:“量此小城,安能御我!”结果呢?他搭云梯,皆被城上射来的火箭毁之,军士死伤无数;他用冲车之法,结果冲车皆被郝昭兵用葛绳穿定的石头打折;他又令人运土填城壕,暗掘地道,结果被郝昭兵掘重壕横截之。“如此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而且魏军的救兵也赶到了。 虽说在后面与魏军的对阵中,用姜维之计致曹真手下费耀自杀,魏国五万人马大败;又在粮道不通军粮供应不及回兵汉中时,用计杀了魏军的勇将王双,但丝毫不能改变陈仓之战给人的窝囊的印象。而第二次北伐,也只是空忙乎了一场。 第三次北伐,在东吴孙权称帝后,诸葛亮这次如愿以偿地得了陈仓,只不过皆是因为郝昭病重,被他惊死了。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大胜,魏国又使司马懿对阵诸葛亮,两个冤家又聚到了一起。两人互用心计中,似乎诸葛亮都能高司马懿一筹,而且在斗阵法中,诸葛亮还把司马懿好好地戏弄、羞辱了一番。然,司马懿并非庸碌之辈,能伸能屈,故而,注定要看着诸葛亮心力耗尽,死在他前面。 第三次北伐,因诸葛亮严惩了解粮官苟安,致其怀恨在心,暗投司马懿,致使司马懿借蜀国之人的口,成功使后主怀疑诸葛亮为人臣的忠心,将其召回,这次北伐又无功而返。 连闪羊羊都在问,老是北伐,有什么意思?还有,蜀、吴联盟,却并不真正为对方出力,怎么这么假呢?我无言以答。
|
|
|
素馨
|
2013-12-08 15:18:47
我也是看上了那字才把图片弄来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