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体诗与古体诗
学习近体诗,首先应该对旧体诗的“体”有个大概的了解。旧体诗是一个大概念,从广义上说,包括所有非自由的诗体,与“五四”以来的新体诗相对应。例如由《诗经》传衍下来的四言体,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两汉、六朝的乐府体,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创于初唐的近体,起自中唐而盛于两宋的词,乃至流行于元的曲,这些都可称为旧体诗。但在当今人的心目中,旧体诗只是指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和创于初唐的近体。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很少有人写,词和曲就直称词和曲,一般都不把它们看作狭义的近体诗。旧体诗,也可称作古体诗。但是应当避免与五古、七古概念混淆。 学习近体诗,还应该了解它与古体诗的区别。据《瓯北诗话》载,唐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至德以后,贾至等对《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这说明七言律诗在初唐并不多见,其格律大概在盛唐或中唐才最后定型的。唐人把这种定型的律诗和绝句,叫作新体、今体或近体,对在此之前没有固定格律的诗,统称为古体或古风。后人就将格律诗称做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近体诗即格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以上(包括十句)的长律。其格律主要有“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略微具体一点说来就是每首诗有固定的句数,每句诗有固定的字数,每首诗有固定的韵脚,每首诗有确定的平仄格式,中间两联还要对仗。而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限制较少。但在格律诗产生以后,它的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格律诗和古体诗成了我国旧体诗的两大分支。现在有些人一提起旧体诗,就是律诗、绝句,看不起古体诗,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无论古体近体,只要有内容,有韵味,都不失为好诗。这从全国历届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古体诗,就足以证明。这四律就是前面说的字句有定,平仄协调,用韵严格,讲究对仗。下面,我们首先从感性上来认识一下格律诗与古体诗。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首格律诗,五言绝句。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不是格律诗,是五言古体诗,绝句。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格律诗,七言绝句。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唐诗三百首》编在乐府里,这首绝句不是格律诗,俗称“阳关体”,也称作“折腰体”。再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一首七言格律诗。格律诗与古体诗,其差别在于是否合于律诗的“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
二 近体诗的字句律
近体诗的字句是有固定要求的,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格律诗的字句律。格律诗,按每句字数分类,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按句数分类,分为绝句、律诗、排律,每首四句为绝句,每首八句为律诗,每首十句及十句以上为排律,也叫长律。格律诗的字句律要求诗字句排列整齐,像受检阅的队伍,形式美观,节奏和谐。在这方面不难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无须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绝句和律诗一般不得有重字。因为一首绝句和律诗本来字数不多,五绝只有20字。七律也不过56字,重字给人以词汇贫乏的感觉。绝句和律诗不得有重字又不是绝对的,有的重字组成不同意义的词,仍不失为好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军”“水” “千” “山”皆重。根据修辞需要,有些叠音词和半重句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会使诗句更有韵味。半重句的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叠音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 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这些律诗都是遵守字句律的。
三 近体诗的韵律
押韵是汉语旧体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讲究押韵。近体诗用韵,有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我们先说古韵。
