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3:26:15
69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3:19:11
二. 洛阳牡丹
 
中国诗词发展的历程,不妨视为旧的审美模式的突破与新模式的创立之不断交替的过程。由于诗歌特点所决定,诗的主题的表现,其艺术手法是十分重要的。诗人的情绪、感受,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都要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一种艺术模式初步形成之后,要通过诗人的创作实践,使之得以体现。但依一种刻板的形式写作太多太滥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种陈腐的气息。在诗坛上,我们往往看到,那种缺乏创造性的诗人,往往是一些“匠气”十足的写手,他们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形式上的规范,造成了某些诗人忽视内心的审美体验,而过多地依赖于形式框架,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诗风格局,使欣赏者产生一种视觉的疲惫和审美上的抵触感。而桐疏老师却从传统的经典诗赋中吸取营养,根据自身丰富的学识,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以暂新的风格开创了江山文学诗词的新局面。在这方面,《洛阳牡丹》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这种风范。 比如第二首《洛阳牡丹》: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3:26:37
70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3:19:37
(二)花上月令·洛阳牡丹
雍容华贵洛阳城。
茗遐迩,领芳英。
造来神韵天香秀,总钟情。
倾国色,可人嬴。
 
姿丽影淑生圣地,花品冠,众难青。
画栏绣幄围红玉,锦霞惊。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3:27:04
7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3:20:02
上阕的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容倾洛城”表现了一种傲视群雄,惟我独尊的气势。尤其是“造来神韵天香秀,总钟情。”这就不单单是写牡丹了,假使用在人的身上也是神来之笔啊? 正如五代皮日休云:“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其可“倾国色,可人嬴”。真可谓“ 意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3:27:31
7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3:20:29
下阕的“姿丽影淑生圣地,花品冠,众难青”。此句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中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有异曲同工之妙。欧公以为,牡丹“天下奇”是依地脉,仗此而绝色天下。桐疏老师则认为古地以花为贵,花开地生辉,洛城虽为古帝都,而今更是依“花品冠”,如若去之亦可“众难青”了。 “画栏绣幄围红玉,锦霞惊”。以“红玉”比拟,“锦霞”若惊反衬;以“世名最,誉高乘”。做结,牡丹之美,形神兼备,名声远播,令人称绝!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3:29:25
7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3:28:35
桐疏老师诗词的审美体验更有一种超语言的特性,但它又不脱离语言的媒介,诗人在辞赋中所体验的意义远远超越语言所表现的范围。比如题牡丹,全诗十二首,首首紧扣牡丹压芳之形,除诗目不得已而外,通篇不见一个直呼“牡丹”之词;尽歌国色天香之韵,首尾难觅一个极尽扑鼻之字。然而,全篇无一处不是紧扣花王风韵,无一句不是穷尽国色天香。这种高超的体验之笔又是以语言辞藻的凝炼、精当来表达的。这就体现了桐疏老师诗歌语言的符号功能不同于一般写物咏志文字的符号俗套之感。比如:
牡丹咏
 
(一)花上月令·牡丹咏
庭前红萼两三枝。  
态倾国,媚相思。
簇香风恨常刁懈,雨摧肌。
桃李怨,百花嗤。
天教好名非本志,求造化,减娇眉。
吐芳但愿人间美,勿相欺。
念千卉,共同知。
在诗歌创作中,个性化的诗歌语言要求作者运用形象思维,突破一种“图画式外观”的景象,创造出读者可感的审美意象,这就需要作者的命意从个人的体验出发,或比兴、或引申来指向更博大丰富的体验世界。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当诗人自失于这样一个体验世界之中,必然是以“忘言”之言,书命意之意。这叫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此辞赋中,我们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到,桐疏老师的意思并非不要一个牡丹的“本”字,而是超越语言局限而涵盖万有。比如老师在《牡丹咏》中:
上阕以“红萼”做借喻,以一个“红”字总领全诗。所谓红者,人谓“中国红”,世人认同的“国色”,既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又为体现“国色天香”这个主旨埋下了浓重的一笔。
“庭前红萼两三枝”。“红萼”者,她是从花萼里出生的精灵,汲取天地的灵气,美艳不可物及。从“红萼”者,仅“两三枝”,便“态倾国,媚相思”。可见“红萼”之魅力,其风姿绰约可见一斑。这种以以镜面折射的表现手法,既节省了大量笔墨,又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还给读者以极大的艺术想象空间。
接着,作者不是采用通常的铺陈写法,而是宕开一笔,借“风恨”“雨摧”,反衬“态之倾国”,又因“倾国”天赋“馥郁”而“媚相思”。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芬芳绝于色,定遭“桃李”世俗妒之。
下阕以“好”字开篇,“好名”者,天赋也。“天教好名非本志”,倾国之称,并非为博取盈耳之名;人夸绝色,本性并非为独占花魁,傲视群芳;“吐芳”是为点缀莽原,绽放是为美化人间;红嫣是为了填补世俗之憾,吐艳是为了唤起人心向善;开放就是为了“千卉”更妍,春色满园;即使化作春泥,也要缪力同心,不为下一片春色留下遗憾!。
二. 洛阳牡丹
 
