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山楚水
|
【雅韵文学】不敢轻言“国学”2013-12-06 19:15:09国学,很热很热,似乎我们都要卷进去才好,一时之间人人畅言国学,用事者也喜欢大谈国学,是啊,这次我们真的觉醒了一次了吧。在持续热了近10年的热潮之下,我也从一名初中生变成了本科生,现在本科快毕业了,对于国学我只能说—不敢轻言。 “国学热”不止这一次,上世纪也是有的,好像还十分的盛大,就连鲁迅先生也赶了一把时髦,挥毫写就《所谓国学》。鲁迅先生所见的国学热,‘一是商人遗老们翻印了几十部旧书赚钱,二是洋场上的文豪又做了几篇鸳鸯蝴蝶体小说出版。’当然我们且把前者当做为文化传播服务吧,虽然他们为了赚钱,印制劣质书籍卖给穷学生,但毕竟还是做了一件实事。对于后者写鸳鸯蝴蝶的文士,翻译几篇文章在洋场去显摆,也终究算是传播中华文化了。 上了大学之后,我选择了历史学,在此我需要声明的是我不是妄想学国学,只是为了了解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仅此而已。“国学热”轰轰烈烈,那什么是国学呢?很多人认为是儒学,或者是以儒家为核心的连同诸子学在内的综合性学问,或者是儒、释、道文化,一时之间各种观点云集,甚是热闹,好一派繁华景象。对于“国学”之观念,学生还是认同季羡林老先生的定义:“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国学本来就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学术,不是单单某一家,也不仅仅只是最显赫的那几家,如果说国学存在的现实基础,那就在56个民族之中,在天南地北的中华大地之上。 还记得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时候,袁老师让我们背诵《庄子》里面的文章,我们却没能够背出来。老师当时就生气了,当堂就批评到:“就你们这样还学国学,一问三不知,靠你们学国学,国家都保不住了。你们是混混,一群冒名学国学的混混!”当时我在心里默念着老师的话,是的,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们就是混混,赤裸裸的混混,连经典都不会背,确实没有脸去学习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事后,我深刻的反思了,我学的是国学吗?我的专业是历史学,就算达到最好的状况此生也就是一历史学家罢了,似乎没有资格问鼎“国学”这两个神圣而又沉重的学问。
从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大学开起了国学研究院,到本世纪之处,很多大学、研究机构都办起了XX国学院、XX国学研究院或者是XX书院,由一所到几所,在到几十所,这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又算得上一个高峰了。不仅如此很多期刊特别开辟了“国学”专栏,准备大做国学文章,这还算是务实的做法。作为文史学者,我还看见一些期刊打着国学的旗号,专门设置了中华文化研究院所,到头来却没见发表一篇有关国学文章,这真算得上又一个奇迹了。学者们也在这次运动中积极努力,出席一场又一场的学术研讨会,用三几天时间论证了“天行(xing)建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天行(hang)建君子以自强不息”;也有学者主动走进小学校园去布道了,教学生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读物,这也是很不错的,但是这还不够,儒家不是有冠带之礼吗,好,那就让小学生穿上儒服,梳发冠带,再去诵读,奇哉奇哉!冠者,好像不是随便带的,那是古代的成年时行礼带上的,难道说现代的小孩真的比祖先进了好几十步,黄发垂髫就可成年?可以承担他的社会责任了,这样就文质彬彬了,不尽然吧。此外,比较务实的做法还有翻译文献,也有浓缩经典的,这和民国时期相比是不是又进了一步呢?其实这都没啥,一种文化的自然生态,本来的面貌。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群先生喜欢做宣传,在会上都会有很多头衔,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的都会有“国学大师”、“国学专家”一类的头衔。据我所知,季羡林老先生是不敢把自己成为国学大师的,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也就熟悉几个领域,算的上某几方面的专家、大师了,南怀瑾大师也是学有所专的,是不是国学大师我相信先生的在天之灵和广大的同胞自然会有公论的。在国学教育方面,很多大学造就开始招生了,别的情况我不大清楚,着实不敢信口雌黄,但是在2013年6月11日新浪读书上转载《华商报》上面的文章《杜维明:我不是一个职业性的哲学家》中杜维明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曾经很乐观,认为用十年时间,北大一定能成为儒学研究的重镇,但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因为大环境太差。首先我们对整个人文学根本没有了解,北大文史哲学科全部的投入不到光华经济管理学院1/4。另外,自愿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很少,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愿望是做一个公务员,这个我完全不可想象。”是啊,这就是现实情况,国学真的就热起来了?国人们心中最清楚不过了。 |
|
|
![]() 巴山楚水
|
2013-12-08 13:17:07
非常感谢文友赞赏,小生和鲁迅先生差的太远了,只是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就胡乱涂鸦了几笔,见笑了,见笑了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