古诗用韵,在隋朝以前是按照口语近似的音来押韵的,嘴里怎么念,诗就怎么写,并没有韵谱可依。到隋朝出现了陆法言编的《切韵》,唐朝时出现了孙偭编的《唐韵》,宋真宗时陈彭年在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增加韵目和韵字编成《广韵》。到了宋金时期,出现了“平水韵”。“平水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金代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分106韵,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另一种是宋末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没有传下来。《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辞海》、《辞源》作《新刊平水礼部韵略》),因为刊行地别称“平水”,又以“平水”二字冠于书名,所以称作“平水韵”。经朝廷批准,这部韵书作为作诗用韵的标准官韵推行全国,成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奉旨编《佩文韵府》(“佩文”是康熙皇帝书斋的名称),这是最后一次全面敲定古韵的读音和押韵的韵部,因为同是106个韵部,所以人们仍称作“平水韵”,一直到现在。 “平水韵”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它大体上统一了全国文字的声(平仄)韵,对诗的发展和科举考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按现在普通话读音来看,这部韵书的韵部设置就很不合理了。单就平声韵部来说问题就不少。
一是把同韵字分散在不同的韵部里,如“东”和“冬” ,“鱼”和“虞”,“江”和“阳”,“真”和“文”都分设两个韵部;“萧”、“肴”和“豪”,“庚”、“青”和“蒸”都分设三个韵部;而“元”、“寒”、“删”、“先”、“覃”、“盐”、“咸”竟分设七个韵部里。这样,现在看可以押韵的字,按古韵要求就不行了。有一部严格按古韵选诗的《近四百年五百家诗选》,选载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后面编者注:“江:江韵。”意思是说,全诗用的是“阳” 韵,“江”,失韵了。要不是毛泽东的诗,可能不会选。
二是同一韵部的字,现在看来并不全押韵。如“四支”韵部的“枝、吹、奇、儿”,“六鱼”部中的“鱼、锄”, “九佳”韵部的“鞋、柴、蜗、佳”,“十三元”部的“元、痕”等,很多不同韵字都编在一起了。如毛主席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的韵脚“雷”、“堆”、“灾”、“埃”、“ 来” ,均押平水韵“灰”韵,现在读起来就不太押韵了。这样的情形有很多。因此,现在主张用新韵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符合社会潮流和诗歌发展方向的。
尽管如此,诗友们还是应该熟悉古韵,即“平水韵”。理由有二:一是古人的诗,都是按旧诗韵写的,不懂得旧诗韵,就不能很好地阅读和欣赏。二是国内还有许多人熟悉“平水韵”就像熟悉繁体汉字一样,用“平水韵”轻车熟路,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作诗都是以“平水韵”为准则的。因此,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是从实际出发的。
现在再来说新韵。
新韵就是依照普通话用韵,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声韵体系。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是中华书局1965年编辑的《诗韵新编》,分十八个韵部,比北方地方戏用的十三辙严一些。2006年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的《诗词韵律合编》,将十八个韵部中的“波、歌”,“ 鱼、齐、儿” 和“东、庚”分别合并,编成《中华新韵》韵部表,即:麻(a、ia、ua)波(o、e、uo)皆(ie、ue)开(ai、uai)微(ei、ui)豪(ao、iao)尤(ou、iu)寒(an、ian、uan、üan)文(en、in、un、ün)唐(ang、iang、uang)庚(eng、ing、ong、iong)齐(i、er、ü)支(-i(零韵母))姑(u)十四韵,比较宽松,适宜初学者和当代作者用韵。如果手上没有专门的韵书,只要查《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即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一种意见认为“儿(er)”韵,应该归入“支(-i)”韵,而不应该归入“齐(i)”韵。
其实,古韵和新韵有很大部分押韵的字是相同的,字的声调也相同,现在有些作品既合新声,也合古韵。也有很多彼此绝然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发生了变化。如我们熟知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用普通话读,回、衰、来,很不和谐,但古读肯定押韵。常见的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新韵读“皆”韵,古韵则属“麻”韵。如果我们写诗不与时俱进,那么是给今人看还是给古人看?另外古音有入声字,现在入声字分化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所以,“平水韵”与新韵相比,也就不完全适于今天作律诗。虽然新韵与”平水韵”“双轨并行”,但随着时间推移,“平水韵”的阵地肯定越来越小。
最后讲近体诗的韵律,即律诗押韵的规则
一,律诗只押平声韵。律诗押韵与词曲不同,词曲有的押平声韵,有的押仄声韵,有的可以平仄韵转换。古代的律诗则不同,以押平声韵为多,押仄声韵的极少。因为仄声字发音短促低沉,平声字发音响亮悠长,而二者相比,平声韵更优美动听。所以不论律诗绝句,不论五言七言,都要押平声韵。一首诗可以都押阴平韵,也可以都押阳平韵,还可以阴平、阳平交错押韵。同调押韵具有和谐美,交错押韵具有变化美。