中国诗词发展的历程,不妨视为旧的审美模式的突破与新模式的创立之不断交替的过程。由于诗歌特点所决定,诗的主题的表现,其艺术手法是十分重要的。诗人的情绪、感受,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都要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一种艺术模式初步形成之后,要通过诗人的创作实践,使之得以体现。但依一种刻板的形式写作太多太滥的时候,就会造成一种陈腐的气息。在诗坛上,我们往往看到,那种缺乏创造性的诗人,往往是一些“匠气”十足的写手,他们更多地依赖于传统形式上的规范,造成了某些诗人忽视内心的审美体验,而过多地依赖于形式框架,形成一种“千篇一律”的诗风格局,使欣赏者产生一种视觉的疲惫和审美上的抵触感。而桐疏老师却从传统的经典诗赋中吸取营养,根据自身丰富的学识,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以暂新的风格开创了江山文学诗词的新局面。在这方面,《洛阳牡丹》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这种风范。 比如第二首《洛阳牡丹》:
 
(二)花上月令·洛阳牡丹
雍容华贵洛阳城。
茗遐迩,领芳英。
造来神韵天香秀,总钟情。
倾国色,可人嬴。
 
姿丽影淑生圣地,花品冠,众难青。
画栏绣幄围红玉,锦霞惊。

 
上阕的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容倾洛城”表现了一种傲视群雄,惟我独尊的气势。尤其是“造来神韵天香秀,总钟情。”这就不单单是写牡丹了,假使用在人的身上也是神来之笔啊? 正如五代皮日休云:“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其可“倾国色,可人嬴”。真可谓“ 意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下阕的“姿丽影淑生圣地,花品冠,众难青”。此句与欧阳修在《洛阳牡丹》中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有异曲同工之妙。欧公以为,牡丹“天下奇”是依地脉,仗此而绝色天下。桐疏老师则认为古地以花为贵,花开地生辉,洛城虽为古帝都,而今更是依“花品冠”,如若去之亦可“众难青”了。 “画栏绣幄围红玉,锦霞惊”。以“红玉”比拟,“锦霞”若惊反衬;以“世名最,誉高乘”。做结,牡丹之美,形神兼备,名声远播,令人称绝!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5:17:54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407945

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5:17:20
文笔细腻,行文流畅,立意深刻。欣赏佳作,问好作者,祝写作愉快!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8 19:22:32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8 19:21:56
欣赏荷香妹妹一组美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喜欢,问好妹妹,祝写作愉快!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09:50:18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09:49:26
一组五绝情真意切,美轮美奂,欣赏容忍老师美韵。问好,祝愉快!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26:51
74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12:21
三、河泽牡丹
天机灵动、思接千载,妙悟出新,历来是诗歌创作中创新艺术形象的一种重要机理。古往今来,不少诗歌名作中的艺术新形象,都是运用这种理论创造出来的,桐疏老师的诗赋创作,就是这种“天机”与“妙悟”的典范之作。古人认为,只有得天机才能笔下生花;只有获妙悟者,方能运笔天成,写出如此新颖独到、大出意外的《河泽牡丹》,其神来之作看赏之如下: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27:21
75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12:56
(三)花上月令?河泽牡丹
曹州城里有蒸霞。
色浓艳,玉容华。
叶青繁茂多姿态,挺枝叉。
香泽远,品称嘉。
 
