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树
|
【雅韵文学】年 味2014-02-09 09:48:13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贺岁的鞭炮声依旧在耳畔回荡,而春节已过去大半。节后上班,同事们聚在一起,相互拜个晚年,大家嘻嘻哈哈的,脸上洋溢着喜悦,一同分享着节日中的趣事,更多的是对春节的颇多感慨。许多人说,过年就这么回事,感觉就像走了过场,酒倒是喝了不少,可年味远不如从前浓郁。这不知是人们对过年这一传统已然乏味,还是时代的进步冲淡了年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过年体现的就一个字:“忙”。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很清楚地记得,从腊月开始,乡亲们就忙碌起来。有的人家更早些就有所行动,那就是平时砍许多柴,备好柴火,晾干,堆积起来,以备过年时用。置办年货就更忙了,用得着的、用不着的都买点。那时农村并不富裕,时兴做豆腐、压米胶、爆番薯片、杀年猪,家家户户忙完这些,然后就是扫尘、祭灶、贴春联,等待年的到来。待到年三十,放鞭炮、吃年夜饭,在漫天鞭炮震耳欲聋的声响里,一家人团团圆圆,吃着平时很少吃到的美食,紧闭大门放开肚皮大吃大喝。大年初一,穿新衣、着新裤,请进迎出,走亲串友,道一声吉祥,说一句祝福。对孩子们来说,尤其兴奋,满口袋的零食,不少的压岁钱。 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社会物质丰盈,餐桌上的稀罕物也越来越少,饺子更是随时都能吃的上。男女老少的衣柜充实了,天天都穿新衣服。人人追求时尚,个个标新立异。过去登门拜年,一壶浓茶,乡里乡情,真情实意,如今是快餐短信,指尖轻抖,祝福祝愿,一敲搞定。所有的这一切,让过去专属于春节的东西生活化了,我想,这是年味变淡的主要原因。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更是一种文化,身为中国人,年是一种情结,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标的。辞旧迎新,分开过去和未来;宣泄情感,体味生活之乐;感恩社会,祈盼人生幸福。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年有了新形式,几千年延续的文化韵味却不曾改变。看到这一切,我们包容,我们祝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