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刘筱慧

刘筱慧 童生

  • 75

    主题

  • 144

    帖子

  • 820

    积分

【雅韵文学】又是一年清明时

2014-04-03 19:06:43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悄悄地走来了。
   
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都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扫墓祭祖,表现了一种孝顺一种哀思。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逃避迫害流亡国外,途中到了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随臣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这肉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不禁流下了眼泪。历经十九载,重耳做了国君,称谓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惟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的就是那些争功讨赏之人。他打理好行装,带着自己的老母亲悄悄地来到了锦山,开始过着隐居生活。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锦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锦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锦山,也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搜山的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止。将介子推装殓时,人们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树,并晓喻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清明,有着天清地明之意,“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时,也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都说,“清明到,儿尽孝”。因此,清明节,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它让我们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我们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先人们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如此,对逝者的眷恋与追思,对生命的热爱与欣赏,在清明构成了一种奇妙的融合。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后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先人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今天, 清明清风意憔悴,丝丝轻叹思念泪。举目红尘心微伤,久久哀伤纸纷飞。”。 绿柳飘摇,划过每个人飘零的记忆,感情都拥挤到了这个天涯的渡口,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跟以往没什么两样,看那旷野之上,忧伤满地,遍是搁浅的伤心,那虔诚的祈祷,那衷心的祝福,那无边无际的思念,和着清风四处飘散,腾空,飞向远方,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年清明,今又清明,纸花低眉,清烟袅袅,梨花带泪,春桃消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我们在这烟雨纷纷的季节里,用一纸素笺,书写思念,捎给长眠已久的亲人。让我们趁着这节日的到来,忆念着先人的影子,用无尽的思念,缅怀已故的亲人,为他们送上虔诚的拜祭,愿天堂的亲人们安息吧!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