花发满园方始乐,闲户里,竟奇葩。
你家碧玉他家秀,争相夸。
为高下,打官衙。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28:34
76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14:00
该上阕尤能体现桐疏老师的创新意图:“曹州城里有蒸霞。色浓艳,玉容华”。从洛阳到菏泽,从空间看,是两个城池;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匠心所致。我们当品读完了这首辞赋之后,明显感到诗人写河泽牡丹是为了多角度展示牡丹的风韵。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29:14
77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14:25
在上阕里,诗人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意在多层面表现河泽牡丹的“色”如云霓、“容”似美玉、“姿”雍华,“香”飘远。其中“色浓艳,玉容华”突出其“色”,展其玉容风华;再通过“枝”、“叶”展其气势;通过繁茂显其生机;通过香泽、展其魅力;通过品种显其富贵。让读者由衷感到“河泽牡丹”虽无帝都“地脉”,但也别具风致。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29:38
78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19:37
下阕“花发满园方始乐,闲户里,竟奇葩”。极写河泽牡丹花发之时的空前盛况与人们竞相赏花时的愉悦情景。其中“闲户里,竟奇葩。你家碧玉他家秀,争相夸”。表现了菏泽人千家万户因喜爱而遍种牡丹,并且形成一种“竞技”之趋势。让人感受到菏泽人已将牡丹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牡丹,融进了生活,美化了生活,丰富了生活,诗化了生活。进而把养牡丹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不仅将花作为美化生活的一个载体,而且将其作为连接彼此感情的一条纽带,营造了一种人文景观,形成了一种牡丹文化。
最后两句“为高下,打官衙”。诗人将现实与历史,真是与传说对接,让菏泽牡丹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增添了文章的蕴含,读起来饶有趣味。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31:05
79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20:08
四、红色牡丹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谓“天成”、“妙手”,妙在何处?妙在一个“悟”字。“悟性思维”是东方文学的思维特征之一,它是比逻辑思维更美妙的一种主观体悟;是比形象思维更高一级的思维形式。它舍弃了概念化的过程,超越了表面化的虚化、将时空与感官对接,将抽象与具体联系,将情感与景物融合,从中悟出的所期望的那个意象。其特点是“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严羽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就是阐述的诗歌超语言性的意象,即超越一般语言文字功能的局限性,以意象化的语言指向深邃的体验世界。指的即是这种创作境界。以此,我们再来看看桐疏老师的第四首: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35:03
80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20:41
(四)花上月令?红色牡丹
春来裁下太阳红。
锦如缎,绣桃珑。
杏阑姿呆怀深恋,奈无中。
唯杜宇,唱遗风。
 
幽径暗惊人去后,诗引泪,酒催情。
小窗怯夜消长漏,遣谁匆。
半林月,梦君容。
 
《红色牡丹》上阕:“春来裁下太阳红。 锦如缎,绣桃珑”。这阙从时令“春来”入笔,以比拟“太阳红”起势,以“锦如缎,绣桃珑”设喻,給全诗造成一种盎然意境,让牡丹的红突破了视觉的“色”感,把光与色、景与物、观与感交织相融,产生出一种光、影、色交相辉映的舞台效果,又以魔术般的手法将人们的多种感官打通,让人产生一种未入其镜却感同身受的超然物外的影视效果。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36:07
8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21:05
下阕的“幽径暗惊人去后,诗引泪,酒催情”。更具“诗圣”之遗风,一“幽”、一“惊”、一“泪”、一“情”,把赏花归人的款款深情,依依惜别,痴花而赋,恋红而泣,情因景生,难以自恃,借酒释怀的情状挥洒得淋漓尽致。此阙出神入化,催生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感叹。
“ 小窗怯夜消长漏,遣谁匆”。夜阑人静,临窗而惘,览物之情,辗转难眠,唯恐夜色消退,漏失这般美好记忆,此情此景,孰忍匆匆一别呢?
“半林月,梦君容”。月已西沉过林半,痴情纵使人无眠。最是春来花中客,思君难忘梦中颜。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09 10:36:33
8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09 10:25:08
三、河泽牡丹
天机灵动、思接千载,妙悟出新,历来是诗歌创作中创新艺术形象的一种重要机理。古往今来,不少诗歌名作中的艺术新形象,都是运用这种理论创造出来的,桐疏老师的诗赋创作,就是这种“天机”与“妙悟”的典范之作。古人认为,只有得天机才能笔下生花;只有获妙悟者,方能运笔天成,写出如此新颖独到、大出意外的《河泽牡丹》,其神来之作看赏之如下:
 
