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池碧荷
|
【雅韵文学】淡淡的人日节2014-02-16 10:56:50
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拉下了帷幕,回顾这紧张繁忙的半个多月,节日不少,但自己都是拉不上台面的小角色。虽然费尽心机,情人节也没成为主角儿,即使是元宵节也是个小小的配角,今天,机会来了……
今天,是正月十七,是我们中年人的日子,早晨起来,端着一晚用鸡蛋加盐和的面,精心擀出的又长又劲道的面条,望着窗外碧蓝的天空,高挂的太阳,感叹老天又给了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不算太健康的中年人一个健康顺利的一年。加上一碗结实的寓意缠住岁月的双腿的缠腿面,这一年,一定会好运不断。
在我们家乡,大多数家庭都在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天吃面条,寓意缠腿,少生灾病,正月初七是小孩的日子,正月十七是中年人的日子,正月二十七是老年人的日子,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就说明这一年这一天所代表的小孩,中年人,老人三灾八难少,反之就预示着这个年龄段的人诸事不顺。
传说女娲在创造苍生的时候,按顺序先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并于第七天造出人来,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人日是个古老的节日,兴于汉代。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一时期,人日节的主要活动是单一的占卜活动。
魏晋以后,人日节开始被重视,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南北朝时期的春节习俗,正月初一要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古人在人日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人们习惯在初七这天吃七宝羹来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头。而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人日这天另外一项比较普遍的习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与重阳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
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所以人日也渐渐被人忘却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其中有些习俗对后世仍有深远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