二,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奇数句),第二句叫对句(偶数句)。律诗包括绝句、八句的律诗、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律(排律)。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但五绝、五律和五言排律首句不入律,七绝、七律和七言排律首句入韵,被视为正格,而偶数句末必须押韵,即对句押韵。出句除第一句可用平声结尾必须押韵外,其余的出句都是仄声结尾,不押韵,即使结尾的字与对句押韵的字同韵,也不是押韵。具体地说,绝句第二句、第四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八句律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长律也是这样,除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外,其余各对句必须押韵。
押韵,就是押韵句的句末要用同一韵部的字,除首句衬韵外,不可用邻韵(新韵不存在此问题)。同韵部的字,有同韵字或近韵字之分。同韵字即韵母完全相同的,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中的难(nán)、闲(xián)、丸(wán)、寒(hán)、颜(yán),这五个字都押“an”韵,且声调都是第二声,和谐动听。近韵字即韵母不完全相同但相近的字,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荣、生、城、情四个韵脚 ,韵母分别用了ong、eng、ing三个韵母,虽不同,但相近,古韵、新韵都同属“庚”韵,所以也是押韵的。
【活跃】绿野__靳军(2296981864) 20:40:05
三,不得重韵。一首律诗中,一般说来是不得有重字的,这已经包含了不得重韵的意思。在一首律诗中不得重韵,即在一首律诗中押韵的字不得重复。这是一条规则,也是一条常识,是万万不能违背的。古代的律诗没有一首是重韵的。我们的诗刊上曾发过一首七律《失足》:“人生孰料几穷通,失足只缘一念中。学艺岂知身趔趄,取经那顾老龙钟。金鸡独立难行步,困鸟思飞徒望中。杂念消除蒲垫坐,期修正果过隆冬”(2003年第1期)。诗中第二句、第六句的韵脚都是“中”字,重韵。如果把第六句的“中”改成“空”,就避免了重韵的毛病。这首诗违背了律诗不得重韵的规则。可见,我们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初学作律诗的诗友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因重韵而造成败笔。
押平声韵、对句押韵、不得重韵,这三点十二字,即为律诗押韵规则,务须严格遵守。
一 近体诗与古体诗
学习近体诗,首先应该对旧体诗的“体”有个大概的了解。旧体诗是一个大概念,从广义上说,包括所有非自由的诗体,与“五四”以来的新体诗相对应。例如由《诗经》传衍下来的四言体,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两汉、六朝的乐府体,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创于初唐的近体,起自中唐而盛于两宋的词,乃至流行于元的曲,这些都可称为旧体诗。但在当今人的心目中,旧体诗只是指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和创于初唐的近体。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很少有人写,词和曲就直称词和曲,一般都不把它们看作狭义的近体诗。旧体诗,也可称作古体诗。但是应当避免与五古、七古概念混淆。
学习近体诗,还应该了解它与古体诗的区别。据《瓯北诗话》载,唐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至德以后,贾至等对《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这说明七言律诗在初唐并不多见,其格律大概在盛唐或中唐才最后定型的。唐人把这种定型的律诗和绝句,叫作新体、今体或近体,对在此之前没有固定格律的诗,统称为古体或古风。后人就将格律诗称做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近体诗即格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以上(包括十句)的长律。其格律主要有“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略微具体一点说来就是每首诗有固定的句数,每句诗有固定的字数,每首诗有固定的韵脚,每首诗有确定的平仄格式,中间两联还要对仗。而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限制较少。但在格律诗产生以后,它的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格律诗和古体诗成了我国旧体诗的两大分支。现在有些人一提起旧体诗,就是律诗、绝句,看不起古体诗,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无论古体近体,只要有内容,有韵味,都不失为好诗。这从全国历届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古体诗,就足以证明。
这四律就是前面说的字句有定,平仄协调,用韵严格,讲究对仗。
