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久虎
|
一见2014-04-24 10:08:57
发白齿稀,不常上论坛,但出于对诗词之深爱,偶尔会拿起放大镜浏览一番,今看到这里挺热闹,也发点谬论,但愿不会影响各诗家。
一、据我所知,律、绝从古至今争论的结果是:除去格律和押韵的两条要求外,别的无任何一定之规。其它均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谈,尚无任何朝代或任何人能为此作出其它一定之规。就连现在中华诗协也未能为此作出第三条之规,何况你我乎?这种争论毫无结果。 二、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连韵也叫“合音”。连韵诗词古今多有之,如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其中“香”和“乡”同音。 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神。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其中“今”和“襟”同音。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中“昏”和“浑”同音。 再如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其中“萋”和“蹊”同音。 如此种种,举不胜举,今人何必太认真。 况且这里议论的诗非连韵。 三、看诸位诗友讨论的“纵然削去三千丈,天下仍称第一山”之句,余觉得不存在挤韵之说。三(上平十三元),千(下平一先),山(上平十五删)三个字三个韵部,何挤之有?但若不懂,宫、商、角、徵、羽五音者则另当别论。 (唐·李白)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宋·卫宗武)不堪白发三千丈,(宋·邓谏从)崚赠玉削三千丈,(宋·艾性夫)空城潮打三千丈,(宋·何梦桂)赤城霞起三千丈,(宋·李处权)瑶台贝阙三千丈,(宋·李吕)凌空石磴三千丈······ “三千丈”只可像上述诗句和“千仞岗”、“万丛山”、“万丈深渊”“万里蓝天”等一样解,不可以尺去量。 (宋·杨万里)酷暑观小僮汲水浇石假山:“堂后檐前小石山,一峰瘦削四峰攒。忽腾绝壁三千丈,飞下清泉六月寒。”“孤松已自三千丈”,“石峰斗起三千丈,身在假山园里行。”一座假山,一棵古松,小童提壶浇水居然也“三千丈”,远高于珠峰,谁能说他不通? 东海有座山,因形状像牛就叫牛山。现在因采石已成万丈深渊,可人们依旧叫这里为牛山,而且还衍生出牛山路,牛山镇等等,没一人叫它牛渊。无独有偶,沛县祁山也是如此。此诗句可解为山完全挖掉了,挖成万丈深渊,人们依然叫它第一山。不会因谁改变了它的形状就另起名号。 南京中山陵 钟山深处卧中山,松柏如龙夹道间。 仰望崇阶三百级,先生遗训促登攀。 钟山是固定名词,不能算是犯韵,,总不能把钟山改为“钟楼,”“钟离”“钟灵”呀,那样改的话,中山先生也不让呀,他的陵墓就坐落在钟山的南麓,朋友可能是没来过南京吧,这也难怪会有那样稀奇的想法。 写诗人都是文人,文人的学术争论是温文尔雅的,万不可如赳赳武夫上擂台决一死战,贻笑大方。 老眼昏花,发点议论,纯属一家管见,但愿不给诗友们添乱。 |
|
|
潮仙
|
2015-03-23 08:38:41
路过支持!
|
|
|
潮仙
|
2015-03-23 08:39:16
欣赏问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