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渡
|
当代作家的阅读与写作2014-03-05 10:39:29
——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做客东莞文联“文学沙龙” 文、图/本站记者醉里笑秋 2月26日,东莞市文联迎来2014年第一次“文学沙龙”,担当主讲嘉宾的是70后的“新锐”作家徐则臣,之所以用“新锐”,本文理解为一个优秀作家对于新时代变迁,他拥有的敏锐视觉。徐则臣阐述的主题是“这个时代的读与写”。在文学界,这是一个永恒但永远不过时的话题,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它的时代特征,而阅读和写作的状态和方式都会不同,因此这个命题在徐则臣娓娓讲述中,他的视野和独到见解依旧让在坐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受益匪浅。据了解,这次参与文学沙龙的成员皆来自东莞各个镇区作家协会的成员。 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编,他被认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著有长篇小说《午夜之门》、《夜火车》、《水边书》,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古斯特城堡》等。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第四届春天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近期,其长篇小说新作《耶路撒冷》更被誉为“70后”转型期承接历史叙事的扛鼎之作。
时代变迁中该如何阅读与写作 徐则臣谈到,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兴起,新的阅读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审美趣味、书写方式造成影响。进入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愿意选择“浅阅读”的方式;同时,面对网络发达,信息井喷、资源共享、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一个作家身置其中,该如何去写作?徐则臣以莫言、贾平凹与格非,苏童及当今写作进行比较,他表示,在贾平凹、莫言时代,因为时代发展的条件所致,资源共享处于个人时代,任何一个作家写出的小说都给人陌生感,并以传统叙述的方式写出一个架构宏达的小说,如贾平凹以“商州”为背景写作,莫言以“高密”为背景的写作,他们架构宏大的叙述影响着无数读者。在格非、苏童时代的写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从事所谓的“先锋”写作将文学带入另外一种境地,他们不再遵循传统的写作,而是在小说架构和语言修辞上让小说更好读,但一味注重写作的技法和语言的修辞弱化了小说故事性。 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作家该如何去写作?徐则臣表示,在网络发达,信息井喷和资源共享的年代、网络写作风生水起的年代,作家已经失去了传统写作的优势,哪怕是故乡都是已经是大家的故乡,面对这些熟知社会信息,如果按照传统的写作定然了无新意,如果曹雪芹活在当代,重新写《红楼梦》也不是以前的《红楼梦》,所以作为当代作家,如何给读者一种陌生感成为一种挑战。
交流互动:文学其实就是人学,作家内心的发现很重要 在交流环节,徐则臣面对东莞作家们提出的感受和写作困境一一作答。黄俏燕提出,所谓的“陌生感”,是侧重题材的陌生感,还是内心的陌生感?内在的发现是否更重要些?皮佳佳提出,小说如何创新以及结尾如何处理?陈崇正提出,作家写作经验和资源如何转化? 徐则臣认为,任何一部作品的形成都是作家的一种内心行为,因此文学其实就是人学,只有解决了外在的困惑,才能解决内心的困扰;纯文学本来就应是这个样子,太热闹了反而不正常;经验和资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直接经验和资源可能好运用些,但有些间接经验和资源处理得好,也能写出很好的作品。徐则臣表示,写作对于细节的捕捉很重要。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个“相机控”,据说他拍的各类大小博物馆不计其数,然后反反复复地观看、比较、揣摸,直到让虚拟的人物变得鲜活,写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徐则臣谈到他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时表示,他从没去过耶路撒冷,但他将所有关于耶路撒冷的影像资料都搜集整理出来,那些足有1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他全部看完了。这个时候下笔,会有把握写出精微的细节,而内心则会有种踏实感。 最后,徐则臣总结,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创注定是时代性的,过往传统的写作尽管出现像莫言、贾平凹一样的大师,但他们的写作方式在时代发展中已经一去不返,那怕有的作家会将这种文本写得很好,在宏大的叙事当中将故事交代得很清楚,但依旧不算成功的写作。在很多世界大师的写作中,往往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品,如巴别尔的《红色奇兵》,他描写的往往是战争中的一个片段,且将人的心理作了完美的刻画。作为新时代中的作家,如何创新,给读者陌生的感觉,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注重细节与社会的阅读,往往水到渠成。
访谈:网络文学能够促进文学的普及与回归 在交流环节上,本报记者简短采访了徐则臣,他就网络文学的发展和东莞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醉里笑秋:今天的讲座你提到网络文学,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只要有着文学爱好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去写作、评论,有人甚至说如今进入一个全民写作的时代,而业内人士则不断感叹文学被边沿化,你是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徐则臣:文学被边沿化只一种相对说法,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刊物不再是人们业余唯一可以选择阅读的载体,在信息井喷和通讯发达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让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也趋于多元化,从文学刊物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如今,这种边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学就应该走出曾经那种发表一篇文章就能安身立命的时代,文学就应该回归大众,从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只要有这样的平台,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是很多的,所以网络文学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回归和普及是有促进作用的。 醉里笑秋:网络文学在不断壮大发展,但纯文学在网络并不是很受欢迎,而穿越、虐待类小说却非常风行,你怎么看待这个文学想象?你是如何理解纯文学这个概念的? 徐则臣:我觉得这并不矛盾,文学的发展就应该存在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在网络文学中一些穿越、虐待类型的小说大众都很喜欢阅读,点击量也很大,并且也养活了一些网络作家。我觉得纯文学就是属于精英文学的一种,就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人群就越少。文学要发展,就要让通俗文学不断的繁荣,让精英文学更加的经典。 醉里笑秋:在今天的文学讲座中你还提到了先锋创作,你又是如何理解创作的? 徐则臣:首先先锋创作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特定含义,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变革。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家都在从事先锋写作,因为一个时代中作家看待世界的眼光也不一样,看到社会呈现的东西也不一样,只要作家遵循自己的感觉,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不一样。 醉里笑秋:参加这次文学沙龙的成员都来自东莞各镇区作家协会的成员,不仅如此,各个镇区的作家协会都有自己的刊物,东莞文联、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也经常举办类似的文学沙龙,你怎么看待东莞这种文学现象? 徐则臣:东莞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端于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东莞近些年呈现出蓬勃生机,涌现出许多极有潜力的作家。在东莞从事写作的作家是幸运的。在商业化时代,像东莞这样能够重视文学艺术,并为文艺创造者提供交流平台,营造文学艺术氛围,非常难得。 徐则臣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19362.html ![]() 徐则臣与本文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