下面,我们首先从感性上来认识一下格律诗与古体诗。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首格律诗,五言绝句。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不是格律诗,是五言古体诗,绝句。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格律诗,七言绝句。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唐诗三百首》编在乐府里,这首绝句不是格律诗,俗称“阳关体”,也称作“折腰体”。再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一首七言格律诗。格律诗与古体诗,其差别在于是否合于律诗的“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
二 近体诗的字句律
近体诗的字句是有固定要求的,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格律诗的字句律。格律诗,按每句字数分类,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按句数分类,分为绝句、律诗、排律,每首四句为绝句,每首八句为律诗,每首十句及十句以上为排律,也叫长律。格律诗的字句律要求诗字句排列整齐,像受检阅的队伍,形式美观,节奏和谐。在这方面不难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无须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绝句和律诗一般不得有重字。因为一首绝句和律诗本来字数不多,五绝只有20字。七律也不过56字,重字给人以词汇贫乏的感觉。绝句和律诗不得有重字又不是绝对的,有的重字组成不同意义的词,仍不失为好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军”“水” “千” “山”皆重。根据修辞需要,有些叠音词和半重句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会使诗句更有韵味。半重句的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叠音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 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这些律诗都是遵守字句律的。
三 近体诗的韵律
押韵是汉语旧体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讲究押韵。近体诗用韵,有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我们先说古韵。
古诗用韵,在隋朝以前是按照口语近似的音来押韵的,嘴里怎么念,诗就怎么写,并没有韵谱可依。到隋朝出现了陆法言编的《切韵》,唐朝时出现了孙偭编的《唐韵》,宋真宗时陈彭年在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增加韵目和韵字编成《广韵》。到了宋金时期,出现了“平水韵”。“平水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金代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分106韵,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另一种是宋末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没有传下来。《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辞海》、《辞源》作《新刊平水礼部韵略》),因为刊行地别称“平水”,又以“平水”二字冠于书名,所以称作“平水韵”。经朝廷批准,这部韵书作为作诗用韵的标准官韵推行全国,成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奉旨编《佩文韵府》(“佩文”是康熙皇帝书斋的名称),这是最后一次全面敲定古韵的读音和押韵的韵部,因为同是106个韵部,所以人们仍称作“平水韵”,一直到现在。
“平水韵”在历史上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它大体上统一了全国文字的声(平仄)韵,对诗的发展和科举考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语言是发展变化的,按现在普通话读音来看,这部韵书的韵部设置就很不合理了。单就平声韵部来说问题就不少。
一是把同韵字分散在不同的韵部里,如“东”和“冬” ,“鱼”和“虞”,“江”和“阳”,“真”和“文”都分设两个韵部;“萧”、“肴”和“豪”,“庚”、“青”和“蒸”都分设三个韵部;而“元”、“寒”、“删”、“先”、“覃”、“盐”、“咸”竟分设七个韵部里。这样,现在看可以押韵的字,按古韵要求就不行了。有一部严格按古韵选诗的《近四百年五百家诗选》,选载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后面编者注:“江:江韵。”意思是说,全诗用的是“阳” 韵,“江”,失韵了。要不是毛泽东的诗,可能不会选。
【活跃】绿野__靳军(2296981864) 20:26:31
二是同一韵部的字,现在看来并不全押韵。如“四支”韵部的“枝、吹、奇、儿”,“六鱼”部中的“鱼、锄”, “九佳”韵部的“鞋、柴、蜗、佳”,“十三元”部的“元、痕”等,很多不同韵字都编在一起了。如毛主席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的韵脚“雷”、“堆”、“灾”、“埃”、“ 来” ,均押平水韵“灰”韵,现在读起来就不太押韵了。这样的情形有很多。因此,现在主张用新韵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符合社会潮流和诗歌发展方向的。
尽管如此,诗友们还是应该熟悉古韵,即“平水韵”。理由有二:一是古人的诗,都是按旧诗韵写的,不懂得旧诗韵,就不能很好地阅读和欣赏。二是国内还有许多人熟悉“平水韵”就像熟悉繁体汉字一样,用“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