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文学论坛 回复本帖
山中树

山中树 秀才

  • 292

    主题

  • 325

    帖子

  • 2366

    积分

【雅韵文学】清明时节话“清明”

2014-04-09 20:19:35

今年的清明节,天空雨雾霏霏,淅淅沥沥的雨滴犹如剪不断的衷肠,这给当天扫墓人的心情也注入了几许哀思。当然,云谈风轻,娇阳日丽的天气令人神清气爽,往往也体会到这个时节大自然的另一种美,忽然令我想到,这清明两字除了表示一个节气外,其实还有着另一层诫勉的释义。

先说“清明” 时节的词意,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此时正是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凋零枯萎随风过的明朗清秀景致的再现。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也是我们年内成功事业、愉快生活的播种之季。

      清明,顾名思义清清白白,日清月明。明是怀念、感恩祖先、祭拜逝去亲人的日子,这在中国早已约定俗成。现如今,清明扫墓祭祀,既是对先人的缅怀纪念,也是对自然的一种亲近。所以,清明时节,既有祭奠哀悼的悲酸泪,又有亲近原野的欢笑声。国家将清明定为法定假日,清明又成了人们踏青游春,放飞心情的节日。

      不仿再从字面上看,“清明”是指清楚、明白,翻开史书往深层次理解,则有心灵清明、做事清明的含义。最是这后一条,历来是考证官员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历朝历代,一方父母官为告示百姓自己会做事“清明”或有志于“清明”,衙门高堂之上,都是要悬挂一块“清正廉明”金匾的。  

当然,挂了金匾不代表做官就一定“清明”,相反“挂羊头卖狗肉”的官员并不在少数。那么,怎样的官员才算清明?追古溯今,宋有包拯、明有海瑞,二十世纪有焦裕禄、二十一世纪有沈浩,这些官员无不是“律己简朴、勤政秉公”,可见这些就是清明官员的必备要素。 

    然而,“律己简朴、勤政秉公” 这八字对很多官员来说是知易行难。正如古书《官箴》上所云:“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已。”从陈希同到陈良宇等一批高管的落马不难看出,当一个人身居官位、手握权杖时,他面对的最大难题不是怎样做事,而是面对诱惑时如何克服私欲。  

为此,查阅《官箴》一文给出的为官之法就是:“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也就是说,官员需时时告警自己要清正廉明、谨慎守德、勤勉执事,这样方可得到上级的信任,百姓的支持。故而,为官者第一要紧的就是要修身养德,设心自律,戒除私欲,做到“在公门不言货利,理官事不营私家”。加之为民起事再能不畏劳苦、正直秉公,那么距离一个被百姓颂扬的清明官员也就不远了。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