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心语 回复本帖
靳军

靳军 举人

  • 69

    主题

  • 272

    帖子

  • 4632

    积分

关于古体诗创作的文化沙龙

2014-04-29 08:28:15

       《关于古体诗创作的文化沙龙》 主讲:湘珊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探讨古体诗的写作问题。我也是在学习时把有关资料整理在一起的,现在较为系统的留给大家,以方便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不对的地方请群里的老师给以指正!同时感谢靳军和各位朋友给力! 今天主要讲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的几个问题。近体诗主要要搞清这几句话就行:字句 有定,平仄协调,用韵严格,讲究对仗。

         一 近体诗与古体诗 学习近体诗,首先应该对旧体诗的“体”有个大概的了解。旧体诗是一个大概念,从广义上说,包括所有非自由的诗体,与“五四”以来的新体诗相对应。例如由《诗经》传衍下来的四言体,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两汉、六朝的乐府体,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创于初唐的近体,起自中唐而盛于两宋的词,乃至流行于元的曲,这些都可称为旧体诗。但在当今人的心目中,旧体诗只是指源于《古诗十九首》的古体和创于初唐的近体。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很少有人写,词和曲就直称词和曲,一般都不把它们看作狭义的近体诗。旧体诗,也可称作古体诗。但是应当避免与五古、七古概念混淆。 学习近体诗,还应该了解它与古体诗的区别。据《瓯北诗话》载,唐开元、天宝之间,七律尚未盛行;至德以后,贾至等对《早朝大明宫》诸作“互相琢磨,始觉尽善”。至德是唐肃宗李亨的年号,这说明七言律诗在初唐并不多见,其格律大概在盛唐或中唐才最后定型的。唐人把这种定型的律诗和绝句,叫作新体、今体或近体,对在此之前没有固定格律的诗,统称为古体或古风。后人就将格律诗称做近体诗,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近体诗即格律诗包括四句的绝句、八句的律诗和十句以上(包括十句)的长律。其格律主要有“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略微具体一点说来就是每首诗有固定的句数,每句诗有固定的字数,每首诗有固定的韵脚,每首诗有确定的平仄格式,中间两联还要对仗。而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限制较少。但在格律诗产生以后,它的形式一直被保留下来。格律诗和古体诗成了我国旧体诗的两大分支。现在有些人一提起旧体诗,就是律诗、绝句,看不起古体诗,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无论古体近体,只要有内容,有韵味,都不失为好诗。这从全国历届诗词大赛获奖作品中有不少古体诗,就足以证明。这四律就是前面说的字句有定,平仄协调,用韵严格,讲究对仗。 下面,我们首先从感性上来认识一下格律诗与古体诗。大家都熟悉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首格律诗,五言绝句。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不是格律诗,是五言古体诗,绝句。我们再看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格律诗,七言绝句。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唐诗三百首》编在乐府里,这首绝句不是格律诗,俗称“阳关体”,也称作“折腰体”。再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是一首七言格律诗。格律诗与古体诗,其差别在于是否合于律诗的“四律”,即字句律、韵律、声律、对仗律。

        二 近体诗的字句律 ??? 近体诗的字句是有固定要求的,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格律诗的字句律。格律诗,按每句字数分类,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按句数分类,分为绝句、律诗、排律,每首四句为绝句,每首八句为律诗,每首十句及十句以上为排律,也叫长律。格律诗的字句律要求诗字句排列整齐,像受检阅的队伍,形式美观,节奏和谐。在这方面不难理解,大家一看就明白,无须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绝句和律诗一般不得有重字。因为一首绝句和律诗本来字数不多,五绝只有20字。七律也不过56字,重字给人以词汇贫乏的感觉。绝句和律诗不得有重字又不是绝对的,有的重字组成不同意义的词,仍不失为好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军”“水” “千” “山”皆重。根据修辞需要,有些叠音词和半重句不但不觉得重复,反而会使诗句更有韵味。半重句的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叠音词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 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这些律诗都是遵守字句律的。

         三 近体诗的韵律   押韵是汉语旧体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讲究押韵。近体诗用韵,有古韵和新韵的区别。    我们先说古韵。   古诗用韵,在隋朝以前是按照口语近似的音来押韵的,嘴里怎么念,诗就怎么写,并没有韵谱可依。到隋朝出现了陆法言编的《切韵》,唐朝时出现了孙偭编的《唐韵》,宋真宗时陈彭年在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增加韵目和韵字编成《广韵》。到了宋金时期,出现了“平水韵”。“平水韵”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金代平水(今山西临汾)人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分106韵,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另一种是宋末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107韵,没有传下来。《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辞海》、《辞源》作《新刊平水礼部韵略》),因为刊行地别称“平水”,又以“平水”二字冠于书名,所以称作“平水韵”。经朝廷批准,这部韵书作为作诗用韵的标准官韵推行全国,成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清朝康熙年间,张玉书奉旨编《佩文韵府》(“佩文”是康熙皇帝书斋的名称),这是最后一次全面敲定古韵的读音和押韵的韵部,因为同是106个韵部,所以人们仍称作“平水韵”,一直到现在。

共0页 0跳转