(三)花上月令?河泽牡丹
曹州城里有蒸霞。
色浓艳,玉容华。
叶青繁茂多姿态,挺枝叉。
香泽远,品称嘉。
 
花发满园方始乐,闲户里,竟奇葩。
你家碧玉他家秀,争相夸。
为高下,打官衙。
 
该上阕尤能体现桐疏老师的创新意图:“曹州城里有蒸霞。色浓艳,玉容华”。从洛阳到菏泽,从空间看,是两个城池;从内容上看,是作者匠心所致。我们当品读完了这首辞赋之后,明显感到诗人写河泽牡丹是为了多角度展示牡丹的风韵。
在上阕里,诗人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意在多层面表现河泽牡丹的“色”如云霓、“容”似美玉、“姿”雍华,“香”飘远。其中“色浓艳,玉容华”突出其“色”,展其玉容风华;再通过“枝”、“叶”展其气势;通过繁茂显其生机;通过香泽、展其魅力;通过品种显其富贵。让读者由衷感到“河泽牡丹”虽无帝都“地脉”,但也别具风致。
下阕“花发满园方始乐,闲户里,竟奇葩”。极写河泽牡丹花发之时的空前盛况与人们竞相赏花时的愉悦情景。其中“闲户里,竟奇葩。你家碧玉他家秀,争相夸”。表现了菏泽人千家万户因喜爱而遍种牡丹,并且形成一种“竞技”之趋势。让人感受到菏泽人已将牡丹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牡丹,融进了生活,美化了生活,丰富了生活,诗化了生活。进而把养牡丹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不仅将花作为美化生活的一个载体,而且将其作为连接彼此感情的一条纽带,营造了一种人文景观,形成了一种牡丹文化。
最后两句“为高下,打官衙”。诗人将现实与历史,真是与传说对接,让菏泽牡丹染上了浪漫的色彩,增添了文章的蕴含,读起来饶有趣味。
 
四、红色牡丹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所谓“天成”、“妙手”,妙在何处?妙在一个“悟”字。“悟性思维”是东方文学的思维特征之一,它是比逻辑思维更美妙的一种主观体悟;是比形象思维更高一级的思维形式。它舍弃了概念化的过程,超越了表面化的虚化、将时空与感官对接,将抽象与具体联系,将情感与景物融合,从中悟出的所期望的那个意象。其特点是“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严羽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就是阐述的诗歌超语言性的意象,即超越一般语言文字功能的局限性,以意象化的语言指向深邃的体验世界。指的即是这种创作境界。以此,我们再来看看桐疏老师的第四首:
 
(四)花上月令?红色牡丹
春来裁下太阳红。
锦如缎,绣桃珑。
杏阑姿呆怀深恋,奈无中。
唯杜宇,唱遗风。
 
幽径暗惊人去后,诗引泪,酒催情。
小窗怯夜消长漏,遣谁匆。
半林月,梦君容。
 
《红色牡丹》上阕:“春来裁下太阳红。 锦如缎,绣桃珑”。这阙从时令“春来”入笔,以比拟“太阳红”起势,以“锦如缎,绣桃珑”设喻,給全诗造成一种盎然意境,让牡丹的红突破了视觉的“色”感,把光与色、景与物、观与感交织相融,产生出一种光、影、色交相辉映的舞台效果,又以魔术般的手法将人们的多种感官打通,让人产生一种未入其镜却感同身受的超然物外的影视效果。
下阕的“幽径暗惊人去后,诗引泪,酒催情”。更具“诗圣”之遗风,一“幽”、一“惊”、一“泪”、一“情”,把赏花归人的款款深情,依依惜别,痴花而赋,恋红而泣,情因景生,难以自恃,借酒释怀的情状挥洒得淋漓尽致。此阙出神入化,催生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感叹。
“ 小窗怯夜消长漏,遣谁匆”。夜阑人静,临窗而惘,览物之情,辗转难眠,唯恐夜色消退,漏失这般美好记忆,此情此景,孰忍匆匆一别呢?
“半林月,梦君容”。月已西沉过林半,痴情纵使人无眠。最是春来花中客,思君难忘梦中颜。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10 09:58:41

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408508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10 09:57:58
一首生活气息浓郁的美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欣赏佳作,问好诗人,祝创作愉快!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10 10:04:59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08504.html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10 10:04:38
一首心灵腾空飞翔美轮美奂的诗画,文笔隽永,语言凝练。欢迎赐稿!欣赏佳作,问好作者,祝创作丰收!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3-10 10:11:29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08498.html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3-10 10:11:08
一首灵气生动雪景的美诗,语言流畅,情景交融。欢迎赐稿!欣赏佳作,问好诗人。

共7